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学问的冒险》读后感锦集

《学问的冒险》读后感锦集

《学问的冒险》是一本由严飞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0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学问的冒险》读后感(一):不断赶路的行者

回想在大学里的日子,学人间的共鸣,大多不在面对面的研讨,更多是在青灯月影下对文字背后流淌之思想的赞许与思辨。

本书是青年社科学人严飞的随笔集,饱含学术的感悟和学人的思索,从中能深深感到学术志业的涓滴细流如何浇灌思想,学术追求如何累积融入人生。

作者推崇海德格尔“思想职业是危险的”之论述,因而时刻提醒自己学术不仅仅关乎达至职称评选的论文发表,或者掌握了多么复杂的算法模型,学术更关乎的,是思想上的激浊扬清。这份追求体现在研究的求索之路上,蕴含于大学的精神风貌中,展现在学识的公共情怀里。这也是本书的三个篇章,关于学人的成长,关于大学的精神,关于思考的价值,许多内容感同身受,不少情节也曾经历。比如,不厌其烦整理数据却根本没法得到支持研究假设的结论,灵光一现的想法发现前辈学人早已精耕,如此种种,一路走来。

书中随笔文字轻松、洞见深邃,作为青年学人互勉互励的精神告白,本书尤其适合找一家类似作者喜爱的海德格尔咖啡厅静心一读。

《学问的冒险》读后感(二):随手翻阅的小文,也可以让人有所收获

用了三天的时间,用一天读一辑的方式,看完了这本书。很意外竟然很好看,本来以为是个很学术的作品,还怕自己读不进去,但是跟一同开启的一本英国文学相比,这本出乎意料的顺利。身为一位年轻的社会学家,在此书中告诉了我们做学问的苦以及读书的寂寞,但也向我们展示出身为一名学者,对社会责任的思考,而这些都是我等汲汲营营终日奔波于蝇头小利的人所体会不到的感触。《书中日月长》及《读书也痛苦》两篇尤其是让我印象深刻,原来身为一名专业的学者,也是有其自身的苦恼的,而对以此为业的人来说,做学问的道路也没有我所想象的浪漫和美好,也不过是一份工作而已,只不过这份工作还夹杂着更深的社会责任感在里面,让人更感压力。

后半部分说实话没有开篇好看,收录了作者关于当下的文化、政治的评论还有一些书评,作者曾求学于英国、美国、香港等多个地区的大学,现在清华大学任教,且作为一名社会学者,对各地的文化都有自己的领悟和感想,分享给我们时也并没有用高深晦涩的语言,就像书封所说的“文字冷静、温暖、谦卑而不是批判”,让人读起来还是比较轻松的,我喜欢,毕竟我也是一个很浅薄的人,晦涩的文字,高深的知识对我来说虽然不排斥,但也是有些怕的,这样的小文,随便读读刚刚好。

《学问的冒险》读后感(三):从记录、思考、笔记三方面整理

【纪录区】

《学问的冒险》 严飞 随笔集合

作者从个体求学的苦恼与挣扎、前辈学人的立意与风范、学院教育成功与失败、社会制度的规范与引导的思考出发,展开一场“学问冒险”,展现出年轻学人对智力生活的热爱和对社会正义的关怀。

——————————————————————————————————————

【思考区】

全书的纲要:

自序:【学术与人生】 三次重要的求学时光沉淀下学术人生的道路 (书写三次事件的重要影响)

第一辑: 在荒岛迎接黎明

一. 想象的优越感奥威尔总结的写作四大动机是支撑学院人优越感的巨大支柱

二. 我在荒岛迎接黎明 留学生活的煎熬,与寂寞做斗争,与黑夜做挣扎

三. 在漫长的旅途中 (作者回忆过去三四年的飞行求学之旅)

四. 旅行的驿站在学术的求索中似乎总也看不到终点 (作者困惑于未来的不确定性,疑惑是否适合做学问)

五.书中日月长 坐在冷板凳上思考的不止是论文主旨、研究方向,还常常伴随着三十不立、前程未卜的彷徨与反省,甚至爱情与亲情的灼热考验 (四种生活痛苦:1时间的浪费和社会不了解的责望,2常识不充足、方法不熟练,3生活的艰窘,4生活的枯燥)

六.读书也痛苦 每天埋首机械地找寻需要的论点和论据,明白自己不过是鲁迅笔下的职业读书者罢了。

七.学术生涯时一场鲁莽的赌博 学术生涯的第一道门槛,漫长的博士苦读;第二道门槛,学术研究和发表;

八.博士们都在读什么书 强调人文素养对于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强调知识自主性的分量,看中学者的公共责任。

九、你身上必须存在着必须失败的理由 出身比你好,比你聪明,真的还比你努力

在顶级杂志发表学术论文不是一拍脑袋瓜儿就可以达成的,也不是有一个好爸爸就可以一路绿灯,其背后除了一个创新的观点,还需要长期艰苦的数据收集处理和数轮的伏案修改。

做学术呢,有在人前的优越感,同时也有在人后的煎熬与挣扎。

第二辑: 没有人不爱春风

一. 会流泪的教授大学教授要教学相长,不能一味地闭门造车。

二. 没有人不爱春风 (展现陈之藩的人生经历,刻画陈之藩与胡适的友谊)

三. 恋恋浮沉与人间烟火 (李欧梵与李玉莹曲折与传奇的婚姻)

四.金庸小说的珍珑棋局

五.美国有没有衡水二中 从美国学生的自杀悲剧和中国高中可笑的防跳楼装置中窥见,不论在中国还是美国,想要跻身名校都要付出异于常人的努力。

六.打破一元性论述? 评论香港中文大学刊物《中大学生报》的情色大辩论事件

七. 大学的制度建设 虽然大学教师面临着残酷的tenure-track制度,但有利于一所高校水平的提升

八.大学教育的价值 读书并非无用,教育是效益最大的投资

大学最重要的价值体现,并不是最后的那一张雯萍也不会仅仅只是累计了多少知识,四年的累计只是开始,反倒是思维模式,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及热爱者,知识的态度才会令我们终身受用。

大学的第二个价值,是教会我点燃心中的热情,秉持对于理想和价值的追求。

评定一位年轻老师是否可以授予tenure的两个指标学术科研能力和教学。衡量学术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是论文质量和数量。

九.大学的贫富差距 名牌大学的学生求职成功率更高

十.大学的社会使命 对香港城市大学郭位校长访谈

大学发展战略、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

西方人既不知道孔子也不知道老子也不知道。朱熹也没有读过四书五经,为什么他们的人文熏陶,看起来比我们好。

中国人一般太注意教条了每一个人都能背出很多东西来。但是背出来,大部分都没有做到。

人文弱有几种表现,一种是人文的知识比较弱。第二个是人文熏陶问题。人文在生活的细节上对内地学生影响越来越小。

反思大学育人、大学价值、大学建设问题

第三辑: 让自由之风劲吹

一.理想主义的泥沼 鼓励学子敢于尝试与冒险

二. 斯坦福与伯克利的百年恩怨 (斧头的偷窃史、橄榄球大赛、诺贝尔奖得主)

哈佛VS耶鲁 牛津VS剑桥

三. 永不停止追逐梦想 硅谷的传奇,创业者的天堂,容忍并接受失败

四. 硅谷的正能量 制度安排与自由之风

制度安排:组织、制度、法律规范和文化环境。

五.让自由之风劲吹 学术氛围和文化传统的比较

六.两个时代的留学 百年前的中国学生留学目的是改变国家,当下中国人留学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更多的功利心与实用主义。

七.靠不住的人与制度之美 制度的重要性

通过良好的制度去保护、激励并发展人性之善,而不是仅靠人的道德心

八.安珀警报的制度化启示 制度的作用远大于人性的自我约束

九.这个时代什么是好诗人 与写诗的好友廖伟棠一起,反思诗在今日的境况

十.每个城市都需要一间小书店 城市里的小书店、小书阁正渐渐消失着

十一. 有一种英雄主义叫“成为你自己”

通过《萨利机长》《复仇者联盟》《美国队长》讨论什么是英雄主义

十二. 天安门前的中国知识分子

关于美国汉学家史景迁的《天安门》的感想

十三. 今天的文学史

文学不断变化,重写文学史,形成新的知识和新的文学史叙述。

十四. 我们的新世界

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关于经济的看法

十五. 新儒学复兴

现代新儒学是相对于孔子创立的儒学和宋明理学而言,其使命是以接续儒家道统、复兴儒学为己任,力图以儒家学说为主体和本位来吸纳、融合西学,寻求中国社会出入的一种文化思潮。

中国传统文化与价值认同的重建有利于位中国注入新的活力。

十六. 下流化的社会

日本社会现象研究者三浦展以贫富两极化加剧为基础,提出“下流社会”理论。“下流”指社会中的中产阶层,应对现有经济生活状况的满足而丧失往上流动的进取心,从而在不自觉中往下分化形成社会中占据多数的下流阶层。下流阶层并非是贫穷的最大的特征,更在于沟通能力,生活能力,工作意愿,学习意愿,消费意愿的全面下降,是一种对全盘人生的热情低下。

自甘向下沉沦的年轻世代。

十七. 国格如何重建

关于藤原正彦对日本“国家品格”的丢弃和沦丧的随笔

国内与国外制度比较

----------------------------------------------------------------------------------------------------------------

书跟我的关系:作为一名大学生,也是需要做学问的,大学与初高中的学习相比,知识更加细化、专业化、系统化,老师传授的不仅是知识了,而是传给学生做学问的基本修养。如果我也想走上一条读博的学术人生路,这本书则告诉我学术的人生不是一下就飞跃进去的,而是慢慢累加,一点一滴融进去,再经过多次的激励,最终才沉淀下来;给我绘出了做学术的未来光景,那个做学术的模样。而对于想了解大学教授们的学术生活的人来说,能从中了解到基本的概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笔记区】

社会学家郑也夫指出,一个思想者应该有两个支点,一个是对智力生活的热爱,一个是对社会正义的关怀。 在学术的人生里,这两个支点构成了“学问何为”这一疑问的最好注解,成为学者灵魂深处最澎湃的生命力。

乔治奥威尔,在《我为什么写作》一书中,曾提出写作有四大动机,一是纯粹的自我中心,希望自己变得聪明死后留名,二是审美方面的热情,欣赏外部世界的美,三是历史方面的冲动,看到事物的真实面貌,找出真正的事实,四是政治方面的目的,希望把世界推往一定的方向,改变他人的想法。 做学问和写作不无类似。

有独立人格的学院人既不应该怀念过去,也不应过分寄予未来,而是要对“现在”这个题目,坦荡荡地晒出自己不受阉割的思想以及愤怒,用知识批判介入公共事务领域,为弱势群体发声,为社会不公呐喊,进而点滴的改善现状,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这才是一种行动的力量。

王小波 太阳初升的时候,忽然有10万支金喇叭齐鸣,阳光穿过透明的空气,在暗蓝色的天空飞过,在黑暗尚未褪去的海面上燃烧着10万支蜡烛。

我在荒岛迎接黎明

我忽然泪如雨下,但是我心底在欢歌。

王小波 我常常看到那个寂寞的大海,如果我停下来,那么就是寂寞,不如试下去。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个体的奋斗轨迹点连成线,线再结成面,交织在一起的是一个个相似的故事。

《古老的敌意》 北岛 回忆自己远离故土的那段日子: 我想一个四海为家的人的最大好处是,由于不属于任何体制,他有亲历者和旁观者的双重批评特权。身在其中又在其外,用不着遵守当地的规矩。就因这种与各种文化,包括母语文化若即若离的关系。他可以说三道四,无法无天。我希望自己继续保持这种批评的特权。

说三道四并不意味着信口胡说,而是建立在在地深度生活经验上的判断,否则任何形式的批评都很容易变味成为一知半解式的解读和猎奇式的浮光掠影。

身份也决定了比较的真实性,不同立场的观察必然会牵扯进带有该立场的个人情感。

城市发展的趋同化,自然受制于畸形的唯经济至上的发展观。

既然城市和城市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我们为什么还需要去旅行?旅行的意义又是什么? 不同的 人

在古史辨一书的自序中,历史学家顾颉刚就提到,他从事鼓励伪证考研究是谁愿意把全部生命倾注于学问生活之内。但生活上却不得不承受这四种痛苦,一时间的浪费和社会上对他不了解的责望,二常识的不充足和方法的不熟练,三生技的艰窘,逼得极好学的自己也不能安心治学,四生活的枯燥。

时时侵袭我的心,掣住我的肘。

鲁迅将读书分为两种,一种是职业的读书,一种是嗜好的读书。

在这场学术游戏中,所有的学术研究最终的目标是学术发表。

在大学里学会用一种平和的眼光去看待不同的社会形态,不同的文化指标,不同的价值立场。

台湾学者蒋勋 《大学》他们是大学中的青年,他们用我们劳动生产的时间去思考人类灵魂得救的问题。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