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中国封建社会》读后感精选

《中国封建社会》读后感精选

《中国封建社会》是一本由瞿同祖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5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封建社会》读后感(一):顺手捉了几个虫,短评写不下

内容基础,条理分明,逻辑清晰,值得一读。

既然读了,顺手捉虫,以下是可能有讹误的地方:

1.第58及59页,“

《中国封建社会》读后感(二):商务此版错字不少

商务这次出瞿老的名著,装帧精美。但是细细一翻,便发现不少错字。譬如第32页,“荀子”被印成了“苟子”;第37页,“都是多少有些出手无可奈何的情势”,这里“出手”应该是“出于”的讹字吧!第179页 “八佾舞于庭 ”被印成了 “八俏”;第213页“君食之丰盛,在在可以使我们想象每次田猎所获数量之多,及储以待用的情形”,这个“在在”是神马意思?!

我粗粗看到的就有这几个错了,不知全书还有多少类似错误。真为商务印书馆汗颜。作为国内学术翻译、出版的大社,竟然能出这种低级错误。而且有的书,同一版不同印次页数竟能不一样,是在耍读者玩么。五颗星给瞿老,减一星为商务。

《中国封建社会》读后感(三):分寸感

似乎在简中,“封建”一词多了不少含义。不过这本书研究的对象是狭义地以“分封食邑”为特征的封建制度。以土地为核心的封建制,还和定义世系的“宗法制”结合在一起,共同支撑起了周代的社会结构。当作者说战国封建崩坏时,也代表着宗法的崩坏。 看这个的时候我脑海里一直浮现的是小时候看到电视里,介绍某件文物,背景就会有几个相关的人物,着古装,演绎当时的情形。往往想着想着又跑神到《鬼吹灯》或《盗墓笔记》(对不起……) 作者笔下的周代蒙着一层极致浪漫的纱,人或事被抽象成了符号和印记,所以读的时候我也沉醉在这种浪漫主义里。故而,读到封建崩坏处,实在也难过了。想起了从前听颜世安教授讲上古史,他说春秋的人,有一种“分寸感”,我终于明白了。遵礼克己,安稳居其位,就是分寸感。 宗法制当然是限制人性的,任何人自出生的一刻就被决定了这一辈子的职业与地位。女性在宗法中不是独立的人格,必须依附于丈夫才可入宗,入宗后才可成为有身份的“人”,也可在死后享用祭祀(死与生在此时的界线如此模糊)。 看完这本书我理解为什么有人会想复周之礼,一个所有人安居其位,彼此承诺互不侵犯的的社会,某种意义上已经是乌托邦。 可历史不只是贵族的生活,也是庶人的。

《中国封建社会》读后感(四):《中国封建社会》读书笔记

看看老一辈做学术的功夫,年轻一代应该汗颜。

1.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土地所有权,简而言之就是以土地组织为中心确定权利义务关系的阶级社会;

2.诸侯确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3.诸侯之服只有侯甸男三种,并无五服九服之事;

4.井田制应系后人杜撰;公田并不是国家的田,而是诸侯的田,私田也并不是农民的田,而是封邑主绝对私有的田,仅仅分给农民耕种;

5.宗法制度和封建制度应为同时产生;若无嫡长子,庶子的选择则由父亲好恶、占卜决定,若无庶子则需立嗣、立弟;

6.封建阶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1.有官禄的小吏)、庶人(四民:士农工商,士:2.士民),商人地位优越,很可能属于官府;

7.农民义务:代耕(*封建社会的典型生产方式)、献纳、役(工役、兵役),庶民不许改业、不许迁徙;

8.封建政治特点:一是分化,二是阶级间之服从;

9.除士民外,庶人阶层丝毫没有做官的资格,最多的活动也不过是消极地议论抱怨,看上位者是否认真对待;

10.国家财政收入:最主要的是农民所纳米粟,其次是一年四次大规模的田猎,国家对天然财富的垄断,关市之税;

11.春秋末期战国时期封建的崩溃:一是阶级的破坏(天子不问政事,所以为诸侯所乘,诸侯遂问政事,但不及卿大夫所以为卿大夫所乘),二是诸侯兼并(1.战争狂热 2.分封停止),三是商业经济的兴起,四是土地制度的改革(废公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中国封建社会》读后感(五):简明扼要的周代社会概述,硕士论文的典范

抛开“西周封建论”、“战国封建论”这些由舶来的五个社会发展阶段理论造成的争议(将feudalism翻译为“封建社会”其实并不恰当),仅从中国历史及“封土建国”的本意出发,周代才是真正意义的封建社会。所以本书其实也可以说是一部《周代社会》。瞿先生在26岁就以这本硕士论文而饮誉学林,三年后写成的《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更是一部直到现在都还是了解中国社会的必读巨著,之后在美国写的《清代地方政府》、《汉代社会结构》也都是非常优秀的著作。不妨大胆假设一下,若非1965年辞职回国,不知道瞿先生还能写出怎样的巨著。

瞿先生把土地制度作为封建社会的核心制度,认为封建社会是古人从游牧过渡到农耕时产生的社会制度。土地上的人口(庶人阶层中的农民)因为其对土地的依赖而依附于封建领主(天子、诸侯及卿大夫),而奴隶又与农民不同,农民具有人的身份及人身自由而奴隶只是主人的私人财产,并不能算作“人”,更没有人身自由。为了维持封建制度的稳定性,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和宗法制度就是必须的。一旦封建土地制度或者宗法制度瓦解,封建社会也就崩溃了。

瞿先生在书中特别强调社会的发展是渐变而不是突变,封建社会不是一蹴而就、轰然崩塌,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瞿先生先从商周的社会变迁开始说起,一直讨论到了秦并六国帝国时代开始。在史料的运用上,瞿先生采信甲骨、金文、春秋、诗经、左传、论语这些可信的史料,而慎用三礼这些晚出的更为系统的说法,这是很有眼光的。稍显可惜的是书中引用了不少托名管仲而实际上成书于战国的《管子》,不好反推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西周中期)。同时由于史料限制,书中很多论述都是基于《左传》,而《左传》反映的是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的情形,也不能以此说明封建社会的常制。

本书成书于1936年,随着出土文物的不断涌现和历史研究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周代社会和历史的认识也有了很多的不同,所以书中的很多观点在现在看来都显得过时了,比如商代是游牧社会、商人的迁徙路线及周代一些具体的制度解释,这些问题,此后的杨宽、童书业、许倬云、李峰、晁福林等先生的著作中都有新说。考虑到瞿先生并不是一个职业的先秦史学家及本书的成书年代,这些缺点都可以得到大家的理解,如果现在我们还要拿这本书中的观点和看法作为金科玉律,那刻舟求剑的就是我们了。

如果满分是10分的话本书的内容值得9分,商务印书馆校对不精错字太多(别的帖子已经指出很多了)且每章用尾注而不是脚注(上海人民出版社版)扣一分,总分就是8分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