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孩子的教育读后感锦集

孩子的教育读后感锦集

《孩子的教育》是一本由【奥地利】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作,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页数:26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孩子的教育》读后感(一):孩子的教育

教育孩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用合适的方法去对待自己的孩子,是父母们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只有用合适的方法去养育自己的孩子,才能让孩子在身心方面都得到健康的成长。

最近我读了《孩子的教育》这本书,这本书的作者是著名的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他是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个体心理学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为20世纪三大心理学家。

从内容上看,这本书主要从个体心理学的理论出发,结合大量案例,探讨了孩子问题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能够让我们更加了解孩子的行为背后有哪些深层次的原因。

任何一个人,当然也包括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孩子对于事物的理解定了他们如何发展和成长。当他们陷入了一些困难之中的时候,他们的行为,他们的选择就会受到过往行为的影响。

在孩子年纪还比较小的时候,作为家长不应该过分的管制他们,而只需要用积极的态度去引导他们。

据我的观察,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总是在追求一种卓越,在追求完美,他们的眼中总是会有一个“别人家的孩子”。当他们把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对比的时候,就很容易感到失望,也会对自己的孩子有一些不切实际的期待。

作者说,以超越他人为目标来规划人生的行为不利于孩子正常成长。我们必须告诉他们,生活不只有课业书本,他们应多多参与室外活动,与朋友一起玩要,花些时间在自己的兴趣爱好上。

我们都知道男孩子和女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有一些区别,这句包括生理层面上的,也包括心理层面上的。个体的成长从某个角度来看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但有的时候我们的认知会带来一些误解。

比如大家普遍会认为男孩比女孩更加适合学数学,实际上这种说法并有特别科学的证明,极有可能是人们的一种认知偏差。实际上,在数学方面,也有很多女孩表现得非常优秀。

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当我们总是在有意或者无意的去传递男孩儿比女孩儿更加适合学数学这个看法的时候,就很可能对某些女孩的心理产生一定程度的打击。

孩子的人格发展很多时候取决于自己对于事实的主观理解,而一种正向的,正确的理解方式又与孩子所成长的家庭环境,所接受的教育有关。作为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要多鼓励他们。

《孩子的教育》读后感(二):什么样的家庭能培养出幸福的孩子?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蝴蝶效应?

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煽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细微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长期巨大的连锁反应,这是一种混沌现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蝴蝶效应”。

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在教育孩子这一方面,其实也同样遵循着这一原则。

教育孩子无小事,一句话的表述,一件事的处理,是正确和恰当的,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错误和武断的话,则可能贻误孩子的一生。

那我们应该如何去教育孩子,或者说什么样的家庭能培养出幸福的孩子呢?不妨来读一读这本书:《孩子的教育》。

这本书的作者是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他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为20世纪三大心理学家。

《孩子的教育》从个体心理学理论出发,结合大量心理咨询案例,帮助我们分析了孩子的各种行为举止。只有先了解孩子,我们才能更好地引导他们。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作者在书中说道:“孩子的精神世界就像一个万花筒,不管我们转到哪一个角度,它都会开出绚烂的花。”

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生了孩子,给了他们生命,就把他们当成自己的附属品,或者说是私有物品。因为他们每一个人其实都是独立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所以我们应该给他们足够的尊重。

尊重他们的思想,尊重他们的人格。就像《小王子》里曾说的:“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小孩,虽然,只有少数人记得。”

想一想当我们自己还是孩童的时候,我们希望大人们能够以怎样的方式对待我们,那我们的孩子,其实也同样有着相同的想法。

但是这个世界是在变化着的,所以依旧需要我们去做出一些改变。就像张梅林所说:“我们不能用昨天的经验,去教育今天的孩子,让他去面对未知的明天。”

说到底,教育孩子,最关键的还是看大人,看父母,看榜样。

偶像的力量是巨大的,孩子的模仿力也是最强的,所以很多时候,你看到了孩子,其实也就看到了自己。你在教育孩子,其实也是在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

孩子过得幸不幸福,你先看看自己过得幸不幸福?

一个整天自怨自怜,神神叨叨的妈妈,是没有办法教出一个乐观自信,能够拿得出手的孩子的。

同样,一个欢乐融融,爱意不觉的家庭里走出来的孩子,也不会缺少那所谓的安全感。

和孩子相处的每一天,与其说我们是在教育他们,倒不如说是他们在救赎我们。

就像托尔斯泰说的:“教育孩子的实质在于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则是父母影响孩子最有利的办法。”

END.

《孩子的教育》读后感(三):学习个体心理学,来塑造孩子独立人格

前段时间朋友和我吐槽说:现在的孩子真难管……原来是他上初三的儿子开始厌学,怎么都不肯去学校上课,今年的中考也是劝说了多次后勉强去参加了,至于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我们作为父母,到底该如何做孩子的教育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孩子的教育》一书,一起寻找孩子的教育问题的答案。 作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他是个体心理学之父。 本书从个体心理学理论出发,结合大量心理咨询案例,围绕人格统一性、自卑感、优越感、社会情感、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关键词,详细解释了孩子问题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带领广大父母和教师开启积极的教养之路。 就拿青春期的孩子来说吧,我们该如何更好运用个体心理学陪孩子一起度过这鸡飞狗跳的日子呢? 个体心理学认为,青春期是个体都要经历的发展阶段,任何发展阶段或任何情况都无法改变个体,但我们可以把不同的发展阶段或各种情况看作对个体的测试,这些测试会暴露个体在过去形成的性格特征。 可以说青春期是了解一个人生活方式的最佳时期,因为它接近社会生活的时期,可以清楚地看他如何对待生活、是否可以正常交朋友、是否拥有社交兴趣。 1、预防青春期问题的最佳方法:就是和他们建立友谊。 不管是家人还是老师,都应该像朋友一样与他们相处,彼此信任。获得孩子信任的父母和老师在青春期不会受到他们的排斥,能够继续对他们进行引导。 简而言之,就是父母和孩子像朋友一样相处,赢得孩子的信任,这样才能对他进行有效的引导。 2、区别对待青春期的男孩和女孩。 女孩子的父母需要观察她在青春期的行为变化,这是非常重要的。 有的女孩子会有男孩钦羡心理:她讨厌自己的女性角色,开始模仿男孩,有的甚至会模仿青春期男孩的不良习惯:吸烟、喝酒、拉帮结派…… 从观察青春期女孩的行为变化,父母可以找出她对未来的性别角色的态度。 而青春期的男孩喜欢扮演成熟男人的角色,聪明、勇敢、自信,也有的不敢面对自己的问题,不信自己能够成为真正的男人。 不过青春期的男孩们表面看起来勇敢、有抱负,但他们的内心深处还隐藏着懦弱。 3、父母在孩子青春期的重要作用 青春期的孩子最喜欢做一些事情来证明自己已经不是小孩子了。 我们父母需要来这样解释:他们不需要向任何人证明他们不再是孩子,真正的成长不需要那些证据。 通过这样的沟通,我们可以避免青少年做出极端的行为。 如果此时父母没有正确帮助女孩做好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情况的准备,而只是严家管教女孩,非要她变得乖巧听话,往往会适得其反。 想起来电视剧《知否》里的一个故事情节:盛家老太太带着明兰回到宥阳老家时,淑兰的婆家来大闹。老太太没有让明兰避开,而是喊她来见识一下人间的“豺狼”。 可见老太太是在让明兰见识各种风雨,让她养成判断力和自立能力。

写在最后:我们教育孩子,就是为了培养、塑造他的独立人格。 我在这里只是分享了青春期教育的部分,其余部分书中有详细的解释。 自卑是与生俱来的,我们唯一能做的是超越它、走向优越,那就是培养社会情感,让他在社会联结中找到自我价值,塑造自信、独立的人格。 《孩子的教育》这本书里有你想要的答案。

《孩子的教育》读后感(四):超越自卑,塑造自信的人格

书名:《孩子的教育》

作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现代社会,在社交场合,很多人面对陌生人会产生恐惧和自卑,害怕自己的行为引起难堪,甚至不能正常交流,有口吃的现象。这种行为通常称之为社恐,其根源在于自卑感,导致了人格的缺陷。

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曾经说过:人只有彻底了解自己,才有能力面对困境,培养自信。唯有自信,才能克服自卑。

阿德勒与弗洛伊德和荣格并称为20世纪三大心理学家。他致力于研究人格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他是个体心理学创始人,其理论成果影响了西方心理学的发展。他的主要著作有《你的生命意味着什么》《理解人性》等。

《孩子的教育》一书是阿德勒正向养育理念的体现。孩子的每个行为问题的背后都有其心理动因。教育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是为了塑造每一个孩子的独立人格。

一个人可以同时存在自卑感和优越感。当自卑感没有成为心理问题时,并不会影响一个人的行为,一旦一个人追求优越感时受阻,或者因为身体缺陷产生自卑感时,才会形成自卑的情结。

自卑感是如何形成的呢?

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性格会影响孩子的成长。

和外界没有过多联系的家庭,孩子在学校就容易独来独往。性格软弱和身体有缺陷的孩子都有强烈的自卑感。

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父母和老师不能给孩子贴标签,预判他们没有未来,而要鼓励他们积极乐观。

正确的做法就是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引导他们要努力改变,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从而避免生成自卑情结。

那么如何重塑自信呢?

首先要让孩子树立一个长远的目标,不逃避未来,不回到过去。

孩子幼年时软弱无助,不需要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却是最强大的时候。当他们对自己没有信心时,是无法期盼未来的。

其次要把孩子从困境中解脱出来。

当孩子在无助的情况下,父母要及时让孩子摆脱困境,让他卸下心里的负担。只有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才能让他重新焕发自信。

最后父母要采取积极的教育方式。

在教育孩子遇到困难时,不承认问题的父母会忽视孩子的缺点,不愿意面对现实。只有父母平静下来之后,采取心平气和的沟通方式,控制自己的情绪,才能给孩子带来积极的影响,才能重塑孩子的自信心。

书中还提到社会情感能力对孩子的影响,新环境对孩子的考验,学校教育对孩子的影响等。

孩子自信人格的发展取决于自身对事实的主观理解,因此,家庭和学校给孩子积极的引导,给孩子足够的勇气,就可以带领孩子超越自卑,重拾自信的风采。

《孩子的教育》读后感(五):读书 | 《孩子的教育》让教育朝着正确的方向行走

说到奥地利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很多人都不陌生。

他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为“心理学三大巨头”,美国心理学家舒尔茨认为阿德勒是最早将精神分析与社会心理学结合起来的人物。

阿德勒的主要学说是关于“自卑感”与“创造性自我”, 并强调人的行为是由社会力量决定的。我们可能都读过他的著作《自卑与超越》,以及日本作家岸见一郞以阿德勒理论为核心而写成的《被讨厌的勇气》。

而这本《孩子的教育》,恰是将阿德勒的理论应用于孩子教育过程的一本书,他从“个体心理学角度”揭示了教育的本质,从人格的统一性、优越感、自卑感和自卑情结、社会环境、多胎家庭、学校教育等方面分析了父母们在教育中常遇到的问题,同时揭示了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在家长应如何正确帮忙孩子上,提供了指导性理论的方法,帮孩子拥有更加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心理状态。

作为父母,我们只有掌握了正确的理念和方法,才可以保证我们的教育之路是通往正确的方向,才能保证孩子在我们的教育之下不会跑偏。那么,阿德勒提到的哪些理念是家长们必须要知道的呢?

阿德勒说,孩子的精神世界就像一个万花筒,不管我们转到哪个角度,它都会开出绚烂的花。

孩子的每一个行为都展现了他的整个人生和人格,而人生和人格又是一种无形的背景。每个个体的行为既反映着人格,又受人格的约束和塑造。孩子们会依靠对生活的主观认识,形成自己独有的人格。

也就是说,无论是孩子的优点还是缺点,任何正确或错误的行为,都是他人格中的一部分,是由于它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所发生的。

当孩子犯错的时候,千万不要急于惩罚,而是审视孩子所生存的环境, 到底是哪方面的因素造成了孩子在认知和行为上的偏差,找到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

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造成影响的外界环境因素有很多,如家庭经济条件,孩子的身体健康状况,家庭氛围,学校的环境,社会整体环境,外界媒体的影响等等,它们都有可能对孩子人格的形成带来深刻影响,作为家长我们尽量为让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家庭环境,让孩子接触有利的外部环境,拥有健康的身体,让他多发展出积极的人格力量,就会有更多的能量去面对生活的种种考验。

人格统一性的另外一层意义就是将人生看作一个连续的过程,每件事情之间通过人生这条主线串联起来,它们都是有关联的,他们不可能脱离人生而独立存在。这让孩子理解人生连续性的哲学意义,你让他们更加理解,只有过认真过好了当下,才有可能收获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孩子和成年人一样,每个孩子都天生有一点焦虑和自卑,正如作者在《自卑与超越》中所说,自卑并不一定会是坏事,他们会产生强烈的进取心来作为补偿,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样的。

自卑会让孩子追求优越感,但是如何正确地追求优越感呢?这里有一个判断标准,就是所追求的优越感是否有益于社会。也就是说他所追求的优越感,可以让他们自身变得更加优秀,最终这种能力可以造福于社会。

作为家长,我们最应该警惕的就是不要让自卑感发展为自卑情结,也就是过分自卑,总是放大困难认为自己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我们需要带着极大的同情心和同理心,成为他们的朋友,而不是高高在上的监督者。我们需要培养他们的独立性,让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头脑、体力有足够的信心和掌握感。同时鼓励他们,让他们形成“成长型人格”,信心十足地去实践和练习,不轻言放弃。

阿德勒说,教育者最重要最神圣的职责就是保护孩子的自信心。想要刺激孩子心理机能的发展,我们就要给予他们足够的勇气,帮他们树立信心,告诉他们不要把困难看作不可逾越的障碍,困难存在的意义就是被战胜和解决。

在这一点上,我们有时确实做得不够好,总是习惯以批评的方式,或通过和他人比较的方式激励他们制定更高的目标,也就是所谓的激将法。

但是如果一个孩子还没有建立足够的勇气和信心,这种方式不但起不到任何作用,还会让他们就此放弃,更加贬低自己怀疑自己,甚至失去正常的行为和思考能力。

最好的育儿方式既不应该过于严厉,也不应该过于温和,也就是在《正面管教》中所提到的“温柔而坚定”。

孩子需要更多的是鼓励以及如何面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孩子从事件的逻辑中获得经验,而不是从他人强加在他身上的约束而被近实现自我成长。只有当孩子自身具备想要成长的决心、毅力、勇气和信心的时候,他才能真正获得成长,外界的逼迫和刺激起到的作用并不大。

4.如何正确看待学习和学校教育

说到学习,历来都是家长们极为关心的话题。在这本书中, 阿德勒也给了我们很多关于孩子学习和学校教育方面的启示。

首先,阿德勒强调,很多教育者,特别是老师,是不能单凭学习成绩对学生的“好”和“坏”妄下结论的,学习成绩只是反映了孩子当前的心理状态,反映了他们的智力、兴趣和注意力的情况。而这些因素的发展,又与他们的成长环境以及人格统一性相关,所以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想要解决孩子的学习成绩问题,就要先将这些基础因素解决。

其次,我们还要观察和了解孩子到底是属于哪种类型的学习者,是听觉学习者,视觉学习者,还是感觉性学习者。

另外,还要了解孩子对于某一学科任课老师的态度,如果孩子不喜欢任课老师,那么也很容易导致学不好这个学科,从这一点上来说,为人师者更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作为父母要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

最后,正常的生活中不应该只有课业,而是应该让孩子多多参与室外活动,多多与人交往,并花时间在自己的兴趣爱好上。

结语:

阿德勒的理论产生于20世纪初,虽然有些观点早已被视为家庭教育中应遵循的方法,但是这些观点早在100多年前就已经被提出了,在当时看来已经是非常具有前瞻性了。而且他的理论能够一直沿用到现在,对于当代的教育仍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就足以证明其理论的正确性和权威性。

而现代教育学中的很多观点,都是以阿德勒的理论为基础而衍生发展出来的,所以对这本书的研读,其实是让我们更充分了解了个体心理学在应用于教育的理论基础,也让我们思考如何更有效地将它们应用于家庭教育之中。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