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舍我其谁:胡适(第二部)读后感精选

舍我其谁:胡适(第二部)读后感精选

《舍我其谁:胡适(第二部)》是一本由江勇振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元(全二册),页数:84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舍我其谁:胡适(第二部)》读后感(一):你认识胡适吗?

这不是评论,呃~

只是看了这本很厚很厚的书之后才认识了一个完整的人。

所以之前的听说过的,或者在哪里哪里东看西看过的一些故事,片段,都不够精彩。

这本书里面写了一个精彩的人。

还没看第一部,就已经期待第三部了哈哈哈。

《舍我其谁:胡适(第二部)》读后感(二):胡适研究走不出的误区——胡适说什么大家就信什么

有多少人说胡适是一个实验主义者。然而,又有多少人能回答,说胡适是一个实验主义者的说法,是经过他们研究分析以后所得到的结论,还是胡云亦云、人云亦云、想当然尔的结果?胡适有关实验主义的文字,或者可以拿来作为实验主义运用的文字,比比皆是。胡适到底是不是一个实验主义者,或者究竟是什么意义下的实验主义者,我们都可以用这些现成的文字来分析来研究,不需要等新资料的出现。为什么胡适的研究到现在为止没有新的典范出现?“胡适说过就算主义”使然也!

没有人怀疑胡适是一个自由主义者。然而,自由主义是一个空泛的名词。套用胡适最喜欢说的话来形容,自由主义是一个笼统空泛的名词。称胡适为自由主义者,就仿佛说胡适是一个中国人一样,没有什么诠释的意义。更有甚者,说胡适是一个自由主义者,套上了这个标签,会让人误以为那就是答案。其致命的结果是:说胡适是一个自由主义者,本来应该只是研究的起点,结果却因为看起来像是一个结论,就被不假思索地引为定论了。

自由主义并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观念,它会随着时代的进展而被赋予新的意义。18 世纪的自由主义不同于19 世纪的自由主义,胡适所处时代的自由主义也不同于21 世纪的自由主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全球化经济的发展,自由主义的使命也必然要与时俱进。换句话说,我们必须要问:胡适是在什么意义下的自由主义者?我们更必须要问:以杜威弟子自居的胡适,究竟是如何诠释、挪用或误用杜威的自由主义的?

《舍我其谁:胡适(第二部)》读后感(三):作者无聊的扯淡,毁了胡适先生光辉传奇的一生。

乱七八糟的什么都说,其实什么都没说。

纪实的著作又怎么能这样写?来不来就是学界公认最权威,你得到谁的公认?书里处处透着不可一世的语气,虽然对史料的分析有独到之处,但这种霸道的口吻让人相当的生厌!

又夸海口说纠正了别人多少错误,是不是有点走火入魔了?

本来第一部是不错的,但到了续集,作者似乎完全把自己当成了天下第一的武林盟主,除了自己,其他人总是有错。

在内容上,什么东西都扯进来,就像凑字数一样。以至于看了一百来页还不知道到底想陈述些什么。作者一开始就说不能被前人和胡适牵着鼻子走,我还挺高兴,但一百多页过去了,没看到他分析什么东西出来,要么搬一堆史料出来,要么就是否定别人,结果就是,作者连史料都抛弃了,完全随自己的好恶进行解读,不断地否定别人,不断地发新论。学界公认最权威,就是这样来的么?

在字里行间,也处处透着对胡适的敌意(是我误读了么?),“操控”、“伎俩”这类词的大范围运用,不禁让人遐想:胡适到底做了什么伤天害理的事,以至于要被如此解读?当然,其中也不乏溢美之辞,但总是觉得相当别扭。在常人看来很随意的一件事,作者总是要发一点所谓的自己的独到见解。不知为什么,越到后面越觉得这个作者不是在写传记,而是专门在卖弄自己独到的学识。这种不规范的用语,甚至让人怀疑,作者身上是不是还存在着“流氓习性”?

要说本书一无是处,也不见得。我觉得,至少能让猎奇的人发现新大陆什么的;另一方面,也确实普及了胡适先生的一些生平。

推荐余英时、周质平先生他们对胡适的研究著作,《重寻胡适历程》、《光焰不熄》等。

当然,最重要的是看胡适先生的原著。新推出的《胡适文存》十二卷影印版就不错,当然还有98年北大的12卷本也很好。

言语或许过于严肃,给人一种本书一无是处的错觉。

《舍我其谁:胡适(第二部)》读后感(四):胡适传的用途(或者说苦逼屌丝读传记的用途,呃,扯远了没收住)

一般来说,这本偏学术的人物传记,可能多半会被专业学者、学生或民间历史研究者等等收走,可碰巧也能出现个本人这样偶尔愿读些传记的屌丝。

那么屌丝为啥要读学人传记呢,这里把我的欲望构成闲扯一通。

看传记的一大需求之一,是我喜欢在读书的过程中在脑海里cosplay,把自己想像成传主,读一段意淫一段。另外,我有一些轻微的不知叫什么想像代入症还是什么的,看成功人士(商、政)传记之后我脑袋容易犯抽,抽的过程中各种自以为是、各种觊觎天下、各种牛逼,有极大的毒副作用。读学人传记,前一阵还读了读别的,好像副作用小一些,当然,读到这大爷北大任教月薪280块大洋的时候,也冲动了一下上租房小组租他个一室一厅。这纯属个人残疾,不适用于他人。

看传记的需求之二是装X,那么我认为装X也有几个层级。比如你读到胡适洗澡这一段。

第一层级读到“从记录来看,他不是一个常洗澡的人。平均看起来,半个月到一个月一次。”这一句就够了,不管是酒后吹牛、还是跟老爹叫板,记好了出处也就是书名,然后就直奔下一个点。(当然你都不用,一般来说你学校只要有中文系什么的文科专业且图书馆不是荒废状态,这种近年来的重要作品一般都有,没有你登个记过几天也就有了)。

第二个层级可能是要读到“1921年到1922年是胡适一生中日记记得最为详尽的两年。然而,他很有可能详于学术思想方面,而轻于日常生活起居的记录……因此,洗浴的记录在1921年以后完全有可能漏记。”其实这段说得是关于某一段时间四个月没有洗浴记录的解释(天知道适之先生为啥爱记这个),但楼上那个层级的不知道啊。这个层级的优势就是不单知道一级的事儿,二级的储备还可用于补充或反驳,可进可退,可攻可守。

那,第三个层级就读到关于记录当时北京“四合院没有自来水以及没有下水道设施的观察,亦即,北京人如果要在家里洗澡,就必须雇水夫打水、煮水,再雇水夫把用过的洗澡水打出屋外去。”你看,记到了这里不单可以接得住二级的话茬,还把话题的关键点上升到了社会民生。 以致不只适用于胡适洗澡相关的话题,以后你再看见大清剧里出水管子…………你懂的。

那个,其实下面还有,但我忽然醒悟扯的尼玛太远了。其实我是想夸这本书写得详尽,而且把传主写得像个“人”。关非是说一定要在传记中贬损传主也是写得有人性,而是传主的行为在他笔下读起来“正常”。最怕就是那种把所有的偶然都写成必然的传记,一旦COSPLAY,必然中毒。

详尽或许对于研究来说有举证作用,对我来说。。。就是可以装得更纯一点。不管你聊八卦还是冒充才子,一般来说,还是跟日常人的生活有所关联才能引人兴趣,而这些,一般在传记里是要详尽些才有记载得。

好吧,写到这儿我已经完全忘了我是干嘛来的,不过我印象里这书是不错的。

《舍我其谁:胡适(第二部)》读后感(五):“不老实”的胡适

这本书的书名其实应该是“不老实的胡适”。全文有17处用到“不老实”来形容胡适的哲学、思想、翻译、写作等方面。

在哲学上,胡适不老实,歪曲“稗贩”杜威观点,“浇筑自己的块垒”;

在思想上,胡适不老实,选择性征引赫胥黎“怀疑理论”,作为自己的佐证;

在学术上,胡适不老实,征而不引,引而不注,让人产生“胡适说过就算主义”;

翻译作品时,胡适不老实,有意识地漏译、错译,大玩文字游戏;

写文章时,胡适不老实,拼凑抄袭、断章取义,造成后生的奔波辛劳

……

不得不说,江勇振批判胡适也到了吹毛求疵、不遗余力的地步。

作者是不是杜威的“出气筒”“发声者”?

我来大胆地假设一下:胡适做了一篇博士论文,杜威一看,“没得我精髓啊,不给过”。没有拿到博士文凭的胡适回国了,发迹了,还数次邀请杜威到中国讲学,杜威一看这架势,感情胡适已经成了中国的大家了,算了吧。后来胡适打着杜威的幌子,在中国哲学海洋里,时而仰泳,时而蝶泳,任凭风吹浪打,我就是开山鼻祖,杜威看不惯了,“你潇洒快活就算了,为啥任意曲解我的学说”,然后到处抱怨,最后一个叫江勇振的小伙子嗅到了一丝气味,大书特书。

好吧,上面这些我是猜着玩的。

江勇振和胡适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考据癖”,怀揣着赫胥黎的“怀疑精神”,不相信“胡适说过就算主义”,审慎地审评判胡适的每一个观点。

为了弄清楚“杜威教我如何思想,赫胥黎教我如何怀疑”,作者先去了解了杜威和赫胥黎的著作,结合胡适的经历进行推理;为了弄清楚《易卜生主义》中胡适的观点,先去读易卜生作品;为了弄清楚胡适的翻译水平,收集同一篇文章不同人的翻译进行对比,并试图去找英文原作……

治学严谨如斯!所以,这本书还是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的。

太阳一出照西墙,西墙背后有阴凉。光鲜胡适背后到底是什么?无论作者给出的答案可靠性有多大,至少给了我们一个角度。

PS:读第一部的时候,就因为作者事无巨细地考证胡适大学所学科目而产生疑虑,到底要不要读第二部?事实上,作者确实有点吹毛求疵了,单看第七章《信达兼顾,翻译大不易》就可以看出来。该章用了巨大的篇幅挑出了胡适翻译不准确的地方,真是巨大的篇幅啊~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