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译边草》的读后感大全

《译边草》的读后感大全

《译边草》是一本由周克希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3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译边草》读后感(一):“译者既无才气又无学问”

这本《译边草》我买了很久,国庆后才翻了它的牌子。它是六年前出版的“译文集”,也不记得是谁推荐的了。 作者周克希复旦大学毕业,在华东师大教数学,不知怎么走上了翻译的路,作品不少,但仿佛也并不出名。参照梁实秋先生自嘲的说法,译者既无才气又无学问——有才气即从事创作,有学问即从事研究考证。然而私以为创作、翻译、研究考证,并无才气学问高低。术业有专攻,一个优秀的译者不仅要具备高超的外语能力,还要有深厚的文学素养,更不能缺乏反复推敲的精神。通过《译边草》,你能深刻体会翻译外国文学作品过程中的酸甜苦辣。 从周克希不遗余力地展示中,你能看到对于同一句英语或法语,不同版本译者的智力结晶。而你果真能从前后不同的译法中,感受到孰优孰劣,亦或是各有千秋。

《译边草》读后感(二):译边草:笔记

以小说《九月寓言》引人瞩目的张炜先生,曾用抒情的笔调写道:我看到的作家有沉默的也有开朗的,有的风流倜傥,有的甚至有些委琐。不过他们的内心世界呢,他们蕴藏起来的那一部分呢?让我们窥视一下吧。我渐渐发现了一部分人的没有来由的羞涩。⋯⋯另外我还发现了温柔。⋯⋯这种温柔有时是以相反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不过敏锐的人仍会察觉。他认为,羞涩和温柔就是作家该有的气质,就是他们『共通的特质』、『特别的印记』。这篇题目叫『羞涩和温柔』的散文,因其别致而令我难忘。

是在找《追忆似水年华》各种译本时发现的这本《译边草》,周先生的温润笔触满得我心。继续深读。

《译边草》读后感(三):译边琐事

听着大家讲讲翻译那些事。长长见识。翻译真的不是想象中的简单。不是再创作,带着镣铐在跳舞。有时为了一个词可以纠结好半天。等想出来了,这会有很大的成就感。可能要自己亲身做过翻译才知道其中滋味。暑假时任务重大,试着翻译一本书。你要爱你的寂寞。真的是获益匪浅,受益良多的书啊。翻译度。避免滥调。鸳鸯蝴蝶派的词藻。高雅的作者, 体贴的译者,趣味不高的评者。罗马假期,假日。holiday entertainment or gain acquired at the expense of other suffering or loss 李尔王中,大家也是有译错的时候,oh my sweet eyes天哪 Waterloo 书名直译Firenze 佛罗伦萨,翡冷翠sense and sensibility pride and prejudice 书名押韵

翻译,译到读者一看就不懂,而且越看越不懂的地步,可谓绝译也

康德 Kant

《译边草》读后感(四):《译边草》舛误探讨

非常喜欢,也十分推荐的一本翻译杂谈。优点无须赘述,精妙之处读来便能体会。

但还是应当如实指出书中的舛误。书中提到“第二天是星期天,小城居民恪守安息日旧俗,超市关门,店铺打烊”,显然是没有分清安息日与主日的区别。 安息日是犹太教的传统,来源于创世纪(起源之书)中神以六天创世,第七日休息的记载,而创世纪中一天的顺序是先过晚上,再过早晨,犹太教亦以此作为一日的始终,因此安息日,即犹太历每个礼拜的第七日,对应于现代的礼拜五日落至礼拜六日落。 而根据希腊圣经对基督耶稣受难复活的记载,耶稣是在礼拜五日落前被钉上十字架,过了安息日,第三日(即过了两日)亦即礼拜日早上复活,基督教尔后将这天定为主日,犹太教的安息日(礼拜五日落至礼拜六日落)习俗亦被替换作基督教的主日(礼拜日)传统。 因此,西方基督徒恪守的是主日习俗,而非安息日习俗。

周克希是个人十分敬佩的译界前辈,也是一直以来努力看齐的榜样。不过,即便是周老这样的大家也会在涉及西方文化信仰的话题上失足,说明我们对他国(正如世界对我国)真正理解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共勉。

《译边草》读后感(五):何为好的翻译?—— 读周克希先生《译边草》之所思所感

读书二十余载,不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学术专著,算是历览过上百余本。有的译作读完之后浑身通透舒畅,回味无穷,令人对原著心生向往。反之,有的译作却令人不忍卒读,用作家余华先生的话来说,那多是些“披着羊皮的狼”,不知译者是有意唬人的,还是他自己半通不通造就了满纸的晦涩。而周克希先生的文字不仅属于前者,其文字中所透出的平静而克制的美感更是令人倾慕不已。这种美感若非要拿物来做比喻,那应该就是私藏的名为“竹香”所散发出的沁人心脾之清寂感吧。

言说他人作品之好坏当然是最便宜不过之事,但若要再深究一步,究竟何为好的翻译?怕是要令大多数人语塞。还好,周先生在其翻译笔记中已经给出了答案。周先生引用了罗新璋先生在对谈中的一句话:“外译中,要以中文取胜。”读到这里,心中仿佛有上百个巴掌不禁要拍动起来,激动着要表达内心的赞同。不论是小说剧本,还是法学专著,要译的精准自是不难,单若频频让读者心生疑问“这是中文吗?”,那么则很难说其实好作品了。换用叶圣陶老先生说的话,这恐怕是方块字写的外国语罢。

当然,要完成一份外文作品的上乘翻译,外文能力是必要前提这一点自不用言说,但“能力”一词乍一听,仿佛重在言说对文法等技巧之理解,但私以为其所要求的是作为译者的谦逊与持续的严谨之能力。这种能力看似虚幻,抑或只要正襟危坐就能立马完备于身。但其实若无深厚的人格修炼,要做到恐怕还是有些难度的。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搞翻译要做到“字典不离手,冷汗不离身”。这种境界看似简单,要想真正达到实则不易。

此外,我总坚信,一位优秀的译者必定拥有着高度的审美能力。如周先生所说,翻译要靠感觉。而什么是感觉?诗人席勒说:“开始是情绪的幻影,而后是音乐的倾向(disposition),然后是诗的意象。”对于译者而言,感觉就是找出文字背后东西的过程。“还原”原作者在执笔之时的感觉虽然难以达成,但应尽可能地去感受作者在撰文之时所感受到的东西。而要做到与这份感觉相连结,没有对美的深刻理解与追求,恐怕是再怎么努力也难以做到的。

周先生这本书里记录了他在翻译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以及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等作品时的所思所想。大小篇幅的翻译笔记汇集成了这本小册子。周先生还列举了大量的法文与英文的中译段落作为示例并对照解说,不仅说明了其优其劣,更道出了其所以然。平实而朴素的文字中满溢着高贵与美感,不禁令人心生感激与这本小册子的相遇。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好的翻译呢?私以为,世间虽不存在完全能够重现原作者作品的完美译作,但若一本译作令人读完之后对原作者的人格抑或是精神性有所体感,且对原作产生一丝向往,那必定会是遗留于后世之作吧。听到此问,也许一些译者不禁要发牢骚,我们收入这么低,又不被人待见,作品往往也不能算作是成果,对我们此等高的期待和要求难道不过分吗?当下译者的不受待见自是令人倍感遗憾与心忧,但也正因如此才帮助人们认识到翻译这份工作的本质,即是放下自我,而仅仅因能够将好的作品与文字传达给世人就能获得满足感的工作。也许如此一来,那些“披着羊皮的狼”自会望而却步,最终那些纯粹而朴素的翻译者们所守护的清净之地也能被保留罢。我这么一厢情愿地希望着。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