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孩子们的书的读后感大全

孩子们的书的读后感大全

《孩子们的书》是一本由(英)A.S.拜厄特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7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孩子们的书》读后感(一):他们是伊甸园里的亚当和夏娃,也是那草地上的两条蛇

书里的故事各种丰富、各种奇特,各种美就不说了,这点拜厄特在《占有》里面已经跟我们展示过一遍了,在《孩子们的书》里几乎有过之而无不及。

通常来说,有一对优雅英俊又才华横溢的父母应该是一件美妙的事儿,只要你自己不是太挫。这本书告诉我们,不挫是远远不够的,甚至同样美丽聪颖也不够,那种父母不是人人都消受得了的,套用书里的一句话“他们是伊甸园里的亚当和夏娃,也是那草地上的两条蛇”。而且艺术上的亚当和夏娃同时是蛇的比例貌似还挺高,做他们的子女,防吞噬技能才是第一位。

《孩子们的书》读后感(二):从田园诗到地狱深处

葱郁的森林边上,美丽的托德福莱特庄园里,大儿子正在准备考剑桥,大女儿长大了想做医生,二女儿说要当妈妈,小女儿说要做巫婆,表妹说要研究童话……庄园女主人、童话作家奥丽芙则在屋子里埋头写着童话,她要给每个孩子都写一本没有尽头的童话。他风流倜傥的丈夫正打算辞去银行里满是铜臭的工作,做一个针砭时弊的专栏作家。他们那些富有才华的朋友随时会来造访。仲夏节的夜晚绚烂如烟花,名流云集。这是白天的故事。黑夜的故事不动声色地隐藏其中。伊甸园里的亚当和夏娃同时也是草地上的两条蛇。岁月倏忽,金色童话终究破碎成灰,昔日热闹的庄园在芳草萋萋中寂寥败落,那些怀揣美丽梦想的孩子们不知去了哪里。一首田园诗结束在地狱深处。

拜厄特的书常常看起来像是一株挂满了故事的树。以上是树干。至于那树枝上,有我们的女主角童话作家在,书里奢侈地散落着各种风格迥异的童话;女主角的朋友中不乏鼎鼎大名之辈,史书中那些被标了生卒年供起来的名字在书里显现为活生生的存在,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以你意向不到的模样蹦出来,令你目瞪口呆;而我们的配角们在他们自己的故事里也是光彩夺目的主角,假如你乐意驻足,随时有幽深曲折的通道为你开启。有人说拜厄特总喜欢显摆她的无所不能,能写长诗,也能写童话,能写短篇,也能写大部头,还了解无数文学史、艺术史、思想史上的轶事八卦;但是作为读者,在冬日里抱着塞满了好料的七百多页的大部头,想必会觉得很富有很幸福吧。

《孩子们的书》读后感(三):百科全书派小说

看《天使与昆虫》时感触还不深,看了《孩子们的书》才意识到厄拜特有多么爱掉书袋。神智主义、费边社、工艺美术运动、女权运动、世界博览会,上一个世纪之交在英国乃至欧洲发生的种种变革巨细靡遗地进入了本书。这种进入,有时是通过人物的所思所行实现,有时候则直接以大事记的形式,和虚构的故事混在一起。要写成这么一本书,作者所参考的资料恐怕比写一篇论文还要多,走访的博物馆应该更不在少数。(书中最精彩、最生动的描写就是关于新工艺风格的瓷器的。)不知道对历史不感兴趣的读者是否会觉得这种人物繁多、背景复杂的故事过于细碎,但对我来说,这种写法令主线和背景交相辉映,倒值得慢慢体味。

作为《孩子们的书》,主人公当然是复数形式的孩子,比较重要的有十几个,分别来自书中的五个家庭,童书作家、银行家、陶艺家、艺术品经纪和贫苦陶工。(要搞清谁是谁,大概得认真读上一百页才行。)这里面,童书作家凯瑟琳的孩子们占据了核心地位,不单单是因为他们人数最多,也因为凯瑟琳的家庭作为一个艺术或思想的时尚沙龙,是其他家庭的中枢和纽带,吸引着大人们和孩子们来来往往。然而,从另一方面讲,没有哪个孩子是真正的主角。身处几岁到十几岁的年纪,他们不过是套在家庭和社会所给定的模具中生长。换言之,真正在本书中呼风唤雨、予取予求的人,是大人们。那些才华卓著、意志坚韧的大人们影响力尤其强大。不过,厄拜特笔下的人总有可怕的黑暗面,他们一面熠熠放光,一面却暗暗流着腥臭的脓汁。于是,在光与暗的交替浸润下,孩子们成长了,有的残缺,有的平庸,有的出色,和烧制一炉瓷器的情况颇为相似。

然而,再精致的瓷器也有摔碎的一天。故事的结局已由历史写定了。读与不读,我们都知道,这些花一样的孩子(男孩)终将被战争的镰刀所收割。其中的悬念,只是有谁会幸存罢了。既然是悬念,也不详说了,只不过作者给出的安排确实满不公平的。如果说这种安排暗含着什么教训,那或许是表明了,谎言是最大的邪恶,甚于色情和暴力,更甚于财富和贫穷。

《孩子们的书》读后感(四):命运潮涨潮落,回不了家(剧透)

对于一个对A.S.byatt有偏爱的人来说,她的每一本书都如晨曦如晚霞,任何时候都令人无限遐想。

对于一个的A.S.byatt不那么偏爱的读者来说,读她有一定难度,但读她却是一种品质:读文学作品的修养与品质。一定去读她的两本书:

一是〈占有〉(possession),一是〈孩子们的书〉(The Children's Book)。

读A.S.byatt的味道,与读金庸的味道不 样,与读南派三叔的味道也不一样。

余华的味道,在麦克尤恩、阿乙的故事能能闻到。《Olive Kitteridge》的味道,在艾丽丝门罗的好几本书里都能闻到。

没有人的味道与A.S.byatt相同,甚至相近。她的味道是唯一的,甚至是绝对的。

有一个很普通的词,“长”,总被A.S.byatt一遍一遍提前。她对记者米拉•斯托特说:“我所有的人物都写很长的句子。我喜欢那些对于如何通过思想组装世界感兴趣的人们。”

在A.S.byatt眼里,莎士比亚、邓恩、亨利•詹姆士、柯勒律治、布朗宁和她的偶像艾瑞斯•梅铎都是此类人。他们的句子都很长。

书也很长。

所有无论是《占有》,还是《庭园少女》(1978)《平静的生活》(1985)《巴别塔》(1996)《吹口哨的女人》(2002),都不短。

她的书都像一棵棵大树,每一个枝桠上都有一串果子,每个果子里都有一串故事……

2012年秋天,在北京一个平静的院子里,见到神往已久的作家。

她比我印象中稍微老一点,没戴帽子,脸色略显疲惫(上午刚去长城),穿一件普通外套,但很自信,温和,爱,雍容富贵,像女王座前的一位学士。

她嗓音很不高,卷发灰里带棕,有点乱,不像那张摄影师拍摄的那般段长。脸上有不少皱纹了,笑起来有酒涡。哦,她约略有点胖。

但她眼里很安静,很智慧,充满力量和慈爱。

她又一次提到了她的长句和长文。但丝毫不绝望。

A.S.byatt的小说只有一个主题,一个关键词:绝望。

作为自己最重要的两本书之一,《孩子们的书》可以说将这一主题写到了及至,A.S.byatt味道的及至。

这本书比《占有》还长,故事比《占有》也更宏大丰富。

故事开始于世纪末的一天,一处博物馆,馆员凯恩家的儿子朱利安和他好朋友汤姆,发现了藏在馆里的流浪孩子菲利普。

凯恩将菲利普安排到汤姆家里。汤姆是家里老大,妈一个童话作家,她的的梦想个每个孩子写一本童话,一本可以陪伴终生的童话。汤姆还有六个妹妹和弟弟。

他们在这座威尔伍德老庄园,群山角落的世纪末老庄园慢慢长大,都像他们的妈妈一样,谁不想有一个霞光四射的未来呢?

但流浪孩子菲利普暂时还没有梦想,但他不属于这里,他属于帕彻斯庄园——另一座破败的庄园,一座没有人气、只有陶泥之气的庄园。

梦想与未来,每本书都要探讨的话题,像无边的潮水一样慢慢展开,像绝望的世纪末一样慢慢展开。

菲利这一条线是最精彩的线,他天生注定会成为一位陶艺大师,天生注定要将已经完全破败的庄园修葺一新,天生注定会成为一位德高望重的乡邻。

但是到了A.S.byatt的笔下,没有天生,没有神意,只有必然破碎的命运。

即使A.S.byatt总想在绝望的句子末梢留出一个又一个响铃般的音符,以挽留梦想绝望的破碎,但世纪末还是来了,走了,城市大了,庄园更旧了,世纪大战也开大,一千人一万人都死了……

命运来的时候,像涨潮;命运碎的时候,像退潮。

人都没有任何办法。

汤姆自杀身亡。

老二多萝西的梦想是做医生,可他见得最多的却是死亡。

老三菲丽丝发现自己竟然不是妈妈的女儿。关于自己和生命的来源,西方人会追问终生。但是当你发现你追问的竟然是一个错误命题时,年怎能不疯癜?你看到疯癫的主人公,又怎能不伤感?

老四海达最喜欢当巫婆,可她怎么也想断不准自己的命运竟是……

老五弗洛里安有一天,发现自己的生身之怀,竟然不是母亲,会怎么想呢?

我一直以为,老六罗宾应该是最后一人,也该是最后一个死去,可是不是。

还有老七,小儿子哈里,他最后一个来到人世间,但他离开却很早。

当读到死神叹息着带走哈里的灵魂时,你除了流泪还能做什么呢?

朱利安的一条线,就像丝线那样细,注定是一个衬托。线索的断,戛然而止,无声无息。

红楼梦里低低地唱:“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于是你也就知道,你在读的是魂断何处之曲了!

附:

建议喜欢这本书的同学,顺便读一读伊夫林•沃(Arthur Evelyn St. John Waugh)的《故园风雨后》(Brideshead Revisited)。译林将其译作“旧地重游”,私以为味道没有出来。

《孩子们的书》读后感(五):这么丰富的世界

这是我第一次阅读有这么大野心的作者的书。她的书对于阅历很浅见识很少的我来说像一本百科全书,从这本书里我查询到那些文物,那些只在史书,或者肖像上远观的名人,还有那些我目前还不是很想仔细了解的历史,所以也导致这本书的有些地方我看起来有点枯燥。但不妨碍我爱这本书的,就是它呈现给我的我不曾了解的那些妖娆的艺术。

看完后不用去翻还能清晰想起的艺术按顺序就是陶瓷、木偶、童话写作,还包括后部分一点伊莫金的银器制作。拜厄特她的这些描写,为我16岁看这个世界的狭窄的目光寻找到了一扇灵巧的窗户,机灵的带我进入她描绘的艺术的世界。所以真的,这个世界就能称之为伊甸园。

虽然书中描绘的四个家庭,尤其是托德福莱特和帕彻思庄园这两个地方,在极度脱离现实世界的美好虚幻中都交织着很多于常人而言不正常,扭曲的因素,但丝毫不妨碍在我眼里的美好。因为那些真正的艺术家,他们的思维如此绚丽,如此让我叹服。本尼迪克特·弗鲁德,奥丽芙·威尔伍德,以及菲利普·沃伦,安塞尔·斯特恩和奥古斯特·斯坦宁,有关于他们的艺术创作的部分尤其能带给我惊喜,又尤其是木偶戏《沙人》,和插入的几篇奥丽芙的童话故事,最让我痴迷,完全游弋在那个世界中。

这本书对于情感没有那么多的描写诠释,就是通过角色淡淡的语言,一些动作,隐隐约约的透露出来。让我感动的有伊莫金和普洛斯珀·凯恩之间,查尔斯·威尔伍德和艾尔西·沃伦之间,以及菲利普和多萝西之间(他们两人书里真的一点那个意思都没有,但我就是觉得,这两个人即便没有那个意思,做一对永恒的好朋友也让我喜欢)。

普洛斯珀发现伊莫金的才华,帮助她独立,帮助她有了自己的艺术创作和事业,伊莫金对他怀着对父辈般崇拜感激的爱情,他们最终能走到一起并有个可爱的孩子,对面对整体而言还是悲惨结局的我来说是莫大的安慰。

查尔斯和艾尔西跨越阶级的感情,那句“当你像这样表情焦躁端直肩膀时,我就很爱你”,成为感动我的敲门砖。

我最喜欢菲利普和多萝西,一个是天生就觉得,他就该做瓶瓶罐罐,一个是说出口的瞬间就明白,她就是应该做医生,两人都是没有理由的追求着自己想要的。结尾菲利普被炮弹击中送到多萝西处救治,那句“我常说你有一双好手”,让我仿佛在那瞬间看到了菲利普遍布泥巴的脸蛋,听到了这句话清晰的爬进我的耳朵。还有多萝西哭了后对菲利普的回答“有时会哭,太残忍了。真想不到会在一块泥蛋糕中发现老朋友”,让我几乎落泪,也在顷刻间对多萝西,这个成长在飘渺的伊甸园,却无比现实,无比坚韧的女汉子,多了一份柔软的解读。我很感激作者让这两人活着。

表达对一个角色不能复制无法撼动的喜爱,那就是汤姆·威尔伍德。你说你永远不想离开托德福莱特,只想永远做个小男孩;你被送到马洛威,受到老生的欺负,你能忍受一切,却不能忍受他烧掉对你而言“一切都因此不同”的故事;你出走了,失踪了,从树房子被多萝西找回,却再无实际目标,四处游荡;压死你的最后一根稻草,就是一直以来对你无比重要的,妈妈单独为你写的童话故事,在没有跟你商量的情况下被改编成木偶戏在剧院演出。你看完演出后走了,本快要到家,却改了路线,选择那些名字是你喜欢的路走,最后来到邓杰内斯,来到弗鲁德走进大海的地方,你脱掉束缚,也走进大海,浪来的时候你没有挣扎。

汤姆,现实生活中要是有你,我不会喜欢他,但因为你是在故事里,我就可以毫不避讳的说我喜欢你。因为我也是你这样,我从二年级开始希望自己不要长大,希望时间停滞,希望能永远过着上学玩闹,放学回家有妈妈的热菜热饭,每天有妈妈陪伴,跟妈妈撒娇,捉弄妈妈的生活。我也希望自己能永远不离开家,起码也是,最远到这个小县城的边缘,不要远离我的家,不要远离我童年安宁的生活。我也很不适应学校,我一直忍受的很痛苦,小学几乎看不出来,初中露端倪,高中终于爆发,考试时出逃带来处分,很多出格我自己都无法理解的行为必然的招致老师同学的不喜,最后以高二休学告终。我当然知道我不能选择你的路,因为我的妈妈不会把我和她之间私密的故事当做成就她事业的手段,因为我的妈妈是毫无保留的爱着我,我当然也不会带给她失望。我和你不一样。我会走出去。我会活下去。但是我将永远把你珍藏在内心。

最后给作者全书最后一段添汤的温馨描写点无数个赞。

“蒸气升上来跟烛烟相会,在微微摇曳的烛光中,所有人的脸庞似乎都显得更加柔和。”

PS:尼玛,书里有些地方很明显错别字,还有打错的啊。书这么长可以理解,手抽了打错,但是作为出版的书,还是应该小心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