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0-8岁儿童纪律教育读后感摘抄

0-8岁儿童纪律教育读后感摘抄

《0-8岁儿童纪律教育》是一本由[美]Marjorie V.Fields / Patricia 著作,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47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0-8岁儿童纪律教育》读后感(一):生理发展与情感发展对儿童行为的影响

帮助儿童发展情绪智能

了解自己的情绪并关注自己的情绪健康是情绪训练的基础。提醒你自己和你的班级:所有情绪都是可接受的,但不是所有行为都可接受。讨论表达情绪的方法并在教室里设定清楚的行为限制,如讨论情绪、识别书本或故事中的情绪,把这种讨论与讲故事结合起来,允许儿童在角色游戏中用木偶或图画表达他们的情绪。

当一个孩子非常痛苦时,可以遵循以下步骤帮助其发展情绪智能。从倾听儿童的感受开始,不要做判断或评判。在倾听之后,帮助他用语言表达情感,这有助于儿童将来情绪词汇的发展。

《0-8岁儿童纪律教育》读后感(二):如何引导孩子自主与自律

这本书有些难读,但坚持读下来还是有所收获的,读完后感受最深的,是这些纪律教育方法中体现出的对儿童的尊重、引导和启发,真正把儿童当做一个孩子和个体来尊重,而不是将其作为一个不完善的成人来纠正、管束和控制。摘录几条自己觉得很好的观念和方法。

1、没有一种纪律教育的方法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更别提解决所有儿童遇到的所有问题。有效的儿童纪律教育是多方面的,它需要一套相当复杂的理解力和技巧。p4

2、幼儿不是缩小的成人——甚至不是缩小的大孩子。孩子有他们独一无二的需要,猜度儿童的想法是不要以成人为中心,他们的观点与我们的截然不同。p56

3、幼儿说谎是发展问题,而不是道德问题。许多幼儿的谎言属于“说故事”,目的是让自己感到更强大或更重要。p63

4、为了达到做个有责任的公民的目标,我们需要学习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合作和领导,而不是简单地记忆某个转瞬即逝的事实。让我们用我们的时间使孩子们变得更强大,而不是陷入琐事的泥潭。p142

5、当你直接给对方传递“解决型信息”时(告知对方要做什么和该怎么做),潜意识里表达的是对他人想法和能力的不尊重。当你替孩子解决问题的时候,他们就学会了不相信自己的解决方法,这是一种不健康的依赖关系。p195

6、用“我的信息”的方式交流了问题的实质之后就退出,让儿童自己改正,这更有效,也更尊重他们。“我的信息”包括三个要素:具体说明不能接收的行为;表达你的感受;这个行为对你的影响。表达了以上三点后,到此为止。p197

7、面对孩子的问题,不要急于告诉孩子自己的想法和提出建议,要用“印证式倾听”来向孩子展示我们真的在乎他们的需求,想帮助他们找到解决方法。

印证式倾听的步骤:停止说话,倾听来自儿童视角的问题;不要急于做判断,找出儿童的想法或感受;用自己的话重申你所听到的,直到儿童确认你的理解是对的;验证儿童所关心的以及其感受,表现你的关心。p202

8、忽视不可取的行为,是一种强有力的阻止方法,特别是当孩子仅仅是因为希望得到关注而做不适宜的行为(p247)。有时候,什么都不做,胜过错误的干预。

9、“鼓励”(具体的、描述性的)过程、努力,而非“表扬”结果、特质。p264

《0-8岁儿童纪律教育》读后感(三):看见孩子,看见成长

看见孩子,看见成长,讲师:张凤英

这是我周末参加一个讲座的笔记整理,张凤英老师是李跃儿芭学园的老师,是一个以《评论 0-8岁儿童纪律教育》这本书为媒介,用心传播新教育的领读者。

如何做一个懂孩子的教育者?

在看见孩子之前,请先看见自己,回归自己中正的位置。要看见自己的情感需求和情绪来源,让自己成为一个成熟的成年人。

首先应该有正确儿童观。

很多熊孩子是我们不懂养育孩子,不知道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

五种错误的儿童观:

1.孩子是空罐子:你想装什么就装什么。其实扬长好于避短。

2.孩子是白纸:把自己未了的梦想强加给孩子。

3.孩子是宠物:养孩子只是为了愉悦自己的情绪。不要把孩子当成宠物,孩子乖才爱孩子,要真正尊重孩子。不要逗弄孩子,不要透由孩子来愉悦自己。

4.孩子是麻烦:请不要让孩子来承担你的情绪。请善待借你而来的孩子,他们都是上天恩赐的天使,而非麻烦。

5.孩子是小皇帝:家里的小霸王,往往是外面的小绵羊。家长太过溺爱孩子,往往是自己内心有个缺爱的小孩。

正确的儿童观:

儿童是一颗种子,每颗种子都有自己的使命和生长方式,有的种子是小草,有的种子是大树,有的种子是苹果,有的种子是葡萄,种植人需要懂得种子,才能根据种子需要的养料培育好种子。

长期教育目标:

1.帮助孩子建构起道德自律的人格特质(用自己的信念和理解来管理和指导自己的行为)

2.帮助孩子建构起智力自主的思维模式(有能力不受奖惩的影响,通过考虑相关因素而自我判断出对错)

3.帮助孩子建构起有利于生存的基本能力(教育是为了协助人类更好的适应将来开始的生活)

如何有效的支持到孩子长远发展?

信任孩子:我们常常觉得我们信任孩子,可是比如在吃饭的问题上,我们常常是不信任孩子的。如果家里人会帮孩子做很多明明是力所能及的事情,会让孩子有弱小的感觉。同时,也是家长没有建立清晰的界限。

无条件爱孩子:不附加任何条件

尊重孩子

提到几个很重要的育儿观念:

1.如何区分溺爱和尊重:我们要满足的是孩子发展的需求,而不是孩子所有想要的需求。不要把溺爱当成尊重。例如孩子不吃饭要不要喂的问题 ,怕孩子吃不饱就喂,但是如果从长远来看,这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2.孩子要在同伴中成长,同伴关系才是真实的江湖。在幼儿园中,老师的小尾巴,喜欢和成人交往胜过于和同辈小盆友交往等都不是好现象。

3.孩子需要榜样,需要权威。在孩子的眼中,家长应该是孩子的榜样,是孩子的保护者。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孩子总是一发火就打骂妈妈等,这是没有很好给孩子树立权威。

4.安全感是孩子发展的保障。有安全感的小孩,是对他人会有亲疏的区分的,比如最爱妈妈,其次爸爸,外公,外婆,正常有安全感的小孩,都是会在第一亲密人不在时,找第二,以此类推。一个小孩在和亲密养育人分离时,完全不焦虑,这是不正常的,说明这个孩子是没有安全感的。

推荐的书: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关键期关键帮助、0-8岁儿童纪律教育、你的N岁孩子、倾听孩子、懂得是最好的爱、游戏力、遇见未知的自己

推荐的电影:

小人国、地球上的小星星、放牛班的春天、音乐之声、充气娃娃之恋、狗脸的岁月、托斯卡纳艳阳下、头脑特工队

《0-8岁儿童纪律教育》读后感(四):提纲

0-8岁儿童纪律教育第一部分 纪律教育的基础第一章 对指导和纪律教育的思考本章收获:区分长短期指导或纪律教育的目标对比和对照行为主义,建构主义和放任式的指导与纪律教育的模式总结建构性的指导和纪律教育的主要特征在仔细观察后,分析某个行为问题的原因界定纪律教育

《纪律教育》定义:帮助儿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并能自己判断正误

理论过程目标行为主义通过奖励和惩罚塑造行为服从建构主义帮助儿童从归因中学习道德自主成熟主义相信时间是最好的老师个体发展

基本概念:

不同阶段不同体验信任VS不信任婴儿认识到他们周围的世界是安全且充满关爱的或者时相反的自主VS羞愧学步儿会把自己看作一个个体,或者会为自己渴望独立的冲动感到羞愧主动VS内疚儿童学会检验自己的力量和能力,或者会为自己所犯的“错误”感到内疚勤奋VS自卑儿童继续将自己视为成功者,或者开始感到自卑和无能

学习亲社会行为的基础

成功加入游戏未能成功加入游戏他们就会交到朋友没能交到朋友开始关注他们的行为如何影响他人不关心他们的行为如何影响他人主动进行“观点采择”就不会关心“观点采择”导致亲社会行为导致反社会行为

如何帮助儿童发展社会技能指导孩子掌握成功加入游戏的策略鼓励孩子建立亲密的友谊和相互关心的关系利用儿童的冲突,帮助他们交流观点和学习观点的采择教孩子协商解决冲突的技巧

幼儿的情感环境极其重要,积极的情感环境能够帮助儿童增强身份认同和自我优势方面的自尊。即,“我是”和“我能”

孩子的社交能力培养十分必要,尤其是在早期的几年。教师往往因为学业的压力,只重视成绩的培养,而忽略了社交能力的培养,这使得成绩的提升也事与愿违,因为学业与健康的关系息息相关。

同伴关系处理不好,不仅湖影响学习,还会影响集体归属感的获得。儿童之间需要有除了学习之外的足够时间来进行社交活动。因为领导能力,合作能力与阅读,数学,写作一样都属于重要的生存技能。教师的观察,为今后和孩子的相处以及对孩子的评估做出重要的基础依据,有益于孩子社会性能力的发展。

鼓励友谊和社会交往的教室和托管中心是个快乐和谐的地方。不自然的安静,对孩子的友谊发展并没有好处,因为说话是一个人的本能,成人都是这样,何况一个孩子呢?鼓励孩子说出来,找到他的朋友,交更多朋友,是使孩子受益终身的事情。

作为教师,在教师中起到榜样的作用,所以当你关注的是儿童本身而非他的残章时,其他的孩子就更加容易接收有残章的儿童了。

班级中需要亲切和蔼而又不失权威的老师。当老师理解儿童的需要时,老师的指令通常是可以使孩子们乐于服从的。学会尊重,是建构道德价值观的基础。

研究数据表明,在教授超出低龄儿童能力范围内的教学内容时,孩子的应激表现为正常情况下的两倍。换句话说,就是在教授超出孩子能力范围课程时 ,孩子会感觉到紧张,而往往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是没法好好学习的。接下来这张将要讨论的就是,如何设计适合低龄儿童的相关课程。

与教学技巧同样重要的是,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和老师同学以及家人的关系如何。这直接影响到孩子在学习时的心情。

孩子的兴趣是基于他的前知识和环境的,当然环境的影响对于孩子的兴趣不具备持久性。真正对于生活有价值的事情,才会引起孩子的兴趣。对于学习而言,最好的办法是通过建构性引导帮助孩子们理解学习内容及学习的意义。比如,相对背诵相关营养知识不如去超市把蔬菜和肉类进行分类,再做个健康营养的菜单。这样孩子们过多的精力会更多的集中在兴趣之上而不是在课堂上释放掉。

整合的学习单元或课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种学习的情境,让孩子们知道学习的意义。如果想让孩子们记得各种岩石的特点,倒不如带他们到现场去看看岩石的分布颜色及特点。同时通过一些问题引发孩子对于岩石的思考和相关资料的查阅。在这些具体的过程中,已经不经意地学会了课程目标的内容。

学习具有社会性和文化性。做好这两点,需要建构儿童关于课程的背景知识和经验。同时需要引发儿童的思考,把真实的资料作为探索的资源。这同上面的内容类似。

儿童在学习方面的积极参与,主要与孩子的自尊水平有关,即他怎样学习和把自己看待成为什么样的人有关。在教室里,如果教师是唯一可以操作和触碰从相关教学材料的人,孩子们对于学习就会产生一定的消极想法。而真实的教学材料在教学中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因为孩子的前知识和经验较少,片面的教学材料对于孩子理解帮助较少。比如想认识一只猫,仅仅通过卡片或者文字是不能帮助孩子认识和了解到猫的意义。实物的学习可以帮助孩子的学习更加接近表征,同时也会让学习的意义持续更长的时间。

游戏可以开发儿童情感之脑和智慧之脑。而游戏的玩耍也对日后孩子的学业和社交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孩子们的游戏中,规则不可改变,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强调游戏规则。教师在游戏中也要起到规则领导者的角色。

比起记忆一些所谓的“知识”,我们对于孩子的教育更多的是需要教会他们做一个有责任的公民。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与领导永远比记住某个转瞬即逝的事实重要的多。让我们把更多时间用在使孩子更强大,而不是陷入琐事的泥潭。

集体活动可以实现许多不同的作用。因此,会有许多不同的名称。我们把孩子集中起来讲故事,唱歌上课,规划和解决问题。无论被称为故事时间,圆圈时间,班会或者其他什么,集合称为一个集体都是建立集体感的基础。归属感和对他人的关心对发展社会良知是有必要的。当孩子们定期聚集在一起例行分享内容时,他们就会把大家视作一个集体。在此过程中,促进了道德归因能力,并促进从自我为中心到自我中心观点的转变。具有集体感的孩子在教室里更愿意合作,有更多的相互支持,更具有同情心。

大多数人行为是通过观察他们的榜样来学习的。然而,行为并不是不经过大脑就能学习的。而是通过之前大脑存储的和观察中收集的信息来学习。

一天,班里的几个孩子的的捣乱行为,终于是延伸,夫人的忍耐达到了极限。他他的朋友常常对他说,对做一名优秀教师的报答就是你会获得更多的,调皮孩子。然然而,当他在日常生活中被踢被打屎,这种想法并不能安抚他。然而,另一个问题是,要尽量使孩子不要受到那些失去控制的孩子的影响。连连胜夫人对学生说话的声音很响亮,“同学们,我需要你们的帮助,我现在太沮丧了,所以我无法帮助任何人,我要找个安静的地方,呆两分钟,调整一下呼吸,在我平静之后,我会和你们当中需要我的人谈谈。”在在孩子们惊奇的目光中,延伸,夫人走到床边,闭上眼睛,做了几个深呼吸。他他提醒自己,他的目标是这个班级,而且周末也快到了。他她慢慢的睁开眼睛,让注意力又回到班上。这这是他对班里孩子说话的声音,比刚才温和了许多。“现现在我比较平静了。我会努力和你们当中需要我帮助的人谈话保持这种状态。”当孩子们轮流和他谈话时,他平静的情绪感染了所有的孩子,风暴开始平息。

教师的短暂离开对于孩子的教育有两个好处:

情绪没有错对之分,只有好的表达方式和不好的表达方式的区别。作为家长和老师,需要做的是如何帮助孩子表达情绪。成年人经常会否认孩子们的消极情绪,因为他们希望孩子永远是快乐的。当然,有时成年人不想去处理孩子因为不能随心所欲而导致的潜在暴躁。这是,成年更多会使用食物或者活动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试图使消极情绪消失。---“别哭了,给你一个小甜饼吧。”甚至一些家长会使用惩罚的手段---“如果你再哭,我就把你扔出去。” 我们不应该让孩子的坏情绪消失,应该让他们学会表达自己的情绪,大前提是成年人能够学习表达自己的感受。这就是一个很好的示范过程。

培养孩子们自主思考,为智力自主和道德自主做好基础。

自主思考的孩子不好管理,但是自主思考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和学习。凡是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数学家,艺术家等都是有质疑精神的人。

教师演示如何战胜对失败的恐惧

批评与说教的内容,让人听了不舒服,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因为它“传递了羞辱的信息”,幸运的是,儿童通常会过滤掉这类信息,因为它们太伤自尊了。

成年人之间很少用命令的语气对话,可是对待弱势的孩子却经常使用命令的语气。孩子接受到的是不尊重,所以很多孩子选择不配合。

成年人和儿童沟通时经常会爆发出愤怒,但其实成年人掩饰自己的真实感受---或沮丧或恐惧尴尬等等。儿童在于成人交流中也会渐渐学会这种虚假的交流方式。

表达你的个人需求和界限十分必要。要有效地做到这一点,意味着你要在不指责哪个孩子不好也不命令孩子们改变的情况下表达你的感受。这样,你就会在表达自尊与表达对他人尊敬之间取得平衡。戈登第一个把这种简单地表达自我感受的方式称为“我的信息”。如果,你遇到了让你感受不好的事情,那么使用“我的信息”很合适。

托马斯戈登认为,一个完整的“我的信息”包括三个要素:

情况我的信息结果延森夫人正在给全班朗读故事,而杰西却在很大声地对他的朋友讲话延森夫人看着杰西说:“教室里现在很吵,我读不下去了,为了让大家能够听到,我得大声朗读,所以我的喉咙都痛了。”杰西明白了小声说话的原因,他愉快地接受了

和孩子的关系,是进行“我的信息”的前提。如果与孩子之间没有较好的关系,孩子是不会关注“我”的感受以及不好行为造成的影响的。

我的信息表达的是自己的期望,不以指责他人为目的。

也许儿童不听成人说话的原因之一,是成人往往并没有真正听儿童说话。教师和父母常常以否定的态度来回应儿童的问题。要么认为孩子的问题无足轻重或认为孩子的沮丧大惊小怪。或者成人也无法处理真正的感受。也可能因为太忙了,所以没有意识到自己有没有在倾听孩子。甚至有的家长认为自己一直很关心孩子,而且继续以适得其反的方式予以回应。

许多常见的,善意的回应儿童的方式都可以归结为迅速否定儿童。试图让儿童不注意自己的悲伤并不是真正的倾听方式。转移注意力的管用方法--“让我们一起去看小猪佩奇吧。”或者用“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来迅速安慰儿童。

停止谈论自己,频繁点头,简单提问例如“你是怎么看的?”“你愿意谈谈他吗?”这些回应提现了你对孩子想法的接纳与尊重。这些都是基本被动倾听的方法。

皮亚杰和德瑞克斯都建议尽量使用自然后果,让儿童自己体验行为的后果。儿童可以从自然后果中学习,因为其后果立刻且直接与行为相关联。最为重要的是,他通过关注儿童的行为来教育,因为没有成人去做会制造怨恨和愤怒的事,这些事会阻碍学习。

当自然后果不起作用,相关后果就很有用。

很多人使用相关性后果,其实却意味着“惩罚”。针对行为设置的后果是为了解决儿童的问题,而不是惩罚儿童。为了分辨后果与惩罚,请看下表:

自然后果法相关后果法惩罚自然后果的发生不需要外力的介入。他们常常就是有力的教师相关后果的施加不带愤怒的情绪。他们直接与某个行为相关,并指向教授的可取行为的原因惩罚在努力改变行为的同时导致了身体上或者情绪上的痛苦。

如果成人大发雷霆,即使是完美的相关后果也可以转变成惩罚。

惩罚和后果的一大区别是:后果与行为相关,因而能帮助儿童学习,大多数人不明白这一点;他们常用剥夺看电视的权利来威胁儿童服从。另一个区别是。这两者让孩子自己产生的感受不同。惩罚让孩子相信他们是坏的,且伤害自尊心;而后果法的目的在于让儿童努力自我控制,并帮助他们把自己看成好人。因此,依靠后果来进行纪律教育有两个理由:

选择一个与行为相关的后果需要思考和理解。许多成人不懂得如何设置后果。他们吧完全不相干的后果施加在儿童的行为上,称其后果法。他们没有意识到,行为和后果之间没有了联系,就不会有学习;这样的后果就只可能是惩罚。很多公立学校的纪律教育常常把各种惩罚成为后果:比如因为嚼口香糖而取消休息,因和老师顶嘴而放学后留校或因打人而做俯卧撑。这些都与儿童的行为无关,这些惩罚教会了怨恨,预估被老师抓到的风险以及思考其回报是不是值得去做。这些后果并没有考虑到行为行成的原因。如果纪律教育的方法没有基于行为原因的同时考虑到儿童的天性,特殊的环境以及涉及的人际关系,那么它的价值就值得怀疑。

行为矫正主要基于斯金纳对操作性条件发射的研究。斯金纳相信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积极或消极强化以及惩罚,可以调整行为。

根据行为主义的观点,行为可以通过积极强化,消极强化和惩罚来改变。

在行为矫正的过程中,惩罚也分了两类:通过厌恶的事情来惩罚和反应代价惩罚。

行为矫正法对于短期内儿童行为的控制起到相对较好的作用,同时也会令一些成人因为行使其权利来控制儿童行为而感到不安。在学校的管理中更倾向于服从,而忽视了破坏关系和形成冷漠相关的代价。行为矫正带来的只是暂时的效果,随之而来的是长期的负面结果。许多教育者关注的不是行为产生的原因,而是倾向于相信通过“魔术戏法”解决所有问题。行为矫正的假设,满足了这种幻想。以下,就是孩子被伤害的地方。

鼓励,描述孩子的行为,并通过提问来回应他们。 比如“戴文告诉我,你帮他弄懂了数学,他很感谢你。能说说,你是怎么帮助他的吗?”

表扬鼓励我为你骄傲我发现你帮助布莱斯穿外套了;你自己就把所有的书放到书包里了做得好你讲的故事让我笑了出来;你去厕所尿尿了

成年人总希望事如己愿,但是他们不会固执盲目的追求;小孩子尤其是幼儿只知道自己的想法,并希望立刻实现他。成年人知道,别人的愿望并不一定与自己的要求一致,他也明白付出与回报是与人相处的一部分,而幼年的孩子需要在成人的帮助下学习这些能力。伴随的行为就是自私不体谅他人,当然这也很难克服。所以,很多成年人认为孩子的这些行为可以通过惩罚得以解决。但是实际上,惩罚自私行为并不能帮助孩子们思考别人的感受,只会让孩子变得更为小心地防止被抓到。只有他们能够理解别人也有重要的需求和感受时,他们才能更多地考虑别人且不那么自私。这种理解和学习需要花一定的时间,同时也需要从经验中学习。建构主义的纪律教育既倡导给孩子时间,也倡导给孩子经验。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