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关于陶渊明的高中作文300字

关于陶渊明的高中作文300字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作文的形式很常见,但是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关于陶渊明的高中作文300字,欢迎大家分享。

第一篇

写人的作文550字篇一_我心中的陶渊明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我国东晋大文学家,田园诗的创始人。

陶渊明如莲花般“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他虽然很贫困,曾去做过几任小官,但不愿和统治者同流合污,辞官隐居,过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清苦生活,虽然有时连饭都吃不饱,但却生活在自己的意愿中,再穷。再苦也不在乎,陶醉在“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美好生活中。他“濯清涟而不妖。”虽然隐居避世,一身轻松,但依然自食其力“种豆南山下。”依然悠然自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他虽然没有大诗人李白豪迈的胸怀,但却同样嗜酒,依然可以写出“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的千古名句,依然可以把一片优美的田园风光和他热爱的田园生活留给世人。

虽然他不能像曹雪芹那样给世人留下《红楼梦》般的长篇著作,但依然可以写出让人津津乐道的自传——《五柳先生传》。

它不同于常人,是留名千古的东晋大文学家,但他更比常人向往那生活安乐,恬淡自足,社会风气淳厚朴实的完美生活。他虽然不能如愿以偿,但依然为可以随自己的意愿生活而安然自若。在自己的生活中没有功名利禄,不用为五斗米折腰,与官场上的人同流合污,没有战争,没有剥削,高兴时应朋友之邀去喝酒,喝完就走,写写文章自娱自乐,在自己的生活中度过余生。

他就是淡泊名利,率真放达,安贫乐道的陶渊明。

写人的作文550字篇二_我的班主任

我的班主任叫呼延青,在她还不是我们的班主任时,我还以为她叫“胡严轻”,所以认为她是凶巴巴的,嘿,我还真猜对了几分。

呼延老师有一头深棕色的卷发,一张比我大点儿的嘴,从那里冒出来的笑容,总是那样灿烂。她还有一双不大的眼睛,却显得炯炯有神。老师喜欢穿运动服,松松的运动裤配上干净的运动鞋,哇,活脱脱的一位“帅哥”呀!

呼延老师是特别“喜怒无常”的,温柔起来,像涓涓细流,凶起来,我看我还是别说了吧。

呼延老师特别明理。她说过:“每一次我批评同学,不是针对人,而是针对你做的这一件事。人我很喜欢,因为我们是一家人。事情如果你做错了,就应该受批评。”你看,呼延老师的话多有道理,我听完了,都情不自禁地点头,我真是越来越喜欢这位老师了!

说实话,我一开始一点都不喜欢“胡严”老师,因为有些同学说她凶得很。现在,我在别人面前能象小公鸡一样地说:“谁说呼延老师不温柔。呼延老师不光温柔,还有一颗童心呢。”

呼延老师会和我们一块儿玩,还会拿手机拍拍拍,上次我的“胖胖鼠”就已经保存在她的手机“博物馆”里了。

呼延老师不凶是班主任,还是数学老师,批作业的速度真是“疾如风”啊!用老妈的话来说就是“省下时间给我们用。”老师可真够累的呀!

到最后,我要发表一句感叹:“呼延老师,你是我的偶像,你和妈妈一样,都是我最尊敬的人,老师,我们一起加油,加油,加加油!”

第二篇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众所周知,陶渊明被认为是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他以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道化世人。

陶渊明,他天性所致,喜欢自由天然的东西,对于生活的要求很简单,大胆的追求自己想要的,不管不顾他人的眼光,在恬适、宁静的乡村,他不需要原则,不需要规定,不需要框架,只要有一颗真挚的心,足矣。

陶渊明的诗意人生,首先表现在他对名利的淡泊。29岁时,他进入官场,但不久便“不为五斗米折腰”,归家闲居。以后又先后几次出任小官,不仅无处施展济世抱负,而且于“志意多所耻”。

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因其居住地门前栽种有五棵柳树,固被人称为五柳先生。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劳动,维持生活,与劳动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关。归田之初,生活尚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渊明爱菊,宅边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至今脍炙人口。他性嗜酒,饮必醉。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他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在其《五柳先生传》中也有写道:“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他不被世俗名利所蒙蔽双眼,而是朝着生命里最真实的东西步步贴近。在权贵们争先恐后地想挤进那个官人的世界时,他却在一旁冷眼相望。这位洁身自好的五柳先生,早已超脱世俗,进入到他的那个“桃花源”的梦境里去了。他不喜欢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不喜欢争权厮杀,在官场被黑暗气息所束缚,干脆一走了之,不再争名夺利,来到人间仙境,去享受“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美好景色去了。这样的淡泊、恬雅,这样的热诚、感性,在于他把生命的一切都当作自然的风景,以欣赏的心态,一一平淡看过、走过,最终回归到他心灵的归属,这个无穷的自然。

他从不贪恋物质生活,近而便拥有了富足而高雅的精神生活。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他就像一颗种子,活在繁花绿叶当中,受到大自然的庇护,洗心则净,每日游走在岁月的最前头,不会为生存而绞尽脑汁,更不会为功成名就而作践自己。这种逍遥不会有孤独,修养身心,使他能清醒的活在那个丑恶的世界,享受当下最美的物质资源。

也因此,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其隐逸文化总的风格有三:其一是柔,其二是淡,其三是远。他开创了田园诗的体系,从而使中国古典诗歌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从古至今,有很多人喜欢陶渊明固守寒庐,寄意田园,超凡脱俗的人生哲学,以及他淡薄渺远,恬静自然,无与伦比的艺术风格。

陶渊明的诗中的平淡是把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平易的语言表达出来,很容易看,容易懂,但又富有情致和趣味。梁实秋说:“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但是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不是淡而无味的淡,那平淡乃是不露斧凿之痕的一种艺术韵味。”

这些诗歌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在官场中,他是一个失意的落魄士人;

在文学中,他是一个有气节的诗人;

在生活上,他是一个有高雅情趣懂得真快乐的人;

他达到了一种物我一体,心与道冥的人生境界。他领悟到大自然的不息生机是自己生命的最好安归之所,完全融入到自然中去。在他心中,大自然的一切都是生生不息,自乐自得地存在,一切都那么和谐美好。

在他的诗中,没有用语言赞美自然,而自然的美却从心里流溢出来。他把自己化入自然,成为其中一员,心境与物境完全溶为一体。他诗作的境界韵味,是一种平和淡泊,与世事无所争,无所求,心与自然泯一的人生境界的自然流露,表现为宁静平淡的境界,是一种新的意境美。

假若你想一个人在空旷的草地上,没有世俗的哀怨,没有官场的搏斗,没有思想的负担,只尽情地享受一切大自然的美,那是多么有诗意,多么自由啊!而陶渊明就喜欢这种感觉,他说:“一切自然乐趣都是由于人超脱世俗才能感受到的。”

短暂的人生,平凡的生活,他的诗意人生让我想到:其实人不一定要繁华富贵,平平凡凡,简简单单只要朝着自己的理想奔去,每天带着自然赋于的微笑,每天感受自然就是幸福的。

第三篇

陶渊明我想对你说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便是你,五柳先生。你毅然挣脱出世俗漩涡,坦然归隐田园。

我曾怀着一颗好奇心,跟随你的思绪,穿越“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去探访“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宁静和谐的桃花源。我知道,那是你所憧憬的没有现实中种种纷扰的回归自然的生活。

我曾怀着一颗敬仰之心,透过朴实精炼的文字,悄悄来到你家,凝望你忘我的博览群书,“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又看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我心里不免生起一丝悲凉,你过着如此贫苦的日子。但见你安然自若,忘怀得失,悲凉渐渐消散,又多了一分敬仰。

我曾怀着一颗欣喜之心,踏入脑海中浮现的画面,陪伴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丝清风掠过,淡然的微笑荡漾在你脸上,多么超凡脱俗!菊乃花之隐逸者,不奢求骄阳照耀,只掩身于青山绿野间,默默地吮吸甘露。你甚爱菊,是因为你亦是如此,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固守寒庐,只坐看云卷云舒,静听花开花落,遥观日盛月缺,沐浴着寒月的清辉,与雅菊翠山相伴便足矣。

看,是谁在五柳树下尽兴地饮酒?是你,纯朴自然的你,最近人情的你。柳树伴着风儿缓缓摇下柔和的柳条,轻轻抚摸你,与你这是大自然美妙的馈赠。风拂清酒,将醇厚天然的酒香散向远方,这便是你在繁杂尘世中绽放的一抹独特的芳华吧。

听,是谁在饱含感情地吟诗?是你,醉卧与菊花丛中,仰望湛蓝明镜的天空,发出人世间最美的绝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朴实动人的诗给后世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飘然而至。每每读到你的诗文,我仿佛远离喧嚣,置身与大自然,世俗的尘埃被悄然拂走。我羡慕你用绝妙的文字勾勒无与伦比的桃花源;称羡你将高洁志趣赋予诗文之中,流芳千;仰慕你淡泊名利,安贫乐道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坚忍不拔。

你如一颗熠熠生辉的明星,闪耀在历史长河中,永垂不朽,“须信采菊东篱下,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

第四篇

尊敬的陶渊明先生:

您好!

我是一个21世纪的中学生,我非常喜欢您的作品,同时我更仰慕您,我特别喜欢您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类的诗,因为对您的仰慕,所以也对您有诸多了解。

我知道您是东晋的文学家,著名诗人,少年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您做过几次小官,可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成为了田园山水诗派的创始人。

您生活的时代——东晋末年,政治较为黑暗,封建剥削压迫十分残酷,还有连年内战,给人民带来很大的灾难。

您写的《桃花源记》内虚构的桃花源是当时人们较为向往的世外仙境,也塑造了一个不守承诺的渔人,也反映除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当时有一部分人因一己私利,而出卖的承诺的奸诈小人。是啊!要不是当时的社会黑暗,您又怎会对当时的政治不满,辞官隐退。

那一次,我梦见了我穿越了时空见到了您——陶渊明先生。看到了您当时的愁苦,看到了东晋时期的政治昏暗,“啪”忽然我从梦中惊醒,回到了现实生活中,想起了桃花源里的人们是多么的开心,多么的知足,也想起了现在有一些来源于智慧的“凶险”,哎!我多么想存在一个同世外桃源般的地方。

陶渊明先生,如果您尚存于世,您就会看到您当初所向往的大同社会的雏形,作为您的后代们,我们会用自己的智慧,实现老一代人的梦想!

2012年7月20日

第五篇

晚上,窗外的北风“呜呜”地低号着,卷起的尘土沙粒击打着玻璃窗发出“啪啪”的脆响声,仿佛喝醉酒的人粗鲁的脏活。

已经记不清有多少个夜晚,像这样听着大自然的呵斥入睡的了,迷迷糊糊中,一股劲风袭来,把我旋进一片混沌的天地,我就“顺从”地和大地来了一个热烈的拥抱,鉴于我的热情,大地妈妈慷慨地给我塞了满满一口“蓬松蓬松”的“棉花糖”(沙土),我刚把脑袋从软的“棉花糖”中拽出来。“呼”地一声,又一股狂风铺天盖地席卷过来,不依不饶地要带我走,情急之下,我赶紧用双手死死地抱住一截露在沙土外的光滑的石板。善哉!总算没和沙子一起去旅行。

我在心里暗自庆幸,对这块救了我的小命的石板心生感激,我要在它上面刻上“救命石”几个字,以感激它的救命之恩。这么一想,我马上“动工”,我用双手锲而不舍地刨呀刨呀,越刨越感到不对劲,瞧这宽度,这厚度,好像还刻有字嘞!——莫非有人捷足先登了?我费了老大的劲才抠尽了“依附”在它上面的沙土,咦?

—— 我确信,我发现“新大陆”了,那上面清清楚楚地刻着“桃花源”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不知为什么,让人觉得有种沧桑感。咳,开什么国际玩笑!这里是塔克拉玛干沙漠不差不多,要说是“桃花源”,打死我我也不相信。这、这怎么能够跟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相提并论呢?该不会是哪个期诈商做的虚假“广告”吧?就在我大惑不解时,从远处蹒跚走来一位老翁,他慢慢走得近了,才着实吓了我一大跳;我已无法判断他的整个人像土的颜色,还是土的颜色像他的整个人。他一走到我跟前,就用喷射着仇恨的眼睛死死地盯着我,好像我上辈子欠了他200元,那架势绝不亚于老鹰盯着一只小鸡,盯得我心里直发毛。我用低得像从地缝里挤出来的声音,小心翼翼地问:“老爷爷,你,你是谁啊?”他恨恨地“哼”了一声:“我是谁,我是被你们这些所谓的‘现代人’摧残得半死不活的陶渊明!你看看,你们把我的“桃花源”都改造成什么样子了……”

—— 难道,这就是曾经人们心中完美的“桃花源”吗?看看四周,到处是沙、到处是土,不见了桃林,不见了落英缤纷的秀美;不见了人群,不见了黄发垂鬓的怡然自得,不见了人群,不见了炊烟袅袅的温馨。曾经仙境般的桃花源,就像童话里的水晶鞋,成了人们心中遥不可及的梦,就像镜中花,水中月,摇曳在人们沙漠般的梦境里。怒吼的狂风代替了鸡犬相闻的和谐,满目的灰黄代替了姹紫嫣红的明艳,一切的一切都不复存在了。

是的,我不否认,人类是世界上最聪明的动物,可是聪明的人类却将自己心中完美的所在改造得体无完肤,面目全非……

陶渊明痛心疾首地痛陈着人类的罪状,诉说着他心中的苦悲,站在他跟前,我觉得自己要低到尘埃里去。令我诧异的是,他竟没有掉一滴眼泪,他说,他的眼泪随着桃花源的最后一滴水一起干涸了。他黄浊的双眼像一望无际的沙漠,我不忍也不敢正视他的眼睛,我不能也不敢听他咒语一般的呻吟,我捂着耳朵夺路而逃……

两行冰凉的液体顺着我的脸颊流了下来,我醒了,原来,这是泪水,是人类忏悔的泪水。

我仿佛看到陶渊明的眼中闪现出块块绿洲。

第六篇

我站在那南山下,看那残阳染红的半片天地,我在看,看那漫天的云卷云舒;看那夕阳的无限美好;看那飞鸟的双宿双栖。

鼻翼间围绕着淡淡酒香,朦胧的月色下,我看见了满布青苔的青石板,歪斜的篱笆,一丝亮光在破旧的草庐显现,穿过那盈盈月光下拥簇的菊花,推开“吱呀吱呀”的门。呀!这是陶渊明的世界。

我看见你对酒当歌,笑得潇洒自在,我看见你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我知道你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在那尔虞我诈,追名逐利的官场里生活,你鄙弃官场隐于茫茫人海中。你那高洁纯粹的身影深深的镌刻在了我的心中。

我欲问君,可曾悔过?君不答,却意已明。想必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我想起你虚构的那个世界——桃花源。阵阵歌声仿佛天籁,老人小孩欢乐无忧的画面在眼前浮现。多么惬意!多么自由!那令人向往的世界如同水中月,镜中花,可触不可得。你怀着一颗纯洁真挚的心,在那黑暗动乱的时代,追求着自己的理想,着实让人羡慕不已。

天边渐渐泛白。草庐结了点点白霜。在看那屋外,已是芳香盈盈,开满了高洁而又淳朴的秋菊,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你的眼倒影着这山光水色,微风拂过,吹起你满头白发,搅乱了一窝淡黄。这一刻你与自然融为一体。你的一生追求着“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田园乐趣,你开创了古典诗歌的一个新流派——田园诗派。我在你的诗里仿佛看见了那鸟语花香,春暖花开的一幕。读到你的诗,再焦躁的心,都会被渐渐抚平。

你从我的世界里走过,每当我焦躁不安总会想起你的身影,那颗在淤泥中打滚的心,就会被慢慢洗净,取而代之的是平静与积极。是你让我变了,变得积极向上,我开始过好每一天。我开始执着勇敢的去追求我的梦,因为你,我相信,我的梦想不仅仅是梦和想。

陶渊明你是我心中的净土,是那梦中的淡淡花香。

陶渊明你隐了身,只是不想汲汲于富贵,只是不想为五斗米折腰,只是不想满身铜臭而保持文人应有的清高。退一步海阔天空,你的退,退成了隐逸之先宗,开创了中国隐逸文化的流派。你的菊花香不仅在我心里,还在中国文化的长河里。

第七篇

满园春如旧,莺歌燕舞,百花争艳,看久了总让人生厌,靠在椅背上,恍惚间,似乎看见一位粗布麻衫的老人乘着星光青斗邀南山对酌,大声唱着:“归去来兮?”

而此刻他在哪儿呢?庐山下的小屋早已没了他的身影,只有那无弦的琴在静静诉说着主人一身的悲欢;而山中那块他常卧着饮酒的巨石上,也只剩下飘几千年也飘不尽的酒香。

他现在正在寻找桃花源的路上。

或许,他就在我所望的那片远山下,用融化的雪水,浸泡他清澈的灵魂。

或许,他早已成为一位早出晚归的农夫,归园田居,他每天早晨去南山下种豆,晚上戴着月亮扛着锄头带着满足感归家。虽如此勤劳那一双手却终归是读书人的手,于是田中总是草盛豆苗稀。所以陶渊明总是穿的破颇烂,住得地方也是家徒四壁不蔽风日,甚至穷到了买不起米去东篱下采菊当饭吃的程度,可想而知,他的衣服有几件是好的,家具有几样没有破损,他过的又是怎样的艰苦的生活。

值得庆幸的是,他并不在乎这些。对他来说,只要有酒有书就是生活。他依旧会在农忙时节坐在田梗上饮酒;会饶有兴趣地观察麻雀怎样吃掉它刚熟的玉米;会在雨天半倚着门一本一本地看着书;会在晴日靠在老树下挥毫写下颇示己志的文章以自娱;会在月圆之夜卧在林中的大石头上衔觞赋诗与月对饮;他更会在逢年过节时刻到附近的农户家里蹭酒喝……

他浪荡着,不羁着,却自由着,快乐着。

他从不担心明天是否有饭吃;他从不介意别人怎么看他;他也不清楚眼前的山到底叫什么名字;他更不关心天下大事。

他只是一心一意地热爱着他的生活。

他只是一心一意热爱它一个人的田园。

他只愿,忘怀得失,做一个南山下的醉翁。

他只愿,孤傲地做着真正的陶渊明。

第八篇

关于陶渊明的作文

话说在东晋,有一奇人叫陶渊明,人们都认为他是一名隐士,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我却不这麽认为。。

主要依据就是这篇《五柳先生传》,不用我说大家都知道五柳先生就是陶渊明,而这篇文章也就是揭露陶渊明真正身份的一篇代表作。

我初次读完这篇文章,就意识到一点,这篇文章的作者并不是陶渊明,而是他的学生为揭露他丑陋行为而写的一篇匿名信。由于文章写的是陶渊明,所以后人认为作者就是陶渊明。为什麽说是他的学生,文章第一段有解释“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在古代,先生都是称呼老师用的,所以是他的学生。因为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所以给他留情面没直接写出他就是陶渊明。接下来就写出了他的种种不足。“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主要因为他学历不高,说话怕被别人笑话,所以干脆不说,对于荣华富贵更是不敢妄想。“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虽然他学历不高,但他好学,由于有许多字不认识,所以只读懂大意。(这可能是唯一夸他的地方,毕竟做人不能太绝吗!)而每当真正读动一句话时,就异常高兴,以至忘记吃饭。“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如果有一句话实在不能理解,就借酒消愁了,又由于他经常不理解句子的含义,所以养成了喝酒的毛病,最后把家都喝穷了。“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他的邻居知道他爱喝酒,所以很少喝酒,但一喝酒他就闻到了。一喝就没完,还希望喝醉。最后赶紧走,不想让别人追到他管他要钱。“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紧接着,邻居们就把他的住所都拆了,用来抵债。就出现了“短褐穿结,箪瓢屡空”的景象,他也就认了。“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这就是他的学生在咒他赶紧死。

文章最后一段是别人对他的评价,与我的学说不一样,我就不再多说。

这就是五柳先生陶渊明。

第九篇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陶渊明归隐后的悠闲自在;“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是陶渊明归隐后的轻松愉快。诗中句句描写的都是他厌恶官场污秽,返自然的喜悦,可他真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吗?他真是因为厌恶官场而归隐?终究是他本身所决定的,他无法适应官场,无法改变自己去适应世俗。天津固然是倔强的,却是一味错误地倔强,归隐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哪里是轻松,哪里体会出喜悦与自由,无疑是为自己的失败找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罢了。

陶渊明压根就是一个失败之人,他不懂得去适应世俗,一个成功之人必定是因世俗的变化,时代的变迁去改变自己,顺应社会发展,陶渊明不过无法适应世俗的变化,无法在社会中生存,因此,辞官归隐,过着他口中的田园生活。辞官归隐,不过无法适应社会被迫所做的决定;归隐够轻松与喜悦,不过无奈之下对自我的安慰与慰藉;哪里有“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不过失败的借口。

陶渊明,一个失败之人,一个真真正正的人生失败者。

第十篇

陶渊明是汉魏晋南北朝前后五百年历史中最优秀的诗人,开创了“田园诗”派。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士族家庭,少年时代便怀有兼济天下的壮志,却只因寒门出身,不得不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委蛇,他倍感疲惫,于是开始放弃官场名利转向追求心灵的宁静与淡泊。

他是一个略微消极的人,他所作的《归去来兮辞》描述了从路上到居室,再到庭院和郊野,开始还是“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认为回家是正确的,而做官是错误的。但在欣赏完大自然的壮美景色之后,反而生发出了“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的悲叹与感慨,这种消极的想法想必大多数上了年纪却过分留恋世间美好万物的人时常会有吧!

同时他还是一个善于运用积极情绪化解内心矛盾的人,“寓形宇内复几时”,“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更是用积极态度劝慰自己的内心要忠于天命、安于本分,这让我想起一句话,叫做“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有时成功是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同时具备的。他也说过,“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我最喜欢的一句正是如此。

他也是一个有着高傲气节的人,一句“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深深触动着我的内心,这句话也广为流传,被后人传颂至今。

他才是一名真正的隐士,隐居只是为了摆脱世俗官场羁绊,同时他深深的喜爱着乡村优美的雅境,一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便是最好的验证。不同于其他人的“终南捷径”,我想也只有他才是最纯粹的那个人吧!

他展示给我们的是一幅安贫乐道、崇尚自然、淡泊名利的恬淡图景,但这一切情景都蕴藏在景物中等待着我们去挖掘,巧妙的自然景物同时也流露出了田园生活的安逸,以及作者的喜悦之情。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