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挣扎的琥珀读后感100字

挣扎的琥珀读后感100字

《挣扎的琥珀》是一本由方俊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的238图书,本书定价:28.0,页数:2017-03-0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挣扎的琥珀》读后感(一):挣扎的琥珀

这样的题材角度和写作方法真的不多见,不过确实很新颖,应该会有很多人喜欢。

这样的题材角度和写作方法真的不多见,不过确实很新颖,应该会有很多人喜欢。

这样的题材角度和写作方法真的不多见,不过确实很新颖,应该会有很多人喜欢。

这样的题材角度和写作方法真的不多见,不过确实很新颖,应该会有很多人喜欢。

《挣扎的琥珀》读后感(二):挣扎的琥珀

熬夜看完的,写得很真实,画面感很强,还有很多方言,真正农村人用过的方言,亲切到爆。

熬夜看完的,写得很真实,画面感很强,还有很多方言,真正农村人用过的方言,亲切到爆。

熬夜看完的,写得很真实,画面感很强,还有很多方言,真正农村人用过的方言,亲切到爆。

熬夜看完的,写得很真实,画面感很强,还有很多方言,真正农村人用过的方言,亲切到爆。

《挣扎的琥珀》读后感(三):我对挣扎的琥珀一书的评论

一次网上浏览书讯时,偶然注意到了这本书。第一感觉竟是怪异。怪怪的封面,一个琥珀色温暖红火的封面中间,只有一棵没有生命的树,这是什么意思?书名也有点怪,《挣扎的琥珀》,用“挣扎”这个极不寻常的动词来形容琥珀这种在地底下静静地沉埋了亿万斯年的化石,作者到底想要表达什么?再细看,这书居然没有腰封!也没有名家推介!几乎像在裸奔!不过倒是很对我的胃口。我最讨厌那些华而不实的腰封和夸大其辞的推荐。是什么让作者如此自信,敢这样素面朝天?

好奇之下,我将此书的封面和封底全部放大,特别是看了封底的内容简介后,我的心似乎被触动了一下,我发现这本不起眼的书居然掩藏着一股不易察觉的巨大激情,作者竟然想写出蝼蚁般卑微的生命们触目惊心的挣扎:“爱到极致的恨、笑到极致的泪,卑贱到极致的高贵、滑稽里隐藏着的庄严,兴高采烈时的绝望、污浊生活中蒙垢的真诚……”将这么多强烈对比的概念放在一起,一瞬间,我似乎明白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了。问题是,包涵这么多极其对立的审美范畴的小说,你这个名不见经传的作者轻易写得出来吗?

抱着想要看个究竟的心态,我买下这本书。两天后的那个晚上,当我忙完了手头上的事,拿起快递白天就送到单位的这本小说时,我根本没想到,此后几天,一系列从未有过惊诧或者说令人震惊的阅读体验开始了。

首先是自序,我相信全世界恐怕没有哪个作家会这样给自己的书写自序,那哪是序啊,简直是剜心之作。作者用真诚到令人无法直视的态度,没有任何隐瞒地将自己的心路历程写到了纸上,毫无保留地呈现在每一个读到它的人面前。这该需要多大的勇气啊!而他所经历的那些,恰恰是我们很多农村出生的70后都经历过的,字字句句皆是血!是泪!说实话,看书时从不流泪的我这次真的流泪了。因为它全都写到我心里去了,说出了我们这一代人对这个时代这个社会一直想说没有说出的话。毫不夸张地说,仅仅是这篇自序,就是我所读过的有史以来最感人一篇小说自序。

更大的惊喜还在后头。小说内容、写法、语言、结构、主题……几乎每一项都与我们平时所看到的乡土小说或者说农村题材的小说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小说没有一点全知全能视角下的小说中那种读起来费劲的单纯的外在描写,没有一点人为的做作姿态,既没有故意贬损,也没有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故意美化,一笔一画都简单之极,干净之极,却又传神之极。阅读时,只觉得那一个个真实的场景和细节直往人脑子里扑,而心中尘封已久的儿时记忆却顿时鲜活了起来。那个从来只能在梦中相遇的80年代的童年和故乡,竟奇迹般在眼前重现了。虽然作者是在为自己的童年和故乡立传,却让我们每个人都从中看到了我们心中那个已经消失的童年和故乡!

作者没有因此就将小说弄成平庸的风俗小说或者长河小说,为了风俗而风俗。恰恰相反,小说竟是在一种极简主义的风格中完美地展开的。而这种风格源自作者的一个精巧的设计,小说的叙述者根本不是作者本人,而是用故事中那个半大孩子,也就是说,整个小说都是以一个孩子的视角展开的。孩子眼中的大人,孩子眼中的孩子,孩子眼中的村庄和时代……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和天真有趣的情节和场景,就这样极其自然地展开了,没有一点矫揉造作之态。而且每一个故事几乎都是贴着人写的,中间没有任何的犹疑和迟滞,读起来是那么贴心贴肺,又那么妙趣横生。

由此带来的不同还有小说的语言。与一般小说不同,这部小说的语言几乎就是口语、方言和一些简单的课本语言组成的,完全符合一个孩子的角色。在故事中,孩子在成长,孩子的语言也在变化,如同移步换景一样。如果说,好的小说读起来能让人感觉到作者语言的优美,那么这本小说则完全不是这回事,它根本就让你感觉不到语言的存在,因为一切都内化在角色的视角、思维和所讲述的故事之中了。

小说的结构也与众不同,极富匠心,也极具新意。16个相对独立又交叉互补的短篇,每一个故事写一个人,又都没有写尽,这个人在别的篇章中还会出现。每一个人的形象需要看完全部作品后再能清晰起来。而16个写人的故事交织在一起,构成的却是一部类似长篇的小说,展现的却是一村庄和一个时代。如同《史记》中那些如同短篇小说的人物列传,展现的是一部断代史一样。

最为难得的是,这部看起来有着极简主义风格的小说,内在的主旨或意涵却一点也不简单。岂止是不简单,几乎可以称得上深邃。作者对他笔下的人物,不是简单的批判或同情,而是将巨大的悲悯和激情,化作驯服的文字和极其理性思考,将充满灵性的笔触深入到人迹罕至的灵魂深处、人性的深处和宿命的深处,真正写出了那些无知无觉的蝼蚁般的生命们,被历史、被风俗、被权力、被意识形态、被酷烈的命运,甚至是被自己的天真所伤害时,发出的绝望的悲鸣。

鲁迅曾说,所谓悲剧,是将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们看。而这部小说则走得更远,作者故意挑出那些美好的东西在被毁灭的过程中挣扎的姿态来进行品玩和欣赏,而且还是在一系列幽默风趣、滑稽欢谑、嬉笑怒骂、甚至温情陌陌的乡土人情之中来欣赏!这种几近残忍风格里面隐藏着的却是作者罕见的激情和巨大的悲悯!爱到极致的恨、笑到极致的泪,卑贱到极致的高贵、滑稽里隐藏着的庄严,兴高采烈时的绝望、污浊生活中蒙垢的真诚……

合上书本时,我惊喜地发现,这本不起眼的书竟是我这么多年来所读过的最让我感动的当代作品,这本书的确是一部与众不同的力作!作者在《后记》中提到,它在出版前曾流浪了十年,我衷心希望它不会再被埋没十年。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