绿林网

《习得性无助》的读后感大全

《习得性无助》的读后感大全

《习得性无助》是一本由【美】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5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习得性无助》读后感(一):无助是一种广泛的心理现象,这么看来会解决很多不必要的担忧

无助实际上,是一种在与自我所在环境互动的过程中所习得的。习得性无助理论给我们的假设是,我们存在对事情的自主反应;同时也会有当我们对事情作出反应,而无益于结果的情况,实际在这之间存在着可调控的空间和范围。在习得无助的同时,我们必然也会习得反应的可控性和可测性。认识到这一点会让我们不会绝对的无助。

《习得性无助》读后感(二):本书为塞利格曼的成名作,集中体现了作者作为一名心理学家的生命关怀使命。

“抑郁是一种常见的精神感冒,影响着我们所有人的生活。” 塞利格曼如是写道。但导致抑郁、焦虑和失败的痛苦情绪不会“凭空出现”。相反,正如塞利格曼论证的那样,这些普遍的精神障碍往往源于个体习得、强化与合理化的一种无助感。

这本经典之作结合实验与案例,揭示了悲观、屈服、童年挫折、决策恐惧、动机丧失乃至猝死背后的习得性无助。塞利格曼在书中有理有据地证明了抑郁的成人和儿童均可以“忘却”自身的无助,在一定程度上重获人生的控制权。

《习得性无助》读后感(三):其实探讨的是反面,习得性乐观

乐观和悲观都是被学习的,受经验影响

这个实验就是两个狗

一只没有被电击,它就可以跨越门槛逃生

一只总是被电击,它没有求生欲,它不知道再努力一次这个门就开了,因为经验有限,没有成功经验。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你如果按着什么事能一次通过的那种逻辑和气势去执行,它更容易达成。

如果是别的,那么结果就是别的。

《习得性无助》读后感(四):notes

P8白费功夫的举动是实践者在未知中不坐以待毙的宣言,因为坚信持续性送总比一动不动多出一点胜出的几率,也是乐观的人坚信人生可以掌控的原因,在上升一个高度:姿势正确,结果顺其自然;P14电梯的神奇瞬间,把对于可能出现的所有结果进行过事先预演和瞬间可以进行调用和预演合并成一类,没有预演或者无法调用信息分成另一类,电梯按或者不按来或者不来c4取2有四种可能,出现的概率和自己能等待的时间乘积,就是决断的依据和不同人的反应速度和忍耐力,有过预演的可以把三种可能都尝试一下,最后选择了爬楼梯,没有预演的会懵逼站在原地,至于所有事情有没有预演和调用的速度就是思维日常持续思考锻炼得来的能力;P15自己知识储备无法解释时遇到的事件,很容易进入到迷信领域,思维迷宫寻找路径被堵死了,所以提升知识和信息储备,祭天可以下雨,那现在知道了开飞机人工降雨才能提高概率;

《习得性无助》读后感(五):《习得性无助》

塞利格曼用大量的实验证明动物的无助源于可控制的缺失。 这种缺失来源于生长环境的影响和内源性的生理缺陷。由此产生了焦虑,抑郁的负面情绪。因为心理学实验作用对象的局限性,势必会与研究主体产生脱节。因为相较于动物,人最大的优势就是应用理性对心理创伤进行自我修复与纠偏。也就是说人能意识到自己的心里缺陷。并采取措施。 塞利格曼依然没有摆脱弗洛伊德式的童年因果论。童年不如环境给人施加的影响,至少我的经验告诉我。初中总能梦到自己在飞,少年裘马感觉自己无所不能。高中无恶不作,深陷无力的泥潭有幸贵人相助。两个阶段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跟童年哪个我有关系呢?三年级前土匪头子。三年级后转学了,变态的教育摧残之后成了发条橙。我们且不论我到底是被马克思给异化了,还是被福柯给归训了。到底该用哪段童年来解释我的少年呢? 所以用童年因果论解释心理学现象显得牵强附会。 人的无助源于生活中接二连三的挫败感和对未来的悲观与不自信。很容易形成习惯,陷入恶性循环,心里上的路径依赖让人出现迷信心里。想从他人和自我那些毫不相关的言行举止中找到曾经那种确信的控制力。人只有意识到这一点,才能逐渐摆脱这种困境。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