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全是为你好:父母的焦虑,少年的困境》经典读后感有感

《全是为你好:父母的焦虑,少年的困境》经典读后感有感

《全是为你好:父母的焦虑,少年的困境》是一本由王浩威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页数:2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全是为你好:父母的焦虑,少年的困境》读后感(一):青少年的故事,我们的故事

读了两小节之后忽然发现,这是一本“青少年问题故事”集结,没有期待中的高深的心理学理论。

读完合上书,很难说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个故事。或许是那两个结伴自杀、说“这个社会生存的本质就不适合我们”的高中少女;或许是那个内向敏感、几乎没法开口说话的少年;还有那些活在压力下、拼命优秀却力不从心的孩子……

我想起很多再也没见过的同学,小学时那个需要爷爷背着上下学的前桌,初中时那个彻夜打游戏却骗老师生病了的男生,还有高中时那个能出国打板球比赛、在全班看海绵宝宝时去关了电视的那个男同学……当然还有自己,还有很多隐藏了内心故事的平淡的面孔。那些痛苦孤独地存在过,没有人问过,没有人关心过,连自己都害怕把它拿出来放在阳光下。在那些小声的议论和奇怪的眼神里,一个人内心的秘密被裹上一层又一层胶带。可那些迷茫、挣扎、失望、恐惧,或许都是一样的。书里的故事是一面镜子,照出我们“青少年”的痛苦。

书里没有提到什么治疗方法,但能够将这些家庭、校园、社会中的青少年故事以这种具有同理心的方式写出,本身就是一种治愈吧。作者是台湾人,在他的叙述里,父母和家人带着他们的问题孩子走进他的诊疗室,不管他们的态度是怎样的,但似乎他们都知道心理医生的诊疗室是一个可以寻得帮助和支撑的地方。

可是在大陆呢,那些问题少年有可以获得诊疗的机会吗?有多少人被父母骂着“不听话”被别人骂着“不正常”地长大了?他们永远堕落在无法靠岸的深渊了吗?或者他们在某一天,以更加痛苦地方式撕扯着自我成长了吗?

《全是为你好:父母的焦虑,少年的困境》读后感(二):青春之殇

这本书的作者是心理治疗师,作者以散文的笔触记录了在心理咨询门诊中接触的案例故事,展现了青少年这个群体的心理困境。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关爱以及对人生的思考,呼吁社会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偶然间翻到这本书,里面的内容涵盖很多,主要是青少年学业压力带来的困境,校园欺凌,同性恋,抑郁症,家长成就对孩子的影响等等。

从书中主人公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很多影子,多么熟悉的心境。

谁能逃得开升学考试的压力呢?学校的教育是统一标准化,可是就是觉得课程很枯燥,考试很烦闷怎么办呢,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扛得住,极端的悲剧就是结束生命,来反抗对生活的绝望。我是怎么从那么灰色的学校生涯一路走过来的呀~虽然没什么惊艳的成绩,但现在居然还有一颗如此上进的爱学习的心,感谢自己的坚强。高一分到全校最好的班,现在都觉得那时候的空气都好压抑,桌子里放着《夏至未至》。我喜欢明晃晃的阳光,看不见阴影里的悲伤。教室的窗帘在风中轻轻摆动。

青少年时期的抗挫折能力不好。如果你一直是人们眼中的佼佼者,成绩名列前茅,然而在中考或者高考,你因为心态不好,功亏一篑,这么多年废寝忘食的努力学习,得到如此不堪的结果,如何承受?再加上父母把自身的焦虑、失望一并扔过来,也许就是自暴自弃,甚至走向相反。为考试分数或喜或悲,是过去生活的主旋律。

文中提到一个大学在读的女孩子,向心理医生发问爱丽丝怎么走出绿野仙踪。她说自己一直都是乖乖女,一直生活在家长和老师的赞许中,认真学习与成长,可是大学里不再有人管你了,反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心理非常不适应。我国的教育差别就是这么大,中学在军事化管理,大学却在放羊。这也是大学生普遍感到虚无的原因吧。我们从小在教育学习知识,却忘了教育我们明白自己的内心真正想要什么。别人的期待和自我的期待是不一样的。《月亮与六便士》讲述的就是一个人内心的觉醒,为了追寻内心而义无反顾,我们迷恋这个故事,因为我们需要同样的勇气。我就是这样一个乖孩子,羡慕别人青春里的张牙舞爪。走在深圳地铁上班的人流里,耳麦里咆哮的是英文的rap song,歇斯底里的愤怒,似乎要喊出对这个时代的不满、压抑。

Lose yourself 是一个好的开始,作者也这么认为,不要太追求完美。作者说:未来,属于走向四面八方的傻子。

《全是为你好:父母的焦虑,少年的困境》读后感(三):我的压力你知道吗

这本书是看了“新京报书评周刊”的推荐才买来看,虽然我的女儿离青春期还远得很,但是未雨绸缪嘛。练笔,书已经送人,只能凭印象想到哪里写到哪里了。

对作者王浩威这个台湾人不是很了解,不过看书内容大概能猜出主要是做青少年以及青少年家庭关系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吧。书中案例非常多,虽然都是台湾案例,但是也能看出来不管是大陆还是台湾,亲子关系的矛盾点还都是差不多的。

青少年的生活大概是因为相对简单吧,在书中提到的主要能对十几岁少年影响的环境无非就是三个——家庭(父母)、学校和同学、以及社会。作者在书中反复提到,随着社会发展,家庭功能越来越破碎,如何养育孩子是个很普遍的问题。我不是专业人士,对“家庭功能”这个词汇没什么概念,查半天也没想出个所以然,但是书中的例子非常鲜明——父母给孩子过大的压力或者极度忽视,对孩子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来自学校和同学的压力也不容小觑。学校和老师对学生的态度也决定了学生的心理健康。作者在书中对学校管理学生用了“高压”管理政策这样的词汇,想了想自己的学生生涯,好像自己和监狱囚犯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哦——统一的学习时间,统一的放风时间,没有什么太多个人时间……不过当年并没有什么太多感受,顶多因为有老师给两个班留的作业量不一样去和学校抗议,我还是随波逐流跟着去的那种,所以其实对这个词并没有太多的感受。而来自学生的压力就很简单了——校园霸凌。

还有来自社会的压力。也许有的人会说一个学生哪儿来的社会压力,但是其实这就是给青少年的压力——为什么会没有?青少年也是要和社会做接触的。青少年在这个年纪是非常“隐形”的,不像小时候那样会持续的获得周围人的关注,也不像长大之后心理成熟学会自我平衡,他们会突然觉得这个世界好像和我没什么关系,大人也只会说“好好学习就行啦别的什么都不用管”,变成了社会边缘人。但是青少年心理是很迷茫的,他们有太多疑问却不知道如何说出口。我记得我那时候最讨厌有人跟我说“等以后你就会怀念学生时代啦”,虽然我现在知道那是对于成年人来说,除了成绩之外什么都不用操心的最简单的时候,但是我依旧讨厌这句话,因为这句话完全不承认少年也是有压力的。

书里还提到了青少年的自残行为,自残不同于自杀,博眼球的成分固然存在,但是更深刻的还是心理问题。奈何这段内容已经记不太清。

看完深深的觉得,不管是父母还是孩子,都太不容易了。当然,孩子的问题,还是要从父母身上找原因,不管是什么时候,父母都应该是孩子坚实的后盾,而不是让人恐惧和逃避的对象。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