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一个数学家的叹息读后感摘抄

一个数学家的叹息读后感摘抄

《一个数学家的叹息》是一本由(美)保罗·洛克哈特(Paul Lockhart)著作,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青豆书坊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80元,页数:16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个数学家的叹息》读后感(一):不太同意,虽然我也爱数学

大多数孩子不见得不走现在的学习模式,用书里佛系的方法就会爱上数学,甚至小学数学都可能学习不好,小学数学的课程设计比我们小时候合理了,很多概念是螺旋上升,出大问题的是家长学校社会为了应试刷题的套路,而不是数学课本身,书中提到的例子现在好的数学也能做到这个程度的启发,只是不是每个孩子都能遇到,遇到会启发孩子并且真心热爱数学的老师是幸运的

《一个数学家的叹息》读后感(二):想看

数学的本质是表达的艺术

数学应该是一个思考工具,表达工具,而不是简单的计算工具!

不要讲视线局限在公式的细节里,

而是要理解公式背后的思维方式,弄明白它到底是想表达一种什么逻辑关系。

好吧,这本书还没有看过,在《认知红利》中被提到,感觉值得去看看

(注:啊啊啊啊啊,什么时候才够140呀,我就想标记一下,后面看)

《一个数学家的叹息》读后感(三):应试教育是否杀死好奇心

作者认为数学其实是一个艺术,而不是教学书上冰冷的公式。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长轨迹,任其发展,而不是统一教学,死记硬背。认为数学是充满乐趣,是用来玩的而不是用来应付考试的。认为应当是重要方式论证的过程,而不是直接套方式。

我想作者一定特别热爱数学。他常常不需要任何工具,在脑海里思考数学。

只可惜无论作者怎么强调数学的乐趣、奋笔疾书,当今的时代也不会理会他的建议半分。因为效率早已成为应试教育的核心。没错,效率。世界要快速地发展,企业需要快速地赚钱,教育需要快速地培养人才... ...作者所期望的样子,那完美的样子。只能是同学们茶余饭后,作为兴趣才去探究的事。

而我,早已在应试教育的培养下,失去了对学科的探究。尽管作者用力诉说着数学之美,我也燃不起自己的兴趣。

不禁让我感叹应试教育是否杀死好奇心?

《一个数学家的叹息》读后感(四):读《一个数学家的叹息》,西昆仑,云上读书会第241期

云上读书会,第241期,2022-7-19

我们有幸邀请到了西昆仑给我们做《一个数学家的叹息》分享,以下是西昆仑为读书会整理的大纲,分享给大家。云上读书会是一个公益性的纯线上的读书会联盟,连接全国各地的读书会,一起进行线上共读。每周日晚8点,每周分享一本书,点击头像了解加入方式。

读《一个数学家的叹息》

《一个数学家的叹息》的作者保罗·洛克哈特曾经是大学数学教授,从2000年起,他自愿开始教授K12(从幼儿园到十二年级)数学课,发现数学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存在非常严重的问题。为此他写了这本结构简单、论述清晰的小书。

故事梗概

这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一破一立。上篇有五个小节:数学与文化、学校里的数学、数学课程、中学几何:邪恶的工具、“标准”数学课程。例证俱全的从五个方面批判学校里的数学教育。尤其是关于几何的一节,大幅减少了我对数学的心理阴影面积。而每一节的最后,洛克哈特模仿伽利略《两种世界体系的对话》,以辛普里西奥和萨尔维亚蒂的问答方式,对学校教育拥护者可能的质疑一一做出回应,非常精彩。

在我看来,这本书既具备专业的数学眼光,也有基本的教育常识。这是我读过的关于数学教育的书籍里最好的一本。

数学是一门艺术!至于它和音乐绘画的差别,只在于我们的文化并不认同它是一门艺术。 没有什么像数学那样梦幻及诗意,那样激进、具破坏力和带有奇幻色彩。数学比诗、美术、或音乐容许更多的表达自由。

我们有了一套没有历史观点、没有主题连贯性的数学课纲,支离破碎地收集了分类的主题和技巧,依解题程序的难易程度凑合在一起。

书中还有更多的精彩内容,发人深省,就等待读者自己体会啦~

(点击头像了解加入我们的云上读书会)。

《一个数学家的叹息》读后感(五):数学是一门有趣的艺术,需要我们用科学的方式认识他

这本书让我对数学产生了新的想法。

数学是一门艺术,是极具美感的。我们眼中数学可能是实用性质偏多的,我们常常把他纳入科学的范畴,不可否认他是实用的工具,他是其他学科比如物理、化学等的基础,但是我们不能以他正好实用而认为他的本质如此。音乐的力量可以让军人上战场,但这不是人们作曲的目的。数学就是对我们想象的创造物提出简单而直接的问题,然后制作出令人满意又美丽的解释,没有其他事物能达到如此纯粹的概念世界,这就让人着迷。

现在我们所经历的数学教学很大程度上抹灭了数学带给我们的美好。

一是很多时候问题在提出的同时被解答出来了,剩下的就是让你背下公式定理和形式上的东西,完全没有激起学习者的兴趣,也抹杀了学习者自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解决问题、验证结论的过程,没能培养起这方面的能力,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创新力不够的一方面原因。任何一种心智的敏锐,都是来自于自己解决问题,而不是被告知如何解决问题。没有领略过面对自己提出问题不得解的挫败,自然没有苦苦探索后解决问题的巨大愉悦。

二是教育中少了数学史的学习。在我自己的学习经历中,我感觉数学知识是摊在你眼前,没有问题提出就没有质疑,结论就是这样,是正确的,是要学习的,学到之后就能用,从来没有想过这些知识是如何发展而来,从来没有领略过全世界一代代数学家是什么情况下为了什么而探索这些,解决的是怎样一个迷人的、令人困惑的问题。我认为数学家们能带给我们更多的是解决问题的这种精神力量。

三是有的数学问题强行与现实扯上关系,生硬。肯定见过这一种题目,小明现在的年龄是7年前年龄的2倍,问现在的年龄,这不是很扯嘛,我难道不知道现在的年龄嘛,一定要用这种方式算年龄。数学不是在我们自己和我们的直觉之间树立屏障,也不是让简单的事情变复杂,数学是移除通往直觉的障碍,让简单的事情维持简单。

面对现在的考试体制,我们没有办法完全运用让学习者自由探索数学的教学模式,但我认为在孩子小的时候可以进行科学的数学启蒙,从游戏中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逻辑思维和数字敏感等能力,提高兴趣,然后在初高中的加入技巧性的形式性的方法。

本书引文,让人深思。“如果你要造船,不要招揽人来搬木材,不要给人指派任务和工作,而是要教他们去渴望那广袤的大海”。

致敬作者保罗 拉克哈特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