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死亡之书读后感锦集

死亡之书读后感锦集

《死亡之书》是一本由[美]舍温·B.努兰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9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死亡之书》精选点评:

●刚开始看很感动,想起了自己与家人。故事很好,文章总体有点拖沓。

●死亡的尊严源于好好活过的一生,以及接受自己的死亡是种族延续的必要步骤。同时,也承认了生命的终点就是死亡,任何阻止死亡的企图都是虚幻的。最明智的建议是把每天当成最后一天过,同时竭力生存,就像永远会活在世上一样。

●死亡是个大问题

●最后那一刻,每个人都需要最后的体面

●躺下来,做个好梦。

●把每一天当做最后一天,并竭力生存,就像会永远活在世上一样。

●人固有一死,既不浪漫,也不神秘。尘归尘、土归土。

●“我辈能享受生命的奥秘,是因为数以兆计的生物,为我们准备了生存之路,并且死去——为我们死去。我们死了,别人才能活下去。单一个体的悲剧,变成大自然事物的平衡,以及生命绵延的胜利。”正因为死亡的不可避免,所以我们此刻才活着,比追求不死更有意义的是怎样更好的度过我们仅有一次的生。

●认识死亡才能更加认识生命

●直面生死的一套书,暂时先读了死亡之书,我们都知道死亡是必将到达的终点,却没有人告诉过我们,那时刻即将到来时我们自己和家里将会面对什么,前几篇有关心脏病、衰老、癌症这几篇因为写的过于贴合生活,导致读的过程中常常陷入回忆而不禁眼眶湿润。夜骐在林中奔跑。

《死亡之书》读后感(一):了悟死亡才能更好地生活

一个人可能活得很久,却只活了一点点。这世界有太多事都是不确定的,而这一件是唯一确定发生的。人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追求错误的东西,是经历也是成长,而全面正视了解死亡所教给我的,是要在生命的各个阶段都过得更有意义,尤其对我这样掌控欲极强的人来说,必须从始至终都按自己的意愿去安排,感谢此书,了解了各种终末期状态,更好地规划自己也能更好地对待他人…

《死亡之书》读后感(二):生死

这本书看了几周也没看完,但看着没有打瞌睡,大多是没有时间,有时间就只想休息。

这本书现在看了一半,第一次会思考死亡与衰老,这些似乎一直离我远,没有想过也没有正视过,看了这本书才会想这是我的必经之路,我无法确保我最后是否会走得体面,我不能控制我的身体会有多久,第一次我觉得我的时间不多了,但这一生似乎没有过得我想要的那样。机会也越来越少。

《死亡之书》读后感(三):当死亡来临,我们如何面对

作者从一个从医多年的临床医生的角度,讲述了包括心梗、老化、AD、谋杀、以外、安乐死、AIDs、癌症等重疾中病人、家属、医生的反应。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了死亡的细节,病理原理,及医学的进步,是一本文字优美的科普著作。

·读AD的时候,感叹于患者无论精神还是身体都每况愈下,深觉这些病人作为人尊严的丧失,而病人家属也是受害者,看着曾经深爱的人如今不记得自己,不记得过去,不记得作为一个人自己曾经的骄傲,不禁觉得阿尔茨海默病很像是一场考验人类心灵的巨变。我甚至产生了一些忧虑,怕自己老后如果患上,是否也会失去作为人的尊严。

·但是在读身患AIDs的一位患者的故事时,他的爱人说“尊严属于哪些存活下来的人,对一个生病将走到尽头的人来说,去追寻飘忽的尊严,可能已经无关紧要了,因为他已经完成了他的努力”。

·所以我对AD患者是否还有尊严一说,以自己健康的身体和精神状态去判断一个已经没有欲望,也没有憎恶,没有愤怒,也没有慈爱的人的精神世界,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吧。只是希望可以早点确定AD的病原,也有更完善的机制帮助患者和家庭一起面对。

《死亡之书》读后感(四):书摘

无论明显的生理情况改变是表现在大脑还是免疫系统的退化,真正在损耗的,其实是生命力。 我对现代科学取得的伟大成就感到光荣,但我认为我们在运用日益增加的知识时,还需要日益增加的智慧。 当我们变老时,包着我们的外套变得老旧,而且浸润也干涸了——我们的免疫系统,像其他的东西一样,逐渐地使我们衰退。 生命的力量满溢在我们的组织中,以生之骄傲搏动着,并将组织鼓胀起来。 我们不知道我们来到世上会有怎样的痛苦与挣扎,但要离开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人类有力量去延长或缩短人的生命,却无法延长或扩展人的寿命极限。 世上并没有方法能阻止老年人履行老去的义务,但生命中的成就,虽无法增加寿命的量,却能改善生命的质。 凡事都有定期,天下万物都有定时;生有时,死有时。 人类如叶子一般,当一代兴盛时,另一代就衰微。 在跳第一下脉搏,心肌纤维震动,器官有生命力的同时,也是死亡幼苗发芽之时。 有开始,才会往来;有起点,就会有终点。 你的死亡是宇宙的一部分,也是世界的生命的一部分,也是你之所以能存在的条件。 生命的用处,不在于寿命的长短,而在于时间的运用;一个人可能活的很久,却只活了一点点。 支持你走下去的,唯有你的心志。 没有哪一种帮助,能使人从困境中解脱出来。它只能帮助人忍受苦难,并且从折磨中稍获喘息。 如果我们熟知死亡的方式,就会使一生中最后的几个小时变得好过些。 我们不仅应对任何事物提出质疑,也应愿意相信所有事情都是可能的。 如果老年留给我完整的身躯,我不会厌弃它。但如果它动摇我的意志,一个个地摧毁我的器官,留给我的只是气息而不是生命,我将从这腐朽的躯壳离去。 乐趣共享,悲观自藏。 希望就蕴藏在我们生命的意义之中。

《死亡之书》读后感(五):不要插管

这又是一本讲死亡的书——之所以说“又”,是因为最近看的几本书,恰巧都是关于“死亡”的,作者也都是医生。

本书作者介绍了现代人(西方人)最常见的6种死亡疾病,分别是心血管疾病、老人病、阿尔茨海默病、谋杀、自杀、艾滋病。

心血管疾病居首,因为最多人最后死于心血管方面的疾病。这就解释了,现在去医院,可以分明看到“胸痛”的路线指引。另外,在发达一些的城市,也正在公共区域推进AED设备的部署。作者分了两章讲述,分别是“绞痛的心”和“衰竭的心”。实话说,看到第一章中病人心痛的描述,自己忽然紧张起来,好像也感受到了心脏疼痛的感觉。

啥是“老人病”?按照作者的解释,其实就是人老了,各个器官都老化了,总有可能出问题的。因此,并不是疾病本身,而是因为,就是人老了(该到死的时候了)。想起奶奶去世之后,姑妈有一次说——她直到死,神智都很清醒的,但就是太老了,啥都吃不下,最后实在没有力气,活活耗死的。

书中,记忆深刻的,不是各种致死的疾病,而是作者不断提及的“人文”和“同理心”。正如书中提到的罗马演说家塞尼卡(Seneca)说的——

翻开封二,可以看到大大的文字,写着:

总而言之,就是——不要插管,不要插管,不要插管。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