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文化传承作文素材节曰

文化传承作文素材节曰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作文的形式很常见,但是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文化传承作文素材节曰,欢迎大家分享。

文化传承作文素材节曰篇一

中华的文化含蕴深厚而久远,传承足有上千年,到现在依然留下了很多历史和文化。在传神的历史长河中,我们体会到了古人的生活,感悟他们的是非功过。学习他们的文化知识,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见识和素养。

从史前的部落文化到传说中的炎黄二帝再到上古三代夏、商、周,它们叙述着人类的起始和文明的开始。

在战国时期,这个诸侯纷争的乱世,人们的思想空前繁荣,文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形成了诸子百家挣鸣的盛世局面。它们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传承于后世。

上千年的文化传承,在这片神奇的九州大地上诞生,成就了一代代的名人大家,著出了一本本影响后世的名作。

古人留下的典籍名著多不胜数,它们的文化价值根本无法估量,所创造出的精神财富更是难能可贵。就用《论语》一书来讲,它记录了伟大圣人孔子的言行谈论,告诉了后人为人处事的态度和方法,教导人们的道德行为,这对文人学士以至于所有人来说都是受益一生的圣典。即使是现在,老师依然会用它来教导我们。

文化做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象征,决不可缺失。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但也在影响着人,对我们一生的成长很重要,它无时无刻都在我们的世界中。它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增强着我们的精神力量,丰富着我们的精神世界。

著名的文学家南怀瑾先生曾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可怕的是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如果文化亡掉了就会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

因此文化的作用很重要,这也使得文化传承变得尤为重要。我们要了解文化、学习文化、探究文化,不断完善自己的文化储备和素养,将祖先们一代代创造的精神文化财富继续传承下去。

文化传承作文素材节曰篇二

中国传统文化作文500字 中国传统文化我传承——茶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有4700多年的历史了。茶被古人当做饮品,每年清明节新茶初上时,古人还要斗茶,或十几人,或五六人,名流雅士、街坊邻居争相围观,就像如今看一场球赛一样热闹。

古人爱喝茶,茶的品种也很多,有普洱茶、红茶、绿茶、白茶、乌龙茶……当然,最为我们所熟知的是西湖龙井茶,是中国传统名茶,迄今已有一千二百余年历史。龙井茶色泽翠绿,香气浓郁,甘醇爽口,可算是“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杭州有许多茶楼,大家可以随处品到各色茶,还可以欣赏到典雅的茶艺表演。

作为杭州人,我也初学了龙井茶的茶艺。龙井茶的冲泡一般使用透明的玻璃杯,先用热水冲烫茶杯,讲究的是一尘不染,至清至洁。再往杯中放入上好的龙井茶,倒入少许80度左右的热水,讲究的是润茶。最后是采用凤凰三点头的手法冲泡茶叶,一方面是利用手腕的力量,使水壶有节奏地三起三落,经过三次高低冲泻,使杯中茶叶上下翻滚,茶的浓度均匀;另一方面这个三点头还如同行鞠躬礼,蕴含着对宾客的敬意。一杯好茶冲泡完成的同时,还学到了谦恭的道理。

除了龙井茶的茶艺,我还欣赏过用长嘴铜壶背身冲泡茶叶的茶艺表演等等,更激发了我学不同茶叶冲泡方法的兴趣。中国的茶文化是一门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我们一定要将它好好地传承。

文化传承作文素材节曰篇三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但在疫情当下的今天,许多抗议口号的标语上都有错别字。使用错别字出现错误的现象屡见不鲜。我绝对不是偶然的。汉字使用错误表面上只是一个小小的失误,但归根结底是对文字缺乏尊敬的态度的问题,是对文化传承缺失责任感的意识问题。文化传承不容有失,我们要全力杜绝这种现象。

一些抗击疫情主题的标语上屡次出现错别字,比如“带(应该为戴)口罩”,“共克时坚(应该为艰)”等等。在如此沉重的主题下出现了这样的低级错误,令人感到心痛。连疫情的标语上都存在错别字,何况其他的地方呢?错别字现象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写错别字的人加深写错的记忆,这的人印象被扭曲,一字有百害而无一利。

不写错必字这个问题对于个人来说是个小问题,但是对于民族呢,对于国家呢?写错别字也就成为了一个大问题。文字可以传播文化,文化可以传播错别字同样可以传播。事实上,错别字正在蚕食着我们的文化,而我们生命文化的传承者。决不能放任这种现象继续下去。杜绝写错别字的方法,便是在精神层面的唤醒人们的责任意识,唤醒人们对文化,对汉字的责任感,尊敬感。

我们是文化的传承者和守护者,不写错别字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敬意。不但是疫情严峻的今天,也不但是明面上的口号标语,我们需要尽全力。清除错别字,让每一篇文章,每一段文字,每一个句子里都没有错别字的踪影,让宝贵的民族文化不再受错别字的玷污。

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尽到守护文化的责任,努力传承发扬中华文化。这是每一个人的事情,每一个人的责任,需要全民参与。文化传承不容有失!

文化传承作文素材节曰篇四

今天就是腊月二十八了,我和父亲像以往的春节一样,商量好了去买鞭炮,于是我起了个大早,以最快的速度收拾完房间,激动地跑出了家门。终于要去买鞭炮了!“今年我要买烟花、响炮,还有……”这时父亲的手机响了,父亲一脸严肃的接完了电话,转过头来似乎有些不好意思的对我说:“我现在要去开个很紧急的会,你先在家等一会,等我回来咱再去买鞭炮。”我不情愿的打开了家门,有些任性的坐在沙发上,无聊的看着电视。两个小时以后,父亲回来了。我期待的看着父亲,还没等我开口,他就说:“我刚才去开了一个春节期间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工作会议。区里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带头,禁放烟花爆竹。那么今年,我们就不能买了。”我叹了声气,失望的回到书房,随便翻开一本书,便趴在桌子上发呆。想起鞭炮的起源,思考到了放鞭炮的意义。

传说从前有一种叫“年”的怪兽,每逢春节,出来危害人间。人们为了驱赶怪兽,要燃放爆竹。这一传统延续至今,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今非昔比,当今中国进入发展的新时代。这种新时代的转换,不仅是从政治和经济的方面来表现,还应该是思想和观念的转变。十九大提出了三大攻坚战,环境污染治理位列其中,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大量燃放烟花爆竹对大气中颗粒物浓度、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的浓度增加有明显影响,燃放期间PM10和PM2.5浓度分别可达平时的4倍和6倍。

回想以往的春节,从除夕的晚饭开始,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就响彻夜空,或明或暗的烟花忽远忽近。人们只顾着享受一时的喜悦,而忘却了逐渐变得污浊的空气。等到初一早上,车上地上落满厚厚的灰尘,房前屋后布满了鞭炮燃放的垃圾。这难道就是我们所追求的春节吗?燃放鞭炮作为一种传统的过节方式,已然成为新时代的陋习,我们是否还要传承,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作为中国人的传统节日,过春节的本质是为了家人团聚,而燃放烟花爆竹仅仅是为了图个热闹。如果把这种热闹的气氛,作为追求的目标的话,岂不是舍本逐末。

年俗固不可少,蓝天弥足珍贵。过春节的文化基因我们要传承,而对于那些陋俗,是否要选择摒弃呢?

文化传承作文素材节曰篇五

我们学校组织师生于1月7日去首都博物馆游览,我兴奋地背着一大包零食,怀着期待的心情,前往目的地。

进入首都博物馆的大厅,一个高耸的,巨大的青色柱子,吸引住了我们的视线,原来它是由青铜制造而成,即“青铜器”。“哇,好大呀!”我不禁感叹到。坐上电梯,首先观看的就是“高棉的微笑--柬埔寨吴哥文化的艺术”。一位女子身着鱼纹下裙,亭亭玉立的站在展台上。这便是雪山女神的雕像。雪山女神的面容慈祥,手呈兰花指,显得格外温婉,漂亮。大家纷纷拍照留念。我们还观看了玉观音等其他雕塑。紧接着,我们又来到了“凤舞九天--楚文化特展”。来到屋内,映入眼帘的是琳琅满目的瓷器,有青花瓷,雕瓷盘,漆瓷……各种各样的瓷器被整齐地摆放在展示柜里。瓷器上的图案形象逼真,生动客人,有的是洁白,纯净的莲花;有的是古代忙碌的农耕图;有的则是风景宜人的春日景色,让人感觉仿佛置身于当时的情景里。另外,我们还看到了古代人的服饰,其中最为奇特的是一件旗袍,上身是墨蓝色的,上面有用银丝绣成的莲花并夹杂着细细雨丝的图案,下身是淡蓝色的,整个旗袍看上去古色古香,典雅大方。在展示柜里,还陈列着一排排发着亮光的小铜币,玛瑙围棋,玉耳环等。大家不约而同的发出赞叹。

最让人震撼的就是“饮水思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展”。通过参观,我们才知道原来北京的水资源是那么的紧张。为了把水引到北京的河流里。工人们夜以继日的挖着通水管道,非常辛苦。因此,我们一定要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祖先们用他们的才智,发明了瓷器、青铜器、丝绸……而南水北调则是现代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我们一定要接过这根文化接力棒,把人类的文明传承下去,并为人类创造出更伟大的奇迹。

文化传承作文素材节曰篇六

在我小时候,爸爸经常给我讲红军长征的故事,那时,我觉得红军叔叔们特别威武,却不知道红军叔叔们要有时刻面临危险的准备,长大以后,我才懂得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为争做时代新人而努力!

爸爸讲过:“红军长征,跨越了11个省,行程二万五千里,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奇迹,世界军事史上的壮举。在二万五千里的长征途中,红军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跨越雪山草地,克服了重重困难,表现出了红军们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当我听完爸爸的话时,我的心里无比震撼:是什么力量鼓励着红军们进行斗争?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们毫不畏惧,前赴后继地勇往直前?这种力量就是永存的长征精神,就是相传的红色基因。

在长征途中,也有许许多多因战争而英勇牺牲的革命前辈,例如伍若兰。她从小出生在一个贫穷正直的教师家庭,由于父亲对她从小的要求十分严格,所以伍若兰有着如兰花般的正直性格。1929年1月2日凌晨,敌人偷袭井冈山红军指挥部所在地,伍若兰挺身而出,最后被敌人关押在阴暗的牢房里,敌人对她威逼利诱,严刑拷打,她始终大义凛然。1929年2月12日,伍若兰英勇就义。啊,这位女革命家是多么伟大啊!她这种大义凛然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我们是新时代的接班人,我们应该铭记历史。只有真正铭记历史,才能深刻了解过去、全面把握现在,正确创造未来;只有真正铭记历史,才能弘扬为国家独立、富强而英勇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我们是新时代的接班人,我们应努力学习,天天向上,继承我们先辈们的优良传统,传承先辈们的红色基因,争做报效祖国的时代新人。

文化传承作文素材节曰篇七

你知道北管吗?

北管呢,是广泛流传于泉州市泉港区的一种传统民间音乐,与“古音乐活化石”“御前清曲”的南音结为姐妹花,素有“天子传音”的美誉。它呀,还是文化遗产呢,它虽然比不上长城这由古代劳动人民,费尽移山心力,修筑的“世界文化遗产”,但它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从小对音乐方面就比较感兴趣。因为一次意外,我遇到了一位北管传承人。在交谈中,得知老师是教北管的,便试用了一下北管中的一种乐器“提弦”,感觉很不错,希望能深入学习。热情的老师便与我定了上课的地点,以及时间。于是,就这么简单的一次偶遇,北管便走进了我的生活。

老师见我有学钢琴,便建议我来试试“提弦”,我欣然接受。我有扎实的音乐素养基础,北管老师从声乐老师那了解到我的情况后,提出希望我尝试唱唱北管的曲子。

北管分为曲和谱两大类,曲,即声乐谱;谱,即器乐曲。演唱采用“官话”,也就是现代的普通话,音乐风格既保留了江淮一带民间音乐的明朗、幽雅,又容入了闽南、莆仙音乐的柔婉、秀丽,并有遒劲、朴实个性。我自然是愿意一试。我的声线较高,唱北管高音的曲子意外的合适。

老师一开始上课就告诉我,学习北管不简单,要能吃苦,不要半途而废。那时,我坚定的回答老师,我想学北管,我不怕苦!但真正接触北管一段时间以后,我才知道学习北管的人之所以少,就是因为坚持学习北管真不是件容易的事——老师的手练了几十年的北管,早已起了一层厚厚的老茧,我的手尚不适应提弦上锋利的弦,竟练得破皮流血;而少数弹月琴的姐姐们,在初学时,最严重的甚至把指甲弹断了……能唱北管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有的音连老师都唱不上去。

北管老师,为了让北管能传承下去,煞费了苦心。老师对北管的热爱,感染到了我,我希望北管能像流行歌一样,每人都会一两首,这是属于我们泉州的特色呀!

迈入新时代,我愿做小小传承人,保护文化遗产!

文化传承作文素材节曰篇八

2017高考作文素材:从“古诗词热”看文化自信与文化传承

题: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从“古诗词热”看文化自信与文化传承

不是歌手选秀,也不是明星综艺,2017年春节到元宵节,以古诗词为主题的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意外”走红,人们的朋友圈被诗词曲赋刷屏,无数男女老少被诗词达人们圈粉。

古诗词热,仿佛一股清泉,浸润我们共同的文化基因;仿佛一面镜子,折射我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旺盛需求;仿佛一声号角,召唤我们更好地传承经典、筑牢文化自信。

诗意在流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满屏竞传飞花令,一众争说武亦姝。”伴随精彩的表现,一位位诗词达人进入大众视野,一个个与古诗词结缘的故事令人动容,更让我们看到了传承数千年文化的力量。

41岁的白茹云是河北邢台市南和县农民。她的抄写本上,密密麻麻誊写着2000多首古诗词。一些硬纸板和老日志本的正面、反面都留下她对古诗词如饥似渴的印记……

2月7日,白茹云在家中展示多年来抄写的诗词。

白茹云在抗癌路上与诗歌结缘。在石家庄住院期间,她买了一本诗词鉴赏,最初是用来打发时间,后来她从中“品尝到了人生的喜怒哀乐”。

字里行间,她寻找人生的感悟。白居易《放言》中的“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是她面对生活的最好写照。

白茹云也学着写诗填词。“纵使前方晴日少,任风雨,路迢迢”,最能体现她学习古诗词的心境。“‘竹杖芒鞋轻胜马’,虽然路途遥远,但我会坚持。”

如果说古诗词助添了白茹云克服困难的勇气,那么在武亦姝身上,兴趣让她自如穿越应试的夹缝。

“我们不会强迫学生背多少古诗词,古诗词学习也远不止一个‘背’字,武亦姝的积累来自兴趣和坚持。”武亦姝的语文老师王希明对新华社记者说。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古人说没什么好送的,就送你一整个春天吧,这多美啊。”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王周生说,武亦姝的这种感悟,打动了多少观众的心!

诗词大会上发挥出色的姜闻页和侯尤雯,分别来自上海中学和上海文来中学。她们也像武亦姝那样,在古诗词的海洋里流连忘返。姜闻页10岁时身高1米4,而她阅读过的书籍摞起来相当于她身高的两倍。侯尤雯除阅读外,还在学校里参加古诗文学习社团、辩论社。

“我平时不让孩子多看电视。但是,这个寒假,我和孩子一期不落看完了《中国诗词大会》,还把去年的第一季找出来回看。很少有电视节目能够让大人和孩子有高度共鸣,但是这档节目做到了。”上海市民徐明说,“女儿告诉我,她感到诗意在流淌,有一种‘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

心灵有所属: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不少专家认为,《中国诗词大会》是文化供给侧改革的一次有益尝试。它已经成为一个引子,将长期默默植根于校园、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情感激发出来。

“中国人的诗心一直在,但需要被激活。”活动评委、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认为,节目的走红其实暗合了社会中本就埋藏着的了解传统文化的需求,将娱乐节目模式和文化传播结合起来。“所谓荧屏清流,‘清’指其品质与品位,‘流’就是要真正流到观众心里。”

“中国老百姓对于诗词的喜爱和爱好,从来就没有断绝过,古典诗词的美,根植于文化传统,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文学史专家骆玉明对记者说,尽管文化传统在现代社会存在“损坏”的情形,但随着近年来文化环境和文化传统得以逐步修复,出现诗词热是自然而然的现象。

当然,也有人疑惑:“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不使用文言文了,我们为什么还需要古典诗词?”对此,骆玉明的回答很干脆:“倡导古体诗词的阅读、朗诵等,不是要复古,而是侧重今天中华民族文化发展本身,诗词的熏陶实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潜移默化。”他说,中国古典诗词凝聚了大量美好、文雅、高贵的文字,可以帮助人们克服对生命焦虑、不安、琐碎,让我们摆脱低级趣味和粗鄙恶俗。应当承认,不是每个人的工作生活,都会像诗词中描述的那么美好,但也恰恰如此,诗词所创作出的更美好的精神空间和诗意生活,是人们心向往之的。

“尽管时空相隔,但古诗文中蕴含的情感是贴近当下的。”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说,诗文是古代文人墨客基于对心态、社会的理解进行的创作,其中包含了很多人生的共同体验。“不管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都对美好的事物有向往之情;当人们遇到挫折和烦恼时,心灵也同样需要一个宣泄的出口”。

武亦姝等学子的走红,也让人们把目光投射到我们的教育上。毋庸讳言,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着应试思维等现实阻力。复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黄荣华坦言:“在升学压力下坚持古诗文教育很不容易,高考语文一共才6分默写分,利用背书的时间多做几道理科题,分数可能早就到手了!”不少学生课余私下问王希明和黄荣华:“不读中文系,有必要学这么多古诗词吗?”

不过,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教育绝不等于分数,更不等于应试;进一步来说,也不能与《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中侧重考验记忆和背诵划上等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放在更大的时间和空间的尺度上,放在人一生的范畴内,包括古诗词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是更具有高附加值的教育投资,是对身心健康的长久滋养。”上海江东书院、“宝宝念诗”微信公号创始人韩可胜说。

文化要弘扬: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不久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正式公布,这是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

如何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承发展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光彩,成为滋养我们的不绝源泉?面对这个大课题,一个热播电视节目只是迈出了其中一小步。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教育是关键一环。中国素有“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传统,在经历了英语、奥数等科目的长期“称霸”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正在回归。在上海,教育系统将包括古诗文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当中,从语文学科、拓展课程等多个渠道入手加强古诗文教育教学,并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写字等级标准要求,将“书写经典”纳入规范汉字书写内容之中。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融入生活是必然之路。“就像人们常说的那样,老房子要越住才越有人气,越能历久弥新,长期不住人就要朽坏。”韩可胜举例说,我们中国人带孩子去杭州游玩,春天有“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的景致,夏天有“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的感觉,秋季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冬天有“断桥残雪”美景,让孩子们了解白居易、苏东坡就在脚下的堤岸上走过,这就是传统文化与我们当下生活息息相通之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不仅要在中华大地上根深叶茂,还应当花开环球,让全人类爱好美好的人们共知、共享。事实上,近年来,莫言讲述的中国故事、屠呦呦盛赞的中医药、2016年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美轮美奂的文艺晚会和《梁祝》《高山流水》、鸡年春节世界各地欢度中国传统节日的盛况等,都为世界看中国提供了更为纵深的维度。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积累了数千年。‘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备走到世界舞台中央的实力和魅力,需要走出去,也应当走出去。我们理应有这个文化自信,也要有这个文化自觉。”上海社科院副院长张兆安说。

一台成功的电视节目证明了曲高的古诗词也能引来众人和,“关键是能否找到符合大众文化追求、生活节奏和欣赏方式,顺应传统文化的传播规律,创新传播形式。继而实现从‘有意思’到‘有意义’的文化认同升级。”中国传媒大学文科科研处研究员邓文卿说。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不是复古泥古,不是固步自封,而是找到进步的内在动力,彰显民族自信,展现走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路上的自信中国。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