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学术与政治》读后感精选

《学术与政治》读后感精选

《学术与政治》是一本由马克思·韦伯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5,页数:17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学术与政治》精选点评:

●“以道德作为手段,获得唯我正确的地位,所谓卑劣之事,正是这种行为方式的结果。”书中的例子直面伦理学陷阱。衔接阿德勒的目的论和弗洛伊德的原因论。 最震撼我的是以学术为业中讨论科学的职业价值部分和以政治为业中讨论政治和道德关系部分,充分展现了韦伯作为“精神贵族”式的德国知识界领袖的个人魅力。

●装帧精美,内容非常好。但是p40字体错误,p35最后一行出现了“即然”这样的低级错误…… 曾经被问到未来想要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我说想当科学家。爷爷笑着说当科学家可是很辛苦的。如果能拿出小时候回答“我不怕”的精神,我大概能够忍受博士期间的种种吧。当时的我肯定不懂这个“辛苦”有多沉重,也没有做好相应的觉悟。但我现在确实要做出一个相同的答案。 等着瞧吧。

●将学术和政治拉下神坛的就是韦伯,赞

●又重温了一遍,更加确认了自己,不适合学术,也不适合政治

●以政治为业意味着什么?马克思.韦伯说:权力本能是政治家的正常品质,追求权力是一切政治的动力之一,但是以政治为业不是仅仅为了权力本身而追求权力。权力只是手段,追求权力的目的是要服务于一种信念,它可以是日常生活的物质目的,可以是一种理想,它是民族的、人道主义的、社会的、伦理的、文化的、世界的或宗教的,但是它是一定要存在的,不然的话,即使是世界上最重大的外在政治成就,也免不了为万物皆空神咒所吞噬。每一个持庸俗的权钱二元论的人都应该读读这本书,尤其是从政的人!

●首先,十分反对将本书称作所谓“高端鸡汤文”的做法,尽管是作为写给大学毕业生的演讲而不可避免地有着期许与呼告,但纵览全篇无不体现着韦伯“价值中立”的研究立场与探究路径,在阐述科学“祛魅”的同时,也为学术生涯与政治之路祛了魅。纵使有着前辈对后生的温存,但更多地是把美好的、罗曼蒂克的事物撕破给人看,以试你能否在得知本质后仍选择承担使命、无怨无悔地勇敢向前。韦伯的迷人之处在于,他总能很好地分置理智与情感,换言之,他严格执守的价值中立的研究路径,最终通向的是哲学层面的对终极价值的笃信与追求。本书阐明的还有韦伯的两大重要思想:学术篇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分划,和政治篇的对国家、政党、领袖等的定义与分析。严守科学研究方法的他对科学本身进行反思,也是其独到之处。附录四篇论文也同样精彩,构成了强大的互文张力

●这标签也太可爱了,高端毒鸡汤,哈哈哈。韦伯真的现实:美好的理想和热情如果没有清明头脑和坚韧意志作支撑,只会在无理的世界扑街。韦伯对盲目狂热青年的那着急劲儿都快从书里溢出来了……

●在值得知道的前提下,学术仍是有益的,科学也是值得的,尽管它不与终极意义产生任何层面的勾连。而以政治为业需要的是责任伦理,是勇气和毅力。这里看到的还是韦伯清明的头脑。从新教伦理一脉承接过来的是信仰与理性曾经的统一。但我有些和舍勒同感:永远规避价值判断的韦伯大概有些误解哲学作为科学的取向。李凯尔特对他分裂的社会角色阐释精到,还是得去看传记。

●因此我此生不以学术和政治为业

●凡持剑者,必死于剑下。

《学术与政治》读后感(一):学术与政治-笔记

P45,今天,作为职业的科学,不是派发神圣价值和神启的通灵者或先知送来的神赐之物,而是通过专业化的操作,服务于有关自我和事实间关系的知识思考。

P65,有些阶层因为没有资产,故同维护既定社会的经济秩序及其利益所系的阶层毫不相干,一种轻率而无节制的政治理想主义,主要来自这一阶层。在革命年代,情况尤其如此。

p67,在美国由于总统选举的结果,使得成千上万的官员大换班,甚至波及下层邮差,由此造成由猎取官职的政客实行业余水平的行政管理。行政人员根本不知道专业的终身文官制为何物。

《学术与政治》读后感(二):仅《以学术为业》

仅《以学术为业》。看到了一个近百年前的人所做的诚实而努力的思考。对他来说,人和神的关系在游离间,但还更近一些,这大约是时代使然:没有神的生活是不可想象的。对神隐伏的依恋也造就了那个极端的年代。很难说我们现在就摆脱了这种依恋,但至少,与他们相比,我们对这种状态能有一种审视的距离,经历了时间的淘洗。韦伯的演讲为我们后人呈现了一种态度与思考。在悬浮于时代之外时,我也几乎要完全被他所感染与打动,一种跨越时代的连结与共通。你可以认为他偏题了,后面几乎读不到对学术的直接论述,但我觉得他只是从一个狭小的空间走向了更大的言谈,最终关切到人本身,从而在根本上回应了以学术为业的问题——无论如何,对于一个诚实的人来说,只能是“找到了握着他的生命之弦的魔鬼”,不是什么神启(前者出于清醒,而后者出于迷惑,虽然结果上可能相同)。所以,似乎韦伯在实际上强调的,还是那个不可避免的“袪魅”,那可能近乎残酷的“清醒认识”。只是,作为一个虔谨的,以深信与热忱为本性的韦伯,给出了他的回应与宣言。而这,可能也是这篇演讲的局限与全部力量所在。

以及,很值得一读。

《学术与政治》读后感(三):选择你的神灵。

学术与政治》之学术:选择你的神灵。政治的部分多半会暂时鸽掉,所以先把学术写了。很神奇,之前已经看过两三次,但完全雾里看花头晕脑胀,只有这一次拿着纸书从前言一路通畅地读下来,自以为是懂了。学术的意义、以学术为业的意义,乃至人生的意义。很喜欢豆瓣的一个短评,“果真是是励志之书,不过仔细想想这些安慰的背后藏着巨大的孤独和悲伤。这碗鸡汤是用鸡架子熬的,好刺嘴。”,是啊,这些问题哪一个回答起来,不需要经过长久的孤独、挣扎、痛楚?

这毕竟是永恒的问题。

觉得这次忽然懂了的原因之一在于,我的人生价值也发展到相似的境界了。我已然否定了超越的爱,了解到奴隶的道德、上帝已死,但还在这个事实中挣扎,在没有绝对正确(也就是无止境的学术没有意义)这一既定的事实中悲伤地徘徊,“我耗费一生所能得到的,终究只有自己的真实吗?”。上了一年大学,我竟然改变了这么多…这未尝不是一种成长;

由于思考前提几乎是一致的,我也很难不赞同韦伯所得出的结论“头脑清明”,我终究是要从这好战的的诸神中选择出一位我自己的神——毋宁说是赞同,不如说是坚定了这个观点。他是坚定的,而他的这种信仰给予我信仰的勇气。

周四读的时候太激动,然而现在已经把当时迸发的灵感和激情忘却太多了。好在当时的很多想法直接写在了书上。始终觉得应该给这部分做一个提纲,好好梳理一下内容…

《学术与政治》读后感(四):志与业 ——读《学术与政治》

韦伯作为社会学三大家之一,五十六年的岁月里留下了诸多经久不衰的学术著作,从政治到经济再到宗教,几乎所有领域都传颂着这位先哲富有洞见的观点。而在诸多著作之中,《学术与政治》是比较特殊的存在,它既是韦伯于慕尼黑大学所作的演讲,更是其对后来者的谆谆教诲。如今读来,似依旧能感受到韦伯冷峻的眼光与苦口婆心的勉励,感触颇深,草草写下本篇小记。

以学术为业,是古今中外诸多才子贤士的追求所在,而在如今一个社会剧烈变迁,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时代,我们如何去理解学术本身一直是萦绕知识分子头脑中的困惑。“学术何以为、学术有何为、学术不可为”私认为这是韦伯这篇演讲的核心三命题,没有期待中的慷慨激昂,但韦伯这种将现实娓娓道来的从容读来也竟令人动容。首先韦伯就美国和德国大学之比较讨论了学术的外部环境问题,随着科学的专业化和组织化,似是学术研究也成了资本主义市场中的一环,无数“学术民工”如蜂如蚁般构筑着今日之科学大厦。而在这个体系中青年学者的劣势地位以及劣币驱逐良币的现状,无不揭示着未来以学术为业无疑是高投入低产出的低性价比谋生手段。那么是什么支撑着人们投身学术,甘心于这光怪陆离的世界中过着刻苦、清贫的生活呢?这便涉及了学术的两大原则:追求进步和智性的诚实,在这方面韦伯的论述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学者兼老师的双重使命、学术追求的三大品质与两种工具。以学术为业者不仅肩负探索世界、思考真理的重担,同时也有着传道授业解惑之责,而要想同时兼具这两种能力显然是比较苛刻的。为此大凡于学术有所追求者离不开以下三大品质:热情、刻苦工作和灵感,而概念与理性实验则是学术的两大重要工具。虽然韦伯对学术追求的论述有些冷酷,但他还是为我们畅谈了学术何为的三大功能。一则学术有着实际应用功能,帮助我们掌握生活,二来学术意味着一种思维的训练,提供给我们一套思维方式和工具,其三学术能帮助我们保持头脑的清明,厘清目的手段和后果。最后在学术不可为方面,韦伯认为学术追求并不能帮助我们理解世界、实现更完满的人生,相反韦伯强调现代学术通向了意义破碎之路。这是因为随着世界的祛魅,理性化和智识化是我们的时代的特征,从原则上将再也没有什么无法知晓的事物,我们可以通过理性计算掌握一切。然而随着这种祛魅过程而来的不仅是科学的局限、终极价值的消亡,更是理性铁笼的建构。科学并不提供生活的答案,人类何去何从,人生、世界的意义是什么,我们在征服自然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意义的丧失的过程,进而导致了现代人的心灵危机。最后伴随科学高速发展的是价值的多元化带来的观念对立冲突、社会世界的割裂,也就是韦伯所说的诸神之争—“神明以非人格形式重新站了起来,既对我们的生活施威,同时他们之间也再度陷入无休止的争斗之中”

而在第二篇以政治为业中,韦伯主要探讨政治本身、职业政治家以及这种追求的内在要求。首先韦伯关于政治的论述是从广为人知的三种统治类型:传统型、卡利斯马型、法律型开始的,其中尤以卡利斯马型的讨论最为出彩,韦伯认为这种统治的合法性基础在于领袖本人魅力与追随者的需要和信仰双方合力而来的。进而讨论社会控制、政治团体和官僚制的问题。其次关于职业政治家的讨论是韦伯论述的重中之重,在这一块的讨论上,韦伯建构了一条“原因-形式-类型”的逻辑进路。第一个方面韦伯讨论了以政治为生的两种原因、两种途径:为政治而生,视政治为天职、为生命意义所在者以及靠政治而生的从业者。随后在第二个方面韦伯描述政治及相应的官员制度发展历程,区分了政治型官员和管理型官员,也即政务官和事务官。而在第三个方面,韦伯划分了职业政治家的五种理想类型:宗教代表的行政力量、人文主义者、宫廷贵族、绅士阶层以及法律学家。最后韦伯以政治职业的内在要求的讨论为本篇演讲的结尾,究竟以政治为业的人需要具备那些条件呢?首先韦伯认为政治职业满足的是权力欲,是一种掌控感,对政治家而言最关键的品质便是发自内心的热情、责任感和分寸意识,其中这种分寸意识可以理解为一种拉开距离的冷静判断。因而政治家必须克服以下三点:虚荣心、公正和责任的缺乏以及各种形式的自我否定。最后韦伯强调了政治的伦理问题,我们应该认识到绝对伦理的虚无性,同时在目的和手段,或说信念伦理和责任伦理之间并非冲突而是互补的关系,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真实的人(一个以政治为天职之人)。政治与学术、职业的关系上来说,于我而言向来是支持一种左派精英主义的观点,而其实现是离不开知识分子的角色与担当的,这也恰恰符合我国千百年来知识分子“学而优则仕”“上匡国,下利民”的职业取向和道德操守。人们常说“身怀利器,杀心自起”,在我看来合法伤害权与压迫实际上是度的问题、是伦理问题,而“身怀利器却兼济天下”不仅仅是一种悲悯,更多的也是一种责任与担当。

韦伯两篇讲演,出人意料的冷峻和朴实,然其中关于学术、生命和意义的探讨实在引人深思。草草读过两三遍后,长久萦绕在我脑中的困惑是:我们对于学术、对于知识的追求在本质上是不是也是一种欲望的体现,进而产生由于智识上的丰富而带来的控制感甚至优越感?有趣的是常常是这些欲望、这些好奇、这些hunger推动这我们的进步乃至人类社会的发展。其次虽然我们总是以学术自娱来聊以自慰,但身处现实世界之中,无论是同辈压力还是他人期待抑或自身的目标,都在催促着我们努力学习工作、争取发更多的论文、接受更好的教育等等,是否这种内生的求知欲和理想目标以及外部竞争、期待共同导致了学生产生一种非功利的学术“功利性”追求?于我个人而言,的的确确学术上的追求是我的主要目标,金钱和权力对我只是次要的衍生物,正所谓“如是观古今衣冠富贵者,而今安在哉?唯贤士留其名耳”。但学术之内也存在着功利性的现象,观照我自身有没有?实事求是来说答案是有的,我也希望自己的研究,自己的努力能被别人看见,也希望自己在学术上有所成就,也希望自己的生活起码不那么窘迫。尤其是当我处于学校教育的理想美好追求与家庭社会现实教给我的竞争性需求与自我保护之间的冲突之中,这也是许多青年学生的困扰,离开了一定的经济基础,理想和意义的追求也变得“道阻且长”。但除了功利性的目标,知识本身带来的欢愉,帮助他人,兼济天下的理想有没有?一定是有的且十分强烈。但我们读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读到“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心中无不升起一种使命感和豪迈,也正如但丁所说的“人生来本不是为了像野兽一样活着,而且为了追求美德和知识”。而我之所以选择社会学并打算以此为生,一来是因为自己本身对社会学乃至知识本身的兴趣和热爱,我觉得这是我喜欢并且擅长的领域,若我所做之事对自己对他人都是一种正反馈,那何乐而不为呢?二则我本身是蛮书生气、理想化的人,让我混迹于官场或格子间工位,实非我所愿也非我所长如果不能以自己喜欢的事物作为安身立命的基础,那漫长的人生道路似只是一种凄凉的流放。其三我是家中独子,条件也尚可,父母对我的学业追求非常理解和支持。其次关于功利性的问题,我自己的参考模式有着三条路径。首先便是我国士人所坚守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模式,于“修齐治平”之中将私与公统一起。其次是《围炉夜话》夜话中所说的“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贫家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终古少完人”在心与迹之间寻求内心的安宁与行事有方。最后是对自己内心的考问与反思,时刻提防自己内心深处的幽暗,努力向着上的一面,向着善的一面发展,也正所谓“心如花木,向阳而生”。这个问题或许是一个心理学问题、是伦理问题,但我更想听的是老师您作为长者、学者,对此的看法与人生经验,以便解答学生的价值困扰,指导未来的学习工作!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