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别让孩子伤在小学2》读后感摘抄

《别让孩子伤在小学2》读后感摘抄

《别让孩子伤在小学2》是一本由饶雪莉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222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13-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别让孩子伤在小学2》读后感(一):沟通是连接教师、家长、孩子的桥梁

之前读过饶雪莉写的《别让孩子伤在小学1》,感觉颇有收获 。所以,当饶雪莉的《别让孩子伤在小学2》一出版,我就迫不急待的先睹为快。

《别让孩子伤在小学2》延续了第一本书的写作风格,那就是说实话、讲实事、不浮夸、不空淡。书中每一节讲的都是在小学期间家长和孩子们会普遍遇到问题。书中提出的问题有些涉及到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有些涉及到家长对于孩子的教养方式,其中最主要的,也是广大家长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如何能与小学老师进行最有效最直接的沟通。

老师与家长教育孩子的目的都是希望孩子可以健康的成长、成材。但老师永远不可能像家长了解自己孩子那样熟悉班上每一位小同学的想法、习惯,家长也不可能像老师一样永远站在一个公平、公正的角度去衡量孩子们的优点、缺点。由于老师和家长看待孩子的角度不同,家长容易偏感性,老师容易偏理性,有时在教育孩子的观点上会产生一些矛盾。本书的作者饶雪莉是一位小学老师,在日常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中,她了解到很多学生家长在教育孩子上观念的偏差,了解到学生家长迫切需要与老师沟通又总是说不到位的问题,了解到不少行之有效的让孩子进步的方式,了解到老师在教育学生过程中的很多辛苦与无奈。所以,饶雪莉老师把这些经验之谈学集结于一书之中,这本书不止是写给学生家长,也是写给教师同行,希望学校与家庭共同努力,互相理解,齐心配合,给小学生一个良好宽松的成长空间,让孩子们更好更快乐的成长。

感觉能遇到饶雪莉这样负责任、爱创新、懂学生、有爱心的老师真是学生的福气。小学时期是孩子接触社会,掌握学习方法,建立人生观、世界观的最初阶段,老师的形象在小学生心中几乎被神化,老师对于孩子的影响力是不可估量的。希望家长能与老师进行良好的沟通,及时解决孩子的问题,不让孩子受到伤害。

《别让孩子伤在小学2》读后感(二):让孩子的成长回归理性

这个社会最好赚得钱是两种人的钱,一种是老人一种是儿童。告诉老人这个可以保持健康,他们一定义无反顾送上钱,告诉孩子这个不会让他们输在起跑线上,他们的父母一定第一时间送上钱来。听起来有些夸张,但事实却是如此。我的孩子虽然不大,但从出生开始就会受到各种课程的轰炸,当然我是首先受到轰炸的那个,从婴儿游泳到各种早教班,总之,只要我还没有阵亡孩子就还留得一丝成长空间。等孩子上了幼儿园,各种兴趣班更是成白热化增长,传统的有英语班、绘画班、舞蹈班,另类些的有早期MBA教育、情商课程。所有家长聚在一起讨论的所有内容就是“你家孩子现在学什么呢”。邻居家的孩子从3岁开始就上各种课程,4岁以后从幼儿园下课就连续上兴趣班到晚上7点,周末两天有一天半都在上课,而且号称孩子喜欢上课。从家长们的这些选择和行为上可以看出家长的盲目与对孩子的期望,但从来没有人问过孩子们会怎么想。

饶雪莉从她的第一本《别让孩子伤在小学》开始告诫家长用理性的方法正确面对孩子的教育和学习,她不是单纯的讨论教育理论,不是讨论圈养还是放养,而是通过自己的教育经验告诉家长如何面对小学,如何面对上小学的孩子,这些教育方法不只适用于小学生,也适用于幼儿园的孩子们, 所以她的书得到了一致好评。当她出了第二本以后我也不曾犹豫的第一时间读完了整本书,不可否认的是这本书继承了她第一本书的优良传统,可读性实用性都很强,特别是第二本更针对孩子的一些特殊问题进行了探讨,比如兴趣班、不写作业等。我们无法期待每个老师都想她一样了解孩子并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给与不同的建议,所以作为家长我们需要更了解孩子,需要更理智的引导孩子,需要做孩子的后盾。饶雪莉的教育方法最让我赞同的是,她不是为了说教而说教,也从来不寻求特殊的解决方法,她的方法归结于理性和让孩子自己成长,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不是为了做题而做题,不是为了交朋友而交朋友,孩子自己在学习中会找到自己的学习方法,孩子自己在成长中会找到自己的路,孩子自己在交往中会找到自己的朋友,家长所需要做的就是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给一个建议或者一个拥抱。

《别让孩子伤在小学2》读后感(三):小学家长参考手册2

记得在2012年最后一期的《读者》上看到一篇林爻的《6年后我将收获怎样一个孩子》,作者列举了许多女儿上小学之后遇上的无奈也无能为力的事,最后写到:“再过6年,这所名牌小学能还给我一个充满创造的孩子吗?现在我有些恐惧了”。虽然儿子上小学还有两三年的时间,但是焦虑的心情已经占据了我的心头。

0-6岁是孩子性格发展最重要的时期,而小学期间是孩子在人生学习教育中最重要的阶段,作为启蒙教育,无论是从语文、数学、英语还是科学、品德等的教育,都对人生今后不同的各个方面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人们对于诺贝尔奖获得者非常崇敬,有个记者问其中一位:“在您的一生里,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的呢?”这位白发苍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平静地回答:“是在小学。”

饶雪莉既是一名优秀的小学老师,也是一个用心为孩子们写故事的儿童作家,同时也是一位孩子的家长,不仅难谙老师的难处,也非常理解家长的苦心,熟悉孩子的心理特点,针对众多家长的提出的各式问题,又出版了《别让孩子伤在小学2》,对于小学生琳琅满目的教辅资料、兴趣班、作业、上课发言、考试成绩、奥数等等众多的问题,饶雪莉老师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不厌其烦地进行详细的解答和分析,列举了大量生动有趣的实例,提出了中肯的意见,读后让人印象深刻,豁然开朗。在最后的一章关于“小升初”,她认为,无论如何,放松心态,量力而行,小升初只不过是人生的一个小坎,家长陪同孩子尽力跨过就是,不要把结局强调得太严重。

好学校不如好老师,林爻的孩子如果遇上类似饶雪莉这样有爱心有责任心有包容心的老师,就不会那么恐惧了。好老师不好找,而我们只有一个孩子, 在培养孩子过程我们经不起失败,我们患得患失,小心翼翼,在当前体制下摸索着寻找适合孩子的教育之路。中国的家长也许是世界上最为纠结的家长,他们一边痛斥着应试教育,一边却逼迫着孩子追求高分、名次,甚至和孩子一道投入轰轰烈烈的升学竞争潮流。在这本书中,饶雪莉老师帮孩子帮长找到了快乐成长和应试教育的平衡点。

《别让孩子伤在小学2》读后感(四):面对孩子校园生活时要怀着一颗平常心

听朋友推荐了《别让孩子伤在小学1》,毫不犹豫的入手了《别让孩子伤在小学2》。没有读过1并不影响2的阅读,作者以自己的观点为每一章节的标题,和读者分享自己的教育心得。每一章都是一个独立问题,包括孩子的学习习惯,兴趣培养,课堂表现,校园交友等,都是每个小学生家长很重视的问题。作者的观点很独到,也让人很受益。读过后感觉作者是一个十分了解孩子的人,她能够走进孩子的内心,了解孩子的想法,也十分清楚老师和父母的心思。因此可以说作者是一个能够合理协调孩子在校园生活中所面对的矛盾的人。正如她在书的扉页所说的那句,她在为我们和孩子找着“快乐成长”和“应该教育”的最佳平衡点。

我一直希望自己能够找到这二者的平衡点,能够让孩子快乐轻松成长的同时成为一个能够适应“应该教育”的好学生。但当孩子进入了小学时,面对成绩,面对校园里的竞争和荣誉,作为一个家长就很难摆脱那种内心的挣扎。我们会不知不觉中把孩子当作自己的一面旗帜,也因此会为他们的优秀与否而情绪波动异常。每一本有关教育的指导书都有它的特点,饶雪莉的这本提醒我在面对孩子在校园生活时要怀着一颗平常心,不能让那种潜意识中的虚荣和攀比心去左右孩子的自由成长,不能让我们家长的情绪和心态影响着孩子纯净的心,让孩子做他自己,保留真我才是成长中最最关键的。

都说现代的孩子是最最幸福的,其实现代的孩子也是最最辛苦的。从孩子走进小学大门的那天起,许多压力就接踵而来。做不完的教辅书,忙不完的兴趣班,争不完的荣誉,比不完的分数,更有许多从前没有遇到的问题摆在孩子的面前。作者用一句叮嘱道出了多少孩子的心声,别让孩子伤在小学。细想想孩子确实是很不容易,我们在要求孩子之前应该先走进孩子的心,听听他自己在想什么。作者一直离孩子很近,从前是小学老师,现在是童书作家,她有很多的机会接触更多的孩子,了解他们的故事,倾听他们的心声。作者在书中穿插了许多事例,也穿插了许多值得借鉴的教育引导方法,但我感觉书对我重要意义是它让我对女儿的小学生活有了一个重新的思考,教育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父母的真诚理解是孩子快乐成长的基石。

《别让孩子伤在小学2》读后感(五):只要理智,不要伤害

作为一名小学老师,同时也是家长的双重身份,似乎对这本书更有深刻体会,我时刻在转换自己的角色在看待书中的内容,有时是老师觉得这作者没有给我们老师说话,有时是家长,觉得这个也没什么道理,真的是变化的快极了。

会觉得这书很神奇啊。不过总体来看作者这个角色来写这样的书籍很是便利。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其实并不是你眼中的那种肥差,舒服极了,相反,那真的是累人,是一种心累,孩子的学习习惯,社交技能都在小学阶段奠定了基础,许多家长却没有这样的远见卓识,只是看重眼前,所以往往走进的牛角尖都是一个个小问题,比如说上不上辅导班,上课不发言,和同学之间处理不好关系,还有孩子的作文不好等等,其实这些问题都不算是大问题,但是许多家长都加以扩大化,是担心过度导致的。

不过作者用了平和的话语来解释这些小问题,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有许多,我是很赞同的。

比如,写作文的技巧是读出来的,是需要词汇的积累和丰富的语感,都是以大量的阅读为基础的,家长着急是没有用的。

还有比不比赛,孩子都可以很优秀,参加补赛爷好,不参加比赛也好,都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有一天,你孩子能长成一棵漂亮的独具特色的大叔,在我们的视野里茂盛蓬勃。

简单的但是富有感情的话语真的让人拍案叫好。

教育永远都是一门学问,这需要人用心去学,在中国的这个大教育环境里,许多好的想法都无法实现,我也尽力去做过自己的心里的梦,也曾经用一种或者两种方式去教育差等生,不过都失败了,不得不说这是教训也是经验,可以说,都成为我以后工作中的参考书,在别人的书里,我找到了方向,也找到了很多。她将教学和育人结合在一起,将孩子看做了良苗,用心培育,总能结出硕硕果实。

看到奥数这一章时,我着实叹了口气,在我所在的小城市里,奥数永远是许多名校的敲门砖,这不得不说是悲哀,而且在国家明令禁止的情况下,我们这里却屡禁不止,真的是很无语。

我是个典型的例子,我小学那时奥数正在蓬勃发展,我学了好几年,参加了国家考试,考了个第二名,结果就为了省了40块钱的择校费,现在回想起奥数我只记得鸡兔同笼,其他全数忘记,不得不说,奥数没给我带来什么。

那时痛苦的记忆却是永久的。希望有觉悟的家长能不剥夺孩子的自由,还给孩子以自由,不要为了所谓的分数去让孩子为难。

我的例子就是说明。

书看完了续,准备继续看一,希望能够系统的学习,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不断进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