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北京的春节经典读后感有感

北京的春节经典读后感有感

《北京的春节》是一本由何大齐 绘著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28,页数:7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北京的春节》读后感(一):我们的春节

北京作为中国文化传承的代表,无论是外国人还是我们自己想要知道一些习俗问题都要从北京入手,刚刚过完春节,总是感觉没有了以前的那种氛围,好像科技发达之后人们之间的距离确实越来越远了。很多习俗也都不再那么明显,现在春节联欢晚会也不再有以前那么有趣,什么阴历阳历是如何计算的就更不懂了。于是我买了这本书想要看看春节应该是怎么过的,今年的过完了,但是了解一下也来得及。

本书从腊月初八的腊八节到正月二月二的农历之间的各种节日习俗入手,把传统的民俗文化详细的介绍了一遍,还有精美的图片直观地体现了应有的氛围。其实小的时候从老人家很多都经历过,说是北京的春节,但对于我来说也是我们老家的习俗。腊八粥腊八蒜这些小时候家里都做过,现在想吃的话就只能去超市买了,老人也都做不动饭了,想想好些事情都需要用心才能够传承下来,这本书把这些记录下来是很重要的。春节很多习俗都是形式上的,光是看要做什么吃什么好想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但如果大家真的去这么做了,那就会切身体会到这是很有意义很有趣的,我认为一家人在家里过一个完整的春节比拿到年终奖都要开心,至少能够找到活着的意义。

我们那里放炮仗本来是很有趣的,记得当时我们几个小孩子去地上捡别人放的大地红遗留下来的恰巧没点燃的部分,最后攒一小把把里面的火药放在一起,点燃之后的火光只是一闪而过,但是那种快乐是买一整挂鞭都换不来的。何大齐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可以看出他是结合着自己的家庭与生活去记录的,尽管他也是专业研究这个的,但他的语言并不刻板,里面参杂着各种真实的情感,还有他儿子和孙子的小创意,作者一家三代同堂的美好氛围都记录在书中,让像我这种常年奔波在外一年只有一次机会长时间生活在老家的人找到了难得的温馨回忆,我知道这些在以后来说可能越来越被人们所遗忘,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能够找到一种能够和家人连结起来的契机。风俗当然是能传承更好,多陪陪家人才是最主要的,感谢这本书让我找到这种感觉。

《北京的春节》读后感(二):过年的仪式感

临近过年,十分应景地收到这本《北京的春节》,随同书本还寄来了四张幅字。不由心里一阵暖,出版社的工作人员真贴心。

本书作者何大齐作为一名文俗学者,书、画、文皆有建树。在先生娓娓道来的讲述下,不仅让人清楚了解到老北京的春节习俗,还有先生为文章所作的配图和书法,笔法之娴熟雄劲,看着就是一种美的享受。

在先生的讲述下,我见识了老北京过年特有的习俗。比如关东糖、做花灯、芝麻秸、大糖葫芦……作为一名广东人,以上年俗是广东所没有的。

我所在的城市,小年一过,年的步子便迈得越来越快了。超市商铺,置办年货的人多起来。特别明显地,已经有人在自家商铺门前架起了油锅——开始炸“油角”“煎堆”“榄仔”,这是广东人春节必备的食物之一。

“油角”在粤语中说“有角”,炸”油角“寓意“炸喜”,人们以此祈求新的一年里才华出众,喜事多多。

煎堆又叫碌堆,炸好后呈金黄色,如“金元宝”一般,广东人有“煎堆辘辘,金银满屋”之说,因此春节吃煎堆,寓意是希望给家里带来财气。“榄仔”则有希望新婚夫妇早生贵子之意。

还有行花街也是广东人过年必备的传统。从过年前十天左右到除夕傍晚,各地会专门设置一条集中摆卖各种花卉年桔、以及一些应节的商品,如春联、年画等的临时街市。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去行花街,赏花、买花。因为行花街有沾花香瑞气,挤掉晦气,来年风调雨顺,幸福平安之说。不过今年因为疫情之故,现场花街改成了云花市。

读着这本书,感受着所在城市的年味,领略着与老北京习俗的同与不同。忽然觉得,所有的习俗其实是一种仪式感。仪式感,就像《小王子》中所说“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仪式,能让平淡的日子闪闪发光,是每个人对抗庸常生活的法宝。

所以,无论你多忙,无论身在何处,都不要丢掉这些看似琐碎但却能永远镌刻在心里的仪式。有了这些仪式,纵使时光往返,故乡、家始终是你永远念想的归途。

《北京的春节》读后感(三):一本散发浓浓的新春气息的书——读《北京的春节》

文/岸晓风

春节时,因是就地过年,主要是在家中张罗,除了年夜饭、亲友拜年,其余的一大部分时间就是看书。说到看书,就不得不提这本《北京的春节》。该书作者为何大齐先生,其北京风俗画系列在《北京晚报》连载多年,所以准确的说,这本书是一本“图画书”,让读者有一种读“小人书2.0版”的愉悦。

如书中说到的“卖黄历”,“黄历既管着帝王的生活,更管着普天下的老百姓”、在奶奶的心里,“黄历能左右一家人的行动,是老人家心里的‘定海神针’”。如黄历上一般都注明了何时宜乘船、纳婿、作灶、动土、出行等,让人有一种“顺应天时”的安全感。

如“扫房子”,一般在腊月二十四这一天。书中认为,这种民俗来源于古代劳动人民用打扫卫生来防止疫病的宗教祈福仪式,后来演变成在新年来临前彻底大扫除的习俗,而且“尘”与“陈”同音,所以又赋予“除陈布新”的含义。

所以我们在大扫除的时候“累并快乐着的”,因为可以把一年的烦恼、贫困等通通清扫出去,迎接新的一年的顺心、福气,寄托了大家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如“做豆腐”,豆腐的谐音是“都福”,所以过年这样吉祥的日子,豆腐是少不了的。此外,豆腐的物美价廉也是一直让人称道的。在之前的旧社会,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贫苦人家,都能在年关时分,吃到鲜嫩美味的豆腐。穿着新衣服,吃着豆腐,有一种“锦衣玉食”的美好感受。

如“办年货”,在旧时代,每到农历腊月,人们就会把一年省吃俭用攒下来的一点儿积蓄,拿出来奢侈一下,把年夜饭尽可能准备得丰盛一些,让全家高高兴兴的过个团圆年。书中交代,北京人平时爱吃的猪头、猪下水等备受欢迎,去晚了或许就买不着了。

“除夕年夜饭”是本书浓墨重彩的一笔。根据北京的习俗,餐桌上必须有一条“红烧鲤鱼”,预示“年年有余”;要有“四喜丸子”,实际上是红烧猪肉丸子,象征着“福”“禄”“寿”“喜”四大喜事;要有一大碗红烧五花肉,肥瘦相间,寓意来年的日子红红火火。

再如“初一拜年”,北京的风俗是,小辈给家中辈分最高的人拜年,双膝跪地进行叩头礼,其他的长辈因为太多,多是行作揖礼。遇到街坊邻居,也要相互作揖道贺,“过年好”声不绝于耳,一派喜庆祥和。虽然拜年的规矩有多种,但是无论什么地域,都有一种尊老敬老、共享幸福团圆的含义。在拜年中,也让每个人感受到了“我从何处来,该向何处去”。

总之,这是一部老少咸宜、热闹喜庆、蕴含丰富文化因子的书,值得一读。

《北京的春节》读后感(四):一本散发浓浓的新春气息的书——读《北京的春节》

文/岸晓风

春节时,因是就地过年,主要是在家中张罗,除了年夜饭、亲友拜年,其余的一大部分时间就是看书。说到看书,就不得不提这本《北京的春节》。该书作者为何大齐先生,其北京风俗画系列在《北京晚报》连载多年,所以准确的说,这本书是一本“图画书”,让读者有一种读“小人书2.0版”的愉悦。

如书中说到的“卖黄历”,“黄历既管着三公九侯的生活,更管着普天下的老百姓”、在奶奶的心里,“黄历能左右一家人的行动,是老人家心里的‘定海神针’”。如黄历上一般都注明了何时宜乘船、纳婿、作灶、动土、出行等,让人有一种“顺应天时”的安全感。

如“扫房子”,一般在腊月二十四这一天。书中认为,这种民俗来源于古代劳动人民用打扫卫生来防止疫病的宗教祈福仪式,后来演变成在新年来临前彻底大扫除的习俗,而且“尘”与“陈”同音,所以又赋予“除陈布新”的含义。

所以我们在大扫除的时候“累并快乐着的”,因为可以把一年的烦恼、贫困等通通清扫出去,迎接新的一年的顺心、福气,寄托了大家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如“做豆腐”,豆腐的谐音是“都福”,所以过年这样吉祥的日子,豆腐是少不了的。此外,豆腐的物美价廉也是一直让人称道的。在之前的旧社会,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贫苦人家,都能在年关时分,吃到鲜嫩美味的豆腐。穿着新衣服,吃着豆腐,有一种“锦衣玉食”的美好感受。

如“办年货”,在旧时代,每到农历腊月,人们就会把一年省吃俭用攒下来的一点儿积蓄,拿出来奢侈一下,把年夜饭尽可能准备得丰盛一些,让全家高高兴兴的过个团圆年。书中交代,北京人平时爱吃的猪头、猪下水等备受欢迎,去晚了或许就买不着了。

“除夕年夜饭”是本书浓墨重彩的一笔。根据北京的习俗,餐桌上必须有一条“红烧鲤鱼”,预示“年年有余”;要有“四喜丸子”,实际上是红烧猪肉丸子,象征着“福”“禄”“寿”“喜”四大喜事;要有一大碗红烧五花肉,肥瘦相间,寓意来年的日子红红火火。

再如“初一拜年”,北京的风俗是,小辈给家中辈分最高的人拜年,双膝跪地进行叩头礼,其他的长辈因为太多,多是行作揖礼。遇到街坊邻居,也要相互作揖道贺,“过年好”声不绝于耳,一派喜庆祥和。虽然拜年的规矩有多种,但是无论什么地域,都有一种尊老敬老、共享幸福团圆的含义。在拜年中,也让每个人感受到了“我从何处来,该向何处去”。

总之,这是一部老少咸宜、热闹喜庆、蕴含丰富文化因子的书,值得一读。

《北京的春节》读后感(五):过年喽过年喽

不知是不是年龄越来越大,主观感受年味那是一年更比一年淡呀!小时候眼巴巴的望着日子走到过年那时刻,穿新衣、放鞭炮、拿红包......各式各样的期待,让春节在脑海里好像糖果一般的存在,梦里想起都要咧嘴笑。可如今,好似过了个寂寞,哎,这该如何是好,是否要转变下自己的心态?在这种无聊之时,看了手里的《北京的春节》,虽从未在北京生活过,但看着书里的老北京的习俗,不禁又重拾些许回忆及感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逐渐积累的民风习俗的集中与释放。

通篇读完,我印象最深的属以下两个:

1、初一拜年

正月初一拜亲朋,长幼有序各不同。作揖叩头道吉祥,恭贺新春乐融融。作揖可能现在当代很多人都忘了,但其实是有规定的:作揖时要右手握拳,左手成掌,左手抱右拳。因为右手是攻击手,包住以示善意,真诚,尊重,这不能错了。要是右手抱左手是不吉祥的。抱手后上下摇动,上过头,下过膝,祝家中长辈吉祥平安,万事如意,家中拜完走出辕门,遇到街坊领居,都要相互作揖道贺,“过年好”声不绝于耳,一派喜庆祥和。

这一作揖我想必很多小孩都可能会弄错左右手,对我而言,我也是刚知道,以前好像是胡乱拜长辈,那是心里想着的只是快点拿到红包好去买鞭炮去放。看了初一拜年这习俗,今年我是有事可做了,教会家里各个小孩如何作揖。

2、办年货

过了腊月二十三,各种年货就陆续上市了,尤其是食品,大量涌进商店和摊铺,市面上空前繁荣。买回来做年夜饭的材料有两样不可少,一是要有一条大鲤鱼或鲢鱼,为的是取个吉利“连年有余”,盼望来年日子好过一些;二是要有“四喜丸子”,上桌时大碗里摆四个,取“福、禄、寿、喜”之意。另外要蒸很多发面馒头,取其“发”字,象征“发财”之意。饭菜要多做,因为从初一到初五有很多禁忌,比如不能用生米做饭,因为一做饭必有蒸、炒,这正与“争吵”谐音,怕新年家中不和谐,所以要做够五天全家的饭食。年前还要买各种零食、水果等,可谓是“人旺食美乐悠悠”啊!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各种食物在平凡的普通日子都能买到,而不是只有过年才能吃到,所以过年的食物越来越没有以前的吸引力了。也许这也是造成了年味淡的原因之一吧。

不过为了重拾年味,我要从心态和行动上改变,书中提及的腊八粥、卖黄历、关东糖、祭灶、扫房子、做豆腐、剃头、办年货、代写春联、买年画、做花灯、芝麻秸、买花炮、贴门神、贴挂钱、除夕团圆饭、放花炮、迎财神、穿新衣、初一拜年、逛厂甸、大糖葫芦、空竹、噗噗噔儿、琉璃喇叭、氢气球、假面具、风车、风筝、撒灯花、元宵节、摇元宵、耍龙灯、元夕花会、龙抬头从中择能实现的自己动手去做几样,估计年味也会因此愈来愈重。春节,是红火的、热烈的。我也要认真对待春节!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