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智慧教育: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大转型》的读后感大全

《智慧教育: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大转型》的读后感大全

《智慧教育: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大转型》是一本由云亮 等 编著著作,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208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智慧教育: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大转型》读后感(一):我所知的“互联网+教育”

据说,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进入了信息化社会,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被深深的影响着,智慧教育在互联网+时代像蜘蛛结网一样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的发展壮大了,传统教育你怕了么?

一、“智慧教育”和“互联网+”是什么?

《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大转型》

《智慧教育: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大转型》读后感(二):智慧教育,在互联网+时代的全面总结与概念普及

智慧,已经被附加于城市甚至地球前面的时代,教育加注以"智慧"是必然的,“智慧教育”是源于IBM在2009年提出的智慧地球。

这本书可以说是智慧教育,在互联网+时代的一个全面的总结与概念普及。

我国十二五期间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建设核心是智慧教育应用体系:三通两平台。三通——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两平台——教育云资源平台,教育云管理服务平台。

典型应用有:智慧教育的云平台,智慧校园,智慧电子书包,智慧学习。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离不开互联网企业和电信运营商对智慧教育的探索和促进。这一产业链,根据分工的不同可以分为:教育内容提供商,平台资源整合方,技术支持提供商。

综合国内外实践主要有,叫在线教育的商业模式主要有,B2C,o2o,c2c,mooc,ocwc。

在线教育涵盖了从学前教育一直到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甚至社会化学习各个领域。

但是面对琳琅满目的模式与不同的平台,学习者可能产生选择困难的问题。

做一名职业教育的教育工作者,也经历了智慧教育的发展的一些痛点。首先是教育资源低质化,重复化,出现信息孤岛现象。前几年是精品课程的建设,一门基础课程在全国可能有数百个学校在建设,建成了国家级、省级、校级数百门的精品课程,而真正有质量的并不多, 存在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重复浪费。缺乏将优质的资源整合,来集中精力、合力建设高水平高质量的课程的机制。最近又开始搞翻转课堂、微课,面临的还是同样的问题。

同时在教育教学方面,在线教育如何将专业知识与教育的育人功能有效结合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这种碎片化学习方式可能会使他的专注度下降,使他难以思考,不愿进行知识的加工,对于唾手可得的大量的碎片化的知识和信息一目十行,导致学习深度下降。关于这一点微信朋友圈已经给我们上了印象深刻的一课。而对教师的定位:会逐渐成为学习主题及过程的设计者、指导者、促进者,需要更多的去整合各种教学因素、创设真实数字化的学习环境。

我该努力学习以适应未来:混合式的教学会盛行,非正式的学习大热,教师会成为名副其实的辅导员。

幸运的是,我所参加的幸福进化俱乐部的学习就属于一种社会化学习的在线教育模式,因为学习者有自我管理需求,能够从俱乐部获得相关方面的资源,通过yy语音平台集中授课学习,通过微信群、QQ群建立老师与学员之间的相互联系,各地俱乐部的小伙伴也会建立线下组织,定期举行活动。使得我可以跟随智慧教育互联网+时代的脚步,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尝试应用。

《智慧教育: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大转型》读后感(三):智慧教育

关于互联网教育,之前也看过一些书,但总觉得不痛不痒,没有一本书能把为什么要开展互联网教育以及如何推行互联网教育说得清清楚楚,总给人以雾中看花、水中看月的感觉。尤其在现代,我们并不缺乏出版物,想看书不再是难事,难的是如何在林林总总的书中,找到我们应该看的书,而不是用书去浪费我们可贵的时间,或者说是有限的生命。

有种现象,由来已久,但多半见怪不怪,就是关于互联网的书总是层出不穷,推陈出新,但是关于教育的书,却总是摘摘抄抄、因循守旧,固然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商业利益的冲动所致,但是也不能不说明人心的浮躁才是真正社会可怕可憎之处。

这本书,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智慧教育: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大转型》,正是由于很多急于求成的浮躁心理,我们才希望用最少的时间,花最少的精力去达到智慧的彼岸,使教育成为一劳永逸或者一气呵成的事情。然而正是因为如此,我们不得不走弯路、被撞得头破血流之后才能看见智慧的曙光。

翻启这本书的目录,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终日所思,所迷惑的问题在这本书中都可以得到或多或少的解析,比如说智慧教育的国际动态,互联网+是什么,以及智慧教育的发展趋势等等。当然,就智慧教育而言,解决的是途径与手段,而不是目的与结果。智慧教育是对教育信息化的包装,至少从言辞上看是这么回事,其具有的双重词性,既可当作动词,也可当作名词,但无论是作为动词还是作为名词,都是让我们意识到发展学习者的智慧才是教育存在的根本,由此推理,我们惊喜地发现:智慧教育所立足的技术、资源、教育才是这本书的阐明重点和逻辑起点。

就技术而言,我们只是像阅读说明书一般,知道有哪些技术,以及这些技术的应用前景是什么,对于真正从事教育,我说的不是那是从事教育技术研发的从业人员,这点入门知识应当是适用的,换句话说,如果希望通过这些浅显的介绍能达到自己弄明白、会开发大数据、云计算,那估计超过了著者的本意;就资源而言,我们如同前文所述,在教育这片天地里,我们缺乏的不是资源,而是对资源的正确、精确的选择,尽可能地降低机会成本,取得效益最大化是教学者共同的心声!坦率地说,这本书关于资源的描述,好象有点广告的性质,比方说以NABI为代表的学前教育、以可汗为代表的K12阶段、以UDACITYo代表的高等教育以及以INSTAEDUo代表的职业教育,我们真的是可望而不可即,首先我们没有入口,其次我们的层次和需求个性化、差异化的太多,最为重要的是成本,我们不可能为了一个知识点而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世界里忙得不亦乐乎!说到教育这最关键、最基础的立足点,我倒是在这本书的启蒙下,更加迫切地希望教学能早日解决有效性,将钢都用在刀刃上,而不是满天撒网,广种薄收,只重视互联网教育硬件的投入,而不重视后期硬件的维护升级和软件的丰富开源,呼吁从本质上解决学习碎片化,将已经存在的信息孤岛真正地在互联网浪潮的影响和推动下成为智慧地球!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