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童年与社会》经典读后感有感

《童年与社会》经典读后感有感

《童年与社会》是一本由[美] 爱利克·埃里克森著作,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4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童年与社会》读后感(一):对于国内埃里克森理论的补充

埃里克森对我来说,一直活在最著名的考研必考的”八阶段”里面,一般老师都会讲他对于弗洛伊德的理论做了什么什么扩展和补充啊balabala,读完本书才发现他对于人的心理历程的完整性和人类历史,民族性格特征都有很深刻的分析啊,里面有句话印象很深刻:“我们应该像具有心理学观的历史学家一样,看待心理学具有历史观。”,而且结合埃里克森本人的经历,再去看他的理论,完全就是一个极好的案例。

人还是要多读书。

《童年与社会》读后感(二):别让你孩子的童年留下阴影

人是可以被塑造和设计的。所以,命运注定也不失其依据,在思维人格处于形成时期,外驱早就把你打造成一个你连反抗和选择都没没机会的灵魂了,甚至你当时根本连正在被定型塑造的意识都不具备。大概说的过于悲观和笼统了,但其实就是那回事,待你有主观意识扭转自己,那也不逃不过潜意识对你的控制,连自己都察觉不到。如果一种延续和传承如果是积极的倒也是好事,最可怕的是劣根和人性弱点的传递播散,又是一个个暗黑系轮回。本书需要潜心再读。

《童年与社会》读后感(三):漫谈《童年与社会》

这本书说不着边际,有点过分。实际上是本书很深邃,埃里克森思考得非常深远,每一章在别的书里面敷衍拓展开来,成为一本三百页的书都没有问题。这是这本书的优点,也是缺点----读到后面往往就忘了前面讲的是什么。其实是作者将一个很大的体系压缩进一本书里面了。

标题是童年与社会,其实不如反过来讲。童年与社会根本掰扯不开,童年甚至可以折射出整个社会。我不讲这本书,讲最近的一件事。最近在给儿子读休谟的《英国史》,约翰王是一个很卑鄙的家伙,他身为英国王室成员,却投靠法国国王菲利普,跟自己的兄长对着干。干到一半,又发现法国人在利用他,又决定反水,回到英国怀抱。但是他临走前还是不改卑鄙无耻的本性:请手下所有法国军官赴宴喝酒,等所有法国人喝醉以后,砍下了他们的头。早上跟儿子一起跑步锻炼,就聊起了这个卑鄙小人,我们都厌恶这个卑鄙小人,但是儿子问,这个坏蛋小时候就这么坏吗?我当时有点神游,说:一个家庭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他们的性格互相冲突却又互补,构成了一个整体。就好像空间就那么大,大人们极力争取自己的空间,留给孩子的就不多了,而且剩下的空间往往形状曲里拐弯,很奇怪。大人们往往斥责孩子不像自己,但是往往忘记了,孩子的性格其实是在他们的影响下塑造成的。

儿子也若有所思:是啊,这个约翰的老爸英明神武,当国王的大哥很暴躁,只懂得武力。大概他只有通过卑鄙无耻才能自保吧。虽然聊天当时很奇怪为什么会有这个念头,但是过后却很明白,是读了这本书的缘故。

《童年与社会》读后感(四):中产阶级的焦虑

爱利克·埃里克森在心理学界的地位,想必对于广大心理学人来说,不必赘言。尽管其大名鼎鼎,然而由于我国心理学的发展曾一度中断的历史问题,中译本屈指可数。好在,现在我们有了世图心理,有了大师彩虹书系。然而,这是不是意味着所有书读下来,我们就可以自诩为专业人士了呢?并不是这样的。 学习心理学越久,我便越感“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真正的心理学学院派,每位老师专攻的领域都很细。初时,我立志要涉猎完心理分析(即平日里大家所说的“精神分析”,此为最新标准译法),结果发现光在这一领域里,每位大家的理论就已各执一词、势同水火,长久读来恐怕会精神分裂。学会接受现实之后,我现在以为,此生我能穷极荣格学派已然偷笑。 话说回来,如果真的对埃里克森的理论感兴趣,这本书则是非读不可了。对于普通读者而言,第七章“人类发展的八个阶段”则是最不容错过的。学过发展心理学的同学都知道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非常重要,然而记忆时恐怕多少有点困难。这一章节能帮助我们很好地理解,为什么每个阶段存在这样的矛盾,而不是别的什么。这样就能够较好地记忆了。 埃里克森与弗洛伊德的最大区别,便是他认为不能忽视社会方面的影响。(卡伦·霍尼也是。)第15页上的这段话颇为触动我: 然而,“身份”产生自组织的第三要素——社会。人从出生到死亡,都从属于与地理和历史相关的各种群体,比如家庭、阶级、社区和民族。因此,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都是一个有机体、一个自我和某个社会中的一员,他与这三个组织过程密不可分。他的身体难免会感到紧张和痛苦,他的自我容易产生焦虑, 而作为社会中的一员,他注定要“共享”自己所处的群体的恐慌。 看完这段话我恍然大悟。我,身为中国社会中产阶级的一员,哪怕眼下过着岁月静好的学术生活,潜意识中也无可避免地共享着所谓的“中产阶级焦虑”。我的种种焦虑得到了合理的解释。这么一想,反倒坦然。 总而言之,这本书是值得一读的专业著作。有了孩子又有心理学功底的新手父母,尤其适合一读~

《童年与社会》读后感(五):社会如网,疏而不漏

爱利克·埃里克森在心理学界的地位,想必对于广大心理学人来说,不必赘言。尽管其大名鼎鼎,然而由于我国心理学的发展曾一度中断的历史问题,中译本屈指可数。好在,现在我们有了世图心理,有了大师彩虹书系。然而,这是不是意味着所有书读下来,我们就可以自诩为专业人士了呢?并不是这样的。

学习心理学越久,我便越感“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真正的心理学学院派,每位老师专攻的领域都很细。初时,我立志要涉猎完心理分析(即平日里大家所说的“精神分析”,此为最新标准译法),结果发现光在这一领域里,每位大家的理论就已各执一词、势同水火,长久读来恐怕会精神分裂。学会接受现实之后,我现在以为,此生我能穷极荣格学派已然偷笑。

话说回来,如果真的对埃里克森的理论感兴趣,这本书则是非读不可了。对于普通读者而言,第七章“人类发展的八个阶段”则是最不容错过的。学过发展心理学的同学都知道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非常重要,然而记忆时恐怕多少有点困难。这一章节能帮助我们很好地理解,为什么每个阶段存在这样的矛盾,而不是别的什么。这样就能够较好地记忆了。

埃里克森与弗洛伊德的最大区别,便是他认为不能忽视社会方面的影响。(卡伦·霍尼也是。)第15页上的这段话颇为触动我:

看完这段话我恍然大悟。我,身为中国社会中产阶级的一员,哪怕眼下过着岁月静好的学术生活,潜意识中也无可避免地共享着所谓的“中产阶级焦虑”。我的种种焦虑得到了合理的解释。这么一想,反倒坦然。

总而言之,这本书是值得一读的专业著作。有了孩子又有心理学功底的新手父母,尤其适合一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