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物理学的进化》读后感摘抄

《物理学的进化》读后感摘抄

《物理学的进化》是一本由[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 [波]利奥波德·英费尔德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22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物理学的进化》精选点评:

●并不是深入浅出的科普

●物理学观念的沿革。135页,一个清晰的论断,一个伟大的起点。爱因斯坦平易近人的叙述,娓娓道来一些现在被认为常识的观点是怎样一步步建立起来,并且与旧观点结合。超正的科学观价值观支撑着科学的进步。0905 科普书总会有喜欢和不喜欢的。今天以前,喜欢的里面或许可以排出一个总统山,但很难说最喜欢哪一本;今天以后,毫无疑问的,问题有了答案,王冠不再空悬。

●科普。

●一部设计世界的观念史。

●机缘巧合下不得不读的,虽然从“力”之后,我就不知道这书在讲啥了,但读了它,我是真的体会到有些友邻说的:“之所以选择物理,单纯因为对世界好奇”。也感受到人前仆后继探索真理的执着。

●从广义相对论开始相对复杂了起来,但是不妨碍这是一本流畅且有趣的优秀科普书。不过本书始终不寻求数学的公式的解释方式,反而会使一些本来可以更加简单明了的(至少对有一些物理基础的人来说)表达更复杂了。量子部分可以看出作者彻底的隐变量观点。在《一到无穷大》中,作者至少是小心地主张微观量子太易受观察器影响而难以测定其行为。而在本书中,作者则直接主张在量子物理中“个体定律不予考虑”了。

●哲学作为物理学的工具,力赞

●不错 第一章完全是高中物理 越往后越难 早几年读到的话我也不会选这个司马文科专业了

●本书先用一章说明了近代经典物理学的兴起,其理论基础是理想化的“惯性坐标系”,通过力的关系来描述实体之间的关系。第二章指出了经典力学框架存在的问题,即无法描述电-磁之间复杂的交互关系;于是出现了“场”理论,即将物理学的核心概念从“实体”变成了“场”。第三章说明了在场理论基础上提出的狭义、广义相对论。消解了经典物理学中的“绝对时间”,显示了在光速不变的前提下,在高速运动的坐标系中,时间会相对于低速坐标系更慢、运动物体的与运动方向一致的维度的长度会变短。广义相对论则刻画了引力场对于电磁波传播的影响。最后一章讨论了光的波粒二象性,即其波的属性在小孔实验中明显,而其光粒子属性则在光电实验中显著。故而,逐渐迈向了测不准定理,即无法描述单个粒子的能量、运动状态,只能在集合体的层面上归纳出线性回归的总体倾向

●能够遮蔽一个人的,莫过于一个封闭的心灵。

《物理学的进化》读后感(一):好奇是科学的根本动力

本书是一部悬疑硬科幻小说,情节层层深入,推理不断反转,真相呼之欲出。

但很遗憾,正如我们所知那样,世界的真相至今仍隐藏在各种假说之中。

也因作者面向大众而写,书中没有详细介绍物理定律,也没有公式,甚至为了照顾大家的智商,解释的都很啰嗦。

但我们也可以一窥作者关于类比、理想实验、工具的重要性等思想。这些思想值得我们反复体会,然后重新审视我们的工作。

《物理学的进化》读后感(二):这本署名爱因斯坦的书,没一个字是他本人写的!但是……

一篇酸溜溜的评论,来自其他出版社的编辑。

震惊!这本署名爱因斯坦的书,没一个字是他本人写的!

这说法虽然耸人,但绝不会违反广告法。因为《物理学的进化》是由爱因斯坦和一个在国内几乎没有名气的物理学家英费尔德合著,确实没一个字是爱因斯坦亲笔写下。但是!这本书里也没有一个字不是出自爱因斯坦的头脑。

在中文世界,英费尔德的名字几乎总是和爱因斯坦联在一起,虽然他自己也是业内知名的物理学家。他比爱因斯坦小接近二十岁,也是犹太人,1936年到1938年在美国普林斯顿研究院担任爱因斯坦的助手。

后来,爱因斯坦想帮他在研究院申请一个永久职位,但研究院不同意。爱因斯坦一怒之下,决定自己掏钱补贴给英费尔德。英费尔德上大学前就曾经得到爱因斯坦的提携,怎么可能收爱因斯坦本人的钱?于是他吞吞吐吐地提出想和爱因斯坦合作一本通俗读物,爱因斯坦欣然同意。

1938年,《物理学的进化》就此诞生。

全文请移步:

暗暗喜欢的姑娘结婚了

《物理学的进化》读后感(三):侦探小说与侦探

将物理学的进化比作“侦探小说”其实更多是个噱头,不贴切却能吸引人。读完全书我们都不知道凶手是谁,也不知道真相在哪儿,而且我们可能永远也不会知道。

更贴切是作者在同一本书中用的那个关于登山的类比,略加扩展可概述如下:

(1)登山的起点是伽利略的惯性定律,由此构建的经典力学体系直到19世纪都是登山的罗盘,一路上我们深信物质是唯一的实在,力学可以解释与实在相关的一切;

(2)一段山路后我们遭遇了困难。

a. 电磁现象无法完全用经典力学理论解释:电磁场中磁针的偏转方向(力的方向)与电势的流动方向(运动方向)垂直,而在经典力学中,运动方向与力的方向总是一致或相反的;而且,磁针的偏转程度(力的大小)还与电荷的速度(运动速度)有关,而在经典力学中,力的大小仅与质量有关,与运动速度无关。

b. 光学现象也无法用经典力学理论解释:光的衍射说明光不是物质微粒而是借助于物质传播的能量,但其所借助的物质是什么呢?我们可以称这种物质为“以太”,若经典力学理论仍然适用,则“以太”必须是一种弥漫于全部空间的物质,它不和其他物质发生作用,并且必须是胶状的——这怎么可能?

(3)于是“场”作为山路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出现了。麦克斯韦方程描述了电磁场的结构,这些定律适用于整个空间,而不像经典力学定律那样只适用于全部空间中仅有物质或电荷存在的一些点。从这个节点回望走过的路,我们霎时觉得豁然开朗——对于理解事件而言,重要的不再是经典力学所关注的物体的行为,而是介于物体间的场的行为。

(4)如何解释光速在所有坐标系中不变这一事实又让我们又站在了分岔路口。实验确证了光速总有相同的值,于是我们不得不放弃经典变换的假设,选择“相对论”这条路继续攀登。狭义相对论抛弃了绝对时间,广义相对论又抛弃了惯性坐标系,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又是另一片天地:世界的几何本质由质量及其速度来决定——世界之所以是我们看到的样子,是因为我们都被地球的引力困住了,而地球恰好又是以这个速度在转动,况且我们所能看到的物质又无法超越光速,但所有这些都只是包罗万象的宇宙事件里一个小之又小的特例。

(5)再往上攀登是量子力学这个节点。攀登到了这个新的高度,我们对于微观也有了不一样的理解:不连续性取代了连续性,支配个体的定律让位于支配概率的定律。

这一路走来,我们已经到半山腰了吗?离山顶还有多远?现在用的罗盘是不是最好的?对这些问题我们都不知道答案,而且可能永远都不会知道,但我们又知道了很多:我们知道了物理知识体系的前世今生,我们知道了大胆假设、小心验证的科学方法,我们知道了直面问题、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我们还知道所有这些都深深地扎根于人类对理解的永恒渴望和对世界和谐性的坚定信念。

或许这本《物理学的进化》仍然可被类比为一本侦探小说,只不过其关键不在于案件本身的曲折离奇及最后的真相大白,而在于能够激起读者的兴趣与雄心,想去成为一名人生的侦探,在宇宙天地与世事浮沉里坚持用科学上下求索。在这个意义上,这是一本真正的科普著作。

顺便提一句,这是一本精彩的科普作品,但没有必要夸大爱因斯坦本人对此的贡献。该书实际上是由英费尔德计划和执笔的,爱因斯坦只不过参加提纲的讨论,并且在听取英费尔德逐篇读了初稿后提出一些修改意见。(见商务印书馆2009版《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第515页)

《物理学的进化》读后感(四):爱因斯坦开创了现代科学的新纪元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出生在德国乌尔姆市一个贫困的犹太家庭,是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奠基人,被誉为是“现代物理学之父”,继牛顿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物理学家。他创立的相对论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之一(另一个是量子力学)。1905年他创立狭义相对论,1915年创立了广义相对论。在爱因斯坦他看来,根本不存在绝对静止的空间,同样不存在绝对同一的时间,所有时间和空间都是和运动的物体联系在一起的。对于任何一个参照系和坐标系,都只有属于这个参照系和坐标系的空间和时间。爱因斯坦在时空观的彻底变革的基础上建立了相对论力学,指出质量随着速度的增加而增加,当速度接近光速时,质量趋于无穷大。爱因斯坦认为,物体质量的改变,会使能量发生相应的改变;而物体能量的改变,也会使质量发生相应的改变。他给出了著名的质能关系式:E=mc²(E代表能量,m代表质量,c代表光速),质能关系式对后来发展的核能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在现代科学技术和他的深刻影响下与广泛应用等方面开创了现代科学新纪元。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认为,由于有物质的存在,空间和时间会发生弯曲,而引力场实际上是一个弯曲的时空。相对论严格地考察了时间、空间、物质和运动这些物理学的基本概念,给出了科学而系统的时空观和物质观,从而使物理学在逻辑上成为完美的科学体系。对于爱因斯坦引入的全新的概念,当时地球上大部分物理学家,都觉得难以接受。旧的思想方法的障碍,使这一新的物理理论直到一代人之后才为广大物理学家所熟悉,就连瑞典皇家科学院1922年把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爱因斯坦时,也只是说“对理论物理的贡献,特别是发现了光电效应”。对爱因斯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奖辞中对于相对论只字未提。爱因斯坦卓越的科学成就和原创性使得“爱因斯坦”一词成为“天才”的同义词,他总共发表了300多篇科学论文和150篇非科学作品。 爱因斯坦的量子理论对天体物理学、特别是理论天体物理学都有很大的影响。他对天文学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他的宇宙学理论。他引进了宇宙学原理、弯曲空间等新概念,大大推动了现代天文学的发展。

对爱因斯坦为人类的科学贡献许多人都记得,但对他拒绝崇拜淡泊名利的优良品格,恐怕知之者不多。爱因斯坦出生在一个德国贫困的犹太家庭,从小饱受苦难。1921年,他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一次他应邀到荷兰莱顿大学执教,他对住宿的要求是有牛奶、饼干、水果,再加一把小提琴、一张床、一个写字台和一把椅子即可。后为躲避德国法西斯迫害,爱因斯坦移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以当时最高年薪一万六千美元聘请他,他却说:"能否少一点?给我三千美元就够了!“他说,"每件多余的财产,都是人生的绊脚石;唯有简单的生活,才能给我创造的原动力!“为此爱因斯坦不追求中产阶级以拥有小汽车为时尚,坚持徒步从宿舍到研究所的两公里路。在1955年3月他的人生走向终点前,他对好友比利时女王说:"对我一生研究成果过度夸大的崇拜,让我觉得很不舒服,我感觉被逼着把自己想成一个骗子。“在他去世前一天,对他秘书说:"极尽人事去延长生命是缺乏品位的。我的本分已尽,该是离开的时候了。“ 爱因斯坦在《我的世界观》一文中写道:"安逸与享乐与我无缘,照亮我前进、并不断给我勇气的,是善、美、真……除此之外,在我看来都是空虚的。“ 这位品德高尚,学识卓越的伟人最后立下遗言:不发讣告,不搞葬礼,不建坟墓,不立纪念碑……。他死后遗体依照遗嘱被火化了,骨灰撒在永远保密的地方,目的是不会令埋葬他的地方成为圣地。1999年,爱因斯坦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世纪伟人"。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诞生,1952年11月9日,爱因斯坦的老朋友以色列首任总统魏茨曼逝世。在此前一天,就有以色列驻美国大使向爱因斯坦转达了以色列总理本·古里安的信,正式提请爱因斯坦为以色列共和国总统候选人。 不久,爱因斯坦在报上发表声明,正式谢绝出任以色列总统。在爱因斯坦看来,“当总统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同时,他还再次引用他自己的话:“方程对我更重要些,因为政治是为当前,而方程却是一种永恒的东西。”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