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放大——科学、艺术与文化的现实交汇读后感精选

放大——科学、艺术与文化的现实交汇读后感精选

《放大——科学、艺术与文化的现实交汇》是一本由小庄著作,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28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放大——科学、艺术与文化的现实交汇》读后感(一):[豆瓣鉴书团] 有趣的科普小短篇合辑

我一直都觉得,科学也是充满“艺术”和“文化”性的。对行为的区分会导致视野的局限,这也是为什么现代社会跨学科研究不断发展的原因。作为“科普”,特别是文科“科普”,更容易陷入“落入旧俗”的尴尬局面,而幸好,这是一本新鲜又有趣的书。

唯一值得吐槽的便是书名,这本书“放大”的并不是想象中对于科学、艺术甚至是人文的边界,更像是从更为多元的角度思考。然而这并不会影响阅读本书过程中的快乐感,作为专栏的合辑,内容短小精悍,所以适合随手拿来读几篇。这本书的一些内容或许并不是那么的“硬核式科普”,但总是有趣的。

作者善于利用“传记”来进行叙事,如写到了图灵也许未曾想到自己会有如此之影响,又或是描写洛伊回忆中空气弥漫的酸味等等,这些都增加了故事的可读性。同时,书印刷和装帧也颇有趣味——书中的图片有一种经过蓝晒法拍摄后的美感,这倒或许是另一种“艺术”了。

《放大——科学、艺术与文化的现实交汇》读后感(二):【豆瓣鉴书团】我们需要怎样的科普?

非常棒的科普书。出乎我意料的好看! 很开心它是我在豆瓣标记的第100本已读。

在我心里科普分两种, 一种类似《时间简史》,作者尽力把冷僻的知识用简洁的语言和形容来传达,将一些知识详细地描述清楚。虽然读者水平参差,一知半解,但一旦读者获得了相关线索,就会串联起这些知识。 另外就是本书这种,可能内容并不严谨,也没有什么明确的主线和观点。但通过一些大家喜闻乐见的故事或者八卦,勾起读者的兴趣。会想要去更深入的了解书中的人物、作品和概念。在了解的过程中自然就会阅读上面那类专门专科的科普书籍。 本书完全达到了引发兴趣的作用,至少在我的阅读过程中添加了很多想读、想看的书籍和影视。

40个小故事,包含的学科、艺术五花八门,佩服作者的博闻强识。感觉这些素材故事和相关知识,作者完全是信手拈来,文字亲切有趣,寓教于乐。 文中有个科普纪录片先驱的话,想来作者就是以此来作为工作指南的吧:

装订很用心,内封上有亲切的便签留言,还送了张贴纸,字体封面设计感觉都很符合现在年轻人喜好的样子。 纸质特别好,不懂是什么纸,但很久没摸到这么舒服的纸了,光滑又厚实。而且我喜欢在书上画线写感想,这本书的纸写起来真的是超级流畅。 如果要说缺点就是图片没有彩印。虽然印刷是蓝黑相间也算彩色,但如果前两章引用的画作配图是彩印,肯定效果更完美。

看完的感想就是:没有跨界可能也没有发展,很多新东西都很难界定边界。 艺术家虽然可能不懂理论,但成功的艺术家,一定是感知到了自然或生命的某种规律和本质,然后将之融入作品。一切美都是平衡和谐的,即便是突变异形,也需要有规律才能符合我们的审美。

关于跨界文中引用的一段文字感觉很贴切:

爱好广泛并不会分散专注,只会让人视角更开阔更敏锐。

可能因为从事的工作和医院信息管理有关,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南丁格尔的故事。 原本只知道她是护士、护理的代表和象征,没想到居然还是个统计学家。用数据展示,直观又清晰,没有这些先驱们,应该也不会有现在的规范管理吧。

《放大——科学、艺术与文化的现实交汇》读后感(三):这本交汇了科学和艺术的书,特别好地介绍了跨界创新这回事~

断断续续看了有一个多月,一本 200 多页的书看这么久,因为信息量真的很大…总能顺着章节里提到的有趣知识点,顺藤摸瓜检索出非常多好玩的资料。

作者小庄这几年一直浸淫在艺术和科学的交叉领域,曾任「科学艺术研究中心」公众号的主编。而这一块跨界领域在国内的研究和传播,还是比较荒芜的…可想而知要积攒足够的信息量再成书的难度了。

我的书评就只介绍 3 个小例子,不多剧透,更多的好玩故事等大家自己买到实体书后捧在手上,挨个儿边读边乐呵~

神奈川冲浪里的浪 神奈川冲浪里这幅画的艺术名气是众所皆知的,可它为什么会吸引到科学家?书里就介绍了科学家们,是想探究这个浪属于什么波…以及怎么形成的这个巨浪!我也是去日本的博物馆看过这画实物的人,万万没想到还有这么刁钻的角度…更没想到真有科学家研究透了。

先是确定了这巨浪的尺寸和属性。

再然后…更有科学家在实验室中重现了这个大波浪。

艺术和科学就看起来非常顺理成章的…来了场邂逅。

伦勃朗的画下画

另一个例子我也有很直接的体验,介绍的是伦勃朗的很多画作之下,还藏着另外一幅画。我不是惊讶于才发现有这么一回事,而是这个极其小众的冷门知识,被作者挖的很深!

我知道这件事是因为在英国学设计那会儿,有次去参观英国国家美术馆前,凑巧看了一部名为《National Gallery》的纪录片,其中就介绍了伦勃朗下图这幅画的人物靴子上有一些奇怪花纹。

之后纪录片中用 X 射线探查出花纹来自画作之下的另一幅画,也就是说这幅画是经过覆盖的。当原画左旋 90° 后,靴子上的花纹就能清晰看出是来自前一画作人物衣物上的纹样。

重点是这个纹样被覆盖的好好的,为什么会透出来?答案是,曾经被某位收藏者错误的「清洗」过这片区域…两年前,我的好奇到此止步。谁能想到在《放大——科学、艺术与文化的现实交汇》里作者深挖起了伦勃朗的「厚涂颜料」技法,看得我大开眼界。

之后更是从视觉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伦勃朗是如何开创了一种引导观众围观肖像的技巧...说明伦勃朗的艺术作品能成为经典,在当时还具备了超过同辈的创新技艺。

居里夫人和蛇形舞?

学过设计与艺术史的朋友,或许是知道百多年前罗伊·富勒的「蛇形舞」,在欧洲和美国是首开先河的舞种地位。

下图非富勒本人,但接近那个年代的实拍,舞台灯光打到薄纱上起舞产生变幻颜色的效果。

但《放大——科学、艺术与文化的现实交汇》一书中还介绍了罗伊·富勒曾经和居里夫人有过一场会面。讨论的是怎么把发光的「镭」用到舞台表演的裙子上。脑洞真的很大,艺术和科学又一次神奇的来了个想法对对碰…

这书看得我意犹未尽,等到看书后面最小字号还好几页的参考文献列表,就知道这书中里的知识都是生啃出来的了...得先是从一手论文去理解,再信雅达的翻译,最后给巧妙的落到纸面。这检索确定信源的工作量是有多大…除了检索和翻译的难度,更大的功夫怕是花在怎么组织文本,最后能串联出让人看得津津有味的故事。我想,用「殚精竭虑」四个字来形容,怕是一点不为过。叹服不已,同样是做科普的,被别人展现出来的渊博知识震撼到了。

最后就四个字——强烈推荐!

文中 Gif 截取自论文 Laboratory recreation of the Draupner wave and the role of breaking in crossing seas 和 What kind of a wave is Hokusai'sGreat wave off Kanagawa?、纪录片《National Gallery》、YouTube 博主 bwudhiprecha的《"Serpentine Dance" by the Lumière brothers》、书《放大——科学、艺术与文化的现实交汇》和我在美术馆和博物馆的实拍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