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生活与艺术之间的关系500字

生活与艺术之间的关系500字

提升写作能力,做到手到擒来,希望这篇文章对您的作文能力提升有帮助,特地精心编写的生活与艺术之间的关系500字。

第一篇

我一直认为,物理和艺术是没有交集的,它们的相碰不过是机缘巧合罢了。而我却没想到,这本书带我走进了一个别样的物理世界和艺术殿堂。

作者施大宁以一种抽象的意识,将每一章的内容用极其生动简略的语言进行概括,例如“硬币的两面”、“持久的革命”等等。作者以艺术的表现形式解释复杂的物理原理,用直观的图片来进一步阐释抽象的道理。

美术画作中有远近事物的区分,因此艺术家对画布上物体的大小就要好好斟酌。在解释这个原理时,书中以著名画家拉斐尔的作品《雅典学院》为例,首先对画中众多人员站位做简单的介绍,然后深入的比较远近人物在位置摆放上的差别。简练的语言,绝妙的图释,让我这个文科生很快理解这种抽象的物理原理。同时也让我明白,一幅看似简单的画里原来深藏玄机,那些生活中我们看似简单的事情,往往蕴含着深刻的科学道理。

施大宁兼以物理学家和艺术家的视角,相互平行的阐述了人类图像建立的发展历程,以及对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时间、空间和光)的认识,让普通人也能体会到物理的艺术之美。

这本书使我看到物理与艺术相得益彰的和谐之美。

第二篇

有关艺术的作文400字 我与艺术的故事

学钢琴,这一直是我梦寐以求的愿望。我感觉这种音乐时而奔放时而柔美,令人陶醉。我曾在电视上看过,音乐教室里摸过,就是没有机会学。我梦想着坐在钢琴前,手指间弹奏出美妙的音符,那该是多么惬意啊!

有一天,妈妈忽然问我:“你想不想学钢琴呀?”“想!”我毫不犹豫地说,:“当然想学。”我心里乐开了花,“我终于能坐在钢琴前了!”妈妈高兴地点点头,并且为我找了最好的老师。

老师让我手仿佛握着一个鸡蛋,手一弹,自动弹落。我不懂老师在说什么,心想这也太难、太枯燥了吧。那一节课下来,我什么也没学到,我十分沮丧,甚至有点不想学了,可是我又不想让父母失望,所以每次上课我都咬牙坚挺过去。

这几年中,我体验了钢琴中的酸甜苦辣。我在许多人面前展示的时候,音乐就仿佛对我说:“只有经过克服困难的磨练,才能有高素质,无论千载还是万难都要走过的,回想往事,这些经历过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不是我一个人过来的。音乐不仅陶冶我的情操,同时也让我感到音乐的乐趣。

第三篇

与艺术结缘

我做事常常半途而废,没什么恒心。从小,父母就尝试让我学习电子琴,唱歌,舞蹈,围棋,画国画以及毛笔书法等等,希望我琴棋书画样样拿手,可是,开始学习这些技艺时没有哪一样我是没有天份的,却又没有哪一样可以真正坚持到底,拿出成绩来的。

但有一样,却让我坚持学习至今,我喜欢它,中国竹笛,永不言放弃。

记得我对吹笛子感兴趣,是一年级那会儿。

我们学校开展艺术节,有才艺的同学们各自展现本领。唱歌跳舞,钢琴吉他,都让人赞叹不已。但最吸引我让我入迷的只有它,竹笛独奏。

那时,我完全听得入神了。那是一位身穿白色裙子的姐姐,她正吹着一首婉转悠扬的曲子。她优雅的姿势令我的双眼闪闪发光,忽而灵动忽而低缓的节奏让我的心也随之一起心潮起伏。我仿佛从地上飞向云端,接下来的快板带我盘旋周转,忽然一下又扑向草原;空灵的慢板就像风轻柔地拂过平静的湖面,我心神宁静,全无杂念,觉得自己就似那若隐若现的一缕轻烟,随着演奏者灵巧的指尖,化作一个个弹跳的音符,飘进每一位听众的耳畔……

最后一缕音符,如滴水落入平镜般的水面,由近及远,让我的思绪也散发开去。那时我就幻想我拿着这种神奇的笛子,优雅地吹着,给大家带去这样美好的意境。

从此,我与竹笛为友,开始了艺术之旅。虽然,我们也会闹小别扭,但一想起那段优美的笛子独奏曲,我总是与笛子主动和好了。

现在,我也在学校艺术节上演奏竹笛,当看见那些与当年的我一样,羡慕地望着表演者的低年级同学,我微微一笑,也许不久的将来,他们也会走上一条与艺术结缘的路吧。我们都会在艺术的殿堂里,让美丽的心灵之花自由开放。

第四篇

科学与艺术,看似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科学代表着理性,是现象的本质,是逻辑的城堡;艺术代表着感性,是被美神维纳斯吻过的手创作的佳品,是人性中美的再现。然而,荷兰一工作室将科学与艺术相融合,制造了一条“太阳能自行车道”,白天吸收太阳能,夜晚发光发亮。据说灵感来自梵高的“繁星闪烁的夜晚”。科学与艺术究竟是对立还是统一?我们又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它们?

依据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艺术早于科学而存在,而科学的发展,似乎破坏了艺术的美感,因此有些人认为科学和艺术是对立的。英国诗人济慈曾因牛顿把彩虹还原成三棱镜的光谱而发怒,他在诗中写到:“天空中曾有一条令人敬畏的彩虹,我们知道了它的质地、它的纹理,它就被归入了单调无聊的平常俗物。”济慈也并非个例,D。H劳伦斯拒绝相信月亮只是反射太阳光这一事实,因为这“冒犯了诗人的情感”。诚然,艺术的美有时在于神秘感,一旦神秘的面纱被破坏,美感也就荡然无存。但没有科学存在的美,换句话说,是人们对无知的喜悦胜过了明白的喜悦,归根结底,还是对现实的逃避。

科学与艺术,由现在看来,理应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著名的《蒙娜丽萨的微笑》出自于达芬奇之手,她那匀称的身材,神秘的微笑常被人津津乐道,殊不知这魅力的背后亦是科学的支撑。那微笑中面部肌肉的张驰、圆润纤手的肌肉条纹,绝不是一个不会解刨学的人所能画出来的。再比如摄像师镜头中的黄金分割,画师调料盘中的三原色,雕塑的对称性。。。。。。可以说科学滋养了艺术。而艺术也启发了科学,如这发光的自行车道,常常受小提琴启发的爱因斯坦等等。许多科学家同时也是艺术家。

再者说,科学本身也有一种美感。英国演化论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在《解析彩虹》一书中说:探明奥秘并不会失去其诗意,恰恰相反,探明答案更令人着迷也更加美丽。每当你解开一个奥秘之后,你会发现其他奥秘,这也许会激起更丰富的诗歌灵感。

荷兰的那条自行车道取之于美,也回报以美。当太阳落幕,夜色降临,那自行车道便像地上的星星,或许又会给人带来更多关于美的感悟。而我们要做的,便是寻找艺术之美,启发科学之心,又将科学之道作用于艺术,这样方能达到艺术与科学的统一。

第五篇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速度、路程、时间之间的关系》说课稿文章内容由收集, 本站地址:,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速度、路程、时间之间的关系》说课稿

我讲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54页的内容《速度、路程、时间之间的关系》。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理解速度的含义,构建路程、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初步感知三者之间的变化规律;

2、引导学生运用路程、速度、时间三者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理解速度的含义。

速度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因此我采用直观描述的方式教学“速度概念,从学生生活实际中引入,比较两名同学谁走的快,学生能够根据所给条件,做出答案,真正比的是速度,但是学生不知道,于是我以此为契机,告诉学生每分钟走多少米就是速度。在讲解速度单位写法时,引导学生说出速度与路程和时间有关,学生通过读收集速度的资料,从而发现速度中的时间单位可以是每小时、每分、每秒等等,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对本小节内容的学习兴趣,还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视野,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和自然界的多姿多彩。

之后我又详细的讲解了刘翔的跨栏速度、猎豹的奔跑速度、蜗牛的爬行速度,在丰富学生知识积累的同时,加深了学生对速度的感性认识,然后承接蜗牛的爬行速度,出示了两道有关蜗牛的小题,一个是求路程的,一个是求时间的,通过学生讨论,让学生自己总结速度、路程、时间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有种成就感,激发其浓厚的学习欲望。

在拓展练习环节,练习题设计的不多,只有一道题,是与生活紧密接触的,虽然只有一道,但是既渗透了速度的概念,又涵概了速度、路程、时间之间的三个关系,三个关系三种方法,三条途径,每种都是正确的。这样不仅复习巩固了新知,还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懂得一题多解的道理,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为以后学习数学也打下基础。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教学设计的简要说明,如果在哪个环节设计的不周全,还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第六篇

在如今科技愈加发达的时代,人们的生活处处充斥着科技的影子,人民也每时每刻都在享受着它带来的便捷,古有制陶、冶铁技术,今有电力、信息技术,科技的步伐令人们追赶不暇。

艺术,更多的是人们精神上的宝贵财富。人们尝试用各种手法去美化周边的事物,并记录下来,由此便产生了许多美丽的艺术品。

当理性的科技遇上感性的艺术,这两者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荷兰一工作室,利用太阳能创建了一条在黑暗中发光的自行车道,灵感来自梵高的繁星闪烁的夜晚。这条路白天吸收太阳能,晚上自己发光发亮。由此可见,科技与艺术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既给人们以艺术的美好感受,又加入了科技元素,为人们带来了便利,同时也保护了环境。

其实,科技与艺术并非完全不相通的两个个体,科技中蕴含着艺术,而艺术中也运用到了科技。公元前六世纪,毕达歌拉斯学派将最新的科技运用到音乐中,将琴弦的长短粗细与音律的关系运用到乐器制造中。古时的埃及金字塔也是在当世数学、天文、物理的前提下建造的。科技有时是艺术的一种载体,而艺术有时也会成为科技的助手或是装饰物。

当科技与艺术完美结合后,两者同时也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达芬奇作画时运用到的黄金分割比在科技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根据黄金分割比所作的人体解剖图对医学发展意义重大,此外这也促进了建筑学的快速发展。艺术提供想象与创造的空间,科技为艺术提供了实现人们梦想的方法,两者缺一不可。

若生活只有科技,没有艺术的渲染,那么这个世界将只剩下冰冷的机械运作声,人们将会失去发现美的眼睛,精神世界的鲜花面对无限膨胀的欲望的浇灌,便日益枯萎直至消失,从而造成精神上的匮乏。

“艺术与科学既不同而又互相关联,它们在审美的方面交会”,如今的人们对美的追求越来越高,我们何不将科技作为桥梁,让艺术之美直通每个人的心灵。思南博物馆的“思南读书会”、“朗读亭”等项目,借助微信公众将艺术嵌入人们的生活,促成了人们与艺术的接触与对话,让艺术以另类方式延续,伸展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科学与艺术,在山脚下分手,在山顶上会合”,不断地创造与创新使他们殊途同归,最终走在了一起。倘若我们能够将科学、艺术与哲学这三大精神支柱融为一体,想必在我们的小小王国里,我们都能成为自己的爱因斯坦。

第七篇

我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娇娇女。小时候听父母讲,我刚学走路就不让大人用手扶,上幼儿园,上小学,别人父母用车去接送,我呢?硬是死活不让父母送,背着书包一步步地走。爸爸眯着眼笑,妈妈抱着我亲,恨不得一口把我吞了。同学们说我傻,大人们说我憨,父母亲说我瞎逞能。上中学了,更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唉!可能是天生的“贱命”吧!憨人自有憨人福,14岁的我,髙挑的个儿,出落得倒也像个大姑娘了。

放暑假了,我突然“异想天开”,反正闲着没事,不如出去找点活儿干,提高提高自理能力,体验体验劳动的艰辛,岂不美哉?

跑了整整一天,真可谓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一位幵个体餐馆的大姐姐,可能看在都是女孩子的份上,答应让我试一试,我那个乐劲呀!当时恨不得喊她一声“上帝”。

回到家,我把这“好消息”透露给了父母。他们却出人意外地摇着头笑了笑。“真扫兴!”我嘀咕着。

怕耽搁了时间,第二天,起了个绝早,坐在客厅里看着那石英钟一秒一秒地溜着圈,真难熬啊!好像过了半个世纪。上班时间终于到了,我照例对父母说了声:“我出去了。”飞一般地直奔餐馆。我学着大姐姐的样子,穿上工作服,忙了起来。不大会,小餐馆顿时变得热闹起来。可以说,这种情影是我从来没经历过的.我觉得自己好似几百年没出过门似的,既感到新奇,又感到新鲜。—天下来,虽然很累很累,虽然有几分紧张、几分羞怯、几分笨拙,虽然有听不完的责备,甚至还会偶尔听到几声粗鲁的骂声,可我还是特别的兴奋。我觉得自己仿佛变成另一个人了.

回到家,一看表,糟糕!十点多了,奇怪,爸爸、妈妈上哪儿去了?屁股还没落板凳,爸爸、妈妈便带着一股风扑进来,看见我,好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似的。妈妈一个箭步冲上来,尖声喊道:“你上哪去了?你上哪去了?”爸爸呢,唬着脸,将门关得砰砰响,好像我是犯了什么大逆不道的罪似的。还是妈妈打破了这紧张的空气,细声软气地说:“萍萍,你在外面疯疯瘢癫干什么呀?别人会说我们闲话的,你爸爸是领导,你得给他顾点面子!”爸爸幵口了,打雷似的:“明天再出门,小心你的腿。”回头又找了一句:“真是任性惯了。”说完还示威似的晃了一下拳头,

得,我才不吃他们那一套,能把我怎样?第二天早上,我是外甥打灯笼—照舅(旧〉。

俗话说: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我去做零工的事,整个单位都知道了,顿时像开了锅的水。

“老王,听说李局长的千金在外面做小工。”

“啧啧,局长怎么不管一管?”

“他呀!只会管我们,如花似玉的姑娘,他管得住吗?”

“嗨!锻炼锻炼嘛!万一有一天老李靠边站了,她也要生活嘛!”

最可恨的是,那些尖嘴长舌的,瞎编一些说不出口的故事……这些人是怎么啦?一个个都这样?

对这些指指点点我毫不在乎。可是爸爸受不了了,他感到受了天大的侮辱。回到家,把我往沙发里一推,吼道:“你究竟出的什么风头,要这样干?学生应该要集中精力搞学习,你是女孩子,知道吗?”“爸爸根本不理解我!”我心酸地嘀咕着。

“我不理解你,我不理解你,你小小年纪,知道什么是理解嗯?”爸爸大声吼道。

从小到大,爸爸从未这样对待我,可今天,为了他的名誉、威信,发了这么大的火,我好像面对着一位陌生人。妈妈心疼地对我说:“萍萍,你别怪爸爸,他也不容易呀!你还是好好学习,将来才有出路呀!”

“好好学习,好好学习,我不是好好学习了吗?我好多次考试不总在全班、全年级第一?好多次的竞赛我不也夺得了全校第一吗?你还要我怎样好好学习?”我喊着。

爸爸脱下西装,愤愤地甩在沙发上:“你目光太短浅了,全校第一算什么,你为什么不争全省第一?全国第一?全世界第一?”

“哼!怪不得别人说你们这些当干部的,一个个官当得越大,越不满足.原来真是这样!”我不经思索地连珠炮似的甩出这串话。

“啪啪!”脸像刀割一样钻心的痛,我透过朦胧的泪花,看见了那张气得紫红的脸和微微颤抖的肩。我捂着那挂着泪花、印着指头印的脸,冲进了卧室……

第八篇

荷兰一工作室利用太阳能创建了一条在黑暗中发光的自行车道,灵感来自梵高的“繁星闪烁的夜晚”。这条路白天吸收太阳能,晚上自己发光发亮,宛如真正的星夜。这一杰作引起了人们的惊艳与赞美。

然而,从这份赞美中却能嗅到一股不寻常的气息:为什么惊艳我们的是这人造的星夜?这与其他科技产品究竟有着怎样的不同?

答案是:艺术。这条自行车道中同时融入了科技与艺术。

对人类而言,科技代表了生产的效率,是理性的载体,用于满足物质生活;艺术是灵感的迸发,情感的宣泄,用于丰富精神世界。然而在过去的数十年间,随着科学技术爆炸式的增长,物质生活空前富足的人们好似被冲昏了头脑,科技的膨胀与艺术的萎缩成为了这个时代的集体趋势。这也很好的解释了为何融入些许艺术灵感的自行车道能给人以惊艳感,而真正的艺术大作却鲜有人理解。

很显然,根据字典中对“文明”二字的解释:人文精神、发明创造以及公序良俗的集合,我们不难得出,科技与艺术相辅相成,灵感催生效率,效率哺育灵感才是文明发展的坦途。

然而,在持续至今的科技大发展中,悄然诞生一种价值模式——科技功利主义。他让被物欲支配的人们无比重视与功利目的直接相关的科学技术,也就使得蕴含艺术灵感的部分遭到埋没,更导致了科技与艺术的对立——毕竟艺术很难与功利建立联系。

这种对立将最终使得我们丧失对于主观情感体验的尊重,从而让自己不断随着艺术的萎缩逐渐沦为对“工具理性”无比崇拜的环境中被物欲支配的个体之一。而这种境况,纵观人类的发展历史,恐怕是前所未有的。无论物质匮乏与否,人文感性的精神才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基石。

所以,摆脱科学的功利主义的枷锁,让沉浸于物欲中的大脑清醒,势在必行。

中国自古以来能工巧匠层出不穷,无数精美器物流传于世,我们大可以从中汲取灵感。譬如商朝年间铸造的后母戊方鼎,结合其重量、青铜的硬度,铭文的复杂程度来看,以当时的铸造技术完成这样一尊大鼎无疑体现了先民高超的技术水平。同时,鼎也体现了商王作为方国共主欲要问鼎天下的雄心壮志和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中国道器合一的传统得以展现,给予我们启发:

以人类文明延续数千年的精气神执掌空前发展的科技,以前所未有的改造世界的能力推动文明的发展。让艺术引领科技,由科技的伟力滋养人格精神的成长。

如此调和科技与艺术,人类未来可期!

第九篇

人生就像在一个诺大的房子里,有许许多多还未打开的窗户,而我们,就要拉开帘,打开窗,让阳光照进来,充实自己,学习更多知识。

暑假,大地被火炉似的太阳照得发出阵阵温热,知了热得扑闪着翅膀,而我,背着书包“上学”去了。你们一定要说,都暑假了,还要“上学”?是补习班吗?NO!NO!是国画班。我的老妈大人听别人说学习国画可以培养女孩子的修养,二话不说,给我报了个国画班。可惜,我每天干干净净地去,“五颜六色”的回来,几天下来,还是半瓶水“咣当咣当”。这不,经历一次“劫难”后,我就莫名其妙地“逆袭”了……

“虾米(什么)!""我说这次要举行全国青少年的国画比赛,上面还要赋诗一首!”我再一次确认了这个“惊天浩劫”之后,彻底石化了。“同学们,聊什么呢?聊得这么开心?”这时,我们的国画老师,方老师穿着仙女裙,买这款款的步伐而来。“方、方、方老师,我不想参加比赛,我画的不好……”我越说越小声,感觉身边有许多目光都朝我射来,耳根发烫,脸肯定烧红了一片。这时,一直冰凉的手抚上了我的脸颊,头上传来方老师的话,“不试试怎么知道?”“嗯!”我下意识地回了一句。

我默默地回到座位上,心想,我画什么好呢?我抬头望了望讲台上的方老师,长头发,大眼睛,瓜子脸“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句是就这么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我前几天才学的荷花图,不如就荷画图吧!

我调好了墨五色、白、粉、深红。提起笔在纸上左比划一下,右比划一下,就是不知道从哪下笔。这时,方老师走到我身边,说“首先,先画正面的叶子,用大提笔或斗笔饱蘸水墨,侧锋卧笔挥写,笔顺由边缘向中心画。侧面的叶子以稍重之墨色先画出近处翻出的一边,再用淡墨画叶的背面。”我遵循着老师的话,先画正面的叶子,提起笔饱蘸水墨,卧笔挥写,由边缘向中心画。侧面的叶子用了重墨色,先画出近处翻出的一边,再用淡墨画叶的背面。“再蘸浓墨在叶脐处画一圆圈,并在叶子的墨色将干未干时勾勒叶脉,在靠近边缘处多加些支脉和小脉分叉。”我想,老师观察得可真仔细,然后又用笔尖认真地画了起来。“接着,蘸淡墨以较厚实的中锋线勾画花瓣,从瓣尖到瓣根,分左右两笔画出,趁湿在瓣尖以较重的墨色,提醒一下,用中锋蘸墨色画花和叶的梗,并在梗上点上小刺。中锋蘸浓墨依花心作辐射状画出蕊丝,并点以花药。”其实并不难嘛。我循规蹈矩,一步步地画着。“最后,画几条小鱼,让画活起来吧!”最后,我用深红色画了几条大鲤鱼。“整幅画都活了!耶!”方老师笑了笑,说:“看吧,你的美术基础并不差,而是缺乏了深入研究和自信的精神。”我低着头,吐着舌头,呵呵地笑。“别忘了还有题诗哦!”“这还不简单!”说完“刷刷”写下了一首诗:蜻蜓立上,粉红花正开,水清波澜起,不及美人腰。

最后我的诗和画都得了第一名,也是这样,我打开了艺术之窗。

第十篇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来自剑桥高二B班的吴焱时。今天,我想与大家分享我的想法:演讲,是研究与艺术的结合。

从备稿,到演说,演讲的过程也是一个思考的过程。这其中,演讲的主题是重中之重。在选择主题时,我会考虑PlanA和PlanB。

我初二那年,参加了“迎接G20,我为美丽杭州代言”演讲比赛。提起笔的那一刻,我才意识到我对这座城市的了解少之甚少。在不能文思泉涌时,就不得不启动PlanB;而PlanB的第一步,是从身边的听众口中寻找突破点。我开始问身边的同学一个同样的问题:假如你受邀前往一座陌生的城市学习一段时间,你最希望当地人向你介绍的,是什么?有人说到历史,有人说到风景;有人说到食物,也有人说到方言。而第二步,就轮到我查阅资料与实地探访。最终,我的演讲以“杭州因水而兴”为主题,由钱塘江、西湖、京杭大运河为主体,展开对其历史、现代化发展和独特之处的分析;而灵感,正源于一天晚上在京杭大运河边的散步。

去年十月,我参加了二十一世纪演讲比赛。高中组的主题是“One Thing You Need to Know about China”,这是一个饶有趣味的命题,其内容既容不得咬文嚼字,也经不起泛泛而谈。这一次,我没有四下询问,而是采用了我灵光乍现的PlanA——发生在贝尔格莱德的“五八事件”。我的下一个任务,是查阅包括南斯拉夫战争历史、各大新闻社刊登的文章等资料,以确保我的个人观点有深厚的基础作铺垫,也避免了偏题、扭曲历史等低级错误的产生。遗憾的是,我始终没有和我的老师在选题上达成共识;而坚定我选用这个主题的,正是大量的资料查阅和自我反思,使我相信这段故事是真正拥有价值的——从杭外赛区,到全国决赛,七个月中,对同一篇演讲稿的不断修改、练习,使我不由得感到,这种长时间的主题性思考,也是一种研究。

除了探究,演讲的另一半,是艺术。当我站在话筒前时,我不是激动到跌倒在领奖台前的奥斯卡最佳女主角,也不是肩负重任、眉头紧锁的外交部发言人,我是一名普通的高中生,来谈谈探究的结果与认知。今年六月,我满怀期待地参加了杭外剑高TEDxTalk,却发现它是一个十分钟、没有讲台、没有命题的演讲,而这一切都形成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通过一次次的练习,我开始发现TEDx的魅力:十分钟虽长,却好像一首十分钟的管弦乐,给了我充足的时间发挥与弥补;没有讲台和话筒,却好像舞蹈演员在台上伸展,把渲染舞台气氛的任务交给了演讲者本人;虽是自由命题,却免去了框框架架,给了我谈及个人经历的自由,以这样的眼光重新定位演讲,它就好像油画、歌剧一样,成为了表演者自由的空间,更成了一种形式独特的艺术。

司马迁曾在《史记》中讲道: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从德摩斯梯尼,到马丁·路德·金,每个人都有得到话筒的权利,每个人也都有不同的故事。作为一种研究,作为一门艺术,演讲带给我们的机会是无限的,而我们能从演讲中收获的,也是无限的。

谢谢大家!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