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我成为怪物那天读后感精选

我成为怪物那天读后感精选

《我成为怪物那天》是一本由郭敬明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4.80元,页数:2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成为怪物那天》读后感(一):想象力很丰富了,有点烧脑!

想象力都太丰富了,有点烧脑,有的不太喜欢,看不下去……

不过我非常喜欢第一个故事,《灯塔少女》,本来种种迹象都表明,少女的爸爸是杀人凶手,而自己此刻也正面临危险,也许下一步就是被爸爸灭口,而当看到爸爸“杀人”的视频后,才发现自己并不是他的孩子,只是他上一个孩子蜕变而成,就在这时爸爸出现了,我天,我感觉自己就在现场一样,好担心她就这样被杀害了。事实证明,你所看到的并不是全部的真相,少女不是爸爸的孩子,而是爸爸的女朋友蜕变的,正是依靠了爸爸的生物研究才让得了癌症的女友生命得以延续,而如今却被误会成杀人凶手……一部想象力和叙述方式极佳的科幻小说,非常赞!

《我成为怪物那天》读后感(二):我亲爱的小怪物

"现在的很多人,就是被上述的外在的异化力量主宰着,我们无奈地顺从它的摆布,因为我们没有能力,或者说我们没有自由拒绝它的奴役。这种力量如此任性,如此强大,它几乎是毫不费力地就将强人变成弱人,好人变成坏人,把英雄变成小人。见义勇为几乎成了傻瓜和弱智的代名词。生活中很多人都成了这种无稽之谈的受害者。因此受凌辱、受伤害的深刻记忆,直到今天仍然折磨着那些善良、正直和勇敢的好人的心灵。" ---当代作家•殷谦《棒喝时代》 《我成为怪物那天》分为【基因异化】【灵魂异化】【社会异化】【情感异化】【城市异化】【道德异化】【感知异化】【身体异化】,用最简单粗暴的方式,撕开人性和社会的伤口,暴晒在阳光之下。故事+作者访谈+插画的方式,一个又一个的脑洞小故事,让你一次又一次的喜欢上这本书,每一个故事都有新的温度。每一个作者都有自己的风格,迷人眼球的内插设计,排版,没有对比就没有差距。

《我成为怪物那天》读后感(三):异化

郭敬明已经火了很多年,国内几乎每个人都听闻过他的大名,我也是慕名而来,之前没看过他的任何一部作品,本想这次有机会接触,发现原来他只是个主编,故事本身是由其他几位作家写的,虽然有小小的遗憾,但是也过了一次科幻隐。这本《我成为怪物那天》主要以异化为主题,共八篇小故事,每则故事都讲述了一种独特的异化。分别有基因,灵魂,社会,情感,城市,道德,感知,身体的异化,真的是五花八门,但各有千秋。

书中还有很多唯美的插图,光看封面就能发现本书的设计费了不少心机,故意营造出一种压抑的气氛。在书中随处可见郭敬明亲手写的话,可以看出本书满满的诚意。虽说是科幻,但实则不属于科幻,所谓科幻应该是建立在一定科学基础之上,至少是在书中营造出一个完整的世界观,并且要与现实生活有衔接,这本书我更愿意理解为是一个个二次元的故事。

多年未看这类文章,感觉有些生疏,近几年一直在看艺术类书籍和名著,偶尔看一看这类书放松放松也是不错的,并且很少有这类题材的书能够反映出实际道理的,感觉这本书中的几位作者还是蛮有才的。

第一篇《灯塔少女》的写作形式很独特,就是以全篇日记的形式叙事,也就是说故事的主人公要以第一人称叙事,文中也有对话,不过以这种形式来营造悬疑的氛围我还是头一次见,也达到了一定的效果。对比全篇来说,这篇也是我最感兴趣的,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它在本书第一章的原因,总之之后的几篇看下来都找不到这种紧张的感觉了。

《熔炉玛丽》讲的是机器人相关的故事,机器人本身给人一种冰冷,没有感情的印象。在故事中,人类显得更加无情,玛丽的工作就是处理那些没用的机器人,后来机器人开始有了人类的思想,这个时候一切都变了,机器人的人字明显与前两个字的比重不同了,但是这个时候人类要面临的问题就更加严重,它们还是应该被人类摧毁吗,人类还有这个资格吗,这是对道德的一种异化。

这本书虽然是虚构,但是反应的很多问题不是不存在,这种异化有时甚至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当它变得像书中讲述的那样严重时,再去想办法改变什么,可能已经来不及了,由此看来,本书还是有一定含义的。

《我成为怪物那天》读后感(四):光怪陆离的生活里,我们都是那只古怪的小兽

之前读了小四主编的《我喜欢奇怪的你》,然后又系列追捧着最近的《我成为怪物的那天》,说起来我对郭敬明的支持,可是从初中就开始了,当时喜欢他的文字,喜欢他文字里的悲凉与青春的绝望,那种调调虽然矫情,却对我来说,影响极深,正因为他字里行间的感染力,所以我才能如此热爱阅读,如此深爱写作。

这本《我成为怪物那天》,讲了八个精彩小说故事,关乎八种奥妙异化概念。有基因异化、灵魂异化、社会异化、情感异化、城市异化、道德异化、感知异化和身体异化,在离奇想象的故事中,作者的目的是映射现实,正如此书开篇所写那行小序所示:每一个小小的错误,都是造物者的疏忽;每一个卑微的异类,都是世界的眼泪;每一次凝望,都有一声呐喊;每一次互换,都得不到答案。

这个世界上的异类其实很多,这个世界上病态的怪物也很多,有原生家庭造成的影响,有成长所受的伤害,有现实世界的冷漠残酷,有身而为人的愁苦烦恼。导致我们成为怪物的原因虽不同,根源却不尽相同。或许,是病态的社会,病态的世界,造就了病态的我们。

我依然如少年时期那般深深喜爱着郭小四主编的丛书,还是原来熟悉的味道,还是那么深入人心的感动,虽然成年人的世界更喜欢现实,更喜欢理性,可我偏偏独好这一口略矫情也温情的一行一句。

书里的插画是小四主编丛书的特色,唯美而深情,让人赏心悦目,并被画面代入其中。虽然,故事中带了科幻的元素,但是科幻并不是这些故事的内核,而仅是包装。相信《我成为怪物的那天》更想给读者带去的是现实意义的思考和判断吧!

其实,原本很多生活在物欲横流的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在潜移默化下,就变成了一个有点古怪,有点神经的“怪物”,只不过变怪的方式不同罢了,有的人因为不参与众生的普世幸福,而被他人视为不合群的大龄剩男剩女;有的人因为职场的个性与自我,被同事看为有能力没情商的怪家伙。总之,我们离不开社会,却也因为社会而造就了某些特定的古怪和另类。

所以,这么多的故事,这么细腻的文字,无非是要告诉我们,当我们成为怪物的那一天时,如何与自己和解,与他人和解,获得心灵的救赎,拯救自己。

《我成为怪物那天》读后感(五):关于“异化”的命题作文

文/小灰龙

其实在看到这本书是郭敬明主编的最小说的改版时,我的内心对它是有些抗拒的。但收到后翻开大致阅览了一下,发现虽然插画和配的文字有很浓重的郭氏矫情,但执行编辑是痕痕,前言写得很是真诚,全书集结了不少当红国内科幻写手的短篇,唯一的共同点是固定的命题——异化。这才开始认真对待这本书,因为我深知这样一本书对于作家和编辑都是一个挑战。我看过几本世界科幻大师的短篇集,编辑尽量集结了较为接近的主题的短篇,作品和作者可能跨越了不同时代,作品或是得奖,或是被提名。然而在有限的时间内,刻意让一群新锐作家围绕一个命题创作有新意的、又具备可读性的作品,是不容易的。

以一个比较严格的标准去评价这些短篇的话,它们并不都算“科幻”,科学的成分并不多或是只在背景设定上靠点边儿;同时,大部分作品并不完美,或是故事平淡,或是基本功并不扎实。但这都不能否认这是一次很好的尝试,没有一位作家能够不经任何挫折,或是不付出任何努力和长期的训练就能够一鸣惊人。相信这样的平台能够最大程度上选拔有潜力的新锐作家,能够激励我国对幻想类题材有兴趣的作家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开创我们自己的幻想世界。

开篇宝树的《灯塔少女》以独特的日记体裁描绘了一个拥有神秘恐怖氛围的故事,虽然结局的反转并没有出人意料,故事也缺乏新意,但整体结构起承转合还是很饱满的,无功无过吧。

《虎爷》我一直没有读进去,可能不是我喜欢的题材。

阿缺的《咀嚼》是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题材非常特别,隐喻非常有深度,取名也够独特,尤其是在故事的高潮直接终止,非常令人惊喜。

《捏脸师》的开局是精彩的,但随着故事的发展,许多神话和远古人物的出场略显生硬,有一种硬是把神话故事和未来世界的揉在一起的牵强感,对于舞蹈、艺术、文字的美的描述浮于表面。

迟卉的《熔炉玛丽》很巧妙地用玛丽的视角描绘了很多具有情感和智能的机器人的故事,我觉得她是这本书里最会讲故事的作者。

张冉的《赵师傅》讲述了时空穿越或是并行世界的悖论,这个题材是科幻大师们喜欢的题材,这篇文章已经是这本书中最具有科学元素的作品了,但作者并没有试图去寻找这个悖论的答案,而是聪明地以开放式结局留给大家更多的想象空间。

《漠里拾荒人》《我成为怪物的那天》两篇都比较荒诞,有一种穿着科幻外皮的小言情的感觉。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