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我发现了蝗虫鼻子的秘密

提升写作能力,做到手到擒来,希望这篇文章对您的作文能力提升有帮助,特地精心编写的我发现了蝗虫鼻子的秘密。

第一篇

我发现了作文500字 我发现了鸡蛋浮起来的秘密

今天课间,汤老师脸上带着一丝神秘的笑容走进教室,手上还拿着一杯清水,一个“全副武装”的鸡蛋和一袋盐,她笑着对我们说:“今天我和大家来分享一个实验—鸡蛋浮起来了!”我们都疑惑地看着汤老师,都认为那是天方夜谭。

实验在我们一脸的疑惑中开始了。汤老师把一颗鸡蛋放进了清水中,鸡蛋“咚”的一声沉到了杯底,静静地躺着一动也不动,像一个文静的小姑娘。老师拿起盐袋,往水中撒了少许盐,鸡蛋还是一动不动地躺着,老师又往水中撒了些盐,鸡蛋“发抖”了!我们相信鸡蛋会浮起来了。一些急性子的同学喊起来:“多撒点,多撒点!”老师又往水中撒了些盐,这时鸡蛋才渐渐浮起来了,还在水中上下左右晃动着,仿佛是在跳芭蕾舞。接着,老师又往水中加了少许的盐。我们的心渐渐被揪住了,只见鸡蛋在水中上下晃动,慢慢露出了圆溜溜的脑袋,我们心中的大石头总算落下了,同学们顿时欢呼起来:“鸡蛋浮起来了!鸡蛋浮起来了!”

鸡蛋为什么会在盐水中浮起来呢?这个谜团一直在我脑海中浮现,直到今天上网我才恍然大悟:它是根据阿基米德定理,物体受到的浮力是物体排开水的重力。因为鸡蛋沉在水中时,它排开的水的体积与鸡蛋体积相同,但盐水的密度比鸡蛋大,所以受到的重力大于鸡蛋受到的重力,鸡蛋才会在盐水中浮起来。

通过这次实验更让我体会到大自然的神秘和科学家的伟大,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探究大千世界的更多神秘。

第二篇

大千世界中有很多奇妙的秘密,我也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秘密,那是什么呢?跟我一起来看看吧。

前些天,爸爸答应我们野餐,我和弟弟早早就起了床,叫醒爸爸和妈妈。我们刷完牙,洗好脸,穿好衣服,吃完早餐后,就出发了。

我们到了目的地后,就开始准备食物了。

早上,这里的小草和大树充满了生机,暖洋洋的太阳照耀着我们,湖边的小草翠绿翠绿的,而湖泊则像一面光滑的圆镜,湖边的垂柳似乎在对着湖泊照镜子。

突然,周围的燕子都飞得很低,它们的肚子差点就擦到地面了,我当时并没太在意,而爸爸却叫我们收拾东西上车回家。一开始,我以为爸爸不让我们野餐了,在生爸爸的气,可爸爸却耐心地和我说他不是不让我们野餐,而是要下雨了。我好奇地问为什么,爸爸说是因为燕子低飞。我歪着脑袋,不理解。爸爸说:“要下雨时,空气会充满水分,那些小飞虫的翅膀碰了水,只能在低处飞,而燕子也会飞下来捕虫,所以能看出要下雨了。”我听了爸爸的话,终于理解了。

回到家,果然下起了大雨,让我学到了新知识,也发现了燕子的秘密。还有,我以后再也不会不了解事实就生气了。

第三篇

下雨啦!下雨啦!我和爸爸在路上跑着。忽然,我发现地上有一条短短的、小小的蚯蚓。

我蹲了下去,发现蚯蚓的头有一点圆,它的尾巴有点尖。发现蚯蚓的头部下方有一个厚厚的东西,它的颜色是灰色的,像一条围巾。它爬行的时候歪歪扭扭,东曲一下,西扭一下,像喝醉了一样。还发现蚯蚓的身体围这许许多多的横线,像穿了一件件厚厚的衣裳。

我好奇地问爸爸:“蚯蚓的头部下方是什么呢?”“是环带。”爸爸说。说完,我就捡起蚯蚓,正想把蚯蚓的环带捏一下时,爸爸就急忙阻止我,说:“不要!”我就赶紧把蚯蚓放了下去,问爸爸:“为什么不能呢?”爸爸说:“因为蚯蚓的环带是它的呼吸器官,所以捏住它就呼吸困难了。”我问爸爸:“为什么下雨天蚯蚓会从泥土里爬出来呢?”爸爸耐心地解释说:“因为雨水会把泥土的上面封住,土里氧气较少,所以它要爬出来透气。”只见那只小蚯蚓还是歪歪扭扭地走着,我问爸爸:“为什么蚯蚓会这样走呢?”“因为蚯蚓没有眼睛。”爸爸说。

我终于知道了蚯蚓的秘密,同时我也懂得了一个道理:不懂就要问,我也知道了大自然有好多“秘密”等着我们去探索、去揭秘!

第四篇

放学的时候,我哼着小曲一蹦一跳地走在回家的小路上。

这时,我猛然看见蜗牛一家在我脚下的正前方仅有1厘米的距离。我马上停止了脚步,算是帮他们脱离了险境,之后我才长长地吐了一口气。心想:它们真是有惊无险啊,他们也福大命大没被我送上遥远的西天!我忽然回过身来,咦,蜗牛怎么不见了?刚被我救过的呀!到底去哪儿了呢?还是去找找他们吧。我左找找,右找找,开始和它们玩起了“伤脑筋”的“捉迷藏”。这时,我突然发现它们在绿油油的草丛中“玩耍”呢。1我找到它们了,心里的这块石头总算落地了。

我正准备走时,又突发奇想:蜗牛有眼睛吗?为了解开这个重大的谜团,我决定把蜗牛带回家去认真观察。

回到家之后,我找来放大镜,湿纸板,瓶子,一切准备就绪,“开工”喽!第一个环节“试探”。我把蜗牛放在湿纸板上,又在它最前方放上瓶子。过了一会儿,它开始艰难地蠕动。十分钟过去了,它才爬了一下段,真不亏是蜗牛行步呀。要像它这样爬就是爬到了猴年马月,估计也爬不到瓶子前,我等不了了,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捏起它,把它放在瓶子前,看它会不会拐弯绕过它。以前如果我有啥事急了,妈妈会说我“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但是现在我才不在乎呢,只见蜗牛身子一歪绕过了水瓶。

第二个环结“观察”。我小心翼翼地捏起它,拿着放大镜仔细地观察着,这时,我定眼一亮,蜗牛头部的两个圆圆的东西很像眼睛。

于是我翻开了《十万个为什么》终于找到了答案——蜗牛有眼睛。

我终于知道了蜗牛的秘密。

第五篇

从一年级开始,我就学习了一种声音有独特韵味的乐器——笛子。平生第一次吹响笛子时,我心中就萌生了一个问题——为什么笛子会发出这种悠扬、动听,还奇特的声音?我一直将这个问题埋藏在心中。这个小嫩芽却在我的好奇心上生长着,一天比一天茂盛。

在三年级时,我再也压不住好奇心的涌动,带着几个同样疑惑的孩子们来到了笛子老师的办公室门口。在强烈的好奇心的怂恿下,我深吸了一口气,推开了大门,来到笛子老师面前,提出了心中的疑惑:“为什么笛子会发出声音呢?”笛子老师低头沉思了一会儿,笑着对我说:“因为空气振动,这就使人们的耳朵接收到声音,就可以听到笛子的声音了。”“那空气振动是什么啊?”我又问道。笛子老师摸了摸我的头,对我说:“到了高年级,你就知道了。”可高年级离我是那样遥远,我是多么急切地想要知道答案啊!可也只能默默从办公室中离开。

晚上,我和妈妈去到紫阳湖公园玩耍,耳畔传来若有若无的笛声,悠扬悦耳,仿佛天籁。我的问题又浮上了心头,边走边想,来到湖边,我看到了几个淘气的小朋友向水中丢了块石头,水面顿时荡漾起层层波纹,波纹,波纹……对,波纹,振动,脑中灵光一闪,我高兴地跳了起来。人将气吹入笛子里,向两边冲去,一头空气撞在笛塞上,产出振动,再返回去时与过来的空气相撞,产出小型空去柱,指法变换,空气柱变长变短,才发出这种特殊的声音。

在五年级下学期时,科学书终于印证了我的想法:“声音因空气振动传播”。看到这儿,我的嘴角微微上扬起来。

第六篇

星期天的下午,我闲着无聊,就去摆弄院子里的花花草草。忽然,看到一只蜗牛缓缓地爬上了叶子。“蜗牛爬上叶子干什么,它到底是害虫还是益虫?”“为什么它爬过的地方总留下长长的一条线?”一连串的问号在我的脑中浮现。

我跑进屋,问正在看电视的爷爷,爷爷摘下眼镜,笑着说:“我的乖孙子,你既然想知道蜗牛的秘密,为什么不亲自实验一下?”“对呀!我怎么没想到呢!”于是,我一个高兴蹦了出去,害的爷爷在后面大声喊:“‘慢点慢点,我的小祖宗!”

蜗牛是害虫还是益虫?我先找来了白菜叶子、馒头和小蚊子等,然后又捉了几只蜗牛。分别编了号,把它们放在这些食物面前,大概它们都饿极了,纷纷爬向了自己喜爱的食物,有趣的是,每只蜗牛都选择了白菜叶子,大嚼特嚼起来,而对别的食物却闻也不闻。不大会儿,白菜叶便给吃光了。“这些可恶的害虫,真该把你们全消灭!”我气愤地说。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颗颗千疮百孔的白菜,一群嚣张的蜗牛,还有农民伯伯布满愁云的脸。

接着,我又进行第二个实验:“蜗牛爬行为什么会留下一条长长的线?”我首先把一只蜗牛抓上高处,等它的头伸出壳来时,去摸它的大盘,可是我的手还没摸着它,它又缩回去了,我心想,这蜗牛真是“胆小鬼”!我弄了几次,都没有成功,有点泄气了,随手把蜗牛扔到一边,去玩别的了。这时爷爷走过来说:“事情没做完就泄气,长大了还怎么当科学家呢!”爷爷的激将法真管用,我的犟脾气又上来了。哼,我就不信我没有办法。忽然一个念头从我的脑海中闪过。“有了,有了!”我高兴得手舞足蹈。用一块尖石块小心翼翼地敲破蜗牛壳,抽出那块肉,用手摸了摸它的下面,只见下面黏糊糊的,我上网查了查,原来是蜗牛的排泄物,好恶心啊!我连忙去洗手,一连洗了好几遍。利用自己的粪便来帮助自己爬行,这主意也亏得蜗牛能想出来!

通过这一连串的实验,我真是受益匪浅!我不但发现了蜗牛的秘密,还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事情一定要持之以恒,否则一事无成。

第七篇

今天是一个风和日丽的周末,我在池塘边悠闲地散步,边走边看,看着美丽的风景,我的心情很是舒畅。

就在我刚想坐下休息时,我发现了一只绿色的大青蛙正蹲在一片和它一样的颜色的荷叶上。我仔细地观察着它,这只青蛙的眼睛大大的,身穿一件“绿大衣”,一副很悠闲自得的样子。这时飞来一只蚊子。它飞呀飞呀,那只青蛙突然一伸舌头,把蚊子卷进了嘴里,吃掉了。这只青蛙舌头伸了十几厘米长,可把我吓了一跳。就在我想继续观察时,这只青蛙跳进了水里,它溅起的水花还蹦到了我的脸上。

过了一会儿,那只青蛙又跳了出来,这时它的身后多了几只小蝌蚪。我想:难道这只青蛙刚刚是去找宝宝了?可是我刚才想好时就又发现了一只孑孓。要知道这孑孓可是小蝌蚪的最爱呀!果然这几只小蝌蚪很快就捉住了那只落荒而逃的小孑孓,当它们准备“吃饭”时,又有一只孑孓误闯“青蛙窝”了。很快小蝌蚪们又开始追逐那只小孑孓了,可小孑孓哪有小蝌蚪游的快呢?就这样,这群小家伙们狠狠地饱餐了一顿,并练了练捕食本领。这让我发现了自然界里的弱肉强食的规律。

回到家后,我又总结了一下:在自然界中,每种动物都必须有自己的“武器”,不然它是生存不下去的。通过这件事我知道了:自然界的弱肉强食是残酷的,也是不能改变的,因为它是一个规律。

第八篇

大自然真是多姿多彩,有美丽娇艳的花儿,有在空中翩翩飞舞的蝴蝶,还有勤劳可爱的小蜜蜂,其中我对叶子十分感兴趣。

早晨我在小区里散步,走着走着鞋带一不小心松了,我急忙蹲了下来系鞋带。忽然从树上掉下来了一片叶子,我轻轻地捡起树叶,坐在石板凳上仔细观察。我摸了摸它,它的的两面都很光滑,反面的颜色比较浅,而正面的颜色比较深。我发现叶子上有叶脉,中间最粗的是主脉,主脉两边是侧脉,侧脉的分支是细脉。我继续认真地观察,突然,我的脑海里产生了一个巨大的问号,我心想:叶子的叶脉有什么作用呢?

我百思不得其解。拿起叶子飞快的跑回家,立刻拿起妈妈的手机,搜叶脉的作用。我激动地等待着答案,看完答案后,我才反然大悟。原来叶脉不仅像我们的血管,植物的根在土壤里吸收水分和营养,然后通过叶脉输送到叶子的各个部位,以保障植物对营养物质的需求,保证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此外,叶脉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类似人的骨头有支撑作用。

原来大自然有那么多的秘密啊,我以后要多观察大自然。

第九篇

生活唯遍.良多很多的奥秘,如果你留心观察,认真探究,一定会有惊人的发现啊!

今天,我在家里做作业,忽然发现笔芯漏墨了!不光手上,整个笔盖都染上了一层难看的黑墨,我赶紧起身,带着笔盖去洗手间。我打开水笼头,让清水注人笔盖,然后倒竖起笔盖往外倒水,奇怪!怎么倒不出来?倒了几次都是这样,好像被谁用手给拉住了,就是不出来!怎么办?你拉我就甩!我用尽吃奶的劲头使劲甩笔盖,一大堆黑乎乎的水终于不情愿地进了洗脸盆。果然有效,于是我按这个方法反复做:灌水,甩水。很快,笔盖就从最初的黑乎乎变成光洁如新啦!

擦于净笔盖上的水,我的脑予里突然冒出个大大的问号来:.为什么这个笔盖里的水,即使倒过来也不流出来呢?这是偶然吗?

我用这个笔盖又做了三次试验,结局仍是一样。可是这完全不符合常理呀?茶杯里的水一倒就会出来,我那针筒里的水也是一倒就流,为什么笔盖里的水就不出来?是不是在越细的管子里,水就越不容易出来?我很想试一试。我找了几根吸牛奶的小管子,德住一头,小心翼翼地把水灌进去,然后倒竖起来,里面的水真的没有出来。为什么粗管子里的水容易倒流,而细管子里的则不能?阻止水往下流的力量是从哪里来的呢?

下午,我向我的死党文文和东东讲述这个让我疑惑的现象,一起探讨原因。“压力!肯定是大气的压力!”东东一向是信心十足。文文总是慢条斯理,他认为,这是一个与摩擦有关的问题,水分子与盖壁上许多细小物质之间的摩擦力,这个力像脚一样撑住了盖壁,水才落不下来。可是为什么同样的水,茶杯里的水却倒出来了?“这也许是一个与毛细现象有关的问题。”钢笔盖壁有许多的小物质,是它们吸住了一部分的水吧。”我说。三人各持己见,一时谁也找不到令人信服的答案。“要不,你问一问李老师吧?”李老师是妈妈的朋友,是初中物理老师,她肯定知道为什么。我兴冲冲地拿起了话筒。“那是因为水的表面张力。”“水的张力是什么?”我们三个赶紧去翻书。“水的表面有一股收缩、拉紧的力,就是水的表面张力。”

哇,我终于明白了。因为在小笔盖里,水的重量相对较轻,水滴中水分子和笔盖分子之间的引力和大于水滴的重力的时候,水是倒不出的,只有等水滴慢慢聚集,当重力大过表面张力的时候,水滴才会滴落。这就是为什么茶杯里的水会倒出来的原因。

探究的过程真难忘啊!

第十篇

有一天,天下着小雨天,在放学途中路过一个小区的围墙时,我发现墙上有许许多多的斑点,走近一看,原来是活生生的“蜗牛”。

第二天,阳光灿烂,我兴致勃勃地又来到围墙边,看见墙上只有零零星星的小蜗牛。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同一面墙,在前后两天却有这么不同呢?

经过连续几天的仔细地观察,发现蜗牛喜欢阴暗、潮湿的地方。阳光下,气温高,蜗牛的软体部分很有可能被灼伤,它们就躲到围墙上面长着茂密花草的土壤里。

蜗牛由软体和硬体两大部分组成。软体部分又细又长,是深棕色的,可以随意伸展,很有弹性;上面有两对触角,是淡黄色的,像四根天线,后面一对触角上有小眼睛;触角的中下方,是它的嘴。硬壳是淡黄色的,很薄但很硬,像它的房子,上面有许多小黑点。这些个小财迷,似乎怕别人偷走它的房子,走到哪儿,就搬到哪儿。

后来,我捉了一只蜗牛,放在地上,让它慢慢地爬动。我看见蜗牛移动时,地上会留下一条与它身体一样宽的粘液,几分钟后粘液就变成亮晶晶的了,这又是为什么呢?回家后,我问爸爸妈妈,他们也不知道。我上网查找一看,原来蜗牛爬行时排出的粘液是为了降低摩擦力,便于行走。粘液里含有胶原蛋白等成分,水分晒干后,就变成亮晶晶的了。

啊!别看蜗牛小,爬得慢,但它象征着坚持不懈。这种可爱的动物值得我们去探索、发现。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