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战长沙》观后感

提升写作能力,做到手到擒来,希望这篇文章对您的作文能力提升有帮助,希望以下这些《战长沙》观后感,能对您有帮助。

《战长沙》观后感篇一

“国破山河在,城中草木深……”每当读到这些诗句的时,引发了我对抗战的一个全新遐想。

在电子商业如此发达的今天,出现了不少传奇的抗战英雄,太虚假,不真实,不能激起人们对历史的回忆与反思。好像永远只停留在两个字上:“杀”和“仇”。永远都只是压迫,没有情感……

而在看了《战长沙》之后,我才对抗战有了新的认识。《战长沙》则以长沙保卫战为历史大背景,以草根之家的成长史为主线,再现了悲壮、悲情的长沙会战。硝烟弥漫,战火风云,长沙儿女饱经磨难却坚韧不屈,从而成为战长沙、保长沙、卫长沙的最强大动力源泉。

《战长沙》以胡家为主轴,细腻生动地记录了他们从草根平民到勇士英雄的变化过程。相比枪炮火药制造的大场面大震撼,小人物的成长史却有着另一番的气壮山河般的豪迈与悲烈,而这恰恰也是《战长沙》最有魅力的地方。

战争是以人为主,反应战争的影视剧往往也多以刻画人物性格为主。《战长沙》中,胡家上下老少几十口恰如当时中国草根百姓的缩影,饱受战争摧残,却始终坚毅不拔,纵使赴汤蹈火、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以有些浑甚至有些恶的形象出现的薛君山,表面上看无恶不作,可实际他是一个好男人,顾家,体贴,爱国,重情重义,在他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长沙大决战之时,他完全表现出了一个作为长沙人应有的举措,放下对亲人的牵挂,热血之中,激情之上,尽显湘乡大地草根好男儿的火烈与英勇。由此也反衬出另一个懦弱,抱怨,纠结,无能的一个书生——胡长宁。在一次次的磨砺,一次次的洗礼中,慢慢变成了一个男子汉。可最后,还是倒在日本鬼子的枪口之下……

与同类型影视剧更注重场面、特效,并以此掀起高潮推动剧情发展相比,《战长沙》则真正做到了“以情动人”,从而令这部颇具年代感的剧集更显代入感。总之,一句话,看《战长沙》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真!真实、真情、真感动、真温暖。正因如此,观众的情感共鸣、心灵共振才会是由衷而生。

《战长沙》观后感篇二

假期我观看了影片《战长沙》,令我感触很多。

影片中的主人公湘湘无忧无虑满心想着嫁人时,战争已经悄然降临了。而刚从南京大屠杀逃亡过来的金凤对湘湘说当父母兄弟的血浸过面庞,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的确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

湘湘认识了顾清明,一个有着深厚的家世背景,虽倍受阻挠却依然勇闯前线,保家卫国的热血男儿。两人从一见面的争执,到后来的生死相依,都是因为无情的战争。

没有几个人一出生就是英雄,很多人都想像影片中的湘湘一家一样,害怕死亡,只想安宁平淡地度过一生。但战争的无情,逼迫他们不断成长,只有成长了,拥有了面对生死离别不会冲动的心态,经历了种种磨难而不会屈服的意志,才能够打败敌人。

薛君山和顾清明,一个是长沙的“地头蛇”,一个是顾家的大少爷,两人都可以平平安安的度过一生;可是他们却同样地换上了军装,冲向了战场。薛君山是最眷恋生命的男人,可他却在保家和保命之间,做出了无悔的选择;顾清明,他说过,换上军装,遇上敌人,就只能死战,不能后退,因为身后是家人!

覆巢之下,岂有完卵?每一个人物都在成长,都在变化,可悲的是,每一次的变化总是伴随着一次次死亡。最怕事懦弱的父亲,敢于在日本人面前唱着抗日歌曲走向生命的尽头;最刚烈坚强的奶奶,不想连累子孙而自缢在屋中;最不懂事的小满,临死前挣扎着将最后一颗子弹送给了日本军官······

也许这些人并不完美,但在战争面前,只有一个选择。或许这对日本人杀死的人中只是一个数字,但对一个家来说却是一切。顾清明说过,什么是战争,战争对于每个家庭来说都是灭顶之灾。

每一个向死而行的生命都在热烈地生长,这也许给我们诠释了一种成长的方式。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