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嗜思认知者经典读后感有感

嗜思认知者经典读后感有感

《嗜思认知者》是一本由(法) 范妮·尼斯博姆 / (法) 奥利维耶·雷沃尔 / (法)著作,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4.00元,页数:2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嗜思认知者》读后感(一):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原来思考也会上瘾!

“我把生活看作一场大型接力赛,在这场比赛中,每个人在跌倒之前应该把迎接挑战的接力棒传得尽可能远一些。我不承认在生物学上,在智力和体力上我们存在任何终极的局限,我的希望几乎是无限的,我对斗争的结果满怀信心。人类的血液有时在我体内唱歌,大西洋兄弟的低沉轰鸣似乎来自我的肺腑,我于是感受到一种快乐、一种醉人的希望、一种对胜利的坚定信念,恰如尽管地上已经堆满被击碎的盾和剑,我仍然觉得是在这块土地上初次投入战斗一样。” ——罗曼·加里(唯一一位两次获得龚古文学奖的法国小说家)

作为一个哲学系的学生,我经常感叹身边怎么有这么多学霸或者天才,他们把思考当作是一种游戏,一种与生俱来的天赋,一种融入生活的挑战,真的非常佩服他们,就像上面罗曼·加里说的那样,在思考中感受到“一种快乐、一种醉人的希望、一种对胜利的坚定信念”。

读了这本书,我才知道在心理学上,这类人原来有他们专属的名字——嗜思认知者,就是这样一类人,他们最基本的生活习惯就是“疯狂热爱思考”,这种习惯不仅异于常人,而且偏执到“上瘾”的程度。

并且这类人的智商普遍高于常人,具有“超常思辨”“超常敏锐”“超常迁移”的特征,不得不说,这些人真的生来就是个个领域走在前面的人呀。

但是,这些特征也并不是全都能导向好的结果,他们经常会陷于自我的牢笼之中,也就是我们经常在很多天才的传记中看到的那样,他们往往不善于管理情绪,也不善于和他人打交道,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愿意向他人或世界敞开,只有通过沉醉于思考才能获得乐趣。所以,这些人,要么成为天才,要么成为人们口中的“书呆子”。《三体》中申玉菲的丈夫魏成就是一个这样的人。

这本书中还进一步把嗜思认知者分成两类,分别是“紊流型嗜思认知者”和“层流型嗜思认知者”。 “层流”和“紊流”是两个从流体力学中借用过来的词语。层流的流动比较有规律,方向固定,流动方式稳定,因此具有良好的可预测性。与之相反,紊流的流动方式很复杂,没有规律,方向不一致且多变,因此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 层流型嗜思认知者往往眼界高远,判断普遍客观且逻辑严密,行为比较节制有分寸,社会适应性较强,往往在多个不同领域都具有天生才干。

相反,紊流型嗜思认知者的想法往往是一闪而过的,据此做出的判断带有情绪色彩,很主观,很不切实际。他们行为夸张,不乏荒唐怪诞,很难具有一致性。他们可能在有些方面才干非凡,却在另外一些方面表现得很不成熟。这种现象被称为认知发展失衡。

并且,每个嗜思认知者身上都会有“层流”和“紊流”两个维度,只是所占比重不同。本书详细分析了这两种特质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更好地发挥他们这些优秀天赋。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天才其实也承受了很多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所以,我们应该敬佩而非只是羡慕。

《嗜思认知者》读后感(二):嗜思认知者:像是在阅读一场人格研究报告

“不寻常的能力,不管是认知能力、情感能力、艺术能力,还是运动能力,我们对它们重新命名(层流型和紊流型),然后进行归类(嗜思认知和极端认知),这样它们就变得更加清晰易懂了。通向成功的道路,必然要经过这样一种勇敢的尝试。”

嗜思认知者是我最近阅读的最后一本心理学相关的图书。最初是被这本书的封面吸引,封面上的水彩画色彩丰富,小小的水彩画却汇聚了面孔,星球和书本等元素,也感觉很有内涵的样子。

但是之所以一直没有开始阅读它,是因为我感觉,我并不是书名上所描述的嗜好思考的人,可能这样的人在我的印象里是像爱因斯坦那样的天才吧。但是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发现书中描述的嗜思认知者,或许离我们并不是那么遥远。

《嗜思认知者》是由三位心理学学者兼心理医生合力完成的一本书,而“嗜思认知者”这个词也是他们独创出来的。在书中他们对这个词语进行了解释,并且列出了三个重要特征,还对这一类人进行分类,将其分为紊流型嗜思认知者和层流型嗜思认知者。

那么,究竟什么是嗜思认知者呢?顾名思义,他们最基本的生活习惯就是“疯狂热爱思考”,而且偏执到上瘾的程度,才能用“嗜”这个字来形容。但这种特点有好也有坏,好处是能够获得超常天赋、聪颖早慧、高潜能;坏处则是好高骛远,宁愿徜徉在精神的河流中,也不愿意脚踏实地。作者用了很多形象的比喻来形容嗜思认知者,比如斑马、绒熊和猴。紊流型嗜思认知者就像猴子一样“坐不住”,在不同兴趣之间迅速切换,但每次都追求思考到极致;而层流型嗜思认知者则如同熊一样坚韧、耐心,却也太过隐忍。

除此之外,作者并没有信口开河,而是展示了对嗜思认知者大脑核磁共振弥散成像的发现,略微科普了一下如何利用神经科学推测性格,大脑真是一个复杂的器官。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就好像听了一场人格研究报告一样,心理学真的很奇妙,对常人来说很难理解的行为和性格,在心理学中就可以找到依据来进行解释。深入了解自己和他人的人格与性格特点,也有助于我们更舒适的生活。

书名:嗜思认知者 作者:[法]范妮·尼斯博姆、奥利维耶·雷沃尔、多米尼克·萨佩-马里尼耶 类型:思维认知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嗜思认知者

评价人数不足

(法) 范妮·尼斯博姆 (法) 奥利维耶·雷沃尔 (法) 多米尼克·萨佩-马里尼耶 / 2023 / 电子工业出版社

《嗜思认知者》读后感(三):充满争议的《嗜思认知者》

嗜思认知者是一种非典型的思维方式,他们以独特的方式思考,并且无法停止思考。他们通常被认为是“早慧的”“有天赋的”“高潜能的”。他们有三个重要的特征:超常思辨、超常敏锐和超常迁移。他们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紊流型和层流型。

《嗜思认知者》是一本2023年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三位神经科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人员,他们对这类人群的认知方式、优势与劣势、自我优化方案等做了深入解读。

你认为真的存在这种人吗?

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每个人对嗜思认知者的定义和判断可能不一样。有些人可能认为这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现象,有些人可能认为这是一种心理学上的分类或标签。这种分类方式也令人困惑,可能不是完全科学的,也可能有一些争议或误解。有些人可能觉得这是一种优越感或自我标榜的方式,有些人可能觉得这是一种自我安慰或自我否定的方式。

但话说回来,非专业者很难笃定地对专业研究做出任何评价。我只想根据书本内容来分享一些信息,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作者的看法。

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嗜思认知者可能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或方法,因为每个人的思维方式都是独一无二的,也可能随着时间和环境而变化。不过,根据《嗜思认知者》一书中的描述,嗜思认知者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比如:

他们有超常的思辨能力,喜欢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对自己和世界都有强烈的好奇心。

他们有超常的敏锐度,能够感知到细微的变化和差异,对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和动机都很敏感。

他们有超常的迁移能力,能够在不同的领域和语境中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创造出新的观点和想法。

如果你发现有人有这些特点,那么他可能就是嗜思认知者。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他一定比别人更优秀,只是说明他有一种不同于常人的认知方式。

作者用两种动物来描述两类嗜思认知者:层流型嗜思认知者是熊,紊流型嗜思认知者是狨猴。简单来说,前者镇静而遵守规则,后者焦躁而打破规则。当然,作者在书中提到了许多细节特点,甚至于过分细节而难以记忆。

当我读到层流型嗜思认知者可能遇到的危险时,瞬间想到《月亮与六便士》里面的主人公。书中提到

看这个描述,不正好是斯特里克兰德本人吗?一个中年男人,突然抛妻弃子丢弃社会地位,离家出走,最后到了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只为找到自己。

根据《嗜思认知者》一书中的说法,嗜思认知者占总人口的2%到5%。 他们的大脑结构和功能也有一些与众不同的地方,比如更密集的结构连接、更尖端的大脑活动和更高效的功能连接。在神经科学脑成像图中,

通俗来说,无论是哪类嗜思认知者,大脑结构都和常人不同。作者试图使用神经科学的证据来表明研究具有科学性。但这似乎有失偏颇,如果我们要利用神经成像来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嗜思认知者,那必然要有把握十足的证据。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能通过判断不同脑区的连接性强弱来断定一个人的属性,这种证据才足以为信。如果一个人枕一颞一顶叶区域的功能连接性更强,就能断定他是紊流型嗜思认知者吗?这种推理模式值得商榷。

在作者 Fanny Nusbaum 的个人主页上,她开宗明义写道:“Le fil rouge de ma vie professionnelle est sans aucun doute l’étude et l’accompagnement de l’Intelligence Humaine.”。翻译成中文,大意是她认为自己的职业使命所在是对人类智能的研究和支持。从作者已经发布的论文来看,她的确专心研究人类智能问题,尤其以儿童为研究对象。或许是因为儿童的智能尚未发育完全,以及儿童受到的社会规训较少。从这个角度来看,本书已经打开了愿景的一个窗口,只是这个窗口看起来还需要更多证据和严谨的论证及实验。

人类对智力的热情永远不减,我们都希望自己是一个聪明人,智商测试亦非常火爆。作者在书的最后提出了自己的智力模型——超级认知模型。不过篇幅有限,他们并未展开描述,仅提供了模型架构图,放上图片仅供参考(见图)。但要注意一点,智商高与个人成就不一定成正比。即使我们不够聪明,依然要认识自己,要勇敢活出自己!

贴上她的论文页 https://www.semanticscholar.org/author/Fanny-Nusbaum/6875159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