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关于思想变质的作文(精选10篇)

关于思想变质的作文(精选10篇)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作文的形式很常见,但是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关于思想变质的作文(精选10篇),欢迎大家分享。

关于思想变质的作文(精选10篇)篇一

今天,我在客运中心与父母送人时,发现了一个“母子上车处”。我心想:“现在客运中心可真贴心啊!”我跟父母打了招呼,并往那儿走去了。

就在我慢慢走近时,这一幅景象让我愤愤不平——这本是一件帮助弱势群体的举措,而在那里的都是些大款,他们一个个站在那儿,满脸的不屑。而旁边的那位农村妇女,她抱着一个小孩。她刚想排到最后,就有一位大款“绅士”的说着:“走开。”孩子哭了,当妈妈的赶紧排开安慰小孩。这位母亲也没有什么办法,只能在旁边苦苦等待……

看到这一幕,我义愤填膺。心想:“生活中有许多人也是这样的:我们每天拿饭盒、菜盒时,总是有许多的‘违规分子’插队,让后面那些本可以拿到的人在那里‘原地踏步’;我们在红绿灯口经常能看见些‘中国式过马路’——红灯亮着,可有一个‘不文明者’带头,后面的行人接二连三地走了过去,让那些绿灯可行的车子在开出几米后被‘人墙’给‘拦’住了,结果变为红灯,可他又不敢因为闯红绿灯而扣6分所以就在那儿‘站’着不动,结果……后果不堪设想啊!”

其实,这些“不‘法’分子”多事为了一时之便,而让更多的人陷入到不便之中或危险之中。如果每个人都做文明人,那就不会再有“变质”的文明了。

关于思想变质的作文(精选10篇)篇二

成语典故 蜕化变质

成语拼音 tuì huà biàn zhì

成语解释 比喻人堕落变坏。

成语故事或出处

成语造句 我们要坚决同那些~分子展开斗争,决不留情。

近义词 腐化堕落

成语英译 degenerate

成语用法 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关于思想变质的作文(精选10篇)篇三

有一天,我回到家,肚子很饿,发现桌上有五个香蕉。我就掰了一个看了看,香蕉的颜色青色的,摸起来硬邦邦的。我尝了一口,真涩,一点都不好吃。妈妈告诉我说:“香蕉还没有成熟。”

第二天,我又走到桌子旁边,发现香蕉变成金黄色了。我想:这下应该熟了吧!于是掰了一个尝了一口,味道变甜了,和昨天相比,软糯了很多,妈妈看见了说:“香蕉熟了,多吃一个,不然过一两天,太熟就不好吃了。”我一听,不相信。

第三天,我一放学就赶紧跑去看香蕉。只见香蕉上长出很多的黑色斑点,像女孩子脸上的斑点,我凑近一闻,味道臭臭的,酸酸的,还有很多小小的苍蝇在上面飞来飞去,看着让人恶心。我问妈妈:“为什么香蕉会变黑?”妈妈说:“香蕉已经变质了,它被氧化了。”我这才恍然大悟!

原来这就是香蕉氧化的过程,真神奇啊!

关于思想变质的作文(精选10篇)篇四

善良是什么?善良是本性,而不是责任。虽说是这样,但是又凭什么往别人身上贴不该有的标签呢?善良是一种传统美德,又为什么成了看人的有色眼镜呢?

善良,换来的不应该是赞美吗?为什么在无尽的善良背后,就演变成了这样,这样的虚伪?当你善良的捐款时,为什么还会被人嫌弃太少?这样的善良回报,谁又能接受?这又算什么?又凭什么觉得应该?

我们的善良,是否变质?我们身边无时无刻都有善良发生,然后紧随着一些“老人摔倒扶不扶?”“公交车上让座”等一系列善良问题,然后,一切善良,都变成了理所应当,不知道是善良变质,还是对善良的定义发生改变。如果,如果人在我们这个年代,捐款,让座,拾金不昧是否都有可能变得理所应当?那么,再善良之后,我们是否还会记得这个淳朴善良的他?

善良是抽象的,所以我们很容易把它用作为理所应当。记得,寒假的时候,我乘公交车中途上来一个特别可爱的小孩,可是这个那么萌的小孩,一上来就让我们让座。以往,车上并没有多少人会让座。今天也不例外,小孩见没有人给他让座,变尴尬的大哭起来,大家都在网吧上坐的人贴各种“没良心”“不道德”标签,却忘了自己也没有让座。我想,每个人都没有资格往别人身上贴任何标签。又是什么让小男孩觉得我们应该给她让座呢?

我们的善良确实变质了。我们回头看看那些善良的人,是否还会觉得他们伟大?或者更多的会觉得理所应当

如果以现在是想看我善良。

我必输无疑,我们都必输无疑,面具the食物都在垃圾桶里,变质的善良,你还要吗?

关于思想变质的作文(精选10篇)篇五

前两天,妈妈从超市里买回来一串香蕉。香蕉的颜色绿中带黄,我用手摸了摸,觉得硬硬的,我迫不及待地把一根香蕉剥开来尝一尝,刚咬了一口,妈妈就对我说:“孩子,这串香蕉还没熟呢!”我想:难怪这香蕉吃起来这么涩。

第二天,我看到香蕉的外皮变成了金黄金黄的,于是,我又用手去摸了摸,觉得软软的,我把香蕉皮剥开,尝了尝,呀!香蕉的味道比昨天甜多了,妈妈说:“香蕉已经熟了。”

第三天,我发现香蕉长出了一个个小黑点,就像许多只小蚂蚁。这时,妈妈对我说:“孩子,这时候的香蕉最甜,再不吃就坏了。”我听了,就再剥开一根香蕉,吃了一口,呀!真好吃,感觉像飞上了天堂。

第四天,香蕉皮上原来长着的一个个小黑点变成了一块大黑斑,而且散发出一股难闻的味道,妈妈对我说:“孩子,这香蕉已经变质了,不能吃了,香蕉已经被氧化了。”我一听,才明白原来香蕉变质就是被氧化了。

水果的世界真神奇呀!

关于思想变质的作文(精选10篇)篇六

变质的友谊

大家都听说过友谊吧!友谊可以使朋友之间拥有着深厚的感情;可大家没有听说过变质的友谊呢?变质的友谊就是因为一些特殊情况来利用朋友。

今天,我十分兴奋,可有些担心。高兴的是因为今天终于轮到我当值日班长了;害怕的是我的好朋友——付雅楠经常会在课堂上违反课堂纪律,按照规定我应该记下她的名字并报告给班主任老师。

上午在课前预读课文时,由我来领读,绝大多数同学们都在认认真真地跟着读,这时,我发现了我的好朋友付雅楠坐在座位上一边津津有味地吃着巧克力,一边不动声色地在那里玩着,我大声地喊了一声:“付雅楠”。当我走到她的跟前时,她说到:“你别记我的名字了,求求你了!”。望着她,我想起在我遇到困难时,她帮助我的情形。这次如果我记了她的名字,感觉有点对不起她;如果不记,又有点不公平,我犹豫了一会儿,含糊地答应了她。上午上课时,班主任老师点了在预读课文时不守纪律的同学的名字,并且对他们进行了批评。

下午在练字的时候,由我这个值日班长来监督同学们,上午受到批评的同学都很认真,并且自觉地遵守课堂纪律。唯独付雅楠却没有任何的变化,任然我行我素,边吃着东西,边玩弄着钢笔。当我走到她的跟前再次的提醒她时,她又说到:“我再也不了,求求你了,不要记我的名字”。我突然意识到我上午的做法是错误的了,并有点后悔了。但这一次我再也没有去理会她了,按照规定通报给了班主任。付雅楠受到了老师的批评,她狠狠地瞪了我一眼,下课后便不再理我了。

那一刻,我心里十分难受,默默地坐在座位上,虽然没有答应她的第二次请求,但我内心感到非常的释然,也很踏实,我相信总有一天,她会理解我的所作所为,我的这些做法是让她能够彻底改掉一些坏的毛病。当她真正理解我时,我们会收获到一份真正的友谊,而不是一份变质的友谊。

关于思想变质的作文(精选10篇)篇七

从前有个科学家,他想肉汤为甚么放在冰箱里不太会变质,放在外面就很容易变质?

有人说:“是肉汤里本来就有细菌的!”科学家说:“是空气里有细菌,细菌跑到肉汤里去了”。

于是他就做了一个实验要验证他的推断。

科学家拿了2个瓶子:一个瓶子是敞口的,空气很容易进去;一个瓶子瓶口是一根很细很细的弯弯的长管子,空气基本进不去。

然后他把2个瓶子里的肉汤都煮沸。为什么要煮沸呢?因为如果肉汤本身有细菌的话,这样就可以把细菌杀死。

没过多久,敞口的那瓶肉汤马上就变质了,还有一瓶过了四年才变质。科学家把这根细长管拔掉才变质。

这个实验就证明了科学家的推断是正确的。

关于思想变质的作文(精选10篇)篇八

思想的火焰,能照亮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打开人生之谜,揭示朦胧的大自然的奥秘。(高尔基《人》)

一个能思想的人,才真正是一个无量无边的人。——巴尔扎克《论艺术家》

每一个能思考的人,在他身上都有一个虚构的世界……——《雨果传》

思想就是力量。——雨果《莎士比亚论》

年轻的思想一出胎就暴露在太阳里是不卫生的。心灵会被灼伤。只有时间与沉默才能酝酿丰满的果实。——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

思想,是黑暗生活中的永恒的、唯一可靠的灯塔,是生活中可耻的谬误的黑暗中的火光。——高尔基《人》

自己的思想是大海,别人的思想是江河,无论多少条江河流入大海,海水依然是咸的。——高尔基《蔚蓝的生活》

理智要比心灵为高,思想要比感情可靠。——《回忆高尔基》

思想永久是包含旋律里,在灵魂的基本音乐里,要可爱的古代的不朽的音乐里。——高尔基《索莫夫和别的人》

一个崇高的灵魂是从所有的举动中透露出来的。(巴尔扎克《乡村医生》)

人类的灵魂真是个精灵,它能把一根稻草变成金钢钻;在它的魔杖指挥下,迷人的宫殿出现在眼前,就像田野里的花儿,一朵朵在太阳热力的烘暧下绽开那样……——巴尔扎克《驴皮记》

心灵内部刮着飓风的时候,思想就变成了水流。思想水流激动地涌来,掀起高潮,发出类似浪涛怒吼的声音。——雨果《笑面人》

只有具有伟大心灵的人才配称为英雄。——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

要解放的是心灵。——雨果《吕意·布拉斯》

心灵的一切都由事实揭示出来;理性的一切则由思想揭示出来。——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的创作过程》

人的心灵时产生的每个念头,也许是经历了巨大的痛苦,也许是产生在迷人的爱情的欢乐之中。——高尔基《抱怨》

人的心灵是有翅膀的,会在梦中飞翔。——高尔基《流水》

心是应该和一滴眼泪、一首诗歌一起送给别人的。——泰戈尔《园丁集》

必要的时候不妨把衣服穿得马虎一点,可是心灵必须保持整洁才行。——马克·吐温《赤道环游记》

心里的火焰不明亮,就会积上厚厚的烟黑。——高尔基《母亲》

只有人类思想能够蔑视一切限制。(巴尔扎克《交际花盛衰记》)

人在精神方面受到了最可怕的打击时,往往会丧失神志。——狄更斯《游美札记》

人生的戏剧并不在于外界的境遇而在于情感,它是在内心扮演的,或者说在所谓精神世界那个辽阔的天地中扮演的。——巴尔扎克《邦斯舅舅》

精神和人性一样,是害怕空虚的。为了填满空虚,人性拿爱情填进去;精神往往拿憎恨填进去。——雨果《笑面人》

物质的繁荣,我们需要;意识的崇高,我们坚持。——雨果《悲惨世界》

对事物的简单了解在一个短暂充分的时间内可以做到,但是要通过多少世纪的培养和自我克制才能获得它们的精神。——泰戈尔《民族主义》

关于思想变质的作文(精选10篇)篇九

被看作显学的儒家思想与墨家思想都曾风云一时,引起的反响巨大,至今仍不断地吸引人去关注这二者的思想是什么,何以在当时可以受到如此多的关注。儒家的主要思想内容可以简述为“仁义礼智信”,墨家的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当然,这只是极为简单的说明,墨家与儒家的细微内容还有很多值得深思的地方。任何事物,能得到极高关注及接受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我认为是这个事物迎合了时代人们的心理诉求。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已经慢慢普遍地关注人,从奴隶社会的“神”中逐渐解放出来,儒墨两大家在关注人与社会这方面皆闪射出耀眼的光芒,从以上粗略点出的主要思想内容便可看出。二者投放的目光相同,但也有差异,这里就浅谈儒家思想与墨家思想之别。

首先,“入仕”的区别。儒家提出了一整套的“入仕”方法:意诚心正、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套方法由微及宏,由细及广,修个人,而达天下,从个人出发,推己及人,注重的是由自身内界的善而先,从而推动外界的善,基点是自己。儒家同时也说“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虽然他强调人要有兼济天下的胸怀,但同时又将隐与仕的选择权交给了人的本身。可以说,儒家的“进取论”更多地是要靠自身的努力奋斗,提升自身,从而被君识,再而一展宏图。而墨家在“入仕”的方面就显得特殊一些,他也强调了人格的重要性,如“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君子自难而易彼,众人自易而难彼”“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等,更值得关注的是,墨家也曾说“入国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尚贤者,天鬼百姓之利,而政事之本也”,他主张统治阶级识人、任人。不同于儒家的依靠士人自身奋斗进入仕途,墨家更多强调统治阶级“尚贤”,将基点压在了对方的身上。在“入仕”的这一点上,儒家看到的是君君臣臣,臣必须为君主奔波的阶级意识,而墨家的思想似乎已经超越了阶级的存在,甚至是超越了时代的阶级局限,将君与臣相持平,更是提出了君臣共治的想法。因本文主要论述儒墨二者的差异,所以不深入探讨二者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下文皆是如此。

其次,爱人的差异。这个在上文也有所提及。儒墨二者这一方面的差异也体现在了阶级这二字上。儒家的“爱人”或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纲常下的爱——“亲亲有术,尊贤有等。言亲疏尊卑之异也”,这句话表明了在儒家的人心中,世界上的人是有等级差别的,有亲有疏,有君臣、上下与长幼的区分,这也就带来了爱人的差别。最为明显的一句话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这里,体现了血缘亲疏的爱。而墨家的爱不同,墨家的爱是“兼而爱之”:“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种爱,完全将个人与集体混融,不给任何一丝缝隙,看不见等级差异,是众生平等的爱,是大爱,当然也是忽略了人性、脱离了现实的理想的爱。儒家思想关注到了人性特点,懂得亲疏之别,贵贱之分,贴近当时人的心理感受,墨家的爱人忽略了人欲所在,更是脱离了当时社会存在的实际情况。

再有,法仪的不同。儒墨二者都注重“法”,这里的法自然不是指法家的“法”,而是指可以约束人的行为、协调社会的一套社会公约。儒家的“法”一方面依靠的是个人自律,另一方面依靠礼乐制度。自律是各种道德观念的“软法仪”的束缚,儒家特别强调慎独、仁义,而且将德上升到重要的位置,不止君主要以德治人,君子也要以德服人,这实际是从文化意识层面约束人的行为。而礼乐制度是社会制度层面的“硬法仪”的束缚,儒家是很重视音乐的感染和教化作用的,认为通过乐的熏陶,可使人得其所,因为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位置,不同的人应该受到的教化程度与内容也应该有所不同,比如统治阶级应学治国之学、士应学为人为君之学、农民应学耕种之学,每一种身份不同,便带来了学习内容的差异性,这种不同的阶级划分自然引起了所听音乐的不同,什么样的身份听什么样的音乐,否则,人不得其所,混杂乱嵌,社会又怎会有秩序可言?处何位,行何事,这种认知在儒家思想里是非常固执且固定的。而墨家的法仪看起来与儒家的却不太一样。墨家提出“以天为法”的思想,他们认为“天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也”,而这种想法的基础是“一人一义,十人十义,百人百义”,他们承认每一个个体都是不同的,“义”自然也是千种万种,而统一的方法便是贤良之人选为天子,一同天下之义。这个“义”出自贤人,虽“贤人之法”想来应该闪烁着道德与仁慈的光辉,但究其根本,也不过是一人之法、一家之法。

还有,便是仪式的区别。如果要用现在的话来说的话,儒家是有生活仪式感的,不管是祭祀、葬礼、行军还是鼓乐,都有严格的要求,像祭祀的牺牲品类、叩拜礼节分很多种,每一种所代表的含义都会不同,什么的场合用就用什么样的仪式,再比如葬礼,也包含着从服装、饮食到守丧等各种繁杂的仪式内容。反观墨家,在生活仪式上他们的观点与儒家的大相径庭,他们主张节葬、非乐、节用,认为俭节则昌,淫佚则亡,节俭不止关乎个人,更是与国家的命运挂钩。可能相对于墨家而言,儒家各种礼节显得铺张浪费,但却不得不提出,儒家的这一种“铺张”是在社会上普遍认同的大事上,如葬礼、祭祀等,而在生活的其他小事方面提倡勤俭,而墨家的“节”,则是在方方面面都要节约。

以上便是粗略整理出来的儒家与墨家思想的异处,虽儒墨两家很多地方关注点相同,但主张却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出现得较多的便是“阶级”二字,阶级的不同,所带来的观察视角自然也不同,除了这一点当然还有其他原因,这里不作叙述。

关于思想变质的作文(精选10篇)篇十

“我思故我在”是哲学家笛卡尔的名言。每次看到这句话,我的眼前就会不由地浮现出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的作品:《思想者》。

罗丹的一位好友曾经回忆:“罗丹常常一个人孤独地迷恋着一块大理石,对着它细细揣摩,盘算着,静静地度过几个小时,直到从石料中幻视到美好的形象时才动手。”正是源于这份投入与痴迷,才能够从他的“鬼斧神工”之下诞生伟大的雕塑作品。

《思想者》是罗丹在设计《地狱之门》铜饰浮雕的总体构图时,花了很大的心血塑造的后来成为他个人艺术创作的里程碑的圆雕。它原先是被预订放在未完成的《地狱之门》的门顶上的,后来独立出来,放大了3倍。这尊雕像最初的命名为《诗人》,意在象征着伟大的诗人但丁对于地狱中种种罪恶幽灵的思考。

雕像《思想者》塑造了一个强有力的劳动男子。这个巨人弯着腰,屈着膝,右手托着下颌,默视下面发生的悲剧。他那深沉的目光以及拳头触及嘴唇的姿态,表现出一种极度痛苦的心情。他渴望沉入“绝对”的冥想,努力把他那强壮的身体抽缩、弯压成一团。站在他的面前,你能鲜明地感觉到他的肌肉非常紧张,不但在全神贯注地思考,而且沉浸在内心极度的痛苦之中。他注视着下面所演的悲剧,他同情、爱惜人类,不能对那些犯罪的人下最后的判决,所以他怀着极其矛盾的心情,在那深刻的沉思中,展现着伟大诗人但丁内心的苦闷。

罗丹说:“一个人的形象和姿态必然显露出他心中的情感。”他把这句话付诸于创作实践中。你细看男子那突出的前额和眉弓,使双目凹陷,隐没在暗影之中,无形中增强了他沉思的表情,还有那紧紧收屈的小腿肌腱和痉挛般弯曲的脚趾,有力地传达了这种痛苦的情感。这种表面沉静而隐藏于内的力量更加让观赏者也沉浸在思考的氛围中。

《思想者》这一雕塑作品带给我无尽的思考空间,让我在沉静中思考更多,关于人生、宇宙、世界……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