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无政府主义人类学碎片读后感精选

《无政府主义人类学碎片》是一本由[美] 大卫·格雷伯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15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无政府主义人类学碎片》读后感(一):无政府主义,一种精神与现象

根据作者举的例子,似乎也是不少人群的生活形态(不想说社会形态,因为觉得“社会”这个词说不定也是先入为主的……)

其实很想看到作者多举一些例子。当代的例子有Linux,其实我觉得现在成熟的区块链社区与此也很相似——比特币、以太坊、EOS……

作者想逃离一切威权,一切有自上而下的东西……单看区块链社区,已经很“平等”了,但依然存在多个意见领袖(幸运的是确实很多个而不止是一两个),我想这就是二八原则,很难去避免。

现在全世界大多数人还是得活在【国家】【市场经济】的规则之下,内心不愿意在这种游戏规则下被奴役的人,也许只能祈祷无政府主义的精神与现象慢慢靠渗透生活吧……

我也很迷茫,请问这颗星球上有无政府主义者生存的成熟方式么?

《无政府主义人类学碎片》读后感(二):胡言乱语

作者认为,无政府主义不须要一套指导行为的理论体系,因而本书比起一套系统的社会理论框架更类似于一场展示与单向辩论,对于一些反对者意见的讨论。作者对于无政府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区分为,无政府主义相信人类自己潜在的力量,不须要一个实体的强制的约束,小型自助工会即可,把关系还原为个体链接的方式而不是依托于一个虚幻的概念类似于国家,更能够达到理想的社会。

作者提出了对社会和年代划分的思考,认为当前对于文明的命名都是基于国家这样先行的思想,不仅仅是原始社会,一些被认为是国家的文明就是无政府主义的一个范本。进而说明了无政府社会的可行性。

无政府主义是对社会结构的思考和一种解决方案,一种通往理想社会的桥梁,但这些方案的基准点在于认为在人类存在一个共同的理想社会,这会让人产生疑问。尽管观念很多时候是一种经历建构的产物,但无政府主义所构建的理想国也或许并非所有人都期望的状态。

另一方面,从当前状态转向无政府主义所构想的状态需要一个怎样的激发点?主流社会结构的转变可以被认为是受益群体逐渐扩大/生产力释放的过程,这固然是进步主义的说法,到现在为止社会结构的转变都存在契机,19世纪之前这个契机在于被压迫群体的革命,19世纪之后在于经济下行,流水式渐进的改革当然是理想,但现实状况下改革的方向无法控制,一般是会持续变化的。

最后,关于人类学和无政府主义的一点想法,如果相信人类潜在能力,那么以此为假设可以推论出当前社会结构也是符合发展规律的,进而或许可以推出自然发展也会导向一个理想社会,那么无政府主义者是否就类似于相信无政府主义是人类社会在自然资源充足的情况下演化到最后的状态?本身是一种自然无为的态度,因而作者在文末对人类学无为的指责似乎是不成立的。

《无政府主义人类学碎片》读后感(三):大概的碎片

序言太多,大篇幅介绍背景,有几个亮点,建设性的结论太少了

无政府主义

1. 暴力的民主是把人民当小孩,无政府主义是把民众当大人。

2.所有人共赢,基于共识的直接民主。而不是少数服从多数,又名多数人的暴政。

3.投票是由暴力维持的

4.为什么支持者声音小,为什么研究甚少,反对者害怕暴力不能理解的原因。具体忘了,觉得不重要。

5.现存无政府主义实例不胜枚举,加泰罗尼亚的工人自治,很多较初级的社会,但未说明是否存在犯罪率高之问题。

6.人本性其实倾向于最少时间工作为了满足最多时间享受生活,历史中工人农民甚至雨天出租车,赚的多了工作就少了,追求更少的工作时间,这与资本主义下的社会截然相反,后者追求更多的收益。由此提出两个疑惑,1.是否越少工作时间越好?答案:是。比方一周四天,一天四小时。更多的人有时间能做真正想做的工作。2.影响科技的发展是否好?我给出的答案是科技是生活的副产物,不是直接盲目的追求。

7.诗人Robert Graves回归非工业的社会,觉得他活的就值回票价,能研究,写诗,活过一回和是否有机器人帮你做事没有主要联系。我想到一个统计,是10%的happiness取决于环境客观因素,50%基因,剩下40%是精神。和我认为的不太一样,或者我习惯的只是去追求那十分之一,fame is a lie,

8.诗人认为自诩『伟人』的心态都是毁灭,精英统治的理念我解读为轻微的反人类,作者说知识分子绝不可以这样。

9.革命的方式,类似非暴力不合作,比如穿着米其林轮胎服装去活动,警棍无法阻止。非革命的逐渐从统治中脱离。

10.全球化的,无政府的难点(我认为是悖论)是占少数却实在的有钱有权的,反对平均,假设拥有是合理的,那么全球化也是不合理的。

11.不同的人民议会管理不同的城市,类似于希腊城邦,柏拉图他们认为有个最大的民主圈子,5000人。后来变成了他们认为100000人(具体的人记不清了,托福文章里的)

《无政府主义人类学碎片》读后感(四):alternatives

感兴趣的几个点

1. 中文版序写得挺有意思。加泰罗尼亚的工人自治被作者的父亲认为是现代历史上一个最伟大的实验。

2. 作者认为无政府主义的基本前提是对待民众要像对待成年人那样,而不是像对待小孩一样。(觉得对此有质疑的人应该认同《乌合之众》对人群的理解)

3. 作者要把无政府主义者和认同社会主义等的左翼人士划清关系。20世纪初大部分欧洲国家的无政府主义者与社会主义工人工会的区别:后者倾向为工人争取更多的工资,而前者是争取更少的工作时间。“大部分生活在非资本主义环境的人都倾向于赚取经济学家所说的‘目标收入’(targeted incomes);他们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而当他们达到目标时,便会停止工作,然后轻松下来享受生活。这也解释了经济学家认为的非理性经济行为:例如,如果农民需要通过种植稻谷来买自己生产不了的东西,而稻谷价格在国际市场突然上涨三倍,他们通常不会多种而是少种(据说,这也是为什么在纽约下雨的时候你截不到出租车)。”

4. 作者想用这本小书说的是“对那些尝试去实现由人民自治的世界的人,什么样的社会理论是有用的?”理解这个理论有两个前提,一个是相信“另一个世界是可能的”,另一个是“所有无政府主义理论都要自觉地反对一切先锋主义(Vanguardism)”。但非先锋主义的革命知识分子的实践怎样运作?作者运用人类学的特长(以自治社区和非市场经济为核心调查对象;通过参与观察而写就的民族志)来提供实践思路。人类学家在进行调查时,观察人们做什么,然后尝试梳理隐藏在行动或行为中的符号、道德或实践逻辑;尝试了解观察对象不自觉的行为或习惯。于是革命的或说激进的知识分子的任务就变成:“去观察谁正在创造或实行另一种可行的模式,尝试弄清这些模式怎样可以有更大的影响,并将这些想法带回来,不是作为处方,而是贡献和可能性——作为礼物”。这段话读了几遍才隐约理解了意思。换句话说,作者认为拥护无政府主义的革命的知识分子要用人类学家的研究方法武装起来,他们和民众的关系不是引领和跟从的关系,而是观察民众,并提炼民众的行动逻辑和模式,然后把这些模式作为礼物带到可能需要它扩展视野的地方

5. 尼日利亚的Tiv部落。这个部落里市场受魔力保护。“任何谋求名声、财富以及顾客的人都被视为巫师。他们的心脏外面包着一种叫TSAV的东西,它依靠吃食人肉来增强能力。大多数人都避免做这样的事情,但他们相信有一个秘密的巫师组织,他们将人肉偷偷地放进被害者的食物里而产生所谓的“肉债”,受影响的人最终会疯狂地消耗他所有的家人。这个想象的巫师组织被视为国家的隐形统治者。权力因此是制度性的罪恶,每一代人都会通过觅猎巫师的行动去找出罪犯,从而有效地粉碎任何萌芽中的权力结构。”

《无政府主义人类学碎片》读后感(五):“炸毁围墙”

一、炸毁围墙

我觉得这本书里最精彩的一个论点,并不是介绍无政府主义者可能的组织方式或者决策方式,而是作者对我们的提醒:

【“为什么我们要由这样或那样的预设开始??” 】(序论)

已经存在过的的、运行良好的无政府主义社会(比如马达加斯加的地方自治模式)为什么会被无视?因为他们被贴上了”原始“的标签。我们已经预设了:马达加斯加是落后的原始社会,他们哪怕有类似成功的尝试,也是不可取的。

原始的标签,是根植于所谓”现代性“的概念---作者直接点出了一个我们思考的盲点:【“我们讨论所谓的”现代性“时,习惯将英国的自由放任经济学和法国的共和政府相结合,尽管两者从不曾同时出现过。这样的谬误,是受托马斯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的影响。”】(P48)

作者认为,”现代性“与否,只是一种思考的工具。包括我们教科书讲的,按照“现代性”的标致之一-------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来概括历史,这本身只是工具(或角度),而非绝对真理。但这种工具往往会被滥用。表现为人们对”革命“这个词汇的滥用(工业革命、产业革命等词汇的发明)。

其实,把革命”看成是和之前历史的决裂“,仅仅是因为这样的看法能制造更多”讨论的角度或深度“,但革命本身并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决裂。我们暂且不讨论革命这个词汇本身,而是把焦点放在别处:【”先别把革命想象成一样东西,比如一次伟大的巨变,而是问‘什么是革命的行动’】(P51)

这样的话,所谓的“原始”社会的许多具体行动对现在依然有意义。(比如充分聆听每个人意见,哪怕有一个人反对也不强制进行少数服从多数的投票)

------------------------------------------------------------------------------------

只有到这里,我们才能不以一种嗤之以鼻的角度去看待本文。

二、“不要去否定未来的一切可能性”。

从无政府主义的实践角度,我们能向作者提出无数的问题,(比如我会问:如果在一个自治组织里,人数极其的多,怎样保证每个人的意见被合理表达,怎样才能让这样的决策过程更有效率但又更公正?)

但可能作者的回复可能却是一句看似简单却又俏皮的例子,这例子启示我们,我们不能停留在疑问阶段,因为很多东西要去实践了,才知道是否可行:

【”.....我也准备好了自认为能妥善处理(消除贫困)这个问题的三个要点:......(第三点是)取消所有全球旅行或居住的限制。当这些得到实行后,余下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当坦桑尼亚人或老挝人不再被限制移居到明尼苏达或鹿特丹时,任何富有的强国都会决定,没有什么比让(这些人)留在原地更重要的事了。难道你不觉得他们会努力做出什么改变吗?“】(P90)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