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脑机穿越读后感锦集

脑机穿越读后感锦集

《脑机穿越》是一本由(巴西)米格尔•尼科莱利斯(Miguel A. Nicoleli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90元,页数:28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脑机穿越》读后感(一):简读

惊了怎么短评又写超字数了。

从湛庐一书一课听的,觉得特别高端特别厉害,就搜了书看了序和简介。作者文笔特别好,生动形象,读起来有一种浩瀚宇宙下的澎湃之情。

这本书讲的是作者的研究:大脑通过电缆和机器相连,可以用意志操纵外部物体运动。这将带来以下可能:

1.残疾人士重新取得身体部位的掌管权;

2.脑联网有望带给我们如黑客帝国和阿凡达那样的进入虚拟世界的可能;

3.像哈利波特那样施展“无杖魔法”。

未来世界真是让人期待啊。

另外一点有感是,搞学术的要diss不同阵营的人,可谓是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啊。用词犀利,言之凿凿,鄙视之情溢于言表,令人信服啊。

《脑机穿越》读后感(二):阿凡达的世界

《脑机穿越》作者米格尔是脑科学家。他学术生涯起源于在大学里听到生物学老师深夜播放的《帕西法尔》序曲~《晚祷》,米格尔的信念是“音乐和科学方法代表了人类思维无尽辛劳与痛苦最令人震惊的副产品”,也开启了他的脑科学研究。

我们的想法就是大脑神经元演奏的音乐。我们的大脑就像交响乐,每一个神经元都发出自己的声音,最后组合成为乐章。我们所感受到的世界,是神经元收集身体和周遭信息后编织成的观点、爱、偏见。何帆曾经说过,“理智是情感的辩护律师”。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来源于大脑为我们创造的虚拟现实,每个人都面对不同的事实。

增强神经元可以维持大脑的活力。一是冥想。冥想让人的大脑负责注意力、排除干扰、控制冲动的区域之间增加了许多类神经元。二是终身学习。大脑的髓鞘质在50岁之前持续增加,因此刻意练习可以延缓认知能力的下降。信息量的输入使得灰细胞之间的神经元有更多的机会连接在一起,令人可以融会贯通。

虚拟工具拓展我们的神经元。每个人的大脑会将新使用的工具纳入身体图式,适时调整自我感和相关的感觉,体现了可塑性原则。米格尔对“幻肢”现象进行了实验,发现视觉错觉可以纠正触觉的错觉,因此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实现脑电波对机械的控制。2014年的巴西世界杯上,截瘫青年朱里亚诺穿着米格尔研发的“机械战甲”,为世界杯开出第一球。人类的大脑开始和机器发生互联。当大脑连接到网络时,阿凡达的世界似乎触手可及。

音乐是人类思考的一种表达

《脑机穿越》读后感(三):请注意,奥罗拉并非人类

欲抑先扬,首先要肯定本书的原作者及原著都是非常出色的。

本书对于脑机接口的研究和理论发展历史介绍的非常详尽,从最早的“颅相学”到当今最先进的脑机接口技术,作者本人作为这个领域内的专业人士和领军人物,详细讲述了人类对大脑的研究曲折而又令人肃然起敬的研究历程,其中有详实的数据图表,也有感人的奉献精神(作者的导师在自己身患ALS的最后几年,虽然深知相关研究的进度距离实用还很遥远,对他本人来说并无帮助,仍然满怀兴趣的跟进相关的实验,他的志趣在于相关领域的进步和对未来身患同类疾病的其他病人的可能的帮助),此外,作者的言语不乏幽默,给这本对于外行来说稍显深奥的书带来许多轻松而不跑题的插曲。

接下来,要说一说看这本书遇到的困惑:读的时候,第6章第1小节的标题写到“奥罗拉,第一位人类受训者”,自然,所有读者和我一样,会认为奥罗拉是一位女性人类,本小节的内容似乎也印证了这种猜测,提到类似“合作研究者”、“中年工作者”等字样,还提到“她没有可以沾沾自喜的科学论文”等等。

但是随着相关章节和故事的展开,这位“黄金女孩”的相关内容越来越让人迷惑,比如说“她大发脾气时,层试图抓伤一位同事”。在第六章结尾的时候,描述奥罗拉向摄像头调皮的眨了眨眼,但两名作者的同事却坚持认为这不可能,一个人类女孩冲摄像头眨眼是因为她明白有人通过摄像头可以看到她,这有何奇怪呢?除非奥罗拉并不具备摄像头的相关知识。

更加明显的证据出现在152页中描述的内容,提到“奥罗拉主动克制了自己的身体运动,只靠思想来完成她的“丰功伟绩”。” 然后下一句马上说“非人类的灵长类动物能够自发的选择让包含运动意愿的大脑活动与把这些意愿变为真实肌肉动作的转化过程脱开关系”,所以显然这里奥罗拉的非人类灵长动物身份呼之欲出。

每一次遇到奥罗拉的描述时,都令我十分困惑,一次又一次翻回第六章开头,审视那个如此肯定的标题“奥罗拉,第一位人类受训者”。我开始在网上尝试搜索相关的内容是否有人质疑,终于,在我购买本书的亚马逊网站上,找到了一位和我持同样怀疑的读者,他比我更进一步,购买了本书的英文原版,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这个令人迷惑的小节标题是译者的自由发挥,此外,这位点评者还对照原文例举了本书其他部分翻译的不严谨的地方。

我承认作者为了幽默或是为了表达对动物被试的尊重,在描述奥罗拉的时候,用了很多拟人的手法,译者不了解情况而理解错误我也并不觉得算是大错,然而凭着自己并不一定准确的理解,擅自增加小节标题,真的让我对本书的翻译水准十分不满,毕竟,信雅达的标准中,信才是最基本的要求,不是么?

所以,为了广大喜欢本书的书友不会和我一样,为了奥罗拉的身份百思不得其解,我写下这篇评论,并且不惜剧透,在题目上就说明奥罗拉的身份并非人类,希望能对大家的阅读有所帮助。

最后,我想说明的是,其实奥罗拉是否是人类都不能抹杀她对相关实验的重要贡献,请允许我向所有为了科学和真理奉献了青春、汗水甚至生命的动物(包括灵长类、人科、人属、智人种的所有科学家和被试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正是你们的牺牲,让我们向着世界的真实不断前进!

《脑机穿越》读后感(四):如果你成为AI本身……

人工智能经过长足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在今天,我们可以感受到人工智能的存在,惊叹人工智能的先进,同时也对人工智能的未来感到担忧!1997年,IBM机器人“深蓝”战胜了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2016年,微软机器人“Alphago”打败韩国著名棋手李世石,引全世界关注。甚至有人说,机器人已经比人更聪明了!但是,早在20世纪后半叶,著名的科幻小说作家阿西莫夫就提出机器人的三大定律,而机器人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会超出三大定律,占领世界,统治人类。而现实中,人工智能确实逐步占领了一些重复劳动、技术含量低的工作,抢了许多人的工作。人们心存忧虑,担心在未来人工智能会危及人类自身的安全。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人工智能的未来》的作者尼可莱利斯提出一个解决办法:人脑和机器实现融合,也就是说,通过技术手段,改造人脑,进化出“超人类”,人类自身具有机器和人的双重属性!人与机器已经融为一体,那么人工智能和人类之间的冲突自然就不存在了。 然而,这种想法虽然听起来非常美妙,但是要实践起来却非常之难。因为人类几千年来一直在探索生命的奥秘,但是到目前为止,却还没有完全弄清楚人类智慧的来源!但是弄清人脑的运行机制是实现人工智能的未来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认识自己,研究人脑是亟需解决的任务! 在《人工智能的未来》中,库兹维尔提出人脑的新皮质层是人脑的核心。如果把人脑比作电脑,那么新皮质层就是电脑的CPU。对新皮质层进行研究,德国神经生理学家科比尼克*布罗德曼将大脑进行分区,划分为额叶、顶叶、颞叶、枕叶以及边缘系统等区块,分别控制人类的感知、语言、运动、情感、意识等活动。库兹维尔在这一模型的基础上,借鉴美国神经科学家弗农*蒙卡斯尔对“皮质柱”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自己的皮质理论。库兹维尔反对科学界的普遍看法,即“神经元是大脑新皮质学习的基本单元”,相反,他提出“皮质柱是大脑新皮质学习的基本单元”。 库兹维尔将皮质柱称为“模式”,并且对人类智慧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粗略估算,正常的成年人大脑有300亿个神经元,而每个皮质柱是大约100个神经元的集合,因此,大脑新皮质层大约共3亿个模式识别器。他认为,如果人类处理信息的方式进行可视化处理,那么我们可以看到人类信息流的结构是“层级结构”。例如,一个孩子在学习走路的过程,会无数次与地面接触,而每一次接触的体验,他都会按顺序存储起来。这些经验作为功能列表存储起来以后,他下一次再碰到类似的情况,就可以快速调动这些数据,学会绕过碎石头等障碍物,成功实现目标。虽然库兹维尔的理论可以很好解释外界感知对心理活动的影响的内在机理,但是却不能为生物信号、电信号在层级模型中转换提供很好的解释。如何将痛心的眼泪、伤心欲绝的眼神与微小的分子水平的变化联系起来?这是脑科学中非常高深的问题。 库兹维尔认为人类一出生就已经掌握了许多技能,例如呼吸、吮吸等等。这是因为刚出生的婴儿有100亿个左右的神经元,它们存储着智人时期就已经学习到的模式。库兹维尔将智人时期的大脑称为旧脑。库兹维尔认为,旧脑负责处理记忆、动作协调、嗅觉和视觉等感知系统,以及与新皮质保持联系;而新脑负责处理语言、运动、空间、推理和知觉等高级功能。旧脑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必要的技能,是新脑发展的基础,但是新脑才能让人类发展出处理高级复杂问题的技能。 在此基础上,库兹维尔认为计算机技术能够发展出“非生物性大脑新皮质”,与人类的“大脑新皮质层”联系起来,从而实现人脑与计算机的融合。拥有“非生物性大脑新皮质层”的人类智慧将爆炸式的发展,称为全新的“超人类”。 我们且不论库兹维尔的假设从技术上是否可以实现,从伦理上看,这种“超人类”究竟还是不是人呢?历史上,关于人的自由意志问题、身心问题、意识问题的讨论经久不息,但是到如今尚未对人下一个清晰的定义。所以“超人类”究竟是机器还是人呢?这将会是一问题。

《脑机穿越》读后感(五):从人类进化出超人类,究竟是半神还是怪物?

在古希腊的德尔菲神庙正殿上,赫然刻着“认识你自己”的希腊文。拉斐尔神庙供奉着希腊最聪明的神——“太阳神”。可见,认识你自己被最聪明的神当作头等智慧。然而,人的一切感官几乎都是向外的,要想认识自己真是难于上青天!《人工智能的未来》这本书可以为我们认识自己提供一个出口。

人工智能经过长足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在今天,我们可以感受到人工智能的存在,惊叹人工智能的先进,同时也对人工智能的未来感到担忧!1997年,IBM机器人“深蓝”战胜了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2016年,微软机器人“Alphago”打败韩国著名棋手李世石,引全世界关注。甚至有人说,机器人已经比人更聪明了!但是,早在20世纪后半叶,著名的科幻小说作家阿西莫夫就提出机器人的三大定律,而机器人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会超出三大定律,占领世界,统治人类。而现实中,人工智能确实逐步占领了一些重复劳动、技术含量低的工作,抢了许多人的工作。人们心存忧虑,担心在未来人工智能会危及人类自身的安全。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人工智能的未来》的作者尼可莱利斯提出一个解决办法:人脑和机器实现融合,也就是说,通过技术手段,改造人脑,进化出“超人类”,人类自身具有机器和人的双重属性!人与机器已经融为一体,那么人工智能和人类之间的冲突自然就不存在了。

然而,这种想法虽然听起来非常美妙,但是要实践起来却非常之难。因为人类几千年来一直在探索生命的奥秘,但是到目前为止,却还没有完全弄清楚人类智慧的来源!但是弄清人脑的运行机制是实现人工智能的未来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认识自己,研究人脑是亟需解决的任务!

在《人工智能的未来》中,库兹维尔提出人脑的新皮质层是人脑的核心。如果把人脑比作电脑,那么新皮质层就是电脑的CPU。对新皮质层进行研究,德国神经生理学家科比尼克*布罗德曼将大脑进行分区,划分为额叶、顶叶、颞叶、枕叶以及边缘系统等区块,分别控制人类的感知、语言、运动、情感、意识等活动。库兹维尔在这一模型的基础上,借鉴美国神经科学家弗农*蒙卡斯尔对“皮质柱”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自己的皮质理论。库兹维尔反对科学界的普遍看法,即“神经元是大脑新皮质学习的基本单元”,相反,他提出“皮质柱是大脑新皮质学习的基本单元”。

库兹维尔将皮质柱称为“模式”,并且对人类智慧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粗略估算,正常的成年人大脑有300亿个神经元,而每个皮质柱是大约100个神经元的集合,因此,大脑新皮质层大约共3亿个模式识别器。他认为,如果人类处理信息的方式进行可视化处理,那么我们可以看到人类信息流的结构是“层级结构”。例如,一个孩子在学习走路的过程,会无数次与地面接触,而每一次接触的体验,他都会按顺序存储起来。这些经验作为功能列表存储起来以后,他下一次再碰到类似的情况,就可以快速调动这些数据,学会绕过碎石头等障碍物,成功实现目标。虽然库兹维尔的理论可以很好解释外界感知对心理活动的影响的内在机理,但是却不能为生物信号、电信号在层级模型中转换提供很好的解释。如何将痛心的眼泪、伤心欲绝的眼神与微小的分子水平的变化联系起来?这是脑科学中非常高深的问题。

库兹维尔认为人类一出生就已经掌握了许多技能,例如呼吸、吮吸等等。这是因为刚出生的婴儿有100亿个左右的神经元,它们存储着智人时期就已经学习到的模式。库兹维尔将智人时期的大脑称为旧脑。库兹维尔认为,旧脑负责处理记忆、动作协调、嗅觉和视觉等感知系统,以及与新皮质保持联系;而新脑负责处理语言、运动、空间、推理和知觉等高级功能。旧脑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必要的技能,是新脑发展的基础,但是新脑才能让人类发展出处理高级复杂问题的技能。

在此基础上,库兹维尔认为计算机技术能够发展出“非生物性大脑新皮质”,与人类的“大脑新皮质层”联系起来,从而实现人脑与计算机的融合。拥有“非生物性大脑新皮质层”的人类智慧将爆炸式的发展,称为全新的“超人类”。

我们且不论库兹维尔的假设从技术上是否可以实现,从伦理上看,这种“超人类”究竟还是不是人呢?历史上,关于人的自由意志问题、身心问题、意识问题的讨论经久不息,但是到如今尚未对人下一个清晰的定义。所以“超人类”究竟是机器还是人呢?这将会是一问题。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