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稀有地球读后感1000字

稀有地球读后感1000字

《稀有地球》是一本由[美]彼得·沃德(Peter D. Ward) / [美]唐纳德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9.00,页数:36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稀有地球》读后感(一):你会更希望地球是“稀有的”,还是“普遍的”?

曾几何时,在近代科学尚未来临的“魅化”时代,人们不仅对未知的宇宙充满着遐想,而且对人类的崇高性和独特性深信不疑。但在“祛魅”后的现代,我们得知地球并不是一切的中心,而太阳系也不过是茫茫宇宙中的沧海一粟;此外我们也被告知,虽然月球上并不存在着嫦娥和蟾宫,但浩渺的宇宙中总可能存在与我们相似的生命。

在所有的想象和浪漫被现实所扼杀之后,我们会发出一个本体性的疑惑:当我们的存在本身都变得普遍之后,还有什么是特殊的?

与这一疑问的前提密切联系的是这样一种观点(即卡尔.萨根等人所秉持的),它认为,尽管构成高等生命存在的概率极低,但对于茫茫宇宙而言,数量上的巨大完全可以抵过统计学意义上的稀有。换言之,地球虽然稀有,但并没有那么稀有,人们理应对“星际邻居”有更多的期待。

但本书的两位作者却对这一乐观的见解提出质疑。在他们提出的“稀有地球理论”中,形成“我们的地球”的种种条件是非常稀有的。

针对近年来对外太空探索的进展以及极端生命的发现,“稀有地球理论”认为,尽管形成低级生命的条件相对容易,但形成有高级生命(类似人类)却非常困难——后者往往需要充分的演化时间,但却有无数种平行的可能性会对此造成阻碍。

对于一个“稀有地球”的形成,它既在外部要求在星系中居于合适位置、所在“太阳系”附近不存在过多恒星、围绕恒星的大小适宜、合适的“日-地”距离(宜居带)、附近存在(又不能太近)消除小行星的气态巨行星、像月球这么大的卫星,对内也要求行星本身具有重金属、适合的行星质量、构成板块运动的条件等等。

总之,在如此多条件的交错重叠之下,地球是如此的稀有,以至于它难以从统计学来衡量。

“我们的地球”是稀有的,也意味着找到类似的“星际邻居”也是困难的。这种悲观论调无疑会给那些具有想象力的人以当头棒喝。

当然,从浪漫主义的角度,人们或许会希望地球不那么“稀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去构思外太空中的无限可能。

但从现实的角度,我倒希望地球是“稀有”的,这不仅会使我们在逐步贬低人的崇高性的时代重新肯定人的价值,也会告诉世人以珍惜这一切的必要性。

《稀有地球》读后感(二):人类如此复杂,地球原也简单

—— “一旦生命开始演化,它就会不断掩饰自己的过去。”

元素周期表上的元素应该就是目前人类在人类发现的所有元素了吧。初中的时候大家都要背诵,不知那么多年过去,表上又添了新成员。

人类,一种复杂的生物,分解出来的构成元素,跟元素周期表一对比,也显得渺小。

所以,对生命的研究才让人如此好奇和着迷。多的是我们所不知道的事。

人类跋涉了那么长的光年也还未曾发现宇宙中其他类似的复杂生命体。

可能地球真的很稀有,很罕见。在浩渺的宇宙中,孤独地公转自转。

《稀有地球:为什么复杂生命在宇宙中如此罕见》从宇宙开始顺藤往下摸地球的产生。地球是不是源于一次撞击?而生命是怎么样在极端的环境中演化出来了?没有氧气,应该也不会有复杂的生命。但是一切也许就像《生活大爆炸》里面唱的那样random。也许生命活着人类本身就是核辐射的产物呢?嘻嘻。

但是人类不会停止探索。深深的海底那些奇怪的生物,那些奇怪的细菌,那些有趣的构造,蛋白质真的是好东西。

每翻开一页,一边感受纸张的顺滑,一边看人类是怎么研究宇宙的,更确切地说怎么对比着来研究宇宙其他生命的可能性。在探索地球和人类起源的同时如果真的能找到其他星球上的生命那就太好了。

历史会隐藏自己,但是基因却有可能会暴露自己。

《稀有地球》读后感(三):引言 / 天文生物学革命与稀有地球假说(节选)

无论哪一天晚上,都有一大堆外星生命频频出现在全世界的电视机和电影院屏幕上。不管是“星球大战”系列、“星际迷航”系列还是《X 档案》,传达的意思都是很明白的:宇宙中充斥着外星生命形式,有多种多样的形体构型和智力,仁慈程度也各不相同。我们的社会对外星生命显然十分迷恋,不仅期望其他行星上有生命,甚至还期望宇宙中能出现大量智慧生命,创造出外星文明。

对宇宙中其他地方存在智慧生命的这种估测偏差,部分是源于人们希望(也可能是害怕)它们存在,部分则是源于天文学家弗兰克·德雷克(Frank Drake)和卡尔·萨根(Carl Sagan)的一部现在很有名的著作,他们在此书中对我们所在的银河系中可能存在的先进文明数目提出了一种估测方法(即德雷克方程)。用这个方程加以估测的基础,是先对以下数目进行合乎学理的评估:银河系中行星的数目,其中可能有生命栖息的行星所占的比例,以及不仅存在生命而且已经发展出文明的行星所占的比例。德雷克和萨根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智慧生命在整个银河系中应该普遍存在,广泛分布。事实上,卡尔·萨根在 1974 年估计,光是我们银河系这一个星系,就可能有100 万个文明。考虑到我们银河系也只不过是宇宙中数以千亿计的星系之一,宇宙中的智慧外星物种的数目必然极为庞大。

银河系中存在 100 万个由智慧生命创造的文明,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观点。但它可信吗?德雷克方程的这个解隐含了一些需要检验的假设。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它假定生命一旦在某颗行星上起源,就会演化出更高的复杂性,最终就会在很多行星上发展出文明,达到巅峰。当然,这正是我们的地球上所发生的事。在这里,生命起源于大约 40 亿年前,然后从单细胞生物演化出具有组织和器官的多细胞生物,最终出现高等植物和动物。然而,这样一种生命史——复杂性不断增加,直至演化到动物级别——是演化所不可避免的结果吗?它真是一种常见现象吗?如果它实际上只是一种非常稀有的结果呢?在本书中,我们会论证,不光是智慧生命,就连最简单的动物在银河系甚至整个宇宙中都是极为稀有的。我们并没有说生命是稀有的——只是说动物是稀有的。我们相信,微生物或与之形态类似的生命在宇宙中普遍存在,有可能比德雷克和萨根预计的还要普遍。然而, 复杂生命——高等植物和动物——可能要比人们一般所假定的稀有得多。简单生命有普遍性,复杂生命具稀有性,我们把这两个预言合起来称为“稀有地球假说”。在后面的章节中,我们会解释这个假说背后的理由,说明它可以如何检验,还会指出如果这个假说是准确的,那么它对我们的文明意味着什么。

我们对地外生命的热切搜求才刚刚开始,但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非凡的发现时代。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代,展现着新知识的曙光,自欧洲人乘着木帆船抵达新世界以来可能就没再有过这样的景象。我们也正在抵达新的世界,以日新月异的速度获取数据。旧思想在衰亡,新观念随着每一幅新的卫星图像或每一项深空探测的结果起起伏伏。在有关宇宙中的生命的众多假说里,生物学或古生物学的每一项新发现都支持或打击了其中的某些假说。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时代,一门新的科学——天文生物学——正在诞生。它重点关注的对象是宇宙中支持生命的条件。

……

当“海盗 1 号”(Viking I)宇宙飞船在 1976 年抵达火星时,人们曾经抱有很大希望,觉得第一种地外生命——至少是间接表明它存在的信号——要被发现了。然而,“海盗 1 号” 并未发现生命。事实上,它发现了不利于有机质存在的条件:极寒,有毒的土壤,水分的缺乏。在很多人心目中,这些发现击破了地外生命可在太阳系里发现的所有幻想。对新生的天文生物学领域来说,这是一场毁灭性打击。

差不多这个时候,还发生了另一个让人沮丧的重要事件。对太阳系外行星的第一批严肃的研究全都得到了负面结果。虽然很多天文学家相信其他恒星很可能也普遍有行星围之运转,但这仍然只能是个抽象的推理,因为在运用地面望远镜搜索之后,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在我们太阳系之外还有其他行星存在。到 20 世纪 80 年代早期,人们对这个领域出现真正进展已经不抱什么希望,因为我们似乎连环绕其他恒星运转的行星都探测不出来。

……

自从波兰天文学家尼古拉·哥白尼把地球从宇宙中心挪开,放置在环绕太阳运转的轨道上之后,地球就遭受了一轮又一轮的贬低。我们不再居于宇宙中心,而只是栖息在一颗小小的行星上;它所环绕的恒星也又小又平凡,位于银河系中一个不起眼的区域——这是如今已由所谓“平庸原理”(Principle of Mediocrity)确立的观点;按此观点,地球绝不是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而是许多这样的行星中的一个。人们对其他智慧文明的数目有种种估计,从 0 到 10 万亿个不等。

然而,如果稀有地球假说是正确的,那么它会逆转这种去中心的趋势。万一拥有高等动物的地球实际上在银河系的这个区域里——比如说在最近的 1 万光年内——独一无二,最为另类呢?万一地球比这还要特殊,是银河系中甚至整个可见宇宙中唯一有动物的行星,宛如一座动物堡垒,孤立在只沾染着微生物的茫茫沧海间呢?如果真是这种情况的话,当智人因为漫不经心的管理把动植物逼上灭绝的境地时,宇宙会因为每个物种的灭绝而再次遭受多大的损失呢?

欢迎您登上这条孤舟。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