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剑桥学习科学手册》读后感锦集

《剑桥学习科学手册》读后感锦集

《剑桥学习科学手册》是一本由[美]R.基思·索耶著作,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元,页数:78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剑桥学习科学手册》读后感(一):学习科学主题文章汇集

本期学习科学主题部分文章回顾(共计24篇):

开篇:激活大脑,你需要简单有趣的挑战

学习是个性的:据说,这么做你就能长出新的脑细胞

学习是有趣的:学习不是目的,学习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

学习是协作的:跨学科,回到真实世界本身

学习是相关的:大多数人是热爱学习的,他们只是讨厌被教育

学习是多元的:碎片化学习,真的会破坏学习的系统性吗

学习是科技的:学习,正在逐渐与技术融合

学习是开放的:人类的学习机制,问为什么的时候大脑中发生了什么

……更多24篇文章可在本公众号相关菜单栏中查看

尽可能地学习和理解学习过程和人类发展尤为重要。

孩子并不是成人的迷你版,他们有自己的心智模式和发展阶段。

他们的一切都尚未成熟,不仅是身体的发育,也是在情感、心智以及社会互动等各个方面处于萌芽和成长时期。

有一件事情是显而易见的:并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准则可以适合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

有科学研究表明,每一个人的基因序列以及各类特质都是独特的。

而且,我们的各类生命特征不仅由先天决定,也由我们的经历和所处环境造就。

当然,对于学习来说,我们的大脑运行机制是有其规律可循的,所以理解学习过程将能让我们可以在多样的学习方式中自由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一种。

更何况只有理解了这些,当我们的孩子遇到障碍或者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才不会好心办坏事,造成一些错误和遗憾。

对待学校教育最好的方式是真正的面对:我们要明白,学校必然会影响每天的生活。

不管怎么样你和孩子还是会经历校园生活,然后我们可以理智地选择最合适的方式。

这样我们才能够让学习过程变得有趣而不可或缺,而不是充满了挫折和失败。

学习科学的主题暂时告一段落,无论是将学习作为一门科学,还是一种艺术,或许都将殊途同归,而最好的检验,就是实践。

《剑桥学习科学手册》读后感(二):学习是复杂的,而技术则帮我们自我觉察

疲惫不是因为工作过度而引起的,而是不得已放弃重要的事。——雅虎CEO迈耶

前面我们讨论了,学习就是生活,而元学习则是第一原则,由此我们可以掌控自己的学习,以及自己的生活。

由此可以延伸到很多方面,比如个性化的学习风格,比如以学生为中心,而移动互联网和学习环境的改变则使得我们的学习方式变得不同,我们更方便地拥有自己的学习世界甚至个性化的贴身虚拟导师。

而大数据带来的变化则更有意思,自适应的学习将不再只是一个遥远的梦想。

我们都具备自己的学习风格。

个性化学习认为每个学习者都是不同的,虽然我们的学习机制是相似的,但我们的学习风格是千差万别的。

有一些喜欢晚上学习,另外一些人则习惯早起——性别、年龄、性格类型、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等都影响着每个人的学习风格。

从1970年代开始,教育界开始提出学习风格的概念,将学习者划分为视觉性、听觉型、动觉型,另外也有一些用触觉或者情绪来获取知识的人。

知道你自己的学习风格可以帮孩子恢复自信:有一些不适合现有学校教学模式的孩子们可以知道,自己不是真的太笨或者太糟糕,也许只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学习模式。

近几年来,关于学习模式也有不同声音,有一些认为学习风格的划分并不可靠,觉得证据不足;另一些则觉得给人们贴上“某某类”学习风格也许会弊大于利。

不过不管怎么样,努力去理解人们的学习风格并且鼓励大家认识自己的尝试是有价值的。

学习者中心则强调每一个孩子的不同需求,在这个学习模型中,无论是父母、教师还是班主任都是支持者角色,而孩子则是最重要的因素,学习围绕孩子的掌握程度、学习状态和学习风格展开,同时这个模型还关注孩子们的社会参与、智力水平和心理需求。

在这么长时间以来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系统之后,人们终于意识到,孩子才是学习的主体。

当然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系统能够持续这么长时间也是有原因的,以学习者为中心在操作起来显然非常困难——这就相当于要给每个孩子配备一个全程家教——不过无论如何,一件正确的事情不能因为它是困难的就不去做了,与其说这是一个模型和建议,不如说这更是一个责任。

技术可以部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拥有自己的虚拟导师。

它不一定是人格化的“导师”,但它可以了解我们的学习状态,给我们提供工具,设置一套方法让我们专注于学习,给我们及时反馈和鼓励,还有,它永远不会生气,并且只要我们需要就随时出现。

而可汗学院、Coursera等的实践也从另一个角度支持了这一点——我们可以真正摆脱一个封闭的小环境的局限而直接在全世界范围内找到最适合的导师和课程,虽然和真正的面对面不能比,但至少你有了选择。更何况,你可以混合来进行不是吗?

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拥有了更多的工具和材料来构建自己的学习环境,让它变得更加高效而有趣。一支笔、一杯热茶、一本笔记本,学习时是否听音乐,更喜欢早上还是晚上学习……

而移动学习则带来了更多可能,个性化学习环境的构建有一个重要设想是,我们可以随时获取学习材料。而移动应用商店里则有着丰富的应用供我们选择,无论是语言学习类、学习游戏类还是其他。而云计算和云存储又使得我们的所有学习都可以实时同步,我们可以在手机上记录资料,学习一些碎片的知识,然后在平板或者电脑上完成一个系统性的学习。

大数据分析是通过收集海量数据,并对其进行分析和可视化的过程。大数据技术的发展让我们可以处理越来越多的细节,我们可以采集和处理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数据,给他们提供更适合的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率。

在大数据技术的基础上,更值得期待的是自适应学习技术,这是一个不断强化的概念:计算机不仅是通过分析数据来提供合适的学习内容,它还可以通过不断的训练而越来越“了解”学习者。

而数据的收集也会扩展,只收集一部分学习情境下的数据还无法真正达到自适应的程度,学习者在社交、玩游戏及很多其他方面产生的数据跟他在特定时刻掌握学习技能或者学科知识产生的数据同样重要。

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繁杂的数据往往让我们自己难以真正了解自己的学习,而自适应学习技术则正是帮助我们觉察和自我认知的重要工具。

技术带来了可能性,真正的个性化学习时代已经来临。

关于个性化学习这个大主题我们就先聊到这里,我们都知道学习应该是个性的、有趣的、协作的、相关的、多元的、科技的和开放的,下周开始我们来看看学习如何变得有趣。

周末愉快!

《剑桥学习科学手册》读后感(三):教授主义vs学习科学--<剑桥学习科学手册>读书笔记

1.教授主义vs学习科学

工业经济的逝去使得教授主义强调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不再够用了,学习科学强调学生还需要深层知识:思考和推理的能力、实践中运用知识的能力、深入理解(概念)科学和技术系统的能力,同时学习科学在注重教的同时更注重学习过程,强调创设学习环境以帮助学习者习得专家的思考模式,强调在学习者已有知识上学习,更强调反思的重要性。

学习科学是基于教育学、认知心理学、人类学、计算机等学科的一门交叉学科。学习科学的里程碑,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的报告《人是如何学习的》1999年出版从较高层次,整体性地介绍了学习科学。

2.传统课堂vs深层学习

学习科学的一大核心主题,当学习者参加到某一学科专家研究相似的日常活动中时,他们就能学到深层知识。

传统课堂(教授主义)

*学习者没有在课程材料与他们的原有知识建立联系

*学习者将课程材料视为不连贯的知识碎片

*学习者记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也不知道怎么做

*学习者遇到不同于课本中的问题时,不知如何解决

*学习者将知识视为静态知识,只来源于权威著作

*学习者仅记忆这些知识,并没有对目的和学习策略进行反思

深层学习(认知科学的发现)

*深层学习要求学习者在新旧知识、概念、经验间建立联系

*深层学习要求学习者将他们的知识归纳到相关的概念系统中

*要求学习者寻找模式和基本原理

*深层学习要求学习者评价新的想法,并且能够将这些想法与结论联系起来

*要求学习者了解对话过程,对话即知识产生过程;还需要学习者批判地检查论据的逻辑性

*深层学习要求学习者对其理解及学习的过程进行反思

3.学习科学的基础

建构主义,儿童的思维方式和成人不同,在设计有效的学习环境时,需要理解儿童已经掌握的知识并深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

认知科学,融合了心理学活动试验和计算机建模、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综合科学。

1) 智力活动是基于表征的,表征是指概念、信念、事实、模式等知识结构。

2) 专家的认识基础:丰富的表征结构、丰富的程序性知识和计划、调整计划来适应情景需求的能力、对正在发生的自我认识过程进行反省的能力。

3) 反思:和新手相比专家更擅长规划和检查自己的工作,这两者都是反思性的。

4) 问题解决:问题解决的认识基础问题空间的表征包含了关于概念、特定行为、外部世界的信念和心理表征。问题解决被看作是在问题空间中进行搜索,达到目标状态的过程

5) 思维,人类的思考策略及其发展

教育技术学,计算机可以担任变革学习的强有力角色。

社会文化的研究,考察社会文化、情景化、分布式认知,从观察人类认知行为开始。

知识工作的性质,科学知识是情境性的、实践性的、通过协作产生的,这点被传统教育所忽视。

4.学习中的过程

学习是如何发生的,从新手到专家的转变。了解新手存在哪些迷思并转变为专家思维

学习是如何发生的,原有知识的利用,学习者并非空容器。

促进更好的学习,脚手架。当儿童积极参与自我知识构建时,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会更深、更概括,动机更强。环境中应该提供什么支持来促进学习者的知识构建。

促进更好的学习,外化和表达。学习者在知识尚未形成时常是进行表述,并贯穿整个学习过程,这样学习与表达得以在反馈中互相加强。

促进更好的学习,反思。可能的反思和元认知,对学习过程和知识的思考过程。

跨学科的学习科学基础与机遇

1. 内隐学习与大脑(implicit learning and the brain),内隐性学习是指轻易地获取复杂信息的学习,且获得知识很难用语言表达出来。

神经科学对学习研究带来3种新方法:ERPs 事件相关电位,fMRI追踪大脑中血液的流动,MEGs追踪大脑中磁场随时间的改变。

神经束形成前的幼年学习,神经可塑性。儿童内隐地向别人学习时因为“镜像神经元”的存在,反射神经元在个体完成动作和看到其他人完成动作时都回处于兴奋状态。

2. 非正式学习(informal learning),与说教教育的明显区别,个人取向,助长传统主义,情感参与与认知投入的紧密融合。

3. 整合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设计,适应性专门知识,支持持续学习、即兴创作和自主扩充的专业知识。适应性专家不断扩展进化他们的核心能力,扩展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经常需要探索新的领域,为获取新知识而从头开始努力。

学习科学具有生态学、情境化、以及越来越多的文化取向。

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一词,隐喻地表示了认识通过构建自我知识进行学习的,它与教授主义强调知识传递的隐喻形成对比。

建构主义建立在同化于顺应两种机制上,这也是儿童如何理解与他交互的世界的过程,关注帮助学习者建立与已有知识连接的过程

学习者的知识建构一个重要方面,适应。将知识内化并识别,不仅包括智力上的适应,还包括情感价值观。

学习文化,不同社区成员间有丰富互动,且不同于传统课堂的单向传递,采用学徒制,并且通过集体实践为更大的团体做出贡献。

认知学徒制

1. 认知学徒制主要针对教学过程,通常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复杂问题。概念性和事实性知识只有在不同情境中使用后才能掌握。

2. 认知强调要关注认知技能和认知过程。执行目标技能的过程应是外显可见的,便于学生和老师观察、评论、加工和修改。

设计认知学徒制的环境:内容,方法,顺序和社会学

1. 内容,专家技能需要知识类型

*领域知识,学科具体的概念、事实和程序

*启发式策略,完成任务的一般应用技术

*控制策略,指导解决过程的一般方法

*学习策略,如何学习新概念、事实和程序的知识。

2.方法,促进专家技能发展的方法

*示范,教师操作一任务以便学生观察

*辅导,当学生执行任务时教师观察并提供帮助

*脚手架,教师提供支持拉帮助学生执行任务

*表达,教师鼓励学生表达出他们的知识和想法

*反思,使学生能够比较彼此的行为表现

*探索,教师建议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

3.顺序,安排学习活动的顺序关键

*增加复杂性,逐渐增加有意义的任务的难度

*增加多样性,在多种情境中实践,以强调广阔的应用范围

*全局到局部技能,在执行局部任务前先展现整体任务的蓝图。

4.社会学,学习环境的社会特征。

*情境化学习,学生在现实任务的情境中学习。

*实践共同体,交流用于完成有意义的任务的不同方法。

*内部动机,学生建立个人目标来寻求技能和解决方案。

*合作,学生们一起完成目标

----待补充---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