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计量语言学导论读后感摘抄

计量语言学导论读后感摘抄

《计量语言学导论》是一本由刘海涛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21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计量语言学导论》读后感(一):这是一本试图从「科学哲学」角度思考语言学研究的书

《计量语言学导论》分5个章节分别介绍了计量语言学的发展历史、基本理论、研究方法、研究问题以及《计量语言学学报》(Journal of Quantitative Linguistics)的计量特征分析。

其中,第二章「计量语言学的定律和理论」是我认为写得最为精彩的一章。这一章详细介绍了科学哲学基础上语言学理论的建立和发展情况,以及计量语言学发展至今所提出的一些重要的语言学定律,并以词汇协同子系统模型为例阐述了从语言学定律到理论的发展过程。

2.1节首先用较大篇幅阐释了「科学」的核心要素:对象、途径和理论,并以此为框架,简要概述了以往的语言学理论的研究现状,然后从计量语言学的研究对象、研究途径和理论构建等三方面,详细阐明了这一语言学分支在这种科学体系中是如何对语言进行研究并建立语言学理论的。

2.2节介绍了在计量语言学框架下发现的一些语言定律,这些定律可以分为三类——分布定律(如齐普夫定律)、函数定律(如门策拉—阿尔特曼定律)和演化定律(如皮奥特洛夫斯基—阿尔特曼定律),并用语料进行了一些验证。除了上面举的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定律外,本小节还介绍了一些词汇层面的定律(如词长分布定律、词长和多义度相关定律)和句法层面的定律(如贝哈格尔定律),这些定律也都可以划入上述三类中。

2.3节介绍了科勒「协同语言学」理论模型中的词汇子系统模型,并重点介绍了其构建程序:词汇协同模型的公理(包括协同模型中的语言学概念和系统需求)、推导及检验。「协同语言学」理论从出现到目前为止仅三十余年,还远未成为一个成熟的「科学哲学」意义上的语言学理论,尽管它是目前最具潜质的语言学理论模型,但要将它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语言学理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计量语言学导论》的出现不仅仅是为了将更多的人引向「计量语言学」的大门,更是为了促进语言研究的精确化和科学化,使语言学真正成为一门科学。

《计量语言学导论》读后感(二):留存一份本书目录

这本书不太好买,所以我专门跑去上海图书馆的参考外借那里借来阅读。因为时间有限,只来得及匆匆翻阅,所以存一份目录,以便自己或者其他对此书感兴趣的多一个参考。不过如果能够购买到的话,我还是能希望买一本。这种综述类型的书籍对于学科入门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能够按照书中的指示一一实践并思考,那么进入计量语言学的大门就会轻松许多。

《计量语言学导论》读后感(三):导论读后

今年上半年就听闻老刘这书要出版了,虽然版权页上印着9月出版印刷,但实际情况大概是10月23日才在网上上市。我是在11月12日才拿到书。当时翻看发现还有彩印页,45的定价确实算实惠。

这本书的定位是导论,自然需要"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全书结构是先讲历史,再讲定律,然后讲方法和软件,最后讲了未来的研究的方向以及介绍了《计量语言学学报》。老刘编的书逻辑强。200页就能容纳计量语言学的轮廓也说明这个学科还是处于幼儿阶段。虽然200页已经够少了,但是书还是花篇幅写了"超纲"的协同语言学。

本书有一点非常良心,就是在讲定律部分的时候,大部分定律除了原有的一些语言实例,还做了汉语的建模。公式的推导我倒觉得有点偷工减料,最简单的一些对数等式给推一遍,一些用微积分的就直接"整合"了,那干脆都不推导,也省力了。

几个定律都是统计性质的定律,其底层大概都是源于齐普夫的"省力原则"。那么这样的定律其实确实有非常大的进步空间。我想把部分定律比成胡克定律,咱们虽然知道了△F=k·Δx,但是k的值为什么是k是我们所不知道的。所以为什么汉语和英语的k值会不一样,不一样的原因是什么,这也是应该考虑的。另外虽然从总体上语言希望省力,但是在碰到一些需要强调的语境时,语言往往费力。比如汉语里的歇后语"和尚打伞——无法无天",使用者其实只需要"无法无天"就可以表达,但是实际上他使用了更多的音节,其他各种语言里也有数不清的谚语成语,这些语言很不经济,但是却很重要。而且计量的方法很难检索他们,因为他们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句子,而非词语。

所以这就涉及到一个方法论问题。全书用了科学哲学的框架来构建理论。所以在潜意识里默认了语言→编码这种思维。虽然书中也有提到"语言既是一种心理—社会现象,同时也是一种生物—认知现象。"但实际上全书的理论构建都是不涉及生物层面的。没有生物层面的支持,那只能把编码理论做臃肿了,填入更细致的数据来构建语言模型。比如配价就是这样一种方法。传统的生成语法注重定性,只把语言看成无意义的符号,所以虽然逻辑性特别强,但是一旦面对实际语言,效果就特别差。应该说在经历了这么多年数理化语言建模的今天,我们应该已经知道语言中文化、生理的巨大作用了。而文化生理这些东西并不适合数理化建模(因为构建出来的数据量太大了,如同用物理公式推导生物反应)。那么配价就是给每个词赋予更为细致的功能,使每个构建出的词能面对复杂的语言现实。但是即使如配价,还是低估了语言中词汇的复杂性和活性。据我所知,配价词典的制作很大程度上得依赖人工的作业,也就是使用"人脑意识"进行配价(或者说如同人工智能一样,我们做的是有监督学习,而不能做到无监督学习)。那么构建出来的模型就会有一个根本的弱点。那就是时间的流动导致词汇配价会产生变化,一个不活跃的配价词典,必然为这种时间流动所产生的变化所击败。另外,协同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一个自组织系统。这虽然很正确,但是让人忽略了语言中很重要的一个东西,也就是输入。每一年,各种语言都会产生新的词汇,会有语音的变化,会有语法化现象出现,这些变化是语言对人类需求的协调。那么不了解人类的需求,也就不能对语言的变化作出很好的解释。如果只为语言建立理论,而没有语言土壤"社会、文化、意识、生理"的养分给予。那么建立的模型很可能只能构建一个历史片段。

所以在我看来,计量语言学除了要对各种文本、语料库进行处理,还需要找出这些语料产生的定律与人类社会的关联性函数。比如可以考量某种语言词汇的需求量与词汇的产生量之间的关系。(需求量是知识量的表现,知识越多越复杂,需要的词汇就越多,但是过多的词汇量肯定会导致效率低下,这两者之间互相抵抗,动态协调)

语言过强的活跃性(或者说言语的活跃度)使我们在进行建模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建立的复杂系统需要有"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这种自组织的东西不像一个宇宙,而像一个生物体,不断得和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应该说这种"学习能力"的构建必须要依赖儿童语言习得、第二语言习得这些学科)

计量语言学源于统计的方法也导致其必然产生一个弱点,就是"大易小难"。面对微小的小个例,就像面对掷一次硬币,概率论并不能知道一次硬币会掷出正面或反面。只有面对大的语料库,面对几千次投掷硬币,我们才能知道概率这个东西。所以我愿意把计量语言学当成语言学康庄大道上的一座桥梁,而不是直达终点的方法。

本书揭示了计量语言学这把利器对于一个传统语言学学科的拓展。这个学科就是语言类型学。比如书中讲到"b值反映了语言的亲属关系,同属一种类型的语言b值更相近"。而第四章"计量语言学的研究问题"也提到了我们可以用计量语言学去做一些语言类型学的研究(形态变化较为丰富的语言同偏于分析型的语言相比,前者的句法依存网络的平均路径长度往往大于后者。)。

作为一个进行中的学科,计量语言学的潜力是巨大的,活力也是无穷。虽然我在文中提到计量语言学研究语言的动态性不够,但是在本书的理论部分确实多次重点提到了"动态"(比如协同语言学的公理)。因为书是教材性质的导论,可能也对一些最新或者较复杂的理论并未细论。世界上第一本《计量语言学导论》能由中国学者们用汉语编写,这让我们看到中国语言学的发展,不再像从前一样只能拿外国语言学理论做文章,这很令人鼓舞。希望老刘的团队作出更好的研究,为中国语言学和世界语言学作出更多的贡献。

2018/2/26补 不知道计量语言学做不做语言演化、分类方面的研究。

《计量语言学导论》读后感(四):《计量语言学导论》评介 冯志伟

杭州师范大学 冯志伟

《计量语言学导论》一书,由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刘海涛教授主持编写,商务印书馆2017 年9 月出版。全书232 页,16 印张,平装,定价45元。该书是商务印书馆新近推出的“商务馆语言学教材书系”的第一本,也是在世界范围内第一本计量语言学( quantitative linguistics) 导论书。

采用数理手段研究人类语言的学科是数理语言学,它有代数语言学、统计语言学和应用数理语言学三个分支( 冯志伟,1985) 。后来的形式语言学发展来源于代数语言学,强调语言中形式模型的精密性与基础性; 计算语言学的发展来源于应用数理语言学,强调实用性和操作性,使自然语言的计算机处理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而计量语言学则继承了统计语言学,特别注重语言本身的系统性和动态性特点,强调语言描写的真实性和精确性( 冯志伟、胡凤国,2011) 。

计量语言学是现代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以真实的语言交际活动中的各种语言现象、语言结构、结构的属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概率论、随机过程、微分与微分方程、函数论等定量数学方法,进行精确的测量、观察、模拟、建模和解释,力图寻找语言现象背后的数理规律,揭示各种语言现象形成的内在原因,探索语言系统的自适应机制和语言演化的动因( 刘海涛、黄伟,2012) 。

国内语言学界对计量语言学的了解尚不充分。然而,在国际上,计量语言学的学术团体、学术刊物、学术会议迅速发展,并在理论构建与实证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比较成熟的学科。关于计量语言学的学术著作,虽然国外已经出版了《计量语言学研究通览》( Khler et al. ,2005) 和《计量语言学》( Best,2006) ; 但是,前者是由几十位学者共同编写、主题广泛的一本文集; 后者是仅有百余页的一本德语著作,而且不是按照历史、理论、方法这样一般导论书的结构来写的; 因此这两本著作都不适合作为学习计量语言学的入门书。《计量语言学导论》的出版弥补了这一缺陷,特别是对于中国的语言学研究者来说,这样一本用汉语写成的导论书更是不可多得的。

《计量语言学导论》全书共分为五章,正文前有一篇前言和两篇序言,正文后附有计量语言学相关资源、计量语言学基本文献、人名索引、术语名词索引等内容。

前言部分强调了采用跨学科研究方法开展语言研究和实现语言研究科学化是学科发展的时代要求与必要途径,介绍了这本书的编写背景与经过,以及各章的写作初衷与主要内容。现代计量语言学奠基人之一、德国波鸿大学荣休教授Gabriel Altmann 和《计量语言学学报》( Journal of Quantitative Linguistics,JQL) 杂志主编、计量语言学国际领军人物Reinhard Khler 分别为此书撰写了序言。Altmann 阐述了科学研究的基本范式和在此框架下开展计量语言学的研究步骤,鼓励读者要克服畏难心理,积极投身语言的科学研究。Khler强调,“无论是理论探索、还是在语言科技的实用性方面,计量语言学均属于最具发展潜力的语言学分支学科之一”。他给予此书的评价是:“不仅有助于计量语言学的传播,也将满足科研教学与学科发展的需要”。

正文部分,第一章“计量语言学的历史”: 首先指出语言计量研究的思想由来已久,其次简要回顾了19世纪中后期至20 世纪初期世界各国在语言计量研究方面的主要工作与成就; 最后重点阐述了现代计量语言学建立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人物与成果: Zipf 因在发现与验证具有普适性的词频-序号分布规律方面的成就被誉为现代计量语言学的创始人; Herdan 首次提出“计量语言学”这一术语,他发现和验证了多个语言定律,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问题以及一些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思路; 核物理学家Fucks 采用物理学、数学、统计学等方法,从自然科学研究的角度研究语言,为计量语言学提供了新的方法。20 世纪中后期,随着系统科学、协同学的建立,计量语言学迎来了一个黄金发展时期。这一章的最后部分,对在这一时期十分活跃且成就斐然的“阿尔特曼学派”的工作与贡献做了详细的介绍。这部分内容,对于了解现代计量语言学的理念与研究方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第二章“计量语言学的定律和理论”: 首先从科学哲学的角度阐述了科学与理论的定义,进而以此审视语言学领域,指出“目前还没有科学哲学意义上完备的语言学理论”。语言理论应当是一系列类似于普适性定律的陈述,对语言实体之间的联系和动力机制进行解释和说明。因此,这一章一方面重点介绍了计量语言学中已经发现和验证过的一些语言定律,这些定律涉及语言结构单位的分布,语言单位的长度、频次等属性,这些属性间的关系,以及语言的演化等问题; 另一方面,详细阐述了通过协同学模型将各种语言定律整合为一个相互联系且具有普适性的体系( 即语言理论) 的机制与方法。计量语言学在理论构建方面的出发点和采用的方法,是其区别于其他语言学分支学科、区别于其他语言学“理论”最根本的特点,也是它能够成为符合科学哲学意义的语言科学理论的根本保证。

第三章“计量语言学的研究方法”: 先从宏观角度介绍了这一学科的一般研究方法与具体流程。作为一门科学,计量语言学与一般的实证科学的研究方法别无二致,但是在尚未成为成熟科学的语言学研究中,对方法科学性的强调尤为重要。不仅如此,本章还对计量语言学研究中常用到的6 个软件工具做了详细的介绍,结合具体例子,展示了操作过程与方法,为学习者提供了很好的指引。因此,Khler 评价这本书“既适用于课程教学,也可供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参阅”。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本章还全面地介绍了计量语言学研究中的复杂网络方法。近年来,刘海涛带领的团队在这一领域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拓展并丰富了计量语言学的研究。

第四章“计量语言学的研究问题”: 涉及语音、语法、语义、词汇、文本分析、类型学、协同语言学、语用学等多个方面,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研究思路与方法上的建议,提供了必要的参考文献信息。这种做法为读者,特别是青年学者和研究生们提供了进一步开展研究的指引。

第五章“《计量语言学学报》的计量特征分析”: 采用文本计量研究方法与文献计量研究方法,对计量语言学权威期刊JQL 自创刊以来发表的论文和文献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从研究主题及其历史变化、主要学者与研究机构及其国家或地区分布、书评、引文特征等方面对计量语言学的学科发展进行了比较全面地描写与分析。读者不仅可以对此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还可以在选题与投稿方面从中获益。

正文后的附录: 相关资源部分给出了计量语言学的经典书目、重要书系与刊物、学术会议、学术组织、软件工具、相关网址等信息,文献部分列出了百余条参考文献,加上人名索引与术语索引,这些内容为读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华罗庚说过: “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马克思指出,“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恩格斯也认为,“任何一门科学的真正完善在于数学工具的广泛应用。”

数学的用处如此之大,其原因在于数学具有逻辑之美,而任何领域都离不开逻辑,语言学当然也不例外。语言具有奇妙的结构,数学具有逻辑之美( 冯志伟,2017) 。本书用数学的逻辑之美揭示了语言的结构之妙,既有理论上的深刻论述,也有方法上的精巧引导,是计量语言学的入门指导。相信本书的出版,一定会加快我国语言学研究的科学化和国际化进程。

参考文献

[1 ] Best,Karl-Heinz. Quantitative Linguistik[M]. Eine Ann-

herung. Gttingen: Peust & Gutschmidt Verlag,2006.

[2 ] Khler,R. ,Altmann,G. & R. G. Piotrowski. Quantitative

Linguistics: An International Handbook[M]. Berlin &

NewYork: Mouton de Gruyter,2005.

[3 ] 冯志伟. 数理语言学[M]. 上海: 知识出版社,1985.

[4 ] 冯志伟,胡凤国. 数理语言学( 增订本) [M]. 北京: 商务

印书馆,2011.

[5 ] 冯志伟. 用数学逻辑之美揭示语言结构之妙[N]. 北京:

光明日报,2017-07-09.

[6 ] 刘海涛,黄伟. 计量语言学的现状、理论与方法[J]. 浙江

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 2) .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