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认识建筑:丰子恺建筑六讲读后感锦集

《认识建筑:丰子恺建筑六讲》是一本由丰子恺著作,北京日报出版社丨阳光博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19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认识建筑:丰子恺建筑六讲》读后感(一):流动和艺术和文化的标本

对建筑艺术有了基础认识。很想去意大利和法国啊,罗马、米兰、巴黎。很多教堂都想去看看,令人震撼的精致美丽,建筑师是怎么做到的!?

建筑从金字塔式的坟墓—供神的庙宇—基督教供人交流使用的教堂,离生死、神和宗教权威很近。到教堂的时候,因为供人做礼拜有了人的味道,也许随着现代化,人对世界有了更多的掌控权。到后来代表王权和贵族的宫殿,尽显奢靡精致,到了现代,建筑又成了资本的代理人,彰显资本的权威和品牌的高大,高楼大厦,在最高层虽然危险不经济,但广而告之带来利益。总之,建筑也代表了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啊!

但这本书里没有涉及到民居建筑和中国建筑,中国建筑还没有站立世界之林吗?我认为中国建筑结合了大自然,更为博大精深。期待未来以人为本彰显人居文化的建筑。

很喜欢丰子恺这一系列“认识”的书,亲切易懂,有脉有络,颇有情趣。

《认识建筑:丰子恺建筑六讲》读后感(二):随想

凡是拓宽了我的知识视野且让我有所感悟的书都是好书 丰子恺先生的这本认识建筑不妨改为认识欧洲的建筑更为妥帖 小书很薄 但对于一个建筑艺术的门外汉来说干货满满 最近迷恋绘画艺术与各类艺术形式 大概是审美有所提升 读了一些通识类的艺术读本 对于艺术的发展历程与各个门类有了简单的了解 终于不再是门外汉啦!丰子恺的这本书给我两大启发:1.任何形式的艺术都是相通的。他们都带有一个时代浓厚的印记,以及与文化、历史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比如埃及人相信重生,便注重墓穴的修筑。2. 从传播学来说,建筑完全可以被当作一个重要的媒介来研究。它身上承载着太多的符号意义,它被文化影响,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塑造着文化。从人际交往来说,建筑的形式也一定是会影响人们的交往的。比如罗马建筑的公共性,便是为民众提供了一个公共空间。而从管理学和组织传播的角度来说,无论是霍桑实验,还是human resources theory都体现了建筑内部构造、自然光线等对于组织内部员工的交流及工作效率的影响。

《认识建筑:丰子恺建筑六讲》读后感(三):丰子恺被忽略的一面

丰子恺被忽略的一面《认识建筑》

打开书的时候还在怀疑这本书真是丰子恺写的?丰子恺不是画家吗?而且丰子恺的画总感觉很简单,画人不画脸,好似简笔画,难道丰子恺先生还对建筑有研究?

看了开头就知道这作者不仅仅是喜欢建筑,更对西方建筑非常熟悉,这真是丰子恺的作品?还是重名了?向前翻翻真是丰子恺,百度一下,也没在百度百科的丰子恺出版列表中找到这本书。不过看完这本小书,马上对丰子恺多了一份崇敬。不亏为大师啊!想当年,没有百度,没有网络,想要知道这些建筑的资料非常困难,想写一本世界建筑简史那绝对是一个大工程。想当年梁思成为了完成《中国建筑史》走遍大半个中国,十几年的积累,才完成一本薄薄的小书。而丰子恺这本书虽然名字叫《认识建筑》其实就是一本《世界建筑史》。

这本书构建得很宏伟,把世界建筑五个阶段,先是总论“从坟到店”,然后分别将这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坟的艺术,讲的是埃及金字塔。第二部分是殿的艺术,讲的是希腊帕台农神庙。第三部分是寺的艺术,讲的是欧洲的大教堂。第四部分是宫的艺术,讲的是卢浮宫凡尔赛宫。第五部分是店的艺术,讲的是现代高层建筑。

这五个部分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几个阶段,讲述每个阶段人类最伟大的建筑,从开始最看重坟墓,倾注力量建造金字塔,到看重神希腊罗马建造神庙这时的神庙是为神建的,到后来的教堂,这时的教堂是为人在里面活动建的,接着是皇权占据上风,人类开始营造宫殿,教堂的华美在外面,宫殿的华美在内部,最后最宏伟的建筑变成了公共建筑,变成了商场和办公楼。建筑的演变也是人类文明的演变。

其实我也特别喜欢建筑,这些建筑对我来说也都了如指掌,最让我惊叹的是接近一百年前,丰子恺先生就对这些建筑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有更对细节的掌握,这绝不紧紧是普通的爱好,丰子恺先生绝对可以称为一位建筑史学家。

家中丰子恺的书真不少,文字和画我都挺喜欢,可是看了这本书才领略到大师原来还有如此的学术功底,真的让晚辈佩服得五体投地。

《认识建筑:丰子恺建筑六讲》读后感(四):学好建筑,给自己当导游

提起最早的广告植入,我不敢说雨果他老人家是鼻祖,不过至少,老爷子在《巴黎圣母院》的小说中植入有关建筑的广告,可是近200年前的事儿了。那时,《巴黎圣母院》的第一版火了,老爷子就在第二版中又夹带了几章,非说是之前手稿丢失又找到了,大文豪编造这样一个实在不怎么高明的借口,目的只有一个:借小说的热销,把建筑的相关知识普及给更多人。而事实上,这几章不仅与故事完全不搭,更要命的是,无图无真相,搞到最后,我也没弄明白到底什么是拜占庭式,什么是罗马式,什么又是哥特式,倒是这些名词和家具家装市场上常见的巴洛克、洛可可一起,钻进了我的脑子。我确实喜欢看老房子,上海的石库门、枫泾古镇、外滩的老建筑、鼓浪屿上的老别墅、台北的青田街,都曾是我旅行的目的。我曾经试图百度,无奈知识获取太散碎,不成系统,最终也只是弄了个大概,也曾试过找一些书,但专业类的东西往往比较深,并不适合只是想了解一下如我的非专业人士。所幸,丰子恺老先生的《建筑六讲》适时地出现了。

作为现代著名画家与散文家,丰子恺老爷子对建筑也颇有研究,想来也不难理解,毕竟,一切艺术都是相通的。而难得的是,丰子恺老爷子讲建筑,是从历史说起的,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特色,而时代特色的不同,也直接导致了建筑风格的不同,于是,从埃及的金字塔、希腊的神殿、到欧洲的教堂、宫殿,再到近代的摩天大楼,老人家依序逐次道来,不仅让读者易于理解,也更容易记忆。也正是在老人家的讲述中,欧洲史与建筑史融为一体,再加上一幅幅精美的配图,让我弄清了欧洲的教堂由罗马式到拜占庭式再到哥特式的演变,也大体知道了各个时代与建筑的特点。

除了欧洲的教堂,《建筑六讲》中另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希腊的神殿了。在这一部分,老人家从希腊的地理、民族开始说起,由历史到典故,再到建筑本身,为我们讲述了很多有趣的东西,比如,视觉矫正。很多现代人都不会想到,为了视觉上的美观,帕特农神殿的柱子不是直的,而是斜的,梁和地板也是曲线,而非直线,可古时候的希腊人正是这样做的,他们以此矫正众人远观神殿时视觉上的错觉,让大家看到的实际效果呈直线。不得不说,古人的智慧值得人钦佩。

在读整本书的过程中,一边读书,一边就想着去玩----太想实地看看老爷子笔下的描述了。想来,读完书再出去玩是个不错的选择,可以自己给自己当导游了啊。

《认识建筑:丰子恺建筑六讲》读后感(五):跟随丰子恺先生来一场建筑之旅

在看到这本书的书名《认识建筑:丰子恺建筑六讲》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是不是出版社把书名印错了。丰子恺先生不是知名的画家吗?怎么会和建筑扯上关系?

不过后来转念一想倒也释然了,丰子恺先生的专长绘画是艺术的一种,而建筑则也是艺术的一支,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艺术是相同的。绘画与建筑都能够体现出艺术之美,那么由丰子恺先生来带领我们进行一场认识建筑的旅程,似乎还是很靠谱的。

在丰子恺先生看来,从埃及时代到现代,世间最伟大的建筑的主题,主要是经历了五次变更。他将此表述为“从坟到店”。

在埃及时代,最伟大的建筑是坟墓,赫赫有名的金字塔世人皆知。在希腊时代则是神殿,雅典卫城遗址便是最好的代表。中世纪的寺院,近代的宫殿、以及现代的商店。建筑主流的变化,也标志着时代与人心的变化。

或许丰子恺先生在他这本书中所提到的古今知名建筑对我们来说都不算是陌生,但应对其的认识与了解,多数人应该只是停留在知其名或是稍有印象而已。而建筑背后故事怕是不会了解的太多。

这本书中收录了大量的建筑实景图片,其中有百余幅是原来的版本中所没有出现过的。再加上丰子恺先生深厚的艺术功底与造诣,对这些建筑的讲述与分析不可谓是不精彩。我们将跟随丰子恺先生的讲述,在古今中外众多知名建筑中穿梭,了解那些不为人所知的秘密,并领略其中的独有魅力。

不同的时代,对建筑有着不同的要求与审美,这也与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息息相关。古时君主的陵寝以高大为其标志性,象征的其实就是君主的权威性。希腊神殿的精美则是与当时其风土人情息息相关,这一点从古典希腊神话传说中便可看出端倪。

而判断现在建筑的形式美与否,则大约有四个条件。第一,建筑形态是否实用。第二,建筑形态是否合于工学的构造。第三,建筑形态是否巧妙的应用材料的特色。第四,建筑形态是否表出现代感觉。

建筑不仅仅是为人遮风避雨或是带有其他功能性的场所,它更像是一种标志,也是一个时代一个国家地区经济、政治、宗教以及文化的体现。在这场建筑的认识之旅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由各种材料堆砌在地面上的庞然大物,更是一种对其艺术文化发展的品味与了解。

那么,请跟随丰子恺先生来一场与建筑有关的旅行吧。就从这本书开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