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个性化养育》读后感锦集

《个性化养育》读后感锦集

《个性化养育》是一本由赵璐玫著作,漓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4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个性化养育》读后感(一):寻找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平衡

作者是一位成功的母亲,也是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她常以母亲和老师两种不同的角色,思考对壮壮的教育行为。既有对现行教育模式、人才评价模式的反思,也有如何让家庭教育配合学校教育的认识,这对于寻找家校教育结合点的老师和家长来说,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个性化养育》读后感(二):比较符合中国目前的教育现实

这种案例式的教育书籍我已经看过很多了,从很多年前的《哈佛女孩刘亦婷》到最近很火的《虎妈战歌》,看了这本《个性化养育》我觉得这本好像更贴近中国目前的教育环境,更贴近生活,更有借鉴意义。

《个性化养育》读后感(三):用平和客观的心态养育孩子

这本《个性化养育》是有个副标题的:“每个孩子都是美好的”,其实这个副标题从一个方面了表达了作者对孩子的一种平和、实在、中肯、客观的态度。曾经看过的某些育儿书,是孩子成功成才之后自家父母写的书,都会在书中表达出自家孩子天资聪颖,然后在父母的不怎么费心的教育之下就能主动发奋努力然后成为全才,当然成绩好得不得了,于是各种名校一路读下去一直到常青藤盟校。那类的书看着会让大部分的家长比较郁闷,因为无论怎样看,都不得不承认现实生活中的天才很少,大部分的孩子包括自己的宝贝儿都是平凡的,极有可能不管怎样努力,自己的孩子还是无法取得好成绩无法考上名校……

于是,我想说说现在看完的这本《个性化养育》,作者赵璐玫老师确实是名老师,几十年的小学教学经验,因此她既以母亲的身份也用了老师的身份来写自己的孩子,但是她并没有夸耀自己的孩子如何厉害,反而是非常诚恳客观地说明自己的孩子是个普通的孩子,甚至在自己任教的学校里学习成绩并不好。因此最让人感触颇深的就是赵老师说明了自己深爱孩子的心情,无论孩子怎样,“每个孩子都是美好的”,因此父母点点滴滴的爱,去给孩子鼓励、支持、引导、理解、包容。我想,这个基调,是为人父母首先要做到的。那么其次,再来说如何通过学习,尊重孩子的天性和个性,鼓励孩子成长。

这本书中“交流篇”,详细地讲述了在孩子去美国留学之后,赵老师如何和孩子做了大量的沟通工作,从而远隔千里也能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这一部分是其他的育儿书比较少见的内容,很有借鉴意义。

《个性化养育》读后感(四):育儿的智慧——读《个性化养育》

虽然还没有成为真正的妈妈,暂时还处于准妈妈阶段,不过怀孕期间的辛劳和欣喜已经开始在我心中渐渐生根发芽,每天计算着时间,期待着腹中小生命的到来。因为怀孕而食欲不振,因为怀孕而改变饮食,第一次的胎动,第一次感受到宝宝和自己之间的羁绊,各种欣喜,各种欢乐,好象再难受,再辛苦也都成了过眼云烟,只有满怀激动的心情,期待着这个可爱的小生命的降临。

当然,为了能够在宝宝降临之前可以获得一些育儿知识,一边不断地向身边的妈妈们询问,以吸取经验,一边不断地找寻各种合适的育儿书本,吸取诸多专家人士的经验。而对于准妈妈来说再多的专家经验也都只是纸上谈兵,到底是否适合自己的宝宝那还得等真正教育自己孩子的时候才会明白。

《个性化养育》是一个妈妈对自己儿子的教育历程,也代表着一个妈妈在孩子成长路程上的全部心血。对于每个母亲来说,孩子就像是一个从天而降的小天使,即使在别人眼中并不起眼,可是在母亲眼中,孩子是如此的美好。就像这书中的男孩——壮壮。这是一个极为普通的男孩,他的身上有着普通男孩一贯的特质,在别人看来不起眼的男孩在妈看来却是一个充满发展潜力的好孩子,也正因为有着这样一个妈妈,壮壮才能成长为一个好男孩。

《个性化养育》这本书就像是一个母亲的手记,从孩子的呱呱落地开始,第一次触摸到这个幼小的生命,第一次感受孩子在怀中的欣慰,第一次感受孩子哭喊时母亲的心疼,更多的第一次,更多的生命历程,在整个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母亲的伟大和对孩子浓浓的爱。但只是对孩子的爱是不够的,这位母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断摸索,不断探究适合她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发现孩子的各种优点,激发孩子的潜能。这可以说对每个家长来说都是一个宝贵的参考经验。

虽然还只是一个准妈妈,但是从这本书中读懂了作为一个母亲对孩子的心意和教育的方法,将来对于自己孩子的教育不能照搬任何模式,而是需要在与孩子的不断相处中发现他的各种有点,激发他的潜能,采用最适合他的教育方式,想必这也是个性化教育的初衷吧。

《个性化养育》读后感(五):成绩不是唯一的标准

一个资质平平成绩平平的孩子,这是本书最吸引我的看点。在哈佛女孩男孩轮番轰炸,在虎妈鹰爸强势上演望子成龙的大戏后,总算有人坦坦然然地承认自己的孩子不优秀,不对,仅仅是在学校里的学习成绩不优秀,并不表示其它方面不优秀。

实际上我们已经非常习惯以成绩作唯一的标准,来判断一个孩子是否优秀。而成绩拔尖的只能是少数,于是,大多数孩子都被排斥在“优秀”以外。成绩抹杀了孩子其它的优点,蒙蔽了我们的眼睛,让我们看不到自己的孩子有多棒。

本书作者的高明在于,明确孩子“孩子可以暂时学习不好,但不可以不想好好学习呀”。她不让自己对孩子只有“成绩”这么一个聚焦点,决心让孩子幸福、快乐、综合素质高。因为孩子成绩不优秀,所以,她大力支持孩子有自己的爱好和精神寄托,不仅可以让孩子增加自信,而且让童年生活有滋有味。这样的坚持孰为不易,反观周围,无论成绩优秀与否,多数家长都在各类补习班之间奔波。成绩好的,要补习后更上一层楼;成绩不好的,指望补习后能好起来。有几个家长想过,这样的生活孩子快乐吗?

正因为没有聚焦在成绩上,本书作者得以从容地全面地塑造自己的孩子,而孩子的优势也终于在远离父母独立生活时显示出来。不过,本书作者相当幸运的是,在孩子始终无法适应中国的教育时,找到了一个与美国家庭进行交换生的机会,让高二的孩子远赴美国读书。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半大的孩子以比同龄人更老练的方法处理独立生活碰到的困难,善于观察、善于表达,比较理性妥善应对人际关系,情商甚高,并且用一年的时间完成美国孩子两年的学业,成为那一年唯一拿到美国高中毕业证书的交换生。

作者以自身经历来印证:孩子的成长需要耐心等待、积极支持、不断鼓励。“坚持我应该坚持的——给孩子快乐幸福,也要让他健康成长跟得上队伍;改变我可以改变的——培养综合素质,不让孩子成为分数的奴隶;接受我一时无法改变的——中国素质教育的呼唤中随处可见的应试教育模式”。我特别把这几句话抄在笔记本里,以此提醒自己,千万不要让成绩遮住了自己看孩子的眼光。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