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教育的情调》的读后感大全

《教育的情调》的读后感大全

《教育的情调》是一本由马克斯·范梅南著作,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18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教育的情调》精选点评:

●我果然对量化实证研究有偏见

●教育现象学代表作

●教育,是探讨成人如何与孩子相处的学问。

●是写给教育工作者的一本书。读来,只觉得老师难当,为人师,更像为人父母。也曾有过厌学厌师的时期,现在来到老师当年的年纪,也能理解他们的不完美。

●作为一个还没有孩子也不是老师的人,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要看这本书,但是看完后很感谢它,让我在这个马上要步入30岁的年纪,莫名有了想要孩子的冲动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到,我们去关注每个孩子的表情情绪

●总得来说就是要从学生的体验出发,要有教育机智

●一种有别于科学研究的研究视角,强调体验、观察、实践的人文视角,有思辨的精彩,也有情感的触动。

●这才是谈“教育”,敏感和直觉才是核心,而不是硬邦邦的理论。“里尔克回忆有一次,他发现自己的手在桌子下面摸索什么东西,好像手本身有生命一样。它像一个陌生物体,在一个不同的神秘世界中拥有着它自己的脉搏。”

●不可多得的“专业”书,它没有专业的理论。但它很专业。专业到,你必须时常拿出来对照和反思自己。(看完就回归到了第一天去幼儿园上班的样子,那是最完美的状态的开始。)

《教育的情调》读后感(一):教育的情调

教育现象学是教育学的一个人文科学视角,关注他人的独特性和生活体验,是一门有关教师(成人)如何与学生(孩子)相处的学问,通过对生活体验的研究,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与自我,从而更好地相处。教育现象学的教育视角就是保持一颗好奇的新心,去探究、去研究(重新寻找)我们的生活体验,让我们不断反思,从而使我们更加敏感、更加智慧得体地行动。 教育的敏感和机智、孩子好奇的体验、孩子对秘密的体验、教育气氛的作用、教育现象学对教育教学的意义等

《教育的情调》读后感(二):教育的情调简评

在系统性、条理性和深度方面我认为此书不如《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比较适合家长老师等阅读,但对于教育学研究者而言可能显得太松散诗意了。每章都有一两段金句,但是章节内容并不支持金句的核心论点。

还有另一个原因让我给这本书打三星,是因为它和《教学机智》一书存在颇多原句重用,有点自己洗稿自己的感觉(捂脸)。

不过如果换个受众的话,比如说家长老师,书里的观点还是很惊艳的,七七八八说了那么多,我认为精炼成一句话就是:摆脱预设,扎入情境去理解儿童当时的感受想法和需要,并以此选择对待儿童的瞬时行动。这就是教育机智,而机智的内核是对儿童天然的爱与希望,这种内核促使教育者不断地去反思:什么才是对孩子最好的。

这本书的大众点评分高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它尝试去探讨了教育当中微妙的,扭转学生命运、令孩子终身难忘的那些教育行动(尤其是师生互动)背后的本质,这确实是目前技术性、规范性教育研究所欠缺的。

《教育的情调》读后感(三):不负所期

一本入门级别的书。内容不难,穿插的故事叙述也帮助我们很好的理解书本的内容,整体来说有两个关键词,就是要保持教育的敏感和机智。这并非与身俱来,也没有办法通过系统的培训习得,需要我们了解孩子,把自己的内心变得温暖而有力量。不要急,但不要放弃!在反思的过程中我们会越做越好。正如封底所说:“孩子是天生的宽恕者。这促使我们承担起责任,努力做一个好家长、好老师。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项任务很紧迫。作为父母或老师,我们意识到了如此无条件的原谅和宽恕,这让我们愧疚。我们必须永远为真正的教育努力奋斗,不辜负孩子们给与我们的信任,不滥用他们的原谅和宽恕。”

P009 孩子对情绪和气氛的没一点变化都很敏感。

P011每一个孩子都具有独特性

P017孩子不是为我们而活的,我们却在为他们而活着。他们的降临给我们带来一件礼物,体验可能性。

P064一句不合适的话或一次欠考虑的评论,无意中会给原本融洽的师生关系带来破坏。

P073纪律不仅仅是教室里衡量秩序的标准,它也是我们自身行为取向的标准。或者应该这么说,纪律是谈论对某人来说什么事重要的、他的努力方向和人生原则的方式。

P081秘密的体验是一种让自我与他人分离的体验。

P081秘密的体验是孩子独立生活的起点。

P125我对孩子的责任感促使我不断行动,不断地以这样一种方式来展示自我和引导自我:要让孩子能从我的身上看到一个成熟成年人的形象。

内容梳理

《教育的情调》读后感(四):随教育重塑自己--浪漫的开始

这是在我急需精力集中,停止胡思乱想的时刻随意取来读的一本书。

书很薄,风格很像之前看过的《为师之道》,娓娓道来,语言浅显却推心置腹,诚意满满。市面上讲“术”的书很多,讲“道”的书很难懂。难以打通的为师之道,像是一块不断结疤又掀疤的过程,问题清晰,却无法在正确的治疗道路上。

大道至简,然而“道”未通,“术”便无向,“器”更无章。

敏感性是指一种周全,充分体贴他人的思想。是一种特殊的才能,与我们的为人处世方式有关。它是一种既来自心灵也来自头脑的知识。我们需要又针对性地观察,聆听具体情境中的某个具体的孩子或者某群具体的孩子,和他或者他们进行互动,给予他或他们反馈,进而培养和保持教育的敏感性和机智。

反思:我时常担心自己在孩子的世界里走得太深却不在孩子的视角里,给与的支持和帮助都不是他们的需要。会适当的停下脚步,思考是否应该继续深入。读完这里后放心地反思了自己的思考方式和处事方式,感觉得到了积极的确认。我的深入理解是他们的幸运,也是我的幸运。

都说孩子是成人的镜子。关爱孩子能体验到由于孩子的出现而萌发出的生活的希望。如果我体验到孩子的生活比我自己的更重要,那么我就必须要仔细地审视自己的生活。在我有这个孩子之前,如果我愿意的话,我可以放纵自己的不良习惯,可以完全无视他人的深层次需求自顾自的生活,但是我爱这个孩子就必须质疑和改造自己的生活,对孩子的教育已经转化为自我教育。

反思:我不是完美的,所以无权在任何场合去独裁,统治孩子。

这世界上我们体验的事物并没有固定在坚实的大地上,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在自然秩序和规律中找到答案。

反思:知道答案不等于会思考,会提问,不等于问题得到了回复。应该好奇问题是以某种方式回到老师这里,或者是当问题沉寂,好奇的沉寂缠绕和包裹着的时候。认知世界的角度可以不同,所以好奇心在同一事件上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类型,但是存在即合理。教的期待往往“失之桑榆,收之东隅”。用故事回答提问会引发孩子的思考。对于一个具体的孩子而言,一个合适的答案就是一个属于他的故事。一个能提供答案的好故事会使孩子一直保持提问的兴趣。一个富有机智的教育者会让孩子一直保持提问的兴趣。

从专业的角度去看孩子蕴含着一种危险。关于儿童“科学”的理论化语言容易让我们忽视这个孩子的独特性,转而关注他们的共同特征,进而对他们进行分组,分类,筛选,衡量和管理,并以原先设想好的方法去回应他们。用技术的,诊断的或者工具性的语言来我孩子们分类,实际上是对孩子的一种精神上的放弃。

反思:一个不能对自己看孩子的方式进行反思的人是不能充分观察孩子的。作为一个保护和培养孩子的观察者,老师要意识到正在成长的孩子的存在,既要全身心的投入,也要有所保留和保持距离。

问候和道别的意义远超出了礼节形式本身。它定下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位置的基调。

反思:我从没有想到和孩子们的接触可以有这么浪漫的描述,直观感受是自己给孩子的笑脸,拥抱,握手,蹲下身平视时的交流......会容易走入他们的内心。报以真诚与爱,回应的也是诚恳与接纳。“看见”孩子,回应孩子。

得到肯定和表扬不可避免地与自我认同交织在一起,而自我认同时在“做自己与自我的形成”,在“我是谁我将成为谁”的张力下逐步实现的。这也是肯定和表扬在教育学的过程中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的重要原因。

反思:教育学就是在与孩子和年轻人的交往过程中对什么时合适的什么是不合适的予以积极的区分。多年教学经验告诉我表扬facts,少带opinions这个原则会将表扬的优点发挥到最大,把副作用降到最低。

decipline的原意是跟随,学习和教导。disciple就是一个伟大导师或伟大榜样的追随者。一个守纪律的人就是一个准备去学习和遵守秩序的人,所以老师也像学生一样需要纪律。纪律的深层含义和处罚或权威的运用几乎没有任何关系。

反思:教师的知识和语言是有情感的,教学的行动通常取决于老师面对学生的方式,对师生关系的感知力,在偶发情况下知道该说什么和做什么的临场机智,还有充满思考的日常活动。就像相爱的人对爱的理解在真实的生活中会得到不断地考验。所以一切都在教学的现场。刻意的训练和观察会让教师在关键时刻做出机智的行动。

秘密的体验似乎是一种刻意将自我(心灵)与家人(或群体)分离的体验。孩子没有秘密的时候,只生活在一个世界中,那就是他自己的生活世界。当孩子有了秘密,他的世界就一分为二了:一个是自己的内心世界,另外一个是外部的世界。所以,从某一天开始,我们猛然发觉,除了一个与他人共享的世界以外,我们还有一个自己的世界。秘密让我们遁形:我们体验到了内心的不可见。秘密有时候会让我们自己变得非常脆弱,也很容易受伤害,因为秘密很难被隐藏起来, 一不小心就容易被暴露出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秘密的保守或分享还会扰乱或者构建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秘密体验还会给我们力量:我们知道其他人不知道的东西。

反思:孩子开始有了秘密,就开始成长,走向独立。能保守秘密其实就是独立和成熟的标志。能保守而且又能够与自己最亲近的人分享秘密,这更是成长和成熟的一个表现。“看住”孩子是必要的,因为它为成年人提供了教育责任感的基础。“观察”秘密也是重要的。认可孩子的隐私空间就是在为孩子的秘密体验创造空间。

反思:我们必须对自己所做的负责,也必须对自己知道的负责。教的好坏在于讲课的方法和风格,而不在于所讲的内容,思维的优与劣也是如此。一位真正的语文老师不仅仅热爱阅读,写作,甚至在课件休息的时候也会在手臂下夹着一本诗集,且会情不自禁的用诗歌去表现世界--他通过文字的魔力去思考人类的种种经历。(我的包里,任何时候都会有一本书!除非我只拿钱包。)老师真正的素质是:教学的思想力,教学的机智,对孩子适合什么的敏感性,了解每个孩子的生活以及他们各自真正的兴趣所在等......孩子真正信赖的是老师的这些特质,而不是别的。

气氛存在于人类生存的所有方面:物体(一幅有品位的画),地点(一片宁静的风景),事件等......氛围就是对周围环境的感受。敏感的老师知道如何制造适合学习的氛围。

反思:教师在教学中体现出来的心情,语调和气氛,同道德,情绪以及人与人的关系有关。布置适合孩子成长的环境也很重要,环境体现了教师对孩子培养和教育的理念和态度。

教育的希望告诉成年人如何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得更有意义,如何向孩子们描绘这个世界,如何对这个世界负起责任,如何用知识把这个世界展示,解释给孩子们,让孩子们了解关于这个世界的一切。对于孩子们而言,那些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人才是真正的父亲,母亲和老师。

反思:当我们能够体验自己的开放性的时候,我们也就能对孩子们的生存方式保持开放性。孩子需要生活的开放性,以便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要让孩子从我的身上看到一个成熟成年人的形象。

无论我们怎样来估量孩子对父母的爱都不会过分。一个孩子可能在身心上受到过伤害,但是和父母重新建立爱的愿望永远也不会在他的心中消失。孩子们渐渐长大,他们独处的时间会更多,批判父母的不足和失败会更频繁。

反思:宽恕不一定代表着忘记。宽恕自身的教育意义:通过爱和理解恢复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恢复老师和学生的关系。

敏锐的老师能感觉到他们是带着一种抵触的情绪,一种低落的情绪还是满怀期待的走进教室的,这就是课堂的生命。

反思:教师的情绪在教室里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一个情绪快乐的老师可以带着孩子上天堂,一个情绪可怕的也会把孩子们带进地狱。这个个人性格特点有很大的帮助,但是职业性会将它规范在一个不犯错的范围。

课堂是一个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情境,教学可能发生在任何时刻。这就要求教师有两个特殊的素质:一种融入身体的敏感性;一种临场行动的教育机智与智慧。

反思:智慧的老师能够非常细腻地理解这个孩子在这个时候的体验,从而即刻回应“对这个孩子,此时此刻我该怎么做才是最好的。”这一问题。我们需要思考:一个主动举手提出问题的孩子提问时的体验是什么样的?也许孩子提的问题与所学的书本没有关系?但是他在好奇什么?他究竟在问什么?他有什么样的期待呢?也许他在乎的并不是一个真正“正确的”答案?从“此时此刻”做出一个适切的行为。教育不是为了未来的生活,教和育其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教育的智慧可以被唤醒,却不能被技术性的培训。

这是一本越读越厚的书,很干货,适合有经验的老师做反思,自我反馈和评估的书。适合新手老师做理论学习,并在日常教学生活中去体会,观察和验证,从中培养自己的教育敏感度和机智。

做一个无可替代的教育者,要做有心人!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