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暴力拓扑学经典读后感有感

暴力拓扑学经典读后感有感

《暴力拓扑学》是一本由[德]韩炳哲(Byung-Chul Han)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暴力拓扑学》精选点评:

●虽以暴力之名,但韩炳哲在这本书里终于建构出了一个完整的自我思想体系。「后现代的绩效主体」作为核心概念,既不同于笛卡尔式的「破碎-思想-自我」,也不同于列维纳斯的绝对他者。而是一种透明的(他者消失)、扩张的(茎块)、非神圣的(监守自盗)。这个核心概念是现代绩效社会总的特征,在某种程度上说是现代社会文化的机械图景。但必须要说的是,韩炳哲很大可能是先把握了现代社会原子化的特点,再倒置现代思想家的理论。故行文充斥着大量的二元对立,这不符合一般的论证逻辑,却让理论显得和现实异常契合。并且站在后起的立场对前人理论进行批驳也显得不够谦逊。但终归给出了一个后现代文化研究的方向

●“绩效命令要求将自由转化为强迫,不再是剥削他者,而是剥削自我。绩效主体剥削自己,直至它完全崩溃。暴力和自由在这里合而为一。因此,暴力成为一种对自己的暴力,剥削者就是被剥削者,施害者同时也是受害者。过劳症是这个悖论性自由的病理学表现。”——今天看此书,别一般况味。

●规训社会的暴力模式,是我能够逃脱的出来的吗?我从一出生就顺理成章的落入了这个透明的世界之中,并且以为这就是世界的本来模样。何为真正的自由?我该如何想象?就如同,人三维的大脑如何能够想象四维空间的模样呢?

●这本书的内容简介写得太好了,全书不断地论证就是为了指向简介中的几条结论,短评都没法写了。

●“活死人,如果你们更加相信人生,就不会拜倒在瞬间之前。”又看了一遍,暴力的心理学一章很有启发。作为暴力学的梳理和辨析还是很清晰简洁的,正确路径是看完马上去看齐泽克的《暴力》~

●当暴力以更隐匿的形式呈现出来时,它所拥有的破坏力已成为一种内在的解构。不同于来自外界迅速、猛烈、冲击的感受,内在的暴力更加缓慢、柔和甚至完全感受不到其的荼毒,正因如此,与其说人会因病症而将痛不欲生,不如说是自己竟是乐享其成的,这是多么的讽刺。剥削者和被剥削者难以区别,施害者与受害者合二为一。

●没看懂,发出三个问题:一是能看见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是不是最大的聪明?二是语言哲学是不是西哲发展至今层次最“高”?三是“欲辩已忘言”到底是懂了还是没懂?

●“绩效主体”,有意思。 当代社会暴力的内化。 扩张性的而非排斥性的(他者消失,从而失去对抗他者的个性;像癌细胞一样无限复制、繁殖);透明性的而非封闭性的(自由与控制合一,人们既受害,又施害);“群时代”而非个性时代(无聊、肤浅、琐碎、重复);自我剥削而暴力压迫。 我们从未如此“自由”,因为我们从未如此地误以为自己如此自由。 资本是君主,是新神,我们是自己的主人,因此也是自己的奴隶。说到底,都是资本的奴隶。许多时候,我们宁愿装睡不醒。

●自律是对自己的暴力。

●拓扑学也是解释韩炳哲的加速度哲学书写与当下的意识输出方式的棱镜

《暴力拓扑学》读后感(一):暴力拓扑式结构写法,韩炳哲

读完第一章节就觉得韩炳哲服用不能太多,读完他的另外一本《在群中》,以后他的书不再读了。

在他的几乎所有文本和论述语境里,基本上听不到也看不到,产生这些结论式立论的论据里有逻辑叙述式的推理过程和推理阶段,有一种全知全能的视角在落笔立论。尤其比如始终去捕抓阿甘本在某个阶段的某些观点,指出欠缺某个视角亦或太独断的论断等等,这次还把德勒兹也拉进去批论一番......

只能说他的特色属于讨巧和投机式的聪明才智,旨在将自己观察到的一切宏观或微观社会现象及问题,浓缩编码成一种新的语言范式和理论文本。

虽确实简单明了不啰嗦,但这种文本结构也正是这个短平快式时代最贴合的新型结构:绩效社会,积极地扩张性社会,非排斥性社会,过剩过量过度的社会,针对他者的侵略(剥削)(暴力)转向针对自身的侵略(剥削)(暴力)的、以为拥有自由意志和自由的新型社会......

《暴力拓扑学》读后感(二):从暴力拓扑学的角度解决校园霸凌,诸多灵感涌上心头

那些在挨揍中长大的孩子,突然有一天挨揍少了,甚至没人揍他了,很可能就会产生自残行为。而自残行为被禁止后,聪明一点的孩子就会通过招惹别人来获得外来的暴力,以继续他已经习惯了的施暴与被施暴的生活模式。

所以当你的孩子被欺负时,最好的回应方式就是:不要吝啬,要肯于回以充足而适当的暴力。记住这不是以暴制暴,也不是自己缺乏忍耐的心,完全是为了帮助对方缓解内耗的痛苦。

反之,当你家孩子被别的孩子欺负时,如果你家孩子不还手,那么对方就会觉得自己欺负得还不够努力,所以会暗暗为自己加油,坚韧不拔地更加努力地施以更多暴力,所以你家孩子就会陷入到不断被打的状态。

你或许会说如果打不还手,会给他增加痛苦,那么他应该不会再继续打了吧?按说是这样的,但是人性之中还有一种权力欲和控制欲的东西,那就是当对方在打你时,他发现你表现出满满的害怕和顺从,这会给他带来权力欲与控制欲的满足,这种满足也可以缓解暴力缺失的痛苦。

所以,就算你不想还手,那么也千万不要表现出害怕,绝绝对对不要听从对方的支配,这样对方打你后就会觉得很难受了。如果你想出口恶气,也可以在日常交往中处处跟他对着干,但是当对方报复时,也绝对不还手,但是也不害怕。就这样持续个一年半载,多半你就变成对方的噩梦了,他很可能会跪地求饶。

当然还有一种更简单的应对暴力的方式,那就是跟对方协商好,跟对方说:“你以后不用努力打我,我也可以免费对你施暴,但是你得请我吃饭,你看行不?”对方一定会欣然同意哒。

《暴力拓扑学》读后感(三):摘录

福柯所说的君主权力中的“抽取利润”是一种对他者的剥削。和顺从的主体相反,绩效主体时自由的,因为它不服从于任何人。决定其心理状态的不是义务,而是能力。它必须是自己的主人。不是清规戒律,而是自由和主动性决定了它的存在。绩效命令要求将自由转化成强迫。不再是剥削他者,而是剥削自我。

绩效主体剥削自己,直至它完全崩溃。暴力和自由在这里合二为一。因此,暴力成为一种对自己的暴力,剥削者就是被剥削者,施害者同时就是受害者。过劳症是这种悖论性自由的病理学表现。

因此,扩张性暴力比排斥性暴力更加阴毒,因为前者以自由的面目示人。

这种“战斗的雷霆万钧”虽然和其他战争一样,都不是默不作声的,但却是发自一场既无人统帅也没有敌人的独角戏。人们和自己打仗,对自己施暴。

君主制度下的前现代社会里有砍头的暴力,它的介质是血。现代规训型社会仍旧是排斥性社会。控制它的是规训的强迫暴力,也就是“社会的矫形手术”,其暴力形式就是塑形。可是,无论砍头还是塑形都不能描述后现代绩效社会。控制它的是将自由和强迫融为一炉的扩张性暴力,它的病理表现便是抑郁。

看透自己并不是每个系统的终极目标,对许多系统来说,正式有了看不透这个前提条件,它们才有可能存在。在信仰中,透明根本不够成问题。这正是信仰和知识的不同之处:。知识的终极目标就是看透自己。对信任来说,不知道是决定性的。如果确定知道,就丝毫不需要信任了,因为信任是介于知道与不知道之间的状态。

消费和绩效社会的全景监狱和规训型社会的不同。前者不需要束缚,不需要高墙和封闭空间;而今,整个社会、整个地球都成了全景监狱。谷歌和脸书之类的社交网络,同时也是安全局的数字全景监狱。输入的关键词和上传的头像,已经将个人置于圆形监狱式的观察和控制之下。对一个人存入网络的数据进行分析,可能让你对这个人比他对自己更加了如指掌。网络不会忘记任何事,也不强迫任何事。跟规训型社会的圆形监狱相反,这里的全景控制手段不是隔离和监禁,反而是联网。今天的监控不是对自由的侵犯,反而是让自由和控制合一,这样人们就是自愿置身全景监视的目光之下。透明的用户既是受害者又是施害者。每个人都积极参与到网络圆形监狱的建设中来。自由的交流和全景控制交织在一起,不分彼此。

绩效社会里的神圣人同君权社会里的还有一个特殊区别,他们是绝对杀不死的。他们过得就像活死人。他们因为太过活跃而无法死去,又因为过于疲乏而虽死犹生。

《暴力拓扑学》读后感(四):一本二刷还是懵懵懂懂的书

关于拓扑:

嘶这个词还真不算是常用词,其实之前有去百度,有个大概印象。就是忽略本体的形状大小去研究它的位置关系。看这本书的时候,看的还是读者表达了暴力在当今社会表现的形式。好像和拓扑有关又关系不明郎的样子。

二刷的时候又重新百度了一下拓扑学加深印象。这下子给我整不会了。拓扑本来是个地质学名词,后来发展到数学,在几何拓扑里发光发亮,比如说莫比乌斯环就是一个例证。然后我直接给看晕了,感觉是一门很深的学问,这一口气把一科数学专业知识塞给我的词条我消化不了。只能回到定义,拓扑:物体间的位置。我记下来,观察后文读者是怎么在社会科学中嵌入拓扑的。

暴力和金钱的现实性:

原始部落经济不发达时期,勇士以杀戮敌人的方式获得力量和认可,越勇猛社会地位越高。以力量的压倒性为尊荣。现代社会则以金钱为度量衡,把这种力量转为资产以实现终极目标。把吸金能力作为夸耀资本。前者以生命为代价,后者表面看文明了些,实质上是收割人的时间。宇宙时间是无限的,但个体的生命是有时限的。所以这两者有着本质上的类同。

现代人对自我的暴力:

从心理学上分析,暴力显现的形式是人受现代心灵社会的规训,追求内心的自由,善良等美好事物而引发的对自我的苛责,抑郁即是很好的例子。觉得自己不好不完美不开心,否定和压抑自我,过度自我剥削,就是对自己进行的暴力。(人果然狠起来连自己都不放过。)

暴力的政治学:

法律的本质即为暴力,但政治不仅仅限于法律。我们的通识认为国家必然包含暴力机关,如监狱类。政治的本质是区分敌友,而敌友并不是恒定状态。现代化的政治暴力表现出共识暴力的模样,对外暴力(战争)对内加固(筛选塑造)。

文中还有关于君权暴力和神的暴力的内容,但是觉得脱离时代。神的暴力脱离世俗权利范畴,维护得并不是人类族群的社会秩序。而君权暴力,德者为君,君之言即为法,君的意志应该是全体的意志。但人非完人。理想的君非人的特质不是古希腊人性的神,反而像中国的圣人。颇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意味。

暴力的各种性质

排斥性暴力,可以说被基本的暴力模式。区别我和它者,从排斥这个过程中塑造出我的形象和存在本质。

扩张性暴力,与现代性社会息息相关。城市扩展,科技爆炸,信息过剩,欲望无需遏制。我在时代的洪流中被裹挟。

系统性暴力,社会形成的意志扭曲人的行为。本质上来说,医美的美容技术和非洲的割阴都是对人的摧毁。

透明性暴力,公众对政治的透明性的追求,一定程度也阻碍国家政体的发展。而对个体的过分透明化,没有隐私的存在,亦是丧失幻想的过程。

资本主义新自由体系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信息被共享而愈加透明化(莫名想到从前写日记谁都不可以看,如今发圈巴不得大家都点赞。)资本主义新自由体系由此存在。我们的信息,时间统统被吸纳融入,被强制共享。它以隐晦的形式引导和表现,它存在生活中是7*7*24的工作时长随时待机,也是ins上的所有人可见,偶尔也以购物节破千亿成交额的新闻流过。过剩的生活反而导致麻木和冷漠,简单而易怒。

后感

第二次看完这本书了,虽然还是没能依照读者的逻辑去系统化梳理暴力,但也收获了很多。再次阅读完毕,我问自己,暴力是个贬义词吗?好像是。它是吗?但是它并不是被创造出来去承受苛责的,它是被总结出来的特质。有智人以来即存在于我们的社群和个人之中的。如果它是,是不是意味着人和群体就是个贬义词?

《暴力拓扑学》读后感(五):暴力面面观

暴力面面观

韩炳哲的《暴力拓扑学》运用拓扑学原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把暴力纳入或者定格在君权社会、规训社会和绩效社会三个区位,展开考古的、心理的、政治的、系统的、肢解式和透视法论述,不能不谓之全面深刻有独到见解。

导言说,有些事情,永不消逝,暴力即属此类。如今,它从可见转为无形,从正面直击转为病毒性感染,从粗野蛮横转为沉思内省,从真实转为虚拟,从生理转为心理,从消极排斥转为积极扩张,并且回到皮下、交际之下、毛细结构和神经元的领域,以致产生“暴力消失了”这样的错误印象。它眼下变得完全不可见,却与其对立面“自由”同时出现。现在,战争暴力让位给匿名化了的、去主体的、系统性的暴力;前者之所以隐藏于后者之中,是因为它也社会结为了一体。

今天的社会总是一再抹去他者或陌生人身上的排斥性。但,暴力不仅仅是过度的排斥,而且还意味着过度的扩张,也就是扩张性成群,它表现为过度的绩效、过度的生产和过度的交际,过量的关注和过分的积极主动。扩张性暴力可能比排斥性暴力更为致命,因为它缺乏任何可视性和显见性,而由于其积极扩张,它还摆脱了免疫抵抗。传染、病菌入侵和渗透这些排斥性暴力的典型特征,如今让位给了梗阻。

往往,人们还是习惯于视听及其感觉器官的体验,对“可视性”“显见性”的“拉姆”们同情、愤慨甚至义愤填膺。恰恰忽略了,甚至根本不曾感觉这些君权社会变种的、规训社会癌变的、绩效社会泛滥的扩张性暴力的存在和危害。

君权社会里的斩首制度,残暴、血腥、恐怖,惨不忍睹,但是,它只是针对部分人甚至极个别的人。所以民间常常有“山高皇帝远”、“交上皇粮不怕官”的说法。这里,没有褒扬和贬斥的意思,只就事论事。

规训社会以压抑、禁令和否定等排斥性现象为特征,在这里,还能找到他者,这是不幸之中的万幸。有禁令,就有界限,有他者,就有参照物,在一个尚存坐标系的区间内,还不至于彻底的迷失,除非例外。

绩效社会则不同,它越发脱离对清规戒律的排斥态度,且以自由社会自居。后现代的绩效主体已经明显区别于规训社会的“服从主体”,很少排斥,变成了积极肯定的主体,且不再致力于任何义务工作,用自由、快乐和喜好替代了服从、律法和尽职。从此他者消失,自我登场,且时不时自我以超我的形象向世人展现。

如果说君权社会和规训社会的暴力主要来自外部,那么绩效社会的暴力一定是以来自内部的为主。对由外而来的暴力,可以用对抗和免疫防御;而面对自生的有如抑郁等自残性暴力,又有什么法子呢?

绩效社会无疑是一个透明社会。透明是主导社会话语的关键词,超过了民主、公正、真相等,演变成一种社会格局。透明社会的扩张性把所有东西都调整为同类,以此来消除门槛和临界经验,遍地杂交,一览无余,是同类独裁。透明的语言是机械的、功能的,不存在含糊不清,没有叙事性、情境性。透明的交流是机器式的,属于系统中的功能性元素,对人来说则是一种暴力,要求加速交流。身处此情此景中的每一个绩效主体,面对自生的、不想也无法抗拒的暴力,几乎无处可逃。

数字化,网络化,给现代人提供了难以想象的便利,也把一个个绩效主体带向了“群-时代”。朋友圈,有人退出了,退出的人或许感受过圈暴力;同事、同学、战友,运动、健身、广场舞,中医、保健、养生,音乐、舞蹈、戏曲,休闲、娱乐、旅游,凡此种种,五花八门,一个个群,如同一座座城堡,外面的人冲进去,里面的人挤出来,熙熙攘攘,皆为利往。这一“利”字,道尽了人间所有的可能,当然包括最为流行的“暴力”,只是我们没有觉察而已——“群”暴力让我们欲罢不能、欲能不休。

深陷暴力的围追堵截,自由就是奢侈的,甚至,自由也变成一种暴力。对财务自由的渴望,让一波波“白骨精”悄然离去;对居住自由的努力,让一群群“漂”们梦想破灭;更不提985/211竞赛,让无数的“海淀妈妈”的无奈和抓狂了。

暴力无处不在,最可怕也最无解的那个,恐怕就是前面提起的那个“超我”了。当“超我”换成“闲静”的模样,或许,暴力也就没有了用场。信不信,由你;闲静不闲静,在"我''。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