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傲慢与偏见--英国私立学校访谈录》读后感摘抄

《傲慢与偏见--英国私立学校访谈录》读后感摘抄

《《傲慢与偏见--英国私立学校访谈录》》是一本由李爽著作,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27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傲慢与偏见--英国私立学校访谈录》》读后感(一):或兼济天下,或独善其身

英国私立学校几乎等同于精英教育,这一点是大多数国人的共识,在本书中也得到了确认。

什么是精英?无论它和旧时贵族的区别多大,它仍然是一种社会阶层,一个群体,被称作精英人士的人应该符合这个阶层的认定标准,彬彬有礼,谈吐优雅,思维清晰,政治正确,位居要职。你很难把爱因斯坦这样的科学家叫做精英。

按照书中描述英国私立学校的教育现状,再加上财力允许,父母尽职,孩子努力,精英是大概率可以培养的。因为精英最重要的能力是领导力和组织力,而不是某种偏才或鬼才。在英国,精英之路已经有了一套相对成熟的体系。当然这套体系难以培养爱因斯坦、乔布斯或马斯克这类鬼才,后者是难有流水线模式的(4+模式大概率筛掉了大多数还懵懵懂懂观察世界的晚熟天才)。

大多数家长更希望孩子成为稳稳当当的精英阶层,这标志着稳健的事业,威望的地位,和谐的家庭,积极的个人生活,良好的下下一代成长环境。这些背后意味着他们占有更优越的社会资源,更广阔的国际视野,更成熟的思维方式,对抗变化和风险的能力更强。

我们需要精英,从人类命运上讲如此。我们期待精英能运用自己的地位和智慧推动社会进步,进一步消除社会不公。精英当然不应该止步于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达则兼济天下。

我很喜欢其中一篇击剑运动员的访谈,讲述自己成长的收获时,与儒家君子人格异曲同工,玉不琢,不成器。即使不做精英,我们也应该成为一个独善其身的人。

《《傲慢与偏见--英国私立学校访谈录》》读后感(二):每一个私立学校,都像在进行一场小小的教育实验

当然不是奥斯丁的英式爱情故事,而是“英国私立学校访谈录”,其中渗透的“傲慢与偏见”,大概是普罗大众对于英式精英教育的刻板印象了。确实,如果我不读这本书,也会有这样的刻板印象,总觉得英式精英教育就是排他性极强的阶层教育。

这是一本访谈录,话题是英国的私立学校,访谈的对象涉及的极广,有顶级牛校的校长,也有新办学校的校长,有现今的教育政策研究者、伊顿公学的老毕业生,还有新生代的新私立学校的学生,每个人对于英国的私立学校制度都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各有各的精彩。

这本书澄清了我的一个偏见,一直以为私立学校是相对于public school的private school,其实不是啊,是independent school,是独立于政府的教育政策之外(当然也不享受政府经费),可以自主决定教学大纲和教育内容的学校。有点像我们现在说的创新学校。

书中表达的一个理念我很喜欢,它是一种量身打造的教育。说英式的私立学校,其实提供的是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公立的把所有的孩子都拉到一个水平线的教育之外,还有其他的选择,不管是看重学术成绩还是看重体育、音乐,每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校。

每一个私立学校,都像在进行一场小小的教育实验,但细细分辨他们所说的理念,其实差的并不多,都是给孩子适合自己的发展。这可能也是私立学校贵的原因,拒绝了一刀切的公立教育,选择了支持个性化成长的方式,本身,就是会更贵啊。

但话说回来,公平与个性本来就是社会化的产物,即使每个人都讲教育公平,在这个重劳力产业里,教师还是稀缺资源,不是私立学校要做精英教育,而是精英们,自发选择了这样的教育。

《《傲慢与偏见--英国私立学校访谈录》》读后感(三):英国私立学校访谈录——读《傲慢与偏见》37

从书名就知道,英国私立学校访谈录是一本谈教育的书。一个原因是本书是记者写的,算是同行前辈,内容不会太难;另一个原因是教育,作为一个刚刚接受完18年中国教育完整的大学毕业生,思考教育其实是思考如何自处的问题。“终生学习”的概念已经被大家熟知了,既是终生学习必然要涉及到一个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学习为了改变总要知道改变的目的。可以这样说,对教育理解浅薄,很难理解什么是好的学习,用一句话可以解释坏的学习是“知道的那么多,还是过不好一生”。

在现代社会的教育中,中小学教育又是很特殊的一块,它是整个教育的根基。去思考好的中小学教育,也能让我们更好的反省自己最初的时候,反省自己知识体系、思考方式、行为模式最基础的根源。

本书的作者李爽,在《中国经营报》做13年的记者,做了11年的英国研究院,两个女孩也在英国完成了中小学教育。从一个记者,一个母亲,一个研究者三重身份来写这本书。其中,作者从研究者的角度提出,英国的文化已经完美地融合在英国的中小学教育当中。

要理解现代社会的发展,英国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英国最伟大的地方不是日不落帝国的强盛,即便是强大如斯也已经是日落西山;英国最伟大的地方也不是瓦特的蒸汽机,所引发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最伟大的地方甚至不是拥有一系列学科开山鼻祖,如物理学奠基人牛顿、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生物学达尔文等。英国最伟大之处是自由主义思潮,这是一切的根源,不仅是英国本身靠着这个走向强大,还由此衍生出美国这样强大的国家。英国是影响美国最大的国家,这毋庸置疑。

笔者读完此书后,在英国诸中小学提炼出这样五个问题,多元化、帮助小孩走向社会、体育、批判性思维、公民教育和精英教育。

第一,先说多元化,若单论多元化,恐怕没有哪一个国家能跟英国相比。日不落帝国的殖民地遍布全球,而管理殖民地需要一大批了解当地文化的人。因此,生物学、人类学等学科一直是英国的强项。即便是二战结束,英国失去了几乎全部的海外殖民地,但是英国本土却接受了大量的海外移民,其多元化文化程度有增无减,而且已经触及英国文化之根本。而且一个有有意思的现象,英国的中小学教育正在走向世界,在世界其它地方开设了许多分校,尤其是中国。

最能体现多元文化例子的是Kensington Wade School(简称KW),他是一所中英双语的私立小学。校长戴雨果教授是该校的创始人,据校长所言,学习中文能够跟英国文化最大的进行互补。了解一门外语,并不会对自己的母语产生影响,只会让人对母语的理解更深刻。以前有一个思潮,社会抨击学校重视英语不重视汉语,崇洋媚外,实际上是英语和语文都没学好,这只是民粹主义的一种抬头。

第二,再说帮助小孩走向社会,那么小孩走向社会最根本的需要培养的是什么能力呢?笔者从书中总结了三点,1.对社会规则的理解,2.对时政的关心程度,3.被尊重,平等交流的能力。这三点是做为一个成人应该有的品质,也是成为一个合格公民的必要素质。

关于这点做得最好的是SHHS北伦敦女中,关于如何帮助小孩走向社会这所女子中学做了这样三件事。第一,和学生一起商议如何管理学校的规则,帮助学校一起制定行为规范,帮助管理学校,这是为他们成年后进入社会打好底子。第二,学校会组织谈论会,如模范英国脱欧投票,一方代表正方,一方代表反方,学生最后进行投票得出民众相反的结论英国不应该脱欧。第三,学生被得到最大的尊重,学校鼓励老师向学生学习,校长向一名九年级的女生学习萨克斯,老师在和学生交流的时候不是小学那种呵护式的,而是成人方式平等沟通。

第三,体育。据2015年校长协会报告所言,英国是全世界唯一用学术来参与国家体育运动的国家,寄宿学校的体育时间甚至比数学和英语课加起来的时间都多。作者甚至坦言,如果要写一封彰显英国私立教育独特性的最简单电文,一定是“体育,体育,体育”,体育被认为可以彰显特权和成果,能在教育领域双赢的神奇科目。英国在伦敦郊区的小学其体育设施豪华,数个学校到达了奥运会水平。市区私立小学空间相对狭小,但是和伦敦市诸多体育场建立长期租赁关系,校车长期每天都拉各年级学生去各个体育场进行训练和比赛。

对于体育,是英国私立小学普遍的重视项目,很难能单纯提炼出一个学校。从个人的自我教育而言,体育也是自我培养最好的一种方式。起码,打羽毛球可以成为每天运动的一个低配。

第四,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表现的方式相对简单,敢于质疑权威,对现行规则进行质疑。提问,挑战,推理,辩论,尊重真理,探寻真理。实际上,这种批判性思维也是自由主义的一部分,不敢于质疑何来自由。

笔者关于批判性思维,只有两点补充,1.保证信息的完备性,如果对事物不够了解,盲目质疑基本上算是抬杠,走入另一个目中无人的极端。2.注重逻辑推理,仅仅是观点不同称不上是批判性思维,吵架也是观点不同,有观点无逻辑称不上批判性思维。真正的辩论,应该是逻辑的交锋;真正的交流,也是推理过程的相互学习借鉴。观点改变不了一个人,但是逻辑推理可以。

第五,公民教育和精英教育。私立教育一直被抨击为精英教育,在本书中作者多次提出反对意见,她所采访的诸小学校长们也对精英教育的提法颇为不满。精英教育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精英阶层、贵族等词,其实并非如此。Lucas勋爵就表示,精英主义已经过时,私立小学并非是精英教育,而是把更多的钱真正花在教育上。现代的精英教育,应该是鼓励有能力的人应该更多的为世界出更多的力。

精英教育和教育不平等是两码事,在中国,好的幼儿园、小学、中学可能是最难上的,这才有所谓的学区房一说。而顶级的幼儿园、小学,可能不仅是钱就能办到的事,还需要权利或者关系才能上。英国的不少私立小学,是通过抽签来决定学生,这样保证能录取各种不同的学生,最好的践行自己的教育理念。对于中国教育的改革,大力发展私立教育是一个未来的方向。

读完此书后,综合郑也夫先生的《吾国教育病理》一书,对于自我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首先是追求自由,而自由的前提之一是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拥有渊博的知识和缜密的理性思辨思维。前提之二是拥有经济基础,美好的事物都是有成本的。而做到这一点,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是必经之路。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