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读书经典的句子

读书经典的句子

编者按:读书,阅读,深度阅读

1、有理想的人,生活总是火热的。 ----斯大林

2、如何克制过于广泛的兴趣?提高专注度?
长期专注:科研者的核心素质
研究就是想在不确定的未知体系中寻找确定的结果,由于体系的不确定性,通常需要相对长的时间。
衡量自己是否适合做研究,也许就首先要分析自己是否适合与不确定性长期共处
研究意味着长期围绕着一个充满着不确定性的项目持续工作,通常至少是几周到几个月,也就是几十天到几百天,几百小时到几千小时;
而一些规模较大的项目甚至可能是几年,几十年。需要我们有耐心、能坚持、保持专注。
因此,我以为,在研究工作中,我们需要的核心素质是长期专注。
为什么很难做到长期专注?大家看看那两个生活中的类比,也许就会有些感受了。进行研究工作时,我们要刻意训练自己保持长期专注的能力。

3、学术素养
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科研冲动和欲望,这种冲动和欲望即科研的意识与动机,是建立在自我发展基础之上的,是科研所的必要条件(注意,非充要条件,还得有能力和环境长期专注,才能有结果)。只有对学术研究怀着浓厚的兴趣,才会时时刻刻在学习和研究中发现问题(有兴趣和没有兴趣,会看见不同的世界,同样的事情,看到的不同)。掌握的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会使得各种知识之间产生新的联系,从而便于形成新的思想与观念,同时思维也会随之越来越开阔(反之,已有的知识是会逐渐衰减的和固化的,长期不更新思维就会缺少弹性和固化)。因此科学研究也是知识积累的过程。

4、不要尝试做你喜欢的事,要去喜欢你正在做的事。 ----丘吉尔

5、人心容易陷溺,只要中断一段时间阅读,思考,学习,(如同饿了几日),心则可被茅草堵塞。丰年和荒年时候年轻人的作风大异,是其心陷溺在某种情况下造成的。

6、由于晋升职称需要论文,使得依靠外来压力促成的是一种虚假的科研氛围,大部分人对科研并不是真爱,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或者热爱科研带来的名利,科研氛围是由一部分真正热爱科研(真爱)的人在开展科研工作中自然形成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形式。如果群体中,缺乏有真爱科研的人,其氛围可能是虚假的或者产生不了真正的科研氛围

7、我最希望读到的,是通俗的语言表达高深的思想,最不喜欢的,是用高深的语言表达浅俗的想法。 ----陈嘉映

8、耐性是天才必不可少的素质之一 ----爱默生

9、重要的不是知识的数量,而是知识的质量,有些人知道很多很多,但却不知道最有用的东西。 ----托尔斯泰

10、如果你因为发现人类社会是如此的不尽如意,而感到自己更加适合遁入孤独,那么你就是一个不能长期忍受孤独的沉闷压抑的人,尤其在你年轻的时候。对此,我建议你养成这样的习惯:把部分孤独带入社会交往中,学会在人群中保持一定程度的孤独,不要立即说出自己的想法,也不要太过在意别人所说的话;勿对别人有太多的期待,无论是道德还是才智上;对于他人的看法,应加强锻炼自己无动于衷的冷漠态度和感觉---这是培养值得称道的宽容品质的一个最切实可靠的方法。
假如,你做到了这些,那么即使你生活在众人当中,也不会与他人有过多的联系和交往:你和他们的关系将是纯粹客观的。这一预防措施将使你与社会保持必要的距离,不至于离得太近,而且也能保护你与社会保持必要的距离。 ----叔本华

11、杨叔子对自己的博士生有一个广为人知的严格要求,就是博士论文答辩前要先背老子,后来又加上了论语的前七篇。他坚信自己是对的,“背是形式,最重要的是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浮躁的心宁静下来,让人的精神升华起来”。

12、颜元一生以行医、教学为业,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主张“习动”、“实学”、“习行”、“致用”几方面并重,亦即德育、智育、体育三者并重,主张培养文武兼备、经世致用的人才,猛烈抨击宋明理学家“穷理居敬”、“静坐冥想”的主张。

13、物体的冷却速度,与其当前温度与室温之间的温差成正比。学习的热情动力(新鲜感)和速度,是你已经掌握的知识与要学习知识的差距成反比,当你掌握得比较多的时候(新旧知识差比较小)你的动力就会减弱,类似指数衰减函数图像,也可以不成熟的叫做知识价值的递减函数。

14、我曾听说有人博览群书,读书上万本。我只觉得荒唐。真正的好书,一生读几十本、甚至真正读通几本已足矣!记住黑格尔的名言“博学绝不是真理”。真正的思想性著述,一天只读两三页才有可能真正读懂,这种读法叫精读;比如读牛顿的书,用微积分解力学,你一个小时能读过去三页吗?如果一本思想性著作,一小时读了20页,我认为那不是读书。

15、孟子说:“五谷是各类种子中的精华,如果没有长到成熟阶段,反而比不上稊米与粺子。谈到仁德的作用,也在于使它成熟罢了。”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16、大趋势,指的是宏观经济。宏观是我们必须接受的, 微观才是我们可以有所作为的。”
特别是,当你已经身处一个行业当中之后,你老是关注宏观大势,这有帮助吗?
我不是说你不该思考宏观大势的问题,创业的话,当然要优先选择一个在增长的行业。我只是想强调,
你更应该关心你自己的那个小摊子,更应该关注那些直接影响自己的小趋势。
换句话说,把趋势和宏观比喻为命,命中的得接受和忍受,基因决定,命是不可改变的,但是运是可以作为,是可以改变的。

17、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不论处在何种情况,是得君行道、兼善天下,或是怀才不遇、有志难伸,自己的心情都不受影响。何以能够如此?因为心中对于人生之“应该如何”有了定见,只要肯定自己走在道义的路上,就不会在乎世俗的成败与得失。所忧的是没有成为像舜一样的圣人,而毫不担心一时的困扰

18、生命底色就出现问题,内心颜色暗。这样导致的结果是,遇到社会上比他们想象中更复杂问题,就会把外在的黑暗转化成内心的黑暗,
而因为内心的可以抵御的光明不够 很容易产生虚无主义,觉得什么都没意思,什么都不相信。心里缺少光明就会显得底气不足。浅阅读得来的那些东西也会让你没有底气。人要有精神底气,而且底气应该是光明的东西,有了它你才有力量对抗世上黑暗,否则你不但无法对抗黑暗,还有可能会被它吞没。所以,要通过阅读,读光明的东西,给自己打好精神的底子

19、犹太人的母语是希伯来语,在希伯来语中,“学习就是重复”。在犹太法典《塔木德》中有这样一句话:“念101遍肯定比100遍要好。”强调重复得价值。在《塔木德》中还有这样一句话:“只要把一本书念100遍,你就有能力读懂世界上的任何一本书。”

20、受压抑的心,只要说出实话就会轻松 ----席勒

21、我们读得太多了,要减肥瘦身。我们见过许多这样的读书人:他们勤奋地借书、买书、藏书、啃书,但是如果你问他们,这么多年读下来最喜欢哪几本书,
最敬畏哪几本书,对自己的人格学问影响最大的是哪几位作家,他们往往答不出来。倘使把读书比作交友,这样的读书人,近似交际场中那类四处点头握手
、广散名片的人物,他们没有知己、没有深交。读书的无效和无聊,莫过于此,这样读书,有何快乐?
要精读书,有选择地读,千万不要滥读,对不爱读书的人,我劝他多读,而对爱读书的人,我劝他要少而精。
郭沫若和胡适都说过类似的话,即“书桌上不要出现第二本书”,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22、“金钱能够储蓄,而时间不能储蓄。金钱可以从别人那里借,而时间不能借。人生这个银行里还剩下多少时间也无从知道。因此,时间更重要。” 投入多少不能用金钱来衡量,而是要用时间来计算。而且在时间和金钱这两项资产中,时间是最宝贵的。当你认识到时间的宝贵和时间亦有价格的那一刻开始,你将变得更富有。 ----王行健

23、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强大,自然科学不发达是万万不行的,而数学又是自然科学的基础

24、技术教育让你能作什么事,文化教育告诉你不能做什么事情,高技术高学历但是没文化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懂得厉害判断,但是缺乏是非判断。

25、数量本身就是质量 ----斯大林

26、读书使人的头脑充实,讨论使人明辨是非,做笔记则能使知识精确。如果仅仅是光阅读而缺乏讨论,缺乏互动,则很多看法是错误或者弯曲的,而自己完全不知道。

27、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就是落后,一打就垮;然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民族传统,没有人文文化,就会异化,不打自垮。
在他看来,今天的教育是错位的,学校和家长眼中盯着的都是北大、清华,是上重点大学,却不注重人格的培养。一位美籍华人的喟叹让杨叔子记忆犹新:“大陆来的留学生ABC很好,XYZ(指数学)很好,可惜不太了解黄河、长江,不太了解文天祥、史可法,对《史记》《资治通鉴》都不怎么了解。”

28、活力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就是能够持续学习,保持持续学习新事物的开放心态。组织,群体无活力则表示没有新的知识输入,没有认知停滞或缓慢升级状态。

29、不管哪种结果,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做就对自己有个交代了。每一个阶段节点做的事情,生活和学习的质量都有用处,不要看不到用处而没有尽力去做好当下的事情,你自己无法预测到哪天有用,但是确实在你意想不到的某一天有用,到用的时候,你才会发现当时投入努力程度不够带来的问题。

30、有的学生平时聪明,课堂表现也不错,但学习成绩不太理想。对什么都充满了兴趣,在接受新知识时候总是投入极大的热情和精力,但是很难持久,没有耐心进行深入的钻研,没有钻进去所以不可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和成果。要培养学生的恒心。

君子安守穷困,小人穷困便会胡作非为。” 君子安贫乐道,达观知命,如孟子所说,虽然“无恒产”,但 “有恒心”,所以能够安守穷困,“ 贫贱不能移”以做一个君子我们不见得都能够做到无恒产有恒心那么高的境界,但是如果我们真正有一番定力,有一个宏阔的境界,那么离君子已经不远了。

31、时尚并不是不好, 复古也不是最好, 能打动人的东西就是最好。 其实时尚也能很古典, 古典也能很时尚

32、生活中有太多无用的知识。比如,很多人关心某个明星喜欢的颜色是什么,星座是什么,结了几次婚,又离了几次婚。当一个人把精力花在这些地方时,他可能获得了知识,并且在饭桌上能与人聊天,但他会变得特别琐碎。我们的生命本来就不可能占有无限的知识。更可悲的是,无聊的知识会让人生变得无聊,琐碎的知识会让人格变得琐碎,甚至猥琐

33、因为人是异质性的,先得了解自己的特殊性,不同点,自己的类型,再决定读那些书,往往贪婪的阅读各种书,如同贪吃,贪玩,贪权一样,永远不满足,是因为他们不了解自己的类型,不了解哪些是自己不需要的。如同恋爱选择,一下面对无穷的女孩,但是你只要明确几个筛选标准,可以迅速的降低选择空间,比如从几百万的人中,加上各种维度筛选条件,会迅速的把选择范围大幅度的缩小,这个筛选条件就是每个人自己的,因人而异,不了解自己的筛选条件,就会贪得无厌或者永远有做不完的事情。

34、哲学理论是要让世界变得可以理解,而不是让世界变得可以预言。 ----陈嘉映

35、不喜欢读的书就不要读。读书最后一定要“返己”,也就是返回自己。不喜欢读的书就不要读!第一流的书太多怎么办?解决的办法是看自己最喜欢的书。
和自己的生命结构有直接关系的知识只有一小块,但总会找到……有时候你会发现自己特别喜欢的作品,对其中的用语、思维方式等都很欣赏,
这说明你和作者有“同构”关系,通俗地说就是一种缘分。

36、很多看过的东西,要反复看和亲自做过(不要马上贪求新的知识),才会了解到原来没有认识到的细节,才会发现自己原来以为熟悉的,其实不熟悉,之前都是粗略的认识缺乏精确的知识。

37、元、亨、利、贞。《乾》
潜龙,勿用。《乾》
亢龙有悔。《乾》、《文言》、《系辞上》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乾》
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文言》、《乾》
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乾卦·彖传》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象传》
谦谦君子,用涉大川。《谦》
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谦》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文言》、《坤》
泽无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困·象传》
有孚惠心,勿问元吉,有孚惠我德。 ----伏羲

38、通过读书温暖人心、提振信心。大家要记住一个真理:书籍是不能改变世界的,但读书可以改变人,人是可以改变世界的。读书可以给人智慧,可以使人勇敢,可以让人温暖。有些人总觉得自己怀才不遇,牢骚满腹。其实,与其这样,不如静下心来,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读书学习,为将来做准备。平时不积累,书到用时方恨少。
机会是为有准备的人而准备的。一些人平时默默无闻,关键时刻却能脱颖而出。恐怕与他们平时的阅读、思考、积累不无关系。

39、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

40、世界500强都说学历不重要,但他们不会去你的大学招聘,他们只去重本学校!
能力固然重点,但如果没有展现的机会和平台,只会辜负你的能力!而展现的机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学历!

41、《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42、游历和阅读经典,可增加了知识,可开阔胸襟。
外出游历是培训、阅读、进修等所不能代替的,是一种容易被忽视却有着重要意义的精神成长方式。
大多数人的生活和工作圈子相对狭窄、闭塞,很少有机会外出或远行,这不利于人的精神成长。

教师多走出书斋、课堂和家庭,去接触社会、大自然以及人文底蕴深厚的名胜古迹等,不仅可以增加知识和精神层面的收获,还能因职业特点而兼具回馈工作和社会的独特价值:最终开阔的不仅是自身的眼界、知识、气质与胸襟,更会在日后的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将这种“正能量”传递给莘莘学子

43、要搞清楚自己是动力问题还是能力问题,动力困难表现为,对写作,对工作,对学习,对人,对环境的兴趣,热情,积极性不高,而能力困难是写作的技巧,技能,锻炼的程度,练习的程度不够。往往问题产生于动力困难,动力不足需要找到方法,榜样的激励,在现实中体验,遇见高人等等

44、喜欢你的人给了你温暖和勇气;

你喜欢的人让你学会了爱和自持;

你不喜欢的人教会了你宽容和尊重;

不喜欢你的人让你知道了自省和成长。

45、任何一个地方,都有你很讨厌的东西。 而往往这个地方,有价值的东西,都是被你所讨厌的东西,所包裹着和掩盖着的。 你必须有能力穿透这些东西, 你就忍受这个,你得讨厌,穿透它,你摸到它的下面,真正有价值部分的时候,你才可以在那工作,和对这个东西、文明,有一种判断的能力,否则你没有的(建立不起来的)。

46、我觉得真的要考问出真实下面的虚伪倒不是特难,但是要知道虚伪下面的真实,就是你真的想要什么、你真的在意什么,这还挺难的。 ----陈嘉映

47、学数学最怕的是吃夹生饭。如果一些东西学得糊里糊涂,再继续往前学,则一定越学越糊涂,结果将是一无所获。所以不要怕学得慢,一定要学得踏实。——王元

我以为方法中最主要的一个问题,就是„熟能生巧‟。搞任何东西都要熟,熟了才能有所发明和发现。——华罗庚

读书不能只满足于懂,而要弄得烂熟。
中国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 一本读了20多遍的书

陈景润读书的方法很个性,他成名之后在一篇文章中谈到:“我读书不只满足于读懂,而是要把读懂的东西背得滚瓜烂熟,熟能生巧嘛!”我国著名的文学家鲁迅先生把他搞文学创作的经验总结成四句话:“静观默察,烂熟于心,凝思结想,然后一挥而就。
要把书读到滚瓜烂熟,是需要极大的毅力的 ----陈景润

48、书籍是巨大的力量。 ----列宁

49、能力永远和曾经的付出成正比

50、“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残缺的人文,没有人文的科学是残缺的科学。”在许多公开场合,杨叔子都毫不留情地直陈其弊,“分科太细,甚至学工的不懂理,更不懂文,学机械的不懂电气,学制造的不懂汽车,如何能有交融和创新?

51、钱理群:五本书为中国人打下精神底子,孔子、庄子,唐诗,《红楼梦》、鲁迅,把五个人的东西打一个基础,这是最基本的东西。

52、理论所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实践将为你解决 ----费尔巴哈

53、把你们在学校所学的知识统统忘掉 剩下的就是素质 ----斯金纳

54、倘若基础树得不宽广,你就是“专”,也决不能专到多远路。自然和学问都是有机的系统,其中各部分常息息相通,牵此则动彼。倘若你对于其他各部分都茫无所知,而专门研究某一部分,实在是不可能的。

创新素质与基础知识之间的关系。目前有些高校,企业想在创新上做足文章,强调创新,而不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事实上, 人的创新素质的养成恰恰需要深厚而宽广的基础知识的作根基(无短期用处的基础知识,优化的知识结构)。

55、要建设,就必须有知识,必须掌握科学。而要有知识,就必须学习,顽强地、耐心地学习。向所有的人学习,不论向敌人或朋友都要学习,特别是向敌人学习。 ----斯大林

56、郑永飞院士 成功是兴趣和特长的融合
曾经,在郑永飞执教的中国科技大学,有一位学习数学的少年班学生,在学习数学多年并在美国攻读完博士后,
出人意料地转行做了生意,还做得很有成就。他和郑永飞交流,博士毕业时,突然发现自己在数学领域没有太多想法,别人能想到的自己却想不到,才终于明白,
“大学时数学比别人好,实际上是我有兴趣自学了。初中把高中课上了,大一把大二课上了,这和特长没关系,我没有数学天分”。“有时候,你认为的特长,其实不是真正的特长,一件事你比别人做得好,效率高,事半功倍,这才是你的特长。”郑永飞说。兴趣是一种思想,特长是一种技能,要把两者融合起来,才能不断走向成功。

57、在人人想法都差不多的地方,没人会想得太多。 ----沃尔特·李普曼

58、什么样的人才适于被称为军事天才?这种人与其说是有创造精神的人,不如说是有钻研精神的人;与其说是单方面发展的人,不如说是全面发展的人;与其说是容易激动的人,不如说是头脑冷静的人。 ----卡尔·冯·克劳塞维茨

59、在人生和工作最困难和最黑暗的时候,往往是兴趣和热情支撑着信念,驱动自己突破极限

60、教师是人类的灵魂工程师。 ----斯大林

61、一次有人问德鲁克:“我如何才能成功?”德鲁克:“如果你不改变问问题的方式,你永远都不会成功。”那人问:“那我该如何问?”德鲁克告诉他:“你应该问:我如何才能做出贡献,这样你才会成功。”

62、贝尔纳效应, 兴趣过于广泛、思维过于发散,对精细、深入的创造是非常不利的。后人就将这种现象成为贝尔纳效应。
一直由于缺乏'面壁十年'的恒心而蒙受了损失
有人把这种由于兴趣过于广泛,思维过于分散,而不利于科学创造的现象称为“贝尔纳现象”,

贝尔纳发散型思维能力极强,在科学的各个领域都有灵感,有想法,但他在收敛型思维方面能力不足,
未能专注于一个或几个课题深入地进行穷追不舍的研究。因而,他未能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未能挖掘自己深厚的科学潜力,
未能获取诺贝尔奖,未能进入一流的科学家的行列。有人把这种由于兴趣过于广泛,思维过于分散,而不利于科学创造的现象称为
“贝尔纳现象”,也可把“思维分散,兴趣平摊”

63、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为学如横轴x,为道如纵轴y,关注的是x*y的总面积,只为学,不道,或只为道,不为学,则总的不增长。
为学,如盖房子一样越盖越高,所以日益。为道,人有人心和道心,道心就是公心是爱他求道理之心,就要改掉自己的毛病,端正自己对人对事对过去的恨厌的不平心态,克制过度的欲望,扩充胸襟,使得心理包袱越来越少,所以日损。

64、得益于传统思想而不受传统思想束缚

65、如果大学缺乏大师级的人才,那么这所大学是没有灵魂的,高水平大学也就无从谈起。

66、未来人才决定性的素质,包括表现自己的能力,说服别人的能力和与人打交道的能力(presentation, communication,and people skills)。这些能力,有如开水的最后二十度,在你获得八十度的知识和技术后,如果没有这二十度,你的人生就可能像热水,但比较温吞,相对平庸。如果你把最后这二十度加热起来,你的人生就会沸腾起来,变得之手可热!最后,一定要记住,在中国,读一个大学不容易,既然考上了大学,拿一个学士学位很重要。你已经付出了代价并获得了这个特权privilege,就要从中得到最多make the best use of it. ----徐小平

67、科学研究的训练有三个层面,底层是给定问题,找出解决方案,针对硕士生培养;中层是给定领域,找出问题,是对博士生的要求;高层是独立开辟新领域。其中,发现问题的好坏决定了研究的创新价值,甚至决定了研究的成败。

68、经典是前人浓缩了的智慧,至少已经过数十年,上百年的打磨,颠扑不破。这样,读了经典,我们就有了看世界的理论参照。
一个研究者若不懂历史,就好比行走在深山里找不见路标,没人给带路,迟早要迷失方向。个人的学术功底如何,其实就取决于是否熟读了经典与历史。读当代人的书也不也很有用么?我的回答是,当代人的书当然要读,但却不是构成“功底”的要素,读今天的论著,虽然可开阔视野,启发思考但这类著作多是一家之言,未经时间考验,日后极有可能被推翻。由于没有得到普遍认同,不具权威性,所以不能作为观察现实的坐标。经典已经固化了,历史也是死的,无论将来过去多少年多少代,经典不能改写,历史也不会改变。我留心过,有的人讲课别人不爱听,其重要原因。

69、我一生平最受用的两句话:一是“责任心 .二是“趣味“,梁启超。
1.片面强调兴趣的作用受害的不只是学生
2.自我驱动,自我主动学习的真正动力是责任感和使命感。(兴趣具有比较强烈的情绪化色彩。兴趣是不稳定的,是易变的;而责任感相对兴趣而言,更具有理性色彩,更为稳定。一个人一旦有了学习的责任感,其主观能动作用也非兴趣所能比)。
3.夸大培养兴趣的作用不利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梁启超

70、读书好,起码读着读着,不知老之将至。追求乐。

71、肤浅的全面粗粒度的观察和思考,价值不如局部,某个细分领域的的深刻,低粒度精细的观察和思考,唯深思才能升级,浅思再多没办法提升自身水平,不能深入往往是贪多或者坚韧不足,难以坚持和反复。

72、阅读是对自己兴趣和审美的塑造

73、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但知识本身并不能成为力量,只有知识的实际运用,知识内化为主体素质,内化为主体的学识和能力,才能显示出无穷的力量,高贵的气质和人格的力量也才能体现出来。所以,只要有机会,我们就一定要学习,没有机会创造机会也要学。
学无止境

74、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 ----葛洪

75、托尔斯泰在自己的作品里能提出这么多重大的问题。能达到这样大的艺术的力量,使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了一个第一流的位置。 ----列宁

76、守正,就是充满正能量,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如果一个人在做事之前就觉得做不好或不可能,那么就容易养成拖延甚至放弃的习惯,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退缩的性格,也就会失去很多成功的机会;
相反,抱持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激发正能量,不但给自己带来自信,还会感染周围的人,营造出一种有利于成长的环境氛围,带来成功的机会自然也会增加。

77、高度自律的人早起早睡,在其他人赖床的时候准备好了精美的早餐,又在别人熬夜玩游戏、追剧的时候养足了精气神;他们勤于锻炼、敢跟枯燥、无趣的生活死磕,所以才有了马甲线和腹肌,有了学富五车,所以才有了一路绿灯的快意人生。
他们始终节制着自己的欲望,以便保护自己的初心……这种对本能的抑制,给了他们某种优雅的气质。 ----老杨的猫头鹰

78、英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经济学是对人们维持生计的日常事务的研究,任何有好奇心的人都应该乐于了解

79、“我36岁学力学,44岁学俄语,58岁学电池知识,不要以为年纪大了不能学东西,我学计算机是在64岁以后,我现在也搞计算机了”。
90多岁高龄时,他还表示“到现在,晚上9点以后是我的自学时间。”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什么叫做“自强不息”。

80、论语,讲道德。圣经,讲宽容。古兰经,将行善。塔木德,讲生活方式。 ----鸿眼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