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如何破解爱因斯坦的谜题经典读后感有感

如何破解爱因斯坦的谜题经典读后感有感

《如何破解爱因斯坦的谜题》是一本由[英]杰里米·斯特朗姆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021-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如何破解爱因斯坦的谜题》读后感(一):《如何破解爱因斯坦的谜题》:先建立一个小目标,比如每天练习一个题!

最近看了《如何破解爱因斯坦的谜题:挑战智商的29个推理难题》这本书,准确的说,这是一本迷题集,从这本书的书名就可以看出书中的主角:爱因斯坦,额,不是,据说是爱因斯坦设计的问题,所以主角是29个推理题。 那么说的更加具体一点的话,就是29个谜题,这些谜题不仅仅可以验证自己的智商,还能检测出你的推理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因为这本《如何破解爱因斯坦的谜题:挑战智商的29个推理难题》中的题目需要超强的逻辑思维和推导能力,以及你的敏锐度,普通人还可以通过这本书锻炼这些能力。 如果你觉得需要修炼你的思维能力,改变先入为主的设定,那么这本书很适合你日常来反复的测试和练习。 我会读这本《如何破解爱因斯坦的谜题:挑战智商的29个推理难题》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它有趣的封面,这本书的封面是浅蓝色打底,爱因斯坦的Q版画像出现在封面上,看起来轻松又可爱,由于这本《如何破解爱因斯坦的谜题:挑战智商的29个推理难题》的总标题太长,以下简称《如何破解爱因斯坦的谜题》。 这本《如何破解爱因斯坦的谜题》的整体也比较好概括,主要是由问题和答案组成,前半部分是问题,后半部分主要是答案,没有让答案紧跟着问题,编辑们可能是为了让读者积极的推导答案,而不是直接翻一页查看解析。 另外,对于这本书,除了适合想要挑战自己的智力的人,也适合想要根据书里的题目,来寻找自己思维里bug的人,当然,每个人的思考方式除了天生以及外在环境以外,都需要自己慢慢修缮,所以发现思维bug只是改善的第一步,如何让bug慢慢变成优点,才是最重要的。 当然这本《如何破解爱因斯坦的谜题》也很适合家长和孩子一起练习,每天晚上看一个题目,然后家长和孩子各一张纸和笔,然后各自推测答案,然后再看答案么? ——也行! 不过我更加建议家长和孩子一起讨论一下这个题,以及分享一下各自的思路,然后翻到后面看答案,答对了,鼓励对方,如果有一方没有答对,要积极的和他分析整个思维到底是哪里跑偏,这样每天一个题目,不到一个月就能有一个小进步啦,喜欢这本《如何破解爱因斯坦的谜题》的小伙伴建议自己找书看一下。

《如何破解爱因斯坦的谜题》读后感(二):想要激活脑细胞就来玩这本书

依据科学研究和进化理论,人类的大脑天生喜欢逻辑和推理。从日常事务当中寻找通行的规律,将物品进行分类管理,分析因果、总结方法,这些都能体现我们在逻辑方面的能力。这也是为什么推理小说和推理影视作品会广受欢迎,还拥有专属的粉丝圈。在推理和解密的过程中,大脑细胞可以被充分激活,而当谜题被解开后,我们又能够获得心理上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记得小时候,《脑筋急转弯》曾经风靡一时,各种类型和主题的《脑筋急转弯》书籍层出不穷。那个时候同学之间的交流,往往以谁能够用自己新获得的谜题考倒对方为荣。

如果你已经许久没有真正的使用过大脑,想要重新激活脑细胞;或者你想要检验一下自己逻辑和推理能力可以达到什么水平,那么不妨来玩一下这本“未读”出品的新书《如何破解爱因斯坦的谜题》

据说“爱因斯坦的谜题”是爱因斯坦小时候设计的。他声称,世界上只有大约2%的人能够算出正确答案。你需要冷静运用逻辑推导和横向思维才能解开,但解开它只是众多挑战中的第一步……

这本书收录了逻辑与概率、推理、现实谜题、运动无限与模糊理论、哲学难题、自相矛盾共六个大类,29个有史以来又难、又令人着迷的逻辑问题。

如果你和我一样,以为这里面谜题是和脑筋急转弯同级别的,那可就大错特错了。引言中一个开场热身谜题,立马挑起了我的斗志。

“男人指着一张半身照说:我没有兄弟姐妹,但照片里的人的父亲是我父亲的儿子。” 那么,他在看谁的照片?

经典的三门问题:法拉利还是山羊 一档热门的电视节目邀请参赛者猜测三扇门后的物品。其中一扇门后是法拉利汽车,另外两扇门后则是山羊。汽车和山羊随机分配,没有任何规律。规则是参赛人要先选定一扇门,而主持人知道每扇门后是什么,他会打开剩下两扇门中有山羊的那扇门。然后向参赛人提问,是坚持自己原来的选择,还是选择剩下的那扇门?

那么,问题是如果参赛者想要把赢得法拉利的概率提升到最大,他的选择应该是什么?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

从古希腊时代开始,谜题、悖论和难题就一直困扰着人们。这些难题,从本质上讲,其实是从逻辑、时间、运动、语言等不同层面和角度的问题。无论你是在冥思苦想“囚徒困境”,还是在为“睡美人问题”或“秃头的逻辑”绞尽脑汁,它们无时无刻不在考验你思维的敏锐性。

这些谜题既有趣又烧脑,它们挑战了人类先入为主的观念,有逻辑地去推导它们,你也可以练就超强的脑力。拿起这本书,去开启激活你脑细胞的挑战吧!

《如何破解爱因斯坦的谜题》读后感(三):逻辑和理性是不必要的奢侈品吗?

拿到《如何破解爱因斯坦的谜题》之后,花了半个多小时才把第一题解出来,这种走走弯路但最后成功解出谜题的感觉给了我一种快感和斗志,接着往下看,就想起小时候买了五六本《脑筋急转弯》,但是那时候的出版水准比较差,看完到最后记住的全是些笑话和段子。这本书里的谜题像是要我回到小时候,答案总是写在书的后半部分,要检索着去找。看到一个问题就好想立刻知道答案,有的能立刻答出,答不出的就先告诉自己要延迟性满足——内心的孩子真的很容易被满足吧,一个问题的答案就能让他快乐一阵子。

因为刚看完《这就是逻辑学》,建议这本书可以作为逻辑学的一个轻松读物,当作游戏来玩,其中的几个例子应该是相当经典,在许多别处见过,也有让人记忆深刻的,让我陷入深深思考的。除了第一个非常有趣的"谁养鱼"的题目外,杰克·道警官的面试题让我想了很多——"如果卡片一面有圆形图案,那么另一面一定是黄色",每张卡片都是一面有某个图形,另一面是一种颜色。要想通过测试,只需要判断,要翻转四张卡片中的哪一张或哪几张,才能确定卡片制作是有没有严格按照上述规定来。图片是这样的,如下,虽然看起来非常简单,但其实只有百分之二十的人能够答对并给出理由。

这个问题揭示了人类推理能力的构建方式,尤其是我们是否擅长判断情况是否违反"条件法则"(如果"A",那么"B"性质的法则),答案是,需要翻转两张卡片,才能确定:如果卡片一面有圆形图案,那么另一面一定是黄色。需要翻转的是圆形图案的卡片和红色的卡片。

作者说,人们通常认为,我们的世界观在逻辑上应该是连贯的,至少在某种意义上基于合理的推理。但实际上我们应该在各种问题前先停下来思考,而不是连贯地任由之进行下去,很容易造成系统地又无意识的错误推理。

在当今的社会中,我们很容易将"知识"和"逻辑"混为一谈。教育和社会环境让我们认为权威人士更可信,家长老师比较靠得住,领导的意见必须要听,但在这个层面上来说,我们相信的是这些权威人士的"知识"而不是"逻辑"。我们听医生的话是因为他比我们懂得医学知识多,经验多,但是并不一定说明某位医生的逻辑性就更强,很多知识我们可以通过学习,读书,就地去了解,而逻辑不能。逻辑是需要通过正视,思考练习来完成锻炼的,并不是自然而然每个人都拥有逻辑。

正如作者所言,若大家用"逻辑和理性是不必要的奢侈品"来安慰自己,咬定常识而放弃逻辑,这并不是明智的选择。作为一个心智健全的成年人若没有自己的逻辑思考能力,就更容易被欺瞒,被所谓的常识和权威将思路带走,到最后做出许多其实并不是自己在做的选择。

这样的书很有意思,但会让我担忧的一点就是。越来越多人看过,会将逻辑与思考记下来,形成一个"知识",而在以后的生活中再看到类似的命题,便能立刻回答——"你看,那是赌徒悖论",那是"纽科姆悖论","电视节目抽奖我知道应该怎么做下一步选择"——然而最终的我们还是没有学会如何思考,如何自己推演。但愿我的担忧不会成真。

《如何破解爱因斯坦的谜题》读后感(四):“是谁杀了我?而我又杀了谁?!”

情景喜剧《武林外传》当中有这样一个经典片段: 姬无命杀到了同福客栈,为了破敌,秀才对着姬无命(当然也对着我们全体观众),上演了一场精彩的哲学思辨,最终用一句“是谁杀了我,而我又杀了谁”成功“杀”了姬无命。

小时候看这个片段,我并没能理解这段对话的真正奥妙(现在也没理解),只以为是秀才凭借“绝境靠秀才”和主角光环,击败了姬无命。

但现在回过头来再看这个片段,才发现姬无命当场去世,绝非是剧情杀,而是一场信仰上的崩塌。借用英国思想史学者彼得·沃森的观点,姬无命陷入了“虚无时代”。

秀才的一顿操作,让姬无命长久以来的信仰崩塌,他不知道“我是谁”,精神世界崩塌促使了他肉体的死亡。

这明明是一场精彩的哲学大戏。

事实上,不光是姬无命不知道“我是谁”,这个话题是哲学领域的经典叩问。希腊德尔斐的阿波罗神庙上刻着三句箴言,其中一句是:认识你自己。

伟大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将其当做是人生箴言,他的思想光辉至今照耀着我们,而这个永恒的难题也一直在困扰着我们,当然主要困扰的是哲学家们。

这本《如何破解爱因斯坦的谜题》中就包含有许多带有哲学意味的经典问题,诸如2500多年前提出的经典哲学难题“说谎者悖论”,至今我们依旧没能针对这个悖论达成共识。

这种悖论在哲学史上简直不要太多,诸如薛定谔的猫,布里丹的驴,芝诺悖论。这些问题不单单困扰着哲学家们,我们也可以在各种文艺作品和影片中看到对此的深思。

他们所反映出来的是一种矛盾的逻辑思辨,正因为矛盾才让人争论不休。

但越是争论,越是没有答案,甚至会让我们陷入一场怀疑人生,乃至于世界观崩塌的境地,就像是《武林外传》中的姬无命一样。

当然,姬无命无疑是一个极端的个例,怀疑人生的人并非都会走上这种极端,但怀疑人生的人无疑会失去生活的意义,这似乎并不比肉体生命的终结好多少。

因此比起沉迷这些哲学思辨更重要的是,拥有自己坚定的信仰。只有内心有坚持的东西,相信的东西,我们才不会被乱花迷眼,才不会在无数的逻辑悖论中经历世界观的反复崩塌。

本书中包含有诸多的逻辑谜题,然而书中也强调了一句话,“逻辑是一回事,常识则是另一回事。”

这句话或许也可以这样说,逻辑是一回事,现实又是另一回事。逻辑可以用来解释现实,但现实并非是为了验证逻辑而存在的。

梵高在写给弟弟提奥的信件中发问,到底是我因为逻辑而存在,还是逻辑因为我而存在? 如果我因为逻辑而存在,那“我”岂不是沦为了逻辑的奴隶?

如果逻辑因为我而存在,那“我”又何必事事遵守逻辑的规律?

我们最容易走入的一个误区就是,迷信逻辑的力量,用逻辑来分析一切。但事实会告诉我们,人本身并不是一种严格遵守逻辑的动物,尤其是在逻辑和情感对立之时,人往往会向情感妥协,这是我们生而为人的一种证明。

上面提到的布里丹之驴同样可以证明逻辑的狭隘。

布里丹之驴是说:一头饥饿的毛驴站在两捆等质等量的干草中间,离两捆干草的距离相等。没有任何因素导致这头毛驴偏爱其中某一捆干草。

如果这头驴太过理性,太过讲求逻辑的话,那它就会在两堆干草中间活活饿死,因为它找不到理由去吃哪一堆干草。

布里丹之驴是对唯逻辑论的有利反击,它证明了如果太过理性,反而会走向灭亡。人不会成为饿死的“布里丹之驴”,因为人不单单拥有逻辑,还拥有自由意志。

自由的情感会帮助我们摆脱困局,而一味的追求理性和逻辑,会让我们成为虚无的姬无命。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