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春节的读后感大全

春节的读后感大全

《春节》是一本由萧放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4.00,页数:24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春节》读后感(一):【鉴书团】春节

这本书类似于论文,围绕春节的本义、演变、习俗以及海外同胞过春节的情况进行了研究介绍。全书重点在于对春节习俗的研究。文笔比较学术,适合对传统文化有一定了解的人读,文中穿插了大量的诗词古典,对作者观点的论证起了十分大的作用。内置插图也十分精美,对文字进行了一定的拓展,增加了可读性。

据作者研究,我国现在春节约起源于汉武帝时期,自此确定了正旦岁首的地位,春节传统至今流传下来,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但经过一系列的演变之后,许多过节习俗与节趣到明代基本确定,与今差异不多。

过去春节从腊八伊始直到正月十五,有些地区甚至到二月二龙抬头才彻底结束年节氛围。在第三部分春节习俗细究中,作者按照这样的时间顺序,一一介绍了各种过春节的传统习俗。习俗主要包括饮食、祭祀、洒扫、迎春等方面,多姿多样,涵盖天地人神。

最后按地区讲述了海外华人过春节的种种风俗,包括亚洲的新马泰日韩印尼越南,到美洲、欧洲和非洲全球侨胞,让我看到了春节习俗对世界影响之深广。

本书是“节日里的中国”系列的其中之一,另外还有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四册,有机会也要一并求之拜读。

《春节》读后感(二):二十五,磨豆腐

今天是农历壬寅年腊月二十五,公历2023年2月16日,距离春节,亦或说是大年还有五天。

春节是什么?按照作者的考证,春节的前身是源自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丰收祭祀活动,而后历经各朝各代的演变,时间逐渐变为正月初一,形式也逐渐增多,在原来的祭祀活动的基础上,增添了许多丰富有趣的内容。

在这本书中,“春节”的含义不仅仅是简单的正月初一这一天,而是包括从腊八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六左右的一个广泛的春节概念,所有过节的人们从进入腊月开始,就进入了一个相对忙碌的状态,备年货,买新衣服,外地的人们还要忙着回家和家人们团圆,是名副其实的中华民族第一大节。

年前,其实是整个春节中最忙碌的一段时间。有民谣为证:“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吃两天,转眼就到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写对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和书中不同)对于孩子来说,几乎每天都是幸运日,都能找到好吃的,那简直是童年记忆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

到了年后,大人们就可以稍微放松一下了,从初一到十五,走亲戚拜年,和长时间没见的亲朋好友见面聊天问个好,关系更好的坐一起打个麻将吃顿饭,也是交流感情的机会,书中描写了一段河北农村拜年的场景,对于我来说仿佛昨日重现眼前。初一过后,就是形式多样的庆祝活动,三天一小集,五天一庙会,书中讲了南北方各地各个朝代的习俗,可惜难以得见。

春节作为我们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甚至没有之一),寄托着人们的情感,人们一年中无论是压抑也好,喜悦也好,都在本年末下年初的春节中得到了释放。以春节作为节点,人们可以将希望寄托在未来。

最后,预祝各位春节快乐!

HAPPY CHINESE NEW YEAR!

《春节》读后感(三):自古至今,春节是如何演变而来的?

春节又要到了,对于年龄越来越大的我们来说,年味相比于小时候,的确是淡了。但在中国,春节仍然是非常重要的节日,看看每年的春运就知道,在异乡的人总想回家过年,春节在中国人心里的分量可见一斑。

可能大多数现代人来说,春节的起源以及春节期间的习俗并不清楚,想要了解这些内容,你只需要打开萧放所著《春节》这一本书就可以了。除此之外,本书还展示了春节在海外的节日现状等内容。

春节,在古代称为岁首、正旦、元日、元旦等,民国年间正月初一改称春节。作为岁首新年,春节在中国已经走过了三千多年的历程,它的产生与古代历年概念的形成有直接关系。从本质意义上说,它根源于上古先民的时间感受与时间意识。而“年”的本意指农作物的丰收,新石器时代晚期,以“载”称年,夏代以“岁”称年,直到汉武帝太初元年正式确定以夏历正月为岁首,此后正月岁首的时间从未改变,年节也就固定下来。

春节自古至今是如何演变而来的呢?在本书中,我们可以沿着作者的讲述,理清这一演变过程。

上古春节的雏形是岁终大祭与新年祈谷之礼,祭祀主要表现为集团性的公祭,时间在岁末年初,祭祀的对象是天地山川、宗庙社稷,祭品丰厚,仪式盛大规整。祈谷之礼是天子在立春之日穿着青色的衣服,乘青色车马,率领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东郊迎春。然后在本月选择一个吉利的天干日,举行郊祭祀天,祈谷于上帝。

秦汉以后,作为岁首的春节,社会意义明显,朝廷将岁首作为展示与加强君臣之义的时机,民间则作为乡里家庭聚会的良辰。秦代至汉中前期,岁首在夏历十月,十月初一为新年。汉武帝太初元年将岁首之月确定在建寅之月(夏历正月),此后历代相沿。

魏晋南北朝时期,岁首称为元正、元日、元会。岁首朝贺仍是朝廷大典。隋朝春节,称为元日、岁日、元正,元日是新春的节日,“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唐朝人日风俗沿袭六朝,剪彩戴胜十分普遍。宋元明清各代,春节称为元日或元旦、新年。正旦朝会仪式依然是皇家的重要典礼。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建立民国之后,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表现在节日方面是官方节日与民间传统节日出现分离,春节也是如此。因此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后,正式将1月1日定为元旦,直到1914年,北京政府内务府才确定阴历(农历)元旦为春节。

至此,我们所熟悉的春节出现了。

由此看来,春节的演变过程其实也是漫长的,而如今春节依然存在。即使大家都说年味淡了,可又有多少人期待着一年又一年呢?

尤其是这几年,春节来临,新的一年来到,似乎也就意味着不好的过去已经远去。我们期待着,明媚的春天到来!

《春节》读后感(四):一年之计在于“春”,百“节”当以年为首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千百年来,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春节是悠远岁月的坐标,是一家人、乃至全国人情感的寄托,是万象更新的标记,是辞旧迎新的枢纽。

百节年为首。每逢此时,从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们就有整套的年俗,祭祀祖先、洒扫庭院、穿上新装、祈福除灾、阖家团圆,用满满的仪式感让旧的远去,一切踏上新的征程。

新年之际,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一个“新”字,凝聚了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每一个春节都热闹非凡而又温情脉脉!

旧时,新年时从年前到年后各种礼节,各种活动,热热闹闹。记得我的小时候新年守岁,一家人奶奶妈妈和我包着饺子,看着春晚,到点了,跟着爷爷爸爸到院子里放鞭炮,放烟花……一盏灯下映照的是几代人的故事,一家人的幸福!

现在却不是这样了,一切都变了,年味淡了,少了年的味道,少了令人回味的东西,少了些令人敞开心扉并沉浸其中的东西,好像春节还是那个春节,又好像春节不是那个春节了!

所以我在寻找年的味道,春节的味道,我读起了这本书《春节》,试图从中找到对于春节的记忆,结果发现我不光找到了一些,还发现了原来我记忆中的春节是这样的悠远,是这样的值得我们记忆!

所以看过书之后,我想跟孩子做几件事情,我想让孩子更好的体验春节,让他对于年对于春节从小就有这样精彩的记忆,让他在他年老时,回味时候依旧能开心的笑起来!

我想带着我的孩子,但农村大集置办年货,我们可以先计划一下,列个清单,让他想想买点什么,让他感受一下年货的丰富?

我想带着孩子,来次家庭大扫除,清洗、打扫、断舍离不仅有归纳的意识,也是一次很好的亲子互动,让他参与劳动,体会春节的扫尘的意义,与旧的再见,迎接新的到来。

我想带着孩子写春联、写福字、剪窗花、贴对联。

我想和孩子一起做年夜饭,让他跟着我一起准备材料,让他帮我包饺子,让他帮我把美味的饭菜端到饭桌上,让他享受美食,享受团圆!

我想跟着孩子一起穿新衣服,互送礼物,送祝福,拍新年全家福,让每一次春节都有满满的“仪 式 感”!守住春节幸福时光!

一年之计在于“春”

百“节”当以年为首

让我们在阅读中、在记忆中寻找慢慢消失的年味

让我们在阅读后、在生活中创造新的春节的味道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