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宋明理学:形而上学、心灵与道德的读后感大全

宋明理学:形而上学、心灵与道德的读后感大全

《宋明理学:形而上学、心灵与道德》是一本由[美]刘纪璐著作,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18.00元,页数:2021-12-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宋明理学:形而上学、心灵与道德》读后感(一):刘纪璐谈中国儒学

如果中国儒学不能走出去,让西方哲学界看到我们可以提供哪些不同的见解,呈现如何歧异的思考模式,中国儒学就无法吸引他人的研究兴趣。只有当更多的人愿意走入中国儒学研究的圈圈,这个圈圈才会越来越大。但是如果我们只是站在自己的圈子中,作自己的讨论,自己的研究,这个圈子就会越来越呆滞,狭隘,最终只有成为世界哲学角落的配景。——刘纪璐

《宋明理学:形而上学、心灵与道德》读后感(二):当今之世,中国哲学正以崭新的面貌走向世界哲学的舞台

哲学"生"于对话,"死"于独白。哲学的对话,既体现为同一文化传统内部不同思想流派、人物之间的对辩机锋,也体现为不同文化传统之间的互摄互融。特别是在走向全球一体化的当今时代,不同文化传统之间的互相理解与尊重、彼此交流与融合,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鉴此,从哲学层面推动中西文明传统之间的理解与交流,以"他山之石"攻"本土之玉",就成为我们理解外来文化、审度本土文化、实现本土思想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一条必经之路。

在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历程中,有过数次因外来文化传入而导致的与不同传统之间的互通,传统哲学因此而转向新的思想路径,比如佛教传入中国,引发了儒学在宋明时期的新发展。16世纪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一方面中国人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和哲学,另一方面,西方人也开始了解中国的儒释道传统,中西方思想的沟通交流由此拉开了崭新的序幕。这一过程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即耶稣会传教士阶段、新教传教士阶段和专业性的经院汉学阶段。而自从汉学最先在法国,后来在荷兰、德国、英国、美国确立以来,西方人对中国哲学的理解和诠释可谓日新月异,逐渐形成了海外汉学中国哲学研究的新天地。特别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海外汉学家的中国哲学研究与国内哲学家、哲学史家的中国哲学研究两相呼应,一些极富代表性的海外中国哲学研究成果相继译出,这也就为当代中国哲学研究提供了一些新的理论视角和方法。

海外汉学是不同传统之间对话的结果,其范围涵盖众多的学科门类。其中中国文学、史学、民族学、人类学等领域的海外汉学研究成果,已得到了系统化、规模化的译介和评注。与之相较,海外汉学中的中国哲学研究论著,虽已有所译介和研究,但仍处于一种游散状态,尚未形成自觉而有系统的研究态势,从而难以满足国内学界的学术研究需要。因此应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将更多优秀的海外汉学中国哲学研究成果,包括海外华人学者以西方哲学视角对中国哲学的研究成果,迻译进来,以更为集中的供国内学者参考、借鉴。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借助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海外汉学中的中国哲学文献翻译与研究"立项之机,策划设计了"海外中国哲学研究译丛",并希望将此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持续进行下去。

当今之世,中国哲学正以崭新的面貌走向世界哲学的舞台,地域性的中国哲学正在以世界哲学的姿态焕发新机。与此同时,用开放的他者眼光来反观和审视中国哲学,将会更加凸显中国哲学的地域性特色与普遍性意义,并丰富其研究内涵和范式。希望通过此项丛书的翻译,使得海外中国哲学研究作为一面来自他者的镜子,为当代中国哲学研究提供新的方法论和概念框架的参考,助力中国哲学未来之路的持续拓展。

《宋明理学:形而上学、心灵与道德》读后感(三):说清楚,讲明白,从最富有哲学思辨性的宋明理学开始……

哲思精巧,文笔优美。这本书是研习中国哲学的必备。它把中国哲学呈现为哲学,而不仅仅是中国的思想。刘纪璐通过精巧的设计将理学家的思想与分析哲学的最新观点汇集到一起。本书哲思严谨、知识广博和论述清晰,非常适合于本科生,能够为他们提供进一步阅读和研究的各种资源,是一部介绍宋明理学的上乘之作。

—— Kam Por Yu,香港理工大学

学生时代,在中国古代思想史的课程上,宋明理学一直是不太吸引我的部分。没成想刘纪璐教授在序言中竟然也谦虚地提及自己大学时对理学心学“是热爱但仅仅一知半解”。她在纽约州立大学的中国哲学课上,每学期教到宋明理学时都只能草草带过,因为她找不到对学生最适合的切入点。而且,她感觉美国学生对先秦哲学跟佛学都很能契合,因为他们从中间看到自己生命的导向、人格的培养,跟家人、社会、世界的关系。但是他们对宋明理学家的形而上世界观与其道德规划却无法认同:学生们对宋明理学中的理气之辨、心性之辨、格物致知、慎独诚意、圣贤理想等议题,都无法有切身的体会。对大多数美国学生来说,宋明理学只是一堆人名,很容易搞混,是理论上也很难区分的纸上谈兵,象牙塔内的钻牛角尖,对他们的生命无关痛痒。“我了解这些其实是源自我教学的困境:因为即使我认为宋明理学是中国哲学的精华,最富有哲学思辨性,但是我自己也无法清楚分析心学、性学到底争执关键何在。”这一本《宋明理学:形而上学、心灵与道德》,便是在刘纪璐教授的内省以及想要继续引介中国哲学至英语世界的意愿之下开始构思的。

刘纪璐教授在分析哲学的语境中转化中国哲学,倒不是说给中国古代哲学披上西学的外衣,而是真正把中国独特的宇宙观及世界观讲清楚。这本书展现理学可以哲学化、现代化的种种途径,同时也厘清了各个理学家思想的特点,刘纪璐教授也尝试给他们的理论标上哲学派别,并且从他们的著作中找到支持她诠释的文本。从这样的比较哲学角度来分析,宋明理学呈现了一个多彩多姿的哲学风貌,对世界的构成、万物的秩序、人性的善恶、人心的修养以及道德实现的可能,都提出不同的方案。如果有学者仍然觉得宋明理学不是中国哲学的精华,那么这本书应该可以转变他们的看法。无论是对中国古代哲学感兴趣的人,还是对宋明理学一知半解的人,都可以从这本书里获得深刻的理解。

个人比较感兴趣的是最后一部分,逐一介绍宋明理学家所提出来的道德建设方案,而最后总结于从王夫之的道德情感论启发作者要发展的哲学思想:社会情感主义。“我们需要以我们共有的、与生俱来的道德情操为基础,在我们的社会中构建一个道德世界。王夫之的社会情感主义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如何构建这样一个道德世界的思路。” 正如希腊哲学不应该只肯定古希腊哲学的价值,中国古代哲学也不可以只停留在先秦百家诸子哲学的桂冠上。

有趣的是,刘纪璐目前研究的课题是儒家的机器人伦理学,并以此得到2019年美国卡内基学者奖。从书中最后一章刘纪璐教授提出的道德建设方案来看,似乎意犹未尽,她想要表达的不仅如此而已。

在新年伊始的《圆桌新春派》节目中,窦文涛和嘉宾们谈论“元宇宙”,引得无数年轻人参与到这场话语狂欢中。作家郝景芳在节目中抛出一个问题:如果上帝死了,人间的“善”如何成为可能?西方的“上帝死了”,而古代中国从孔子的时代开始,就没有“上帝”了。其实在两千五百年以前,中国就是一个没有人格神的无神论国度。同当代一样,在没有上帝的社会,我们怎么去保证人间的正义和秩序?这个议题在节目中显得突兀且戛然而止,很多观众不明就里。但若读过刘纪璐教授的这本书,则能顺理成章地理解她的所思所想了。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智能的类人机器人很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出现在人类社会中。而它们是否真正具有人的智能,是否真正能够像人类那样思考,这还有赖于哲学层面上的探讨。

我们是否应该为这些机器人配置道德准则,教导他们辨明是非?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机器伦理学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就是选择一组能够植入人工智能的道德原则。尽管机器人并不具备人类所固有的道德情感,如孟子所捍卫的“四端”,但我们能够借由儒家所强调的道德准则来构建机器人,使它们成为我们可以认可的道德主体。例如《论语》中有很多被高度重视的美德,它们可以被转化为儒家机器人伦理学的道德规则。(延伸阅读:刘纪璐:《儒家机器人伦理》,原载《思想与文化》,2018年第1期。)

随着大数据、深度学习、仿生技术、人工知觉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和不断交叉融合,具有更强自主能力的人工智能产品被不断研发出来并广泛应用。无论是具有一定“判断能力”的无人机,还是能够机智地回答问题的Siri,都已经真正进入到人们的视野和生活中。一个共识正在形成:人类终将制造出外形和行为与自己相似的人工智能,并与它们在同一个世界中共处。在这里,人类的智能、自主意识、情感、道德等能力似乎被想象成一种难以探究的、甚至带有神秘色彩的东西。这些东西为人类所独有,人因此配享道德上的主体资格。

当然,关于这个议题,显然不是本书所要讨论的,却基于刘纪璐教授对于中国哲学的分析。相信在“海外中国哲学研究”译丛待出的《反对个人主义:儒家对道德、政治、家庭和宗教基础的反思》中,会有更多的期待!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