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读后感100字

《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读后感100字

《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是一本由张志伟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2016-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读后感(一):无题

去年读过前两章,之后搁置了。最近一段时间作为主要哲学学习内容来读。收获很多,但是内容对我来说还是有些艰深,这样看过一遍,只能说是刚开始。其中看得最困难的部分是康德、黑格尔两章,每一页都进展困难,大概是因为这部分基础太差,而且我对这部分还没有提起太多兴趣。 其他部分总体上读的还是很流畅,也蛮有酣畅的感觉。尤其是总论和亚里士多德部分。也把之前零碎的理解串联起来很多。 读这本一个明显的感受是,我之前偏重现代西方哲学而缺少对黑格尔以前哲学史的理解。这样对后边的理解很明显是不利的。我看的最多的算是胡塞尔、海德格尔、尼采,但是看亚里士多德的对存在的阐述才多少明白点存在的意思。之前看了好多海德格尔说的两千年的形而上学史是存在的遗忘史,还有存在论差异什么的,这会看来还只是似懂非懂的状况,因为还是缺少对之前思想发展的深入理解,对康德的时候也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在海德格尔那里。包括胡塞尔也是,因为对笛卡尔以及之后近代认识论,以及到德国古典哲学认识不深入,依然给理解胡塞尔造成很大障碍。 这本书还会常翻,这次还是要踏实看柏拉图,康德[翻白眼]

《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读后感(二):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

张志伟《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推荐_哔哩哔哩_bilibili

张志伟,1956年生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哲学系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外国哲学史浫常务理事、副秘书长。研究方向为德国哲学。学术作品有《康德的道德世界观》、《生与死》、《西方哲学问题研究》(合著,教育部推荐研究生教材)、《西方哲学智慧》(合著,教育部十五规划教材)、《西方哲学史》(合著,九五国家教委重点教材)等。

《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读后感(三):,

黑格尔那一章不错,正本清源。辩证这个词太误导人了,直接从“发生学”的角度理解就容易多了。世界、逻辑、思维的发生学,也就演化论。“否定性”涉及意识的开端、过程、终点。 语言哲学下的形而上学也不错。英美学术界普遍接受的金在权描述性定义:“形而上学是一种对实在(reality)和我们在其中的位置的最基本、最普遍的特征的哲学探究。” 因果性问题是个大问题,我觉得从效果(实用主义)入手会是好方法。 海德格尔不是一般的难搞……他大概想重现一些他认为重要的体验吧。有些时候,就要忘记已经祛魅的世界,真实的沉浸在魔力的体验中,艺术也可以技术化的呀!说海德格尔最后走的是诗、艺术的路没错,企图在已经可以彻底拆解诗、艺术的时候忘记拆解而沉醉在灵性体验中,和拉康穿越符号(重新选择意识形态)或说自然主义否认自由意志后(实用主义)的生活殊途同归,海德格尔不想祛魅罢了。 我不太理解利奥塔的重要之处,还不如搞个德勒兹。 罗蒂的《哲学与自然之镜》还没看,他的书需要看几本。 形而上学麻烦之处在于各种人的用法不一样,本书也没有说全,知道用法后理解就不难了。 或许可以说,形而上学就是从妄想了解世界(本体论,所谓世界的本质)到了解内心(认识论,思维如何认识世界)到了解语言(世界的结构如何通过语言逻辑描述),最后尴尬的终结在不可知论、怀疑论、实用主义。当然,当代也有形而上学研究。 一般来说,不会发生无穷的追问,因为日常生活的信念之网是比较坚固的。 事实(工具理性、因果律)已经暂时搞清楚了,剩下的就价值问题(目的论),也就群体的意志、欲望、偏好问题,群体的规范问题。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