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胡适四十自述读后感精选

胡适四十自述读后感精选

《胡适四十自述》是一本由胡适著作,武汉出版社出版的176图书,本书定价:29.8,页数:2015-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胡适四十自述》读后感(一):胡适的妈妈是本书最大的惊喜

胡适母亲对胡适一生影响极大,很多的教育理念放在现在都是非常不错,值得学习的

一、目标明确。胡适3岁丧父,其父给其母的遗嘱:天资聪颖,应令他读书。给胡适的遗嘱:努力上进读书。所以母亲一辈子都在贯彻这个目标。虽然是后母,要面对家里比她年龄还要大许多的前妻留下的儿女,处境艰难,还是要排除万难创造读书的条件。

二、熟知规则,舍得投资。从古至今都各行各业都有不成文的灰色地带。作为一个没有很多见识女人来说,有这样的见识和决心非常不容易。更何况还是在一个这样的大家庭里讨生活

三、脾气稳定,待人从容,情绪控制极好。控制自己的情绪是一门很深的需要不断修行的学问。胡适的母亲是我到现在遇到的最能控制情绪的母亲。母亲的情绪是孩子最常接触的,耳濡目染印刻到骨子里的。为什么不好的原生家庭需要一生去治愈?就像刮骨疗毒一般,先切开自己的肉,用刀一点一点的把不好的印记从骨子里刮去。经常血肉模糊,锥心刺痛。

四、尊重孩子。孩子的自信极大程度上来自于家庭的教育。她的母亲是位很好的教育家,她的教育理念就算放到今天,也是很多家长可望而不可及的。

《胡适四十自述》读后感(二):文学与革命:胡适四十自述书评

这本书是胡适的自传,讲述了他前四十年的成长与求学经历。全书始于他的母亲,终于《文学改良刍议》,内容很鼓舞人心。

之前一直不太了解胡适,却对他的“打牌日记”印象尤深。不过这种印象也好,起码让我知道了伟人也是人。看了他的自述,以轻松的真情流露为水,以求学经历为舟,兼具趣味性与深意。最重要的是感染力真的太强了,毕竟能够启发后人、鼓舞后人的作品才最具有价值。

他4岁开始读书,13岁离家前往上海求学,17岁担任报纸主编,19岁前往美国康奈尔大学求学,25岁取得文学学士学位,27岁写《文学改良刍议》,28岁发表,并于同年担任北大教授、成家,37岁担任母校中国公学的校长,55岁担任北京大学校长,71岁去世。

以前没有看过自传,我想之后我应该会很喜欢这种文体,一是因为看伟人的一生可以教会我们自己如何过好这一生;二是看一个人从青年时候的意气风发,到中年时候的踌躇满志,再到老年时候的谦虚从容真的是一件很有趣的事,这种变化体现在文字里也很微妙。

全书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地方是他写文学改良刍议的经过。如果没有与朋友激励的辩论,多封批驳书信来往甚至激怒了好友,我想他应该不会那么快完善自己的想法并系统化。可能学术就是这样,要不断进行思维碰撞才能更快更好的前进,才能通过别人的反馈完善自己的思想。

我想,《文学改良刍议》之所以那么闻名并被写进教科书里,使得胡适一举成名,原因有几点。第一当然是他不断的积累与厚实的文学功底,能够读懂古文、白话文,熟练掌握诗词小说等多种文体,深谙文学发展史。所以最终他发现了白话文是中国文学的下一场革命。第二是他真的非常相信自己相信的,锲而不舍地追求。别人的反驳与批判只让他越来越相信自己的发现与观点。第三是和朋友之间激烈的讨论与辩论,这种对事不对人的讨论与学术交流让他不断完善自己想法。第四是他的家国情怀,他的关注点是如何启发中国当时的民智,让中国人民的文化水平提升,恰逢革命之际,政治革命与文学革命的结合使得这个研究问题非常重要。

笔杆子有时候比枪杆子更加强大,启蒙一代人比击垮某一个人更加意义重大,这种影响还可以随时间传播与扩散。

百年后的我们再读到曾经的胡适之,联想到他当时意气风发的样子,我想说:北大校长好厉害我爱了!对北大的好感原地增加50分。

《胡适四十自述》读后感(三):这才叫读书

《胡适四十自述》这本书,内容不多,只有六章,加上后面的几篇胡适的文章作为附录,也才14万字左右。这本书从胡适的父母结婚开始讲起,主要介绍了胡适的求学经历,从上私塾一直到他出国留学前,最后讲了一部分胡适关于文学革命的思考。总的来说,值得一看。

现在就这本书谈谈我的五点感受:

首先是读书。这本书大部分甚至可以说通篇都是讲胡适如何读书的,读完以后最大的感受就是,胡适这才叫读书,我不管是上学还是看课外书,都不叫读书。那么胡适是怎么读书的呢?那才叫如饥似渴,上私塾的时候,胡适就四处找小说,把《三国》《水浒》等,还有一些文言作品《易经》、诗词都读了,认的字比同龄人都多,而且文言也比其他人好。到上公学的时候,熬夜看书那也是家常便饭。其实胡适最大的特点就是孜孜不倦、探寻到底,这是我们很多人都缺少的。所以胡适为什么能成为大师,从他读书就可以看出来。

第二,家庭教育很重要。胡适的母亲是个乡下人,但是她很重视教育,家里并不富裕,但是坚决把胡适送到外地读书,十年来母子只见过三面。同时,她母亲对胡适的要求非常严格,这对胡适有极大的影响,他之所以能够有这么大的成就,她母亲的影响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故而晚年十分怀念母亲。所以,千万不要忽视家庭教育,对一个孩子的教育,不能单靠学校教育,其实决定孩子一生的,是家庭而不是学校。

顺便说一句,前阵子《罗辑思维》说了一个观点,就是寡母带大的孩子更能取得成就,像孔子、孟子都是父亲去世得早的。胡适也是,他父亲四十多岁才娶了十多岁的母亲,前妻的孩子比胡适的母亲还大一岁。在胡适三岁的时候,他父亲就去世了。那么为什么寡母带大的孩子更容易成功呢?有个说法是说这样的孩子因为没有父亲,所以会更早地担当起一部分父亲的责任。这个观点,大家可以想一想。

第三,讨论与辩论对学术很重要。在整本书中,可以看到胡适跟他的朋友讨论或者辩论文学革命的一些问题,十分激烈,但是真理不辩不明,在辩论的过程中,胡适对文学革命的理解越来越深刻,也更加坚定了文学革命的必要性。其实读书,重要的不是读,而是说,尤其是讨论和辩论,很可惜,这是中国教育非常不重视的部分,这一点应该加强。

第四,胡适是个自由主义者,但是他认为容忍比自由更重要。以前分享过胡适的一篇文章,就叫《容忍与自由》,大家可以看看。其实我认为,容忍就是自由的核心,没有了容忍,也就没有了自由,就像人没了心。所谓容忍,一是要让大家都说话,二是不以自己的是非为是非。这一点,陈独秀就没做到。

第五,胡适是文学革命的功臣。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一部分,其实就是主张废除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甚至是白话诗,同时主张“笔锋带着感情”,不要空洞无物,这一主张对当时的文化和思想影响巨大。

以上就是我对《胡适四十自述》的一点感受,总体说这本书很值得大家看。但是这本书有一个缺陷,就是太少了,只写到胡适留学前的内容,也就是1917年之前,胡适留学以后的事就没有说了,胡适也没有再写了,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