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知堂回想录的读后感大全

知堂回想录的读后感大全

《知堂回想录》是一本由周作人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88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知堂回想录》读后感(一):《知堂回想录》

1、周作人的文章学识,早年的立场作为,都是堪当一代大师的。文风恬淡冲虚,有若《笑傲江湖》风清扬;

2、作为老二,自幼生活作文各方面受鲁迅照顾,性格里有懦弱妥协的一面。以至于最后出任伪职,在“不该错”处大错,无可挽回。与鲁迅的铁骨铮铮,到死都是“我也一个都不宽恕”性格对比鲜明;

3、看到网上周作人晚年简介,66年81岁被皮带棍棒抽打,求安眠药自杀不得,‘寿则多辱’!人活一世,读过多少书,写过多少好文章,经见过多少世事,见识如何高明,如果不幸生在这样的权力和愚蠢主导的国度,那又有什么意味呢?深深一叹~

《知堂回想录》读后感(二):读《知堂回想录》

读到一半的时候发现书读早了。这本书周作人写于晚年,引用旧作很多,而且时过境迁,周的一些看法已经较以前不同了。如果放在后面读,应该更轻松,而且更能把握他的思想脉络。 本书的写法,周作人多次举歌德的自传《诗与真》为例,说明自己这本回忆录除难以避免的遗忘和脱露外,所记述的全是真实的,绝无丝毫的虚构。这种写法也与他一贯写文章的态度一致。 以周作人的文笔,要想写民国史,尽可以往宏大了写,但是他没这么干,十分“小家子气”地写着自己的经历。人事,吃食,风土,文化,信笔写来,就是一篇篇绝好的散文。偶尔夹杂着一些议论,谈及文化、儿童、妇女、翻译、写作等,又展现出他作为思想家的一面。 他在李大钊被杀后,告诉李大钊儿子噩耗时的笨拙和犹豫,让我意识到他并非薄情之人,在他温和闲适的外表下,其实包裹着一颗炽热的心。 涉及鲁迅的内容很多,尤其是日本留学时期和北京居住时期,两人一起读书、翻译、写文章,那时真是兄弟怡怡。后来谈及“自寿诗”和鲁迅的性格,可以发现,他们兄弟纵然已经决裂,但仍然是彼此的知己。周作人记下鲁迅讲的一句话,很能体现鲁迅的性格——“人有怒目而视者,报之以骂,骂者报之以打,打者报之以杀。” 不过关于周作人的真实还有两点需要注意。 一是周氏的真实不等于什么都写,而是在说真话的前提下只写自己想写的。因此如果想从这本书中寻找出兄弟失和、出任伪职这两大疑案的谜底,恐怕会大失所望。对这两件事,周作人秉持的是一种“不辩解”的态度,他素来喜欢的倪瓒的一句话:“一说便俗。”所以,“泄露天机”的话他一句也不会说。(相关章节:一四〇、一四一、一七六至一八〇) 二是周氏的真实不等同于事实。比如周福清的科考行贿案的细节,我对比了今人黄恽的《〈李超琼日记〉五题》一文,发现颇有出入。周氏说信是要送给主考殷如璋的,而黄氏引用了当时苏州元和县县令李超琼的日记和一点“内情”,说周福清与殷如章虽是同年,交情却不深,这信是要送给周锡恩的,结果被仆人错送到殷如章手中。孰真孰假,真是难以辨别。(相关章节:五)

《知堂回想录》读后感(三):读《知堂回想录》

读到一半的时候发现书读早了。这本书周作人写于晚年,引用旧作很多,而且时过境迁,周的一些看法已经较以前不同了。如果放在后面读,应该更轻松,而且更能把握他的思想脉络。 本书的写法,周作人多次举歌德的自传《诗与真》为例,说明自己这本回忆录除难以避免的遗忘和脱露外,所记述的全是真实的,绝无丝毫的虚构。这种写法也与他一贯写文章的态度一致。 以周作人的文笔,要想写民国史,尽可以往宏大了写,但是他没这么干,十分“小家子气”地写着自己的经历。人事,吃食,风土,文化,信笔写来,就是一篇篇绝好的散文。偶尔夹杂着一些议论,谈及文化、儿童、妇女、翻译、写作等,又展现出他作为思想家的一面。 他在李大钊被杀后,告诉李大钊儿子噩耗时的笨拙和犹豫,让我意识到他并非薄情之人,在他温和闲适的外表下,其实包裹着一颗炽热的心。 涉及鲁迅的内容很多,尤其是日本留学时期和北京居住时期,两人一起读书、翻译、写文章,那时真是兄弟怡怡。后来谈及“自寿诗”和鲁迅的性格,可以发现,他们兄弟纵然已经决裂,但仍然是彼此的知己。周作人记下鲁迅讲的一句话,很能体现鲁迅的性格——“人有怒目而视者,报之以骂,骂者报之以打,打者报之以杀。” 不过关于周作人的真实还有两点需要注意。 一是周氏的真实不等于什么都写,而是在说真话的前提下只写自己想写的。因此如果想从这本书中寻找出兄弟失和、出任伪职这两大疑案的谜底,恐怕会大失所望。对这两件事,周作人秉持的是一种“不辩解”的态度,他素来喜欢的倪瓒的一句话:“一说便俗。”所以,“泄露天机”的话他一句也不会说。(相关章节:一四〇、一四一、一七六至一八〇) 二是周氏的真实不等同于事实。比如周福清的科考行贿案的细节,我对比了今人黄恽的《〈李超琼日记〉五题》一文,发现颇有出入。周氏说信是要送给主考殷如璋的,而黄氏引用了当时苏州元和县县令李超琼的日记和一点“内情”,说周福清与殷如章虽是同年,交情却不深,这信是要送给周锡恩的,结果被仆人错送到殷如章手中。孰真孰假,真是难以辨别。(相关章节:五)

《知堂回想录》读后感(四):《知堂回想录》

本来在写敬佩周作人不说,但是,这只是一个做法,并不一定就得作为一个修行的标准,的想法渐渐浮现,因此《知堂回想录》的书评也作罢了。这个想法的出现有两个引子,一个是高尔泰的《寻找家园》,它的悲伤和它的强烈的说清这件事分不开。而在回忆录里说清楚一件事,例如《寻找家园》里高尔泰写女儿的去世,《巨流河》里写张大飞,大概都是生者对死者所怀的一种责任。这种感情其实周作人自己本身也有,如他遗憾没有能够为钱玄同编年谱之事。另一个只是余世存《非常道》里引用的余杰的一句话,余秋雨你为什么不忏悔?(大意如此)当然这对我是不能成立的,因为我对周作人可以说充满尊重(尤其是读完《知堂回想录》以后)。

但忽然想起周作人讲日本人的席地坐在冬天,相比西式的高坐,两腿能够保暖,所以好。想起确实双腿的冷是我以前寒假没办法在图书馆和家里坚持看书的一个大的因素。必须得在宿舍里开足空调,其实那样也还是双腿冷。觉得回想录里这样的地方不记下来太可惜,就重新开始写,不过暂时也只有这一点。以后突然想起来了,就再记一下。

大学时代是我侨情盛极的时候。那时因为由于喜欢一个人而想要改变自己,可那时觉得改变似乎不可能,好像那是性格,由基因定下,物理的,无法更改。但渐渐发现,观念的可变使得当初的想要改变得以实现。观念改变,在同一块物理身体上,造成一种真正契合物理的一套环境。这环境可以说是自己营造,但也不得不说它很可能是一种回归,回归到本来的自我。这个过程我觉得极大地需要靠阅读以及实践,当我去找寻,比如说周作人,他的对于儒家的领悟,从何而来时。首先他的杂学兴趣绝对对于他的仁的理解至关重要,杂学这里就包含了一种兼容并包。然而除此,在实践方面,我认为极重要的,是与有可从善如流之处的师友的接触。并不一定是得着言传,但必是要有身教的。例如周作人屡次提及蔡元培,鲁迅,钱玄同的一些做事,这不仅是服膺,也一定是深受影响的。此外的实践便是自己的一人撑起的经历,例如在日本的生活经历。这则多半是去实践自己的观念了,同时也有改动。例如我只身在东京,我则就完全以自己的观念来和东京赋予我的生活相对照,磨合,探讨。

上面提及蔡元培,周作人在《知堂回想录》里最长的一次抄书即是蔡元培回林纾的信,他为此甚至不辞辛苦抄下林纾的公开信原文(在周作人可能并不想把林纾这信摆进自己的回想录里吧,哈哈)以解释原委。我读了蔡元培的这封信,也能体会周作人该是怎样的敬佩蔡元培啊。读《知堂回想录》这样的传记,就会借着作者的评价,得到一个因缘际会,脑子里记着,也要去了解周作人评价甚高的这几个人。至少有蔡元培钱玄同。鲁迅则更不用说。

-------

2017.12.5

看了高晓松讲鲁迅尾声里对周作人的评价为贪图享乐,我心里是有点痛苦,因为我真是喜欢《知堂回想录》,而我又确实觉得高晓松没说错。大概我潜意识里一直在想着这件事,刚刚王安忆的一句话又浮出来,她大意说人(或者作家)是不该受到这么大的考验的。这个大考验我记得她是指。想到这里我又觉得我有什么资格去找一个说法,以使好像什么东西减轻了呢。毕竟我连使什么加重也不该去做的啊。

《知堂回想录》读后感(五):天知地知 知堂是否亦知?

以酒为衣

读《知堂回想录》所感

我向来是个俗人,彻头彻尾的那种。因此虽知自己乞巧之时多料不到成拙,凡事总该谨慎为上——但终归输给了那种带着点自得喜气的感觉,觉着身卧云山万事轻,虚幻而飘然,这种美好我是放不下的;且往坏里想,纵是镜花水月一场,也是做过梦的,未得多少遗憾,反倒释然多些。

出于私心,我向来对那些避让又有温吞的性子的人好感颇深,想着同类人的心总是相通的,于是也假装大公无私地盼他们点好。好似他们好自己就会好似的,着实可笑。但心底知道他们不那么好其实也无妨。本就是喜欢他们的懦弱与真实,若是太刚毅勇武总觉得完满却远在天边,取经辛苦,不愿过那八十一难强行接近。但申明是要的,对功德圆满的人我是心服口服地承认和赞美的,知道自己做不到这一步不敢妄言胡论,只是感叹罢了。因此下文避而不谈,只谈谈自己爱深责切的。

“周王寿考,遐不作人。”用这个典起名是很妙的,寓意不凡,言简意深,难觅瑕疵。纵使最后时局所迫无法署上“作人”之名,也还是念着这个典在译作上署上了“遐寿”。只人生难免趋时受惑,寓意再好也士林难期。国难时想避时局给自己于八道湾留一屋子清净,到最后还得借着故旧爱徒的薄面。如说怎么偷来的浮生半日闲不管,总算是有过一段清净日子的,虽然中间波折众多,本心尽失,但后来或许也未十分后悔。虽然收到《谢本师》之类的冲击, 但并非得意门生所作,伤害不深,不似当年自己那篇大义凛然字字诸心,还能安慰自己“作人”还是留下了点什么的。也算是没辜负了此句宏意。

但是否辜负我向来是不在意的。实不相瞒,我只想知道如何能避那么一会儿,好好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为自己造一场十年的尘梦。不管后来谁人不知是不对的,但人被琐碎闲杂压垮时,只觉且乐生前一杯酒实际些,反倒是把身后千载名抛之脑后,想着谁人顾得上便让谁人顾去,与我何干。再消极点,把责任往外推也未尝不可,想着人生由命非由他,最后倒春风得意也未可知。

可上文都是成千上万人想最后留给一人做的,我自知轮不上。那些观点纵使我没穿棉拖冻得有点僵的脚趾头同意,想吃泡面的胃也不会同意的。可梦还是得做的,不然心不同意,那可麻烦多了。

可在外边总不能如此。现今算是认清现实了,知道自己连避的本事都没有,抱关击柝还得排队,上策还是回头做老实人。可惨的是没做过,连经验也没有,只得亦步亦趋跟在别人后面,邯郸学步,想着爬也得爬回现世。现世收不收反正也到了,往城门口一躺,就当自己回去了。

还是希望自己有那么点福分,能在旧世无法避,新世融不进之时,收得几枚有趣的闲章,往自己脑门一盖,哐一声倒地,寿终正寝,快快活活地跑去海上仙山了。

茕茕白兔,东奔西顾,衣不如新,人不如故。时局定乱,世事难料,生逢盛世自然是好,但说是结局有无不同之处,却也都是人来人往总最后什么也不见了,。

人生穷途末路的时候多,未高瞻远瞩望尽天涯路的时候更多,大家都是凡人,无需苛责。寿则多辱,人避到最后什么也难避掉。自以为贪嗔痴尽散便能逃过劫数,不过笑话。可老虎桥的岁月再苦,还是难忘白酒和青梨。有留着一点趣,就够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