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受戒》读后感摘抄

《受戒》读后感摘抄

《受戒》是一本由汪曾祺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3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受戒》读后感(一):美于细节处

汪曾祺的短篇小说集,14.7万字,看了七个小时,看的慢,他写的精致。有23个短篇小说组成,故事都基本上是话家长,但是有细节刻画的美,用力巧妙,故事进展自然。经常看到结尾就是,xxx生了一场xxx病,不久就死了,但是不让人觉得突兀,大概是作者自己对无常接受的一种方式。写几篇印象深的,万一你只有几分钟看一两个故事。

《日晷》是很喜欢的一篇,里面说一个清贫的青年人,买不起表,自己做了个简易的日晷玩,可以看看时间。“一半是为了看时间,一半也是为了好玩。增加一点生活上的情趣。至于这是不是也表示了一种意思:寸阴必惜,那就不知道了。大概没有。他不是那种把自己的决心公开表示给人看的人。”我们有的时候装逼装不对,基本就是犯了舍本逐末的错误,浪漫的形式,却没有浪漫的内容和情感表达。

《鸡鸭名家》写了几个特别会养鸡和赶鸭子的人,每个行业都有其中的奥秘,而作者通过写几个“手艺人”,把这些奥秘和乐趣写活了,了不起,我仿佛也跟着挑了一回鸡蛋,孵了一回羽翼饱满的小鸡,敲了一次池塘找回走散的鸭子。

《受戒》这篇写一个小和尚受戒仪式的前后,包括为啥当和尚,喜欢少女在小和尚耳边温润的说,以后嫁你好不好,小和尚说嗯,没有情欲,更显干净。

《窥浴》很搞笑,一个有音乐天分却不够融入周围环境的青年找到上好的位置偷窥别人洗澡,好像也不是为了欲望,只是抵御无聊。

《侯银匠》,一个鳏夫养大了女儿,嫁女后略寂寞生活的故事,女儿能干,在婆家把生活经营得很好。还要走了父亲用于出租的花轿。琐碎有趣,可以拿去拍小津安二郎那样的电影。

《受戒》读后感(二):人情味 烟火气

《老鲁》 学校所在地名观音寺,是一荒村,也没有什么可去。时在暑假,我们的眠起居食,皆无定时。早起来,各在屋里看书,或到山上四处走走,看看时间差不多了,就互相招呼去“采薇”了。下午常在校门外不远处一家可以欠账的小茶棚中喝茶,看远山近草,车马行人,看一阵大风卷起一股极细的黄图,映在太阳光中如轻霞薄绮,看黄土后面蓝得好像要流下来的天空。到太阳一偏西,例当想法寻找晚饭菜了。晚上无灯——交不出点灯费教点灯公司把线给铰了,大家把口袋里的存款倒出来,集资买一根蜡烛,会聚在一个未来的学者、教授的屋里,在凌乱的衣物书籍之间各自找一块空间,躺下坐好,天南地北,乱聊一气。或回忆故乡风物,或臧否一代名流,行云流水,不知所从来,也不知何处去,高谈阔论,聊起来没完,而以一烛为度,烛尽则散。生活过成这样,却也无忧无虑,兴致不浅,而且还读了那么多的书! 豆壳虫味道有点象虾,还有点柏叶的香味。因为它只吃柏叶,不但干净,而且很“雅”。这和果子狸、松花鸡一样,顾名思义即可知道一定是别具风味的山珍。

《鸡鸭名家》 乘小船往北顺流而下,可以在垂杨柳、脆皮榆、茅棚、瓦屋之间,高爽地段,看到一座比较整齐的房子,两旁八字粉墙,几个漆黑大字,鲜明醒目;夏天门外多用芦席搭一凉棚,绿缸里渍着凉茶,任人取用;冬天照例有卖花生薄脆的孩子在门口踢毽子;树顶上飘着做会的纸幡或一串红绿灯笼的,那是“行”。一种是鲜货行,代客投牙买卖鱼虾水货、荸荠慈姑、山药芋艿、薏米鸡头,诸种杂物。一种是鸡鸭蛋行。

《八千岁》 虞小兰有时出来走走,逛逛宜园。夏天的傍晚,穿了一身剪裁合体的白绸衫裤,拿一柄生丝白团扇,站在柳树下面,或倚定红桥栏杆,看人捕鱼踩藕。她长得像一颗水蜜桃,皮肤非常白嫩,腰身、手、脚都好看。路上行人看见,就不禁放慢了脚步,或者停下来装做看天上的晚霞,好好地看她几眼。他们心里想:这样的人,这样的命,深深为她惋惜;有人不免想到加重洗衣做饭的黄脸老婆,为自己感到一点不平;或在心里轻轻吟道“牡丹绝色三春暖,不是梅花处士妻”,情绪相当复杂。 筛米的屋里浮着细细的米糠,太阳照进来,空中像挂着一匹一匹白布。 八千岁用一盆水把“食为民天”旁边的“概不做保”的字条闷了闷,刮下来。他这回是别人保出来的,以后再拒绝给别人做保,这说不过去。刮掉了,觉得还留着一条“僧道无缘”也没多少意思,而且单独一条,也不好看,就把“僧道无缘”也刮掉了。 八千岁做了一身阴丹士林的长袍,长短与常人等,把他的老蓝布二马裾换了下来。他的儿子也一同换了装。 吃晚茶的时候,儿子又给他拿了两个草炉烧饼来,八千岁把烧饼往账桌上一拍,大声说: “去给我叫一碗三鲜面!”

《金冬心》 今天的酒席很清淡。铁大人接连吃了几天的满汉全席,实在是没有胃口,接到请帖,说:“请我,我到!可是我只想喝一碗米稀粥,就一碟香油拌疙瘩丝!”程雪门说一定照办。按扬州请客的规矩,菜单曾请铁保珊过了目。凉碟是金华竹叶腿、宁波瓦楞明蚶、黑龙江熏鹿脯、四川叙府糟蛋、兴化醉蛏鼻、东台醉泥螺、阳澄湖醉蟹、糟鹌鹑、糟鸭舌、高邮双黄鸭蛋、界首茶干拌荠菜、凉拌枸杞头……热菜也只是蟹白烧乌青菜、鸭肝泥酿怀山药、鱼脑烩豆腐、烩青腿子口蘑、烧鹅掌。甲鱼只用裙边。花鱼不用整条的,只取两块嘴后腮边眼下蒜瓣肉。砗只取两块瑶柱。炒芙蓉鸡片塞牙,用大兴安岭活捕来的飞龙剁泥、鸽蛋清。烧烤不用乳猪,用果子狸。头菜不用翅唇参燕,清炖杨妃乳——新从江阴运到的河鲀鱼。铁大人听说有河鲀,说“那得有炒蒌蒿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鲀欲上时,’有蒌蒿,那才配称。”“有有有!”随饭的炒菜也极素净:素炒蒌蒿苔、素炒金花菜、素炒豌豆苗、素炒紫芽姜、素炒马兰头、素炒凤尾——只有三片叶子的嫩莴苣尖、素炒黄芽白……铁大人听了菜单(他没有看)说是“这样好,‘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他请金冬心过目,冬心先生说:“一箪食,一瓢饮,农一介寒士,无可无不可的。” 金冬心尝尝这一桌非时非地清淡而名贵的菜肴,又想起袁子才,想起他的《随园食单》,觉得他几味家常鱼肉说得天花乱坠,真是寒乞相,嘴角不禁浮起一丝冷笑。 ——汪曾祺先生真是吃过不少好东西啊,这些菜光是看看名字就要垂涎三尺了,老先生也是真懂吃,难关会看不上袁枚,哈哈~

廿四桥边廿四风, 凭栏犹忆旧江东。 夕阳返照桃花渡, 柳絮飞来片片红。——金冬心为程雪门“飞红令”时胡诌的“柳絮飞来片片红”解围

第二天,一清早,程雪门派人给金冬心送来一千两银子。金冬心叫陈聋子告诉瞿家花园,把十盆建兰立刻送来。 “把这个——搬走” 他指的是堆在地下的《随园诗话》 陈聋子抱起《随园诗话》,走出书斋,听见冬心先生骂到: “斯文走狗!” 陈聋子心想:他这是骂谁呢? ——斯文走狗是郑板桥对袁子才的评价,不知道这时候金冬心是不是也想到了自己

《日晷》 昆明的中产之家,有买花插瓶的习惯。主妇上街买菜,菜篮里常常一头放着鱼肉蔬菜,一头斜放着一束鲜花。花菜一篮,使人感到一片盎然的生意。

《受戒》 明子开蒙入学了,读了《三字经》《百家姓》《四言杂字》《幼学琼林》《上论、下论》《上孟、下孟》,每天还写一张仿。村里人夸他字写得好,很黑。 ——村里人的夸点是“很黑”,汪曾祺老先生好幽默啊哈哈 山门里是一个穿堂。迎门供着弥勒佛。不知是哪一位明子撰写了一副对联: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颜一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这地方的忙活是栽秧、车高田水,薅头遍草,再就是割稻子、打场了。这几件重活,自己一家是忙不过来的。这地方兴换工。排好了日期,几家顾一家,轮流转。不收工钱,但是吃好的。一天吃六顿,两头见肉,顿顿有酒。干活时,敲着锣鼓,唱着歌,热闹得很。其余的时候,各顾各,不显得紧张。 ——有种社会主义乌托邦的意思~ 划了一气,小英子说:“你不要当方丈!” “好,不当!” “你也不要当沙弥尾!” “好,不当!” 又划了一气,看见那一片芦花荡子了。 小英子忽然把浆放下,走到船尾,趴在明子的耳朵旁边,小声地说: “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 明子眼睛鼓得大大的。 “你说话呀!” 明子说:“嗯。” “什么叫‘嗯’呀!要不要,要不要?” 明子大声地说:“要!” “你喊什么!” 明子小小声说:“要——!”

《徙》 西挹神山爽气, 东来邻寺疏钟, 看吾校巍巍峻峻, 连云栉比列其中。 半城半郭尘嚣远, 无女无男教育同。 桃红李白, 芬芳馥郁, 一堂济济坐春风。 愿少年, 乘风破浪, 他日毋忘化雨功! ——多美的县立小学校歌,比某些大学“科学的乳汁”之流强太多了

全校学生,三百来个孩子,就用玻璃一样脆亮的童音,拼足了力气,高唱起来。好像屋上的瓦片、树上的树叶都在唱。他们接连唱了六年,直到毕业离校,真是深深地印在脑子里了。说不定临死的时候还会想起这支歌。 这不是一支了不起的歌,但很贴切。朴朴实实,平平常常,和学校很相称。一个在寺庙的废基上改建成的普通的六年制小学,又能写出多少诗情画意呢?人们有时想起,只是为了从干枯的记忆力找回一点淡淡的童年,在歌声中想起那些校园的紫薇花,冬青树,擦了无数次的教室的玻璃,上课下课的钟声,和球场上像烟火一样升到空中的一阵一阵的明亮的欢笑……

他爱吃螃蟹,可是自己不会剥,得由家里人把螃蟹肉剥好,又装回蟹壳里,原样摆成一个完整的螃蟹。两个螃蟹能吃三四个小时,热了凉,凉了又热。他一边吃蟹,一边喝酒,一边看书。 ——我猜喝的肯定有黄酒,真是惬意啊~

这地方“吃早茶”不是喝茶,主要是吃各种点心——蟹肉包子、火腿烧麦、冬笋蒸馒、脂油千层糕。还可叫一个三鲜煮干丝,小酌两杯。 ——真好吃啊!每一样都爱吃!想念松鹤楼的大煮干丝了……

高先生要求“随班走”。教一班学生,从初一教到初三,一直到送他们毕业,考上高中。他说别人教过的学生让他来教,如垦生荒,重头来起,事倍功半。教书教人,要了解学生,知己知彼。不管学生的程度,照本宣科,是为瞎教。学生已经懂得的,再来教他,是白费;暂时不能接受的,勉强教他,是徒劳。他要看着、守着他的学生,看到他是不是一月有一月的进步,一年有一年的进步。如同注水入瓶,随时知其深浅。他说当初谈先生就是这样教他的。

他选的文章看来有一个标准:有感慨、有性情、平易自然。这些文章有一个贯串性的思想倾向,这种倾向大体上可以归结为:人道主义。

《落魄》 老板看样子很喜欢,不时回头,走过去低低说几句话,让她偏了头,为她拈去一片草屑尘丝,他那个手势就比一首情诗还值得一看。 这是一种斗争,沉默而坚持,在日常的委屈悲愤的世俗感情的败落中要引接山头地底水泉来灌溉一颗心的滋长,是困苦的。 太阳如同一匹布,阳光中游尘扬舞。 悄悄地,他们把这段日子撕下来,风流云散,不知所终。

《大淖记事》 挑夫、锡匠、姑娘、媳妇,川流不息地来看望十一子。他们把平时辛苦而单调的生活中不常表现的热情和好心都拿出来了。他们觉得十一子和巧云做的事都很应该,很对。大淖出了这样一对年轻人,使他们觉得骄傲。大家的心喜洋洋,热乎乎的,好像在过年。 锡匠们上街游行。这个游行队伍是很多人从未见过的。没有旗子,没有标语,就是二十来个锡匠挑着二十来副锡匠担子,在全城的大街上慢慢地走着。这是个沉默的队伍,但是非常严肃。他们表现出不可侵犯的威严和不可动摇的决心。这个带有中世纪行帮色彩的游行队伍十分动人。

《子孙万代》 傅玉涛回家,炒了一个麻豆腐,喝了二两酒,用筷子敲着碗也唱了一句西皮慢三眼: “我好比笼中鸟有翅难展……” ——自己收藏的一对核桃的时候被四人帮没收,四人帮倒台后在缸瓦市的古玩地摊上游重新遇见自己那对心爱的核桃,却只能眼看着被老外买走。文章全篇没有对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做任何正面描写,但结尾这一段唱戏却比任何正面描写都传神。这正是汪曾祺厉害的地方~

《小嬢嬢》 他画了一些裸体人像,谢淑媛给他当模特。画完了,谢淑媛仔仔细细看了,说:“这是我吗?我这么好看?”谢普天抱着小嬢周身吻了个遍,“不要让别人看!”——“当然!” ——没想到老先生写起爱情来,也会有这么浓情蜜意的笔触。《小嬢嬢》这篇如果拍成电影,应该会很好看。

《昙花、鹤和鬼火》 他一辈子记得青麦子的清香甘美的味道。他见过割麦子。看见过插秧。插秧是个大喜的日子,好比是娶媳妇,聘闺女。插秧的人总是精精神神的,脾气也特别温和。又忙碌,又从容,凡事有条有理。他们的眼睛里流动着对于粮食和土地的脉脉的深情。……小风吹着风声的庄稼的绿叶,沙沙地响,像是一首遥远的、温柔的歌。 ——本文的主人公叫李小龙,但我觉得他在文中所经历的的应该就是汪曾祺先生少年时候的回忆。

惜花春起早 爱月夜眠迟

李小龙搬了一张小板凳,在阳光找不到的廊檐下,对着大雨倾注的空庭,一个人呆呆地想了半天。他要想想今天的印象。 李小龙想:我还是走回来了。我走在半道上没有想退回去。如果退回去,我就输了,输给黑暗,又输给了自己。 李小龙回想着鬼火,他觉得鬼火很美。 李小龙看见过鬼火了,他又长大了一岁。 ——以前看《大淖记事》《受戒》之类的,都是描写家乡人情风物类的;偶尔遇见几篇不同题材的,比如反映年轻劳动者的《看水》,爱情故事《小嬢嬢》,以及这篇带点儿奇幻色彩的少年成长题材《昙花、鹤和鬼火》,也都觉得很有意思,想起了《奇风岁月》。

《鉴赏家》 立春前后,卖青萝卜。“棒打萝卜”,摔在地上就裂开了。杏子、桃子下来时卖鸡蛋大的香白杏,白得像一团雪,只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蜜桃。再下来是樱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端午前后,枇杷。夏天卖瓜。七八月卖河鲜:鲜菱、鸡头、莲蓬、花下藕。卖马牙枣,卖葡萄。重阳近了,卖梨:河间府的鸭梨,莱阳的半斤酥,还有一种叫做“黄金坠子”的香气扑人个儿不大的甜梨。菊花开过了,卖金橘,卖蒂部起脐子的福州蜜橘。入冬以后,卖栗子、卖山药(粗如小儿臂)、卖百合(大如拳)、卖碧绿生鲜的檀香橄榄。他(叶三,入户卖果子的)还卖佛手、香橼。人家买去,配架装盘,书斋清供,闻香观赏。不少深居简出的人,是看到叶三送来的果子,才想起现在是什么节令了。 ——生鲜外卖的鼻祖,而且看着描述,想来果子的质量能吊打如今的一众电商平台 ,哈哈~

2018年12月23日于高米店

《受戒》读后感(三):《受戒》 汪曾祺

毕飞宇的小说课读到受戒的眉清目秀,王安忆的谈话录写到汪曾祺发现劳动里的乐趣,喜欢世间一切美的东西。全书共23篇短篇小说,受戒选自其中最唯美的一篇短篇作为书名。

<汪曾祺>

小说课里面讲到汪曾祺是文人,不是知识分子,深得中国文化的精髓。这样的文人和严格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是有区别的,他讲究的是腔调和趣味,而不是彼岸、革命与真理。他有他芦苇一样的多姿性和风流态。

他平和、冲淡、日常,在美学的趣味上,这是有传承的,也就是中国美学里头极为重要的一个标准,那就是“雅”。什么是“雅”?“雅”就是“正”。它不偏执,它不玩狂飙突进。“正”必须处在力学上的平衡点上,刚刚好。不偏不倚、不左不右、不前不后、不上不下、不冷不热、不深不浅。

汪曾祺懂得这个“妙”。这些语言漂亮得不得了,很家常,却不能嚼,你越嚼它就越香,能馋死你。我们读经典小说就是要往这些地方读,它会让你很舒服。老实说,这样的语言年轻人是写不出来的,你必须熬到那个岁数才行。到了那个年纪你才能笑看云淡风轻,关键是,你才肯原谅。只有原谅了生活、原谅了人性的作家才能写出这样会心的语言。汪曾祺的小说人人可读,却真的不是人人都可以读的。这样的语言和围棋很像,黑白分明的,都摆放在棋盘上,可是,你的能力没达到,你不一定能看出内在的奥妙。

小说的主人公都是劳动阶层,在汪曾祺的眼里,他们真的就是“正经人”,是有毛病的正经人。——这就是汪曾祺的文学态度,也是他的人生哲学,他不把任何人看作“敌人”。

他写的是乱世之中“小国寡民”的精致人生:安逸,富足,祥和,美好。可以说,在任何时候,“美”和“诗意”一直是汪曾祺的一个兴奋点。他在意的是乱世之中的“天上人间”。

每一个结尾近乎诗,每一段文字近乎透明,透明总是轻盈。每一处结构都做柔性处理,每一篇都那么悠远、淡定、轻逸、唯美。

第1章 复仇

父亲与仇人他都没有见过,最后剑客发现他一生都在寻找的是陌生仇人是蜂蜜和尚,剑回鞘里,第一朵绣。故事深刻,文字还是那么朴实。

云过来,他在影子里;云过去,他亮了。

水上的梦是漂浮的,山里的梦挣扎着飞出去。

小路上的新牛粪发散着热气,白云从草垛边缓缓移过,一个梳辫子的小姑娘穿着一件银红色的衫子……可是原来描写着静的,现在全表示着动。

第2章 老鲁

在西南联大的私立中学穷到极限不能再穷的时候,老鲁来了,他勤快重实际,管挑水找吃食。和他同时来的还有一个老吴,他爱整洁重感情,补窗扫地。后来老鲁变了,苦难岁月里他乡的生活纪实,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老鲁是从沙土里长起来的一棵枣树。说像枣树好像不大合适。然而像什么呢?得,就是枣树!

白天太阳照着,温暖平和,完全像一个稍稍删改过一番的春天。经过了雨季,草木都极旺盛。波斯菊开犹未尽,绮丽如昔。美人蕉结了籽,远看猩红一片,仍旧像开着花。饭能像一顿饭那样开出,破旧的藤箱里还有一件毛衣,就允许人们对未来做一点梦。

第3章 鸡鸭名家

刚才那两个老人是谁?那两个老人是谁呢?小鸡跟真正的春天一起来,气候也暖和了,花也开了。而小鸭子接着就带来了夏天。画“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往往画出黄毛小鸭。出现五遍之后才知晓,一个是余老五,那个是陆长庚陆鸭。

余老五是炕房师傅,就是照蛋、煨火、炕蛋,炕出来的小鸡、小鸭。他是这一行的状元,炕出的鸡特别大,是才分,是学问。

陆长庚是一个农民,安分、卑微。但他聪明,没有难得倒他的乡下活计,可运气不好,越过越穷,他也就变得自暴自弃。故事发生在老佃户倪二养的鸭丢了,表演本领的时候来了。

种地不是一个人,撒种、车水、薅草、打场,有歌声,有锣鼓,呼吸着人的气息。养鸭是一种游离,一种放逐,一种流浪。

第4章 虐猫

故事发生在时期,造反派的孩子和走资派的孩子李小斌一起玩猫,虐猫,把猫从六楼阳台扔下去,摔死了,正准备再扔猫时,李小斌的爸爸从六楼跳下来了,他们把猫放了。

第5章 八千岁

靠八千钱起家的八千岁,很有钱却生活得省吃俭用,非常单调,只喝茶只吃草炉烧饼,不看戏不打牌不吃烟不喝酒,不化缘不做保,孩子的爱好也被他驱逐干净。然而人总会碰上一个八舅太爷,被国军长官抓去判资敌也就是汉奸,宋侉子帮忙、虞小兰说好话、李老板做保、花了八百才放出来。经历了心酸苦难、人间冷暖之后,他把概不做保刮了,吃了人生第一碗三鲜面。

在一起时,恩恩义义;分开时,潇潇洒洒。不要把生活过得太清淡。

第6章 故里三陈

陈小手 一位出名的男产科医生,有一年,来了一支孙传芳的联军,团长太太生孩子生不下来,叫来了陈小手保住了大人、孩子,转头被团长一枪打下来了,因为他碰了他太太他觉得委屈。

陈四 一个瓦匠,那时候大家的兴趣是看会,迎神赛会,且说高跷,高至丈二,瓦匠还能玩出许多花样。有一年下雨,路不好走,他误了点被罚,后来气的大病一场,发誓再也不踩高跷,还是当他的瓦匠,冬天卖灯,他糊的灯很精致,卖了好几年。

陈泥鳅 一个救生船上的水手,水性极好,挣的钱不是喝酒就是赌钱,也偷偷賙济孤寡老人。

有时把捞尸体挣来的钱给村里守寡奶奶的孙子治病。

这时正是各种瓜果下来的时候,牛角酥、奶奶哼(一种很“面”的香瓜)、红瓤两瓜、三白西瓜、鸭梨、槟子、海棠、石榴,都已上市,瓜香果味,飘满一街。

就是这样的小故事,留给自己一片遐想。

第7章 故里杂记

李三 地保、更夫、庙祝,住在土地祠,夜晚打更防盗。

榆树 侉奶奶 不知什么时候来的,好像自盘古开天地,就一个人住在一个巷子里,她种了八棵榆树,有人求着买她也不卖,靠给人家纳鞋底过日子,多少人穿过她纳的鞋底。她一年到头喝粥,三顿都是粥,最糙最糙的米粥。八棵榆树一年一年地长大,侉奶奶一年一年地活着,一年一年地纳鞋底。有一年,侉奶奶帮人养牛,不到半年牛老死了,不久侉奶奶也死了。八棵榆树也都被放倒了。

鱼 庞家兄弟三个,各有分工,稳重、干练、文武全才,妯娌也是一个赛似一个能干。

第8章 金冬心

扬州冬心先生的书画,几乎家家都有,实在卖不动了。冬心先生说:‘一箪食,一瓢饮’,农一介寒士,无可无不可的。

第9章 日晷

西南联大的高教授,严格方正,不讲情面,教化学,除了科学没有任何娱乐嗜好,可是,他爱种花,只种一种剑兰,美国留学带回的花种。他的花越种越多,一直不给碰,那是要卖钱的,只有一个人可以进他的花圃,蔡德惠。一个生活刻苦、非常用功的学生,他的院子里有一个日晷,自己做的。不久,蔡德惠病了,死了。他手制的日晷上的竹筷的影子每天仍旧在慢慢地移动着。

第10章 异秉

王二 靠熏烧发达起来的,他一家四口人,一个媳妇,一儿一女,他们家总是那么安静,起早贪黑。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备料、磨豆腐,每天下午,人家淘米饭的时候,他就来摆摊子。

生意三春草,财源雨后花。其实哪有什么异秉,还是勤劳才能发家致富。

第11章 受戒

明海 出家已经四年了,他的家乡出和尚,当和尚要面如朗月,声如钟磐,聪明记性好。他舅舅也是和尚,在荸荠庵,按着日期回家就领着明子走了。

小英子 荸荠庵的邻居,一家四口人,赵大伯、赵大妈、大英子、小英子。赵大伯是个能干的人,农活样样精通,和和气气,不声不响。赵大妈也不闲着,农村妇女的活样样做得好,精神出奇,齐齐整整。

她的家像一个小岛,三面是河,西面通到荸荠庵,独门独户。院子里一边种着一颗石榴花,一边种着一颗栀子花。夏天开了花,一红一白,好看得很。栀子花香得冲鼻子。顺风的时候,在荸荠庵都闻得见。

晚上,他们一起看场,看萤火虫飞来飞去,看天上的流星。

“呀!我忘了在裤带上打一个结!”小英子说。

这里的人相信,在流星掉下来的时候在裤带上打一个结,心里想什么好事,就能如愿。

这是一片清新脱俗的天地,这里都是清清亮亮的劳动者,小说讲的是小英子和明子小和尚青涩的爱情故事。他们划着船,划进芦苇荡。

芦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有的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像一枝一枝小蜡烛。青浮萍,紫浮萍。长脚蚊子,水蜘蛛。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惊起一只青桩(一种水鸟),擦着芦穗,扑鲁鲁鲁飞远了。

结尾轻逸唯美,近乎诗,言已尽而意无穷。

第12章 徙

北溟有鱼,其名为鲲。高先生名鹏字北溟,很穷,十六岁的时候中秀才,第二年就停了科举。高先生靠笔耕,开私塾,看眼疾也不够米下锅。

沈石君,办教育,素昧平生,劝高先生去读简易师范,毕业在五小任教。高先生教书认真、郑重其事、一丝不苟,为人性子急,爱生气,很孤僻,不出人情,不随份子,不通庆吊,从不请客,从不赴宴,不吃烟,不饮酒,不打牌,不看戏。后因沈石君徙到初中,也是认认真真,后因上面人事更选,他又被调回五小,终究没有徙出去。

两个女儿,高水、高雪。一个能干,一个聪明。高雪想飞,想读大学,然而家境贫穷,嫁为人妇,死于忧郁症,最终没有也飞出去。高先生也死了几年了,五小的学生还在唱高先生写的校歌。

人们有时想起,只是为了从干枯的记忆里找回一点淡淡的童年,在歌声中想起那些校园里的蔷薇花,冬青树,擦了无数次的教室的玻璃,上课下课的钟声,和球场上像烟火一样升到空中的一阵一阵的明亮的欢笑……

第13章 落魄

在西南联大附近,有个小馆子,老板是扬州人,悠徐闲散,他的菜品色不多,却面膜不精致有特色,后来扩充营业,来了个南京师傅做包子,仿佛把他的热心变成了包子的滋味。不久,战事转进,悄悄地,他们把这段日子撕下来,风流云散,不知所终。战争结束后,扬州还是热心的做包子,扬州人变成了落魄邋遢样。去你的,这个人,和我这篇倒霉文章。

希望既远,他们可看到比希望还远的地方。可他看不到了。

第14章 看水

小吕,是个果园小工,还是个孩子,第一次看水的故事,一个人的故事。

他走在月光照泻的渠岸上,走在斑驳的树影里,风吹着,渠根的绿草幽幽地摇拂着。他脚下是一渠流水……他觉得看水很有味道。

许多事都不像想象起来那么可怕……走过一棵老葡萄架下,小吕想坐一坐。一坐下,就想躺下。躺下来,看着头顶的浓密的,鲜嫩清新的,半透明的绿叶,绿叶轻轻摇晃,变软,溶成一片,好像把小吕也溶到里面了。

很美的乡村,很美的果园,很美的夜晚。

第15章 大淖记事

大淖,一个县城,讲的是十一子与巧云凄美的爱情故事,经历了种种艰难,苦难的人生意外收获美好,美好的人,美好的爱情,难得的凄美。

第16章 子孙万代

子孙万代,其实是一对核桃,是文物。傅玉涛,是写字的,爱收藏小文物,他却好比笼之鸟有翅难展。故事发生在,四人帮垮台,几行字道尽时代影响的那一代人的文化悲剧。

第17章 窥浴

岑明,吹黑管吹得很好,他爱看红与黑、D.H.劳伦斯,他也发现某个角落能看女同志洗澡。教黑管的虞芳老师却很欣赏他,他们身上有没有音乐?没有!

肖邦的小夜曲,温柔如梦,简洁到无以言喻。

第18章 小孃孃

书香门第谢家好治园林,老花匠陈聋子,谢普天相面英俊,热爱技术,姑妈小嬢长得漂亮,两人发生的一段乱伦的故事,她死于难产,他把骨灰埋在桂花下面的土里,埋得很深,很深。

小说并没有看出批判或是宣扬的意思。

第19章 昙花、鹤和鬼火

昙花 邻居夏老人送了一盆昙花,一天夜里,昙花开了,李小龙好像在做梦,于是李小龙有了两盆昙花。一盆在他的床前,一盆在他的梦里。

鹤 风吹着丰盛的庄稼的绿叶,沙沙地响,像一首遥远的、温柔的歌。

一天早晨,李小龙看到一只鹤,鹤是那样美,又教人觉得凄凉。秋天了,庄稼都收割了,扁豆和芝麻都拔了秧,树叶落了,芦苇都黄了,芦花雪白,人的眼界空阔了。空气非常凉爽。天空淡蓝淡蓝的,淡得像水。

李小龙后来长大了,到了很多地方,看到过很多鹤。不,这都不是李小龙的那只鹤。

世上的诗人们,你们能找到李小龙的鹤么?

鬼火 李小龙放学回家晚了,在黑暗里走着,一个人,一半沉着,一半害怕。不太害怕。他看到一道一道碧绿的光,在芦荡上。

他在小学上自然课时就听老师讲过,“鬼火”不过是空气里的磷,在大雨将临的时候,磷就活跃起来。见到鬼火,要沉着,不能跑,一跑,把气流带动了,鬼火就会跟着你追。你跑得越快,它追得越紧。

刚进门,“哗——”大雨就下来了。李小龙搬了一张小板凳,在灯光照不到的廊檐下,对着大雨倾注的空庭,一个人呆呆地想了半天。他要想想今天的印象。

如梦的昙花,孤立的鹤,令人还怕却美丽的鬼火,看过这三样实物,战胜了黑暗,战胜了自己,他因此成长了。

第20章 礼俗大全

准提河上有一个准提庵,下雨天,雨水从准提巷流出来,流过桥面。这时候没有多少行人来往。偶尔听到钉鞋穿过巷子的声音,由近而远,让人觉得很寂寞。

吕虎臣,只一个女儿吕蕤,住在河南边,挨着准提庵,单门独院,一生为礼俗,遗著是婚丧、礼俗大全、嫁娶。

第21章 侯银匠

侯银匠是个不大点的小银匠店,他的特别处是附带出租花轿。他的女儿坐了这顶手制改装的花轿出门,就再没抬回来。侯银匠常常觉得对不起女儿,让她过早地懂事,过早地当家。好比一树桃子,还没有开花,就结了果子。女儿嫁出去了,他觉得有些孤独,有些凄凉。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第22章 天鹅之死

白蕤去看天鹅,去看乌兰诺娃,天鹅死了,像是在一个梦里。她的眼睛里都是泪水,她的眼泪流进了她的梦。

,白蕤跳《天鹅之死》,她说天鹅之死就是美,乌兰诺娃就是美,被打成现行反革命。

玉渊潭在月光下发亮,四只天鹅翩然落在玉渊潭。白蕤带孩子去看天鹅,一声枪响,一只天鹅毙命。其余的三只,一夜哀鸣。把一些人变坏了,变得心狠了,不知爱惜美好的东西了。孩子们听着大人的议论,他们好像是懂了,又像是没有懂。

孩子们的眼睛里有泪。他们的眼睛发光,像钻石。他们的眼泪飞到天上,变成了天上的星。

第23章 鉴赏家

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匋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叶三是卖果子的,专给大宅门送果子,卖了三十多年,孩子都成家了,他还是卖果子,他是为了季匋民一个人卖果子的,他给季匋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

季匋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叶三说:“紫藤里有风。”“唔!你怎么知道?”“花是乱的。”“对极了!”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花乱。

季匋民死了,叶三不卖果子,但他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他坟上供一供。

季匋民死后画价大增,叶三手里很多他的画,但他不卖,多少钱都不卖。叶三死了,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匋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在棺材里,埋了。

人生难得一知己,淡且真。

每一部作品都能看到生活的不易:辛劳、微苦,同时也能看到人间温暖的气息:笃实、微甜。朴实的文字,道出人间烟火。看不到希望,却看到了美。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