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关于致敬马克思的作文10篇

关于致敬马克思的作文10篇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作文的形式很常见,但是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关于致敬马克思的作文10篇,欢迎大家分享。

第一篇

这是一个让我铭记于心的春节。

每天凌晨,天空还没有泛白,星光依然闪烁的时候,城市的马路上始终有一群兢兢业业的“逆行者”,他们是环卫工作者。为了保持城市干净整洁,为了能及时消毒环境不给病毒藏匿的机会,他们日复一日地默默奉献着。

我的爸爸就是其中一员,他每天凌晨便匆匆离家,马不停蹄地为各个街道社区服务。医院的防护资源非常紧缺,为了能让白衣天使们最大程度地优先使用,同为一线奋战的环卫人,一再地节省自己的防护物资,我爸爸的防护就只是一件简陋的一次性雨衣和一次性口罩,他说:“医护人员更需要专业的防护,不能倒下,我们要做的就是默默支持,站好后勤清洁的这一班岗!”

每天爸爸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都会让我们离他远一些,他要先给自己消毒。这时我都会特别心酸,我很想跟爸爸说:“我希望您在外面工作时一定注意防范,我和妈妈会好好待在家里,请您也牢记,家人永远是您坚强的后盾!”

寒冬再冷,终将过去,春天永远不会迟到。

第二篇

你展开高洁的翅膀

飞向抗击新冠一线

翅膀下是你守护的芸芸众生

多少脆弱的心灵在你的抚慰下

重拾信心

多少病痛的躯体在你的守护下

重获新生

你是勇敢的、不屈的、坚韧的

也是爱憎分明的

你对生命充满敬畏

用大爱守护着每一个生命

用憎恨智斗来势凶猛的新冠病毒

你用那血肉之躯化成坚强堡垒

与新冠病毒开战

多少个不眠之夜

汗水湿透衣襟

疲劳轰然袭来

脆弱不期而至

而你们的眼神依然坚定

毅然决然的投入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

任何羁绊都不会阻止你前行的脚步

任何荆棘也阻止不了你“逆向而行”

因为此时你脑海里只有一个信念

抗击疫情报效国家

对!没错!

这就是白衣天使们此时此刻最终极的梦想

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

但请记住

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有千千万万的中国人

为你祈祷为你加油为你保驾护航

中国是大爱的民族、是自强不息的民族

中国永远不会被灾难击垮!

中国加油!

我的祖国加油!!

第三篇

梦中的涛声如此振奋人心

水花溅起一道气势如虹的弧线又起舞般翩然落下

蓦然间

恍若听见江南丝竹的耳语绵绵在海浪中有一个影子若隐若现

我碰不到

可那煞为好看的音符在我眼前接踵跃起

深深牵引了我的思绪

翻腾的海音毫无保留地将其豪情壮志演绎得尽致淋漓

充盈芬芳的清香氤氲显现她倩影笑意

向往之情在一个个晚上愈发炙热

难耐那份喜爱

好似豆蔻年华初开情窦带来的独特情愫

当我摩挲着纸页那如画的美景正如故梦中你的笑靥

我不住地默念你的名字

你是屹立于南的谦谦君子华夏无畏的勇士

轻卧海边笑看浪拍礁石

加拉西鸟的歌唱得花鹿回头

木棉花落英纷呈催我潸然泪流

你是熠熠历史长河上日益璀璨的一颗明珠

是世人憧憬的人杰地灵净土

锦绣山河满目

独受春日眷顾

洋溢醉人的温度

绿满四季谷物三熟

水鹿在你的怀抱里纵情漫步

猕猴恣意耍闹穿梭于绿意四处

一九八八年

你肩负使命和荣耀谱写了动人的篇章

冬去春来三十载

在瞩目下你逐步成长

扬起坚实的臂膀

迈出稳健的步伐走向辉煌的未来

登上世界的秀场

毫不胆怯地大放异彩

纵横交错的大路

运载着海南人民的心血付诸

激昂热血从不停下脚步

这是中华民族的子女雄起的姿态

誓要奋力拼搏不负期待

三十而立

挺身天地

第四篇

2020年,

这本是一个幸福团圆的春节,

可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

让神州大地蒙上灰色,

江河呜咽,山川失声。

这时,

一位84岁的老人再次出现在我们的视野,

他以刚毅不倒的身躯挡在了我们前面,

他就是钟南山。

还有白衣天使们,

你们舍小家为大家;

还有不知道名字的志愿者们,

你们来自五湖四海,

为了生命的至高尊严,

奔赴在抗疫一线。

看到你们因为过度劳累倒在地上,

看到你们脸上的勒痕,

看到你们不舍昼夜,

看到你们与病魔较量,

我感到心疼。

我祈祷——

早日驱除病魔

早日春暖花开!

第五篇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人教版职业中专第四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学习本文不仅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有帮助,而且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有积极的作用。现就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过程四方面加以说明 。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本文居于这套教材的最后一册(第四册)第三单元,是承接第三册的第一单元记叙文的语言表达,第二单元说明文的语言表达而编排的。课文是一篇悼词,同时也是一篇评述革命导师马克思的历史地位、卓越贡献和斗争精神的议论文。学习它对于理解马克思为真理而斗争的精神,提高学生的议论文语言表达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高考考纲、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单元教学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以及本课的特点和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现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一了解马克思在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方面的伟大贡献,学习马克思为真理而斗争的精神。二体会课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三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内容连贯,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写法。

本课计划用两课时完成,本次说课内容为第二课时,根据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及所教学生现状的认识,故明确本课时教学要点为:运用揣摩语言的方法,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学习用准确严密的语言表达个人的思想观点。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对这篇课文学习目标的理解,我认为本课时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一重点:体会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培养学生运用准确严密的语言表达自己思想观点的能力。二难点:1.马克思两大发现的划时代意义。2.第三段复杂单句的语法分析。

二、说教法:

本课教学重点是体会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在教学中应以揣摩语言为主。另外,本课教学难点较多,主要有以下几个:1.马克思两大发现的内容及意义的理解,2.一些重点语句的揣摩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行动起来,积极收集资料,认真阅读提出问题,积极思考解决问题,这是突破教学难点的最佳途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教师引导型”教学方案,以突破难点。这种方案的教学思想是,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的积极配合与认真思考突破教学难点,完成教学任务。这种设计要求学生有比较扎实的基础,以及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把握教学时机的能力。文中的重点语句较多,体现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关照呼应的地方比比皆是,教学中不必面面俱到。可以选择要点加以突破,比如:第三段的理解与分析、第六段的第二句中“远不是主要的”的表达作用的理解以及第八段中第三句和最后一句的理解。

第六篇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科学共产主义理论的革命实践中,互相帮助,互相鼓舞,共同写下了许多指导革命运动的理论著作。在生活上,他们也是互相关心,互相体贴。在马克思及其家庭处于极端贫困的情况下,为了资助马克思写作《资本论》,恩格斯牺牲了自己宝贵的时间,去从事他所不喜欢的"该死的商业"。《资本论》第一卷问世后,马克思在写给恩格斯的信中,由衷地说道:其所以能够如此,我只有感谢你!没有你为我做的牺牲,我是绝不可能完成这三卷书的巨大工作的。"

当他们二人不在一块儿时,总是保持着极密切的书信联系,互相交流思想,探讨一些共同感兴趣的问题。有时一方信稍慢一些,另一方就会感到不安。一次,恩格斯回信晚了,马克思风趣地问他:"亲爱的恩格斯!你是在哭泣,还是在微笑·你睡着了还是醒着·"马克思的爱子埃德加尔去世时,马克思十分悲痛,他在写给恩格斯的信中写道:

"在这些日子里,我之所以能忍受这一切可帕的痛苦,是因为时刻想念着你,想念着你的友谊,时刻希望我们两个还要在世上共同做些有意义的事情。

马克思的女婿拉法格曾经说过,恩格斯是马克思的"第二个自我"。的确,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友谊深挚而纯真,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第七篇

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后,对于事物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有些感触。因为人的有机体需要能量输入,所以人要吃饭。要吃饭,那是“必然”的;吃什么饭,什么时候吃,吃多少则是偶然的。同样,因为人是有机体生命,而有机体生命总会经历生长、成熟、衰弱、死亡这样的过程(自然法则),所以人总是要死的。人要死是必然的,什么时候死,以什么方式死则是偶然的。今天起来发现路面是湿的(结果),我们推测昨天晚上可能下雨了,但是也有可能是被人用水浇的(偶然);假如昨天晚上下了一场大雨,我们会用肯定的语气说今天早上的路面一定是湿的(必然)。我们习惯在一件事情上找出原因,如果可能的话,最好找到最终的原因。人本性上有一种对事情穷根究底的求知欲望,古希腊人面对纷繁芜杂的世界想找出这个世界(存在)的最终解释,从泰勒斯的世界起源于水到柏拉图的理念,人们不满足于对事件的经验解释,希望找到一个最终的必然的并经得起理性考验的解释。

辨证法大师黑格尔对偶然和必然及其关系的演绎达到了辩证逻辑的顶峰“偶然的东西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有某种依据,而且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也就没有依据;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必然性自己规定自己为偶然性,而另一方面,这种偶然性又宁可说是绝对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成为自身哲学的方法-论基矗对偶然和必然的认识自然也有了更加纯熟的解释。但是有一点不足之处是,在历史观领域,经济决定论的思想也时常为世人所诟玻经济决定论的思想,给人一种宿命论的历史主义印象。经济无疑是强有力的推动历史前进的物质基础,但是历史事件的发生充满了不以物质多寡为条件的变数,心理的,外在因素的,传统习俗的,伟大人物的个人作为都是相当不可忽视的因素。历史必然性的说法往往会引起人们的厌恶之感,因为必然性漠视了个体的作为,个体的意义。

人类社会正在走向全球化,这是后现代的一种趋势。人类开始从狭小的个人空间中走向一种彼此交往更加密切频繁的信息化时代。偶然性的因素正在增多,必然性的说教越来越得不到认同。在必然性居支配地位的时代,人们谈理想,谈人生意义,所指向的是一个永恒的必然领域:真理的,价值所在的世界,必然性起支配作用的理念世界。现在的人还相信这样的永恒世界恐怕不多了,那么人生到底怎样才有意义呢?(面对着必死的人生)我的回答是:活在真实的偶然中,并用自己的全身心去体验那偶然向自己昭示的那个世界的样子。没有必要去相信这个世界必然要发生什么——因为那是虚假不可信的——,也没有必要去追求一种所谓永恒不变的真理——因为根本没有不变的、永恒的真理——,必然的真理只是偶然的事实而已,在生活中被偶然的揭示出来而已,并没有什么大不了。

明天对我意味着什么,我不能肯定,我也不需要肯定知道是什么样会发生什么。但是我确信的是,明天对于我一定是新的一天,一定不同于今日和昨日;对于别人也一样。马克思说的好:解释世界的好:解释世界的不如改变世界的。

第八篇

马克思在流亡伦敦期间,生活十分贫困。他的一家时常一连几个星期靠吃马铃薯过活。严冬没钱生火,生病没钱求医,他们穷的付不起房租,女房东叫来警察,把床铺、衣物,甚至连孩子的摇蓝、玩具都查封了。临走,蛮横的警察说; "限两个小时,再不交房钱,要把东西全部没收。"几个孩子吓得躲在墙角里,偷偷地掉着眼泪。 马克思无奈,只好冒着雨找新的住房,但是没有人收留。这时,药房、面包铺、牛奶铺的老板都来逼债了。燕妮在债主面前万般无奈,只好把自己的床抬出去卖掉以偿还欠债。但刚刚把床抬上车,警察又来了,说黄昏时搬运东西违犯法律,并诬蔑房客是要存心逃躲欠债。顿时,门口聚集了二三百个看热闹的人。

马克思在这样贫困窘况下,坚韧不拔走自己的路,去从事自己的事业。对于马克思来说,钱和生命所以需要,只是为了革命事业。他在一封信中说:"假如我有足够的钱就是说大于零--来养家,而我的书又已完成,那我今天还是明天被投到剥皮场上,换句话说,倒毙,对我完全一样。"马克思正是在贫困中与困难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终于成为一代伟人。

第九篇

央视一套综合频道播出《不朽的马克思》,分上下两集,共100分钟,凝结了幕后制片方大量心血的一部影片——制作的辛勤付出,绘图的精致,巧妙的镜头。对其中印象最深的一个镜头是,显示公园四季变化的一组照片快速切换,正如台词所说的“一切事物永远处在矛盾和发展之中”。看完该片之后能对马克思的一生及其系统思想有一个大概和粗浅的了解,影片的目的已经达到了。至于要真正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的精髓,只得去读马克思的著作。

书是要一个字一个字读过去的,有些甚至要抄写一遍,如此,才能和作者有一个真正的“对话”,更真切地感受作者的思想。我近日开始抄写一些文章了,不管属于专业与否,觉得写得很好的,有选择性地会摘抄一下,这给我带来很大收获。我抄写了一些文章以后,才明白读一遍和抄写一遍的体悟深度完完全全是不一样的。抄写过程中,我甚至能感受到作者写下每一个字的心理,我脑海中有时会不断浮现作者伏案创作的画面,我的思想也尽量和作者保持一致。抄写,是最能把握文章细微之处变化和作者真实意思的。如果仅仅是读,在文字的跳跃之间便总会不自觉掺入自己主观看法,而抄写就完全尊重作者原意了,一点不漏,完成了对作者思想的全吸收。这就是画家李可染先生说的“用最大的力气打进去”吧,画家临摹好比是读书“抄写”的过程,都是在尽最大程度、全面、深入地了解作者的思想。

在不久的将来要开始读一些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了,但不急于开始读,先把手头的几本书(老板给的)先读几遍,争取最大程度领悟其精髓,再开始下一阶段的阅读。我这么多年以来啊,读书确实着急了。高中之前,升学压力大,除应试内容外,书看得很少。上大学之后,急功近利,曾扬言大学要看600多本书,最后因为目标太不切实际,反正自己也做不到,索性放弃,加之那时也没养成读书的习惯,所以整个大学四年也基本没读书。研究生两年里,第一年在学校看书也很少,第二年来单位了,倒是看了一些书。

分析我自大学以来的读书态度,读书意识是有的,但急功近利,重数量轻质量,也没学会看书。看完《永远的马克思》,另外一点深切的感受是,能读书非常重要,马克思把自己称之为“读书的机器”,他在大英图书馆十年如一日地读书,临终之前安静地坐在椅子上,也是在读书。他的看书能力太强了,也特别会做读书笔记。我想,读书笔记不仅记录他对书中观点的看法,很多也是摘抄,这是必然的。会读书真的很重要,很多博士也没有掌握这个能力。我常在想,我什么时候学会读书了,我也就开始走上通往成功的快车道了,否则,永远都徘徊在成功的外围圈。说点题外话,我不读博士,就是因为自己读书能力还不行。不过,对于读书能力,我倒是一点不担忧,我现在才xx6岁,哪怕是打碎了重新培养,时间也是充足的。和很多人比,我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就不晚了。很多人到了36、46、56岁也没掌握这个能力,我何惧之有。

最后,今天5月5日是马克思诞辰xx00周年,愿未来盛世中国,如马克思所预言。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