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一个死后成名的画家又回来了读后感锦集

《一个死后成名的画家又回来了》是一本由张寒寺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9,页数:24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个死后成名的画家又回来了》读后感(一):一个死后成名的画家又回来了 张寒寺

读到最后才发现原来第一页写的是龙镇杀曹洵亦的场面。最后的尾声,应该是以曹洵亦魂魄的视角,看着他自己并不出色的作品,被包装被竞拍被吹捧,像是一场闹剧。没有人在乎他的死活,只在乎能不能利用他的热点变现,就算欧阳池墨也许对他有过一些真心,这点真心最后也消失在得到的荧光棒里了吧。

看完以后心情复杂,看开头的时候会觉得跟之前写书的风格不大一样,越读到后来越觉得这就是寺哥的风格。

动物不分善恶,因为它们的每一个抉择都关乎生死。但是人,总不能跟动物一样吧。

寺哥你好牛。

《一个死后成名的画家又回来了》读后感(二):《一个死后成名的画家又回来了》:自编自导的人生荒诞剧

《一个死后成名的画家又回来了》:自编自导的人生荒诞剧

《一个死后成名的画家又回来了》这个书名大概就是作者的故事框架,其他的一切都是在这个骨架上填填补补,让整个故事逐渐丰满起来。和我们常看的悬疑推理小说不太一样,整个故事看不到代表正义和寻找真相的警察,读者就处于上帝的视角怀着五味杂陈的心情看了一出人间的荒诞剧。

故事的中心人物曹洵亦是一个落魄不得志且没有什么天赋的小画家。按理说作为故事的核心人物应该要给读者带来很强烈的冲击,但是曹洵亦却留给我一个模糊又矛盾的形象。

屋漏偏逢连夜雨,事业不顺的曹洵亦被女朋友抛弃,被房东扫地出门,又被老师忽悠做枪手……走投无路之际,经好友何畏介绍,参加了一档类似鉴宝的鉴画综艺节目。没想到的是,曹洵亦的作品因为节目效果而被批得一无是处。在这样一个以网络为基础的新媒体时代,曹洵亦和他的画仿佛就是献祭的羔羊,吸引着键盘侠们发起一轮又一轮的狂欢。

故事的前半部分波澜不惊,却也让我们感受到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前途未卜的焦虑,和这个时代屡见不鲜的网络暴力以及隐藏在背后的乌合之众给当事人所带来的心理伤害。正当读者好奇作者将如何推进的时候,作者巧妙地利用了比较狗血的双胞胎桥段,来了一个移花接木偷梁换柱的把戏,引出了一群骗子利用舆论造势,炒作被网暴逼死的作家,从抬升个人的作品到成为城市文化形象代言。谁也没想到一个死前寂寂无名的小画家在死后能掀起如此的狂风巨浪。

如果说死前的曹洵亦总是抱着希望,让自己的作品能得到评论家的赏识而名扬天下,那么死后的曹洵亦真是毫不费力地得到了曾经想要的一切。但是艺术家骨子里的清高仍然蠢蠢欲动。他因为导演抄袭了自己的作品而愤怒,希望将自己的作品立刻炒作到和票房一样的价钱,不惜烧毁自己所有的作品,甚至不愿意“抄袭自己”,无奈地等待灵感来敲门……不得不说,曹洵亦之死离不开键盘侠的网暴,和骗子们的贪婪,其实很大程度上还是源自不自知和虚荣心。也可能沦为骗子的工具人之后,他才清楚地看到自己内心的渴望,感受到能站在阳光下自由呼吸的可贵吧。

《一个死后成名的画家又回来了》读后感(三):讽刺!原来几乎全员恶人的存在

一个文青,从美院肄业,凭借着手中的笔杆子,他也曾获得了自己的画室,更有一位曾经视他为潜力股的美女恋人。

但是,故事总是从转折开始,赋予其戏剧性,还有热闹的氛围感。

曹洵亦——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孤儿的名字,很大气,很文艺啊。读到后面,才明白原来姓氏是抓阄抓来的,敢情他的名字应该是一个文艺青年赐予自己的礼物吧。

曾几何时,郁郁不得志,甚至在最熟悉他的朋友心理,都认定他是一个无法坚定为自己做出对生活反抗的“壮举”的一个无为青年。

却在一个又一个的套路中,逐渐迷失,甚至消失。

-

这是一个全员【丑陋】的存在,每一个人,和曹洵亦相关的人物,都充当了他短暂人生的刽子手,每个人都像一把刻刀,在雕刻他,也在毁灭他。

-

授业恩师——汪老,可以让落魄的学子为其子捉刀,却在最后抵赖,更是不惜拳脚相加。实在难以勾勒这样一位身居高位的师道人物。

艺术泰斗——龙镇。一个在艺术界叱咤风云的人物,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沽名钓誉之徒。看上去他用恶毒的人性“逼死”了曹洵亦,其实他就是真正操刀的刽子手!

美好初恋——苏青。仿佛她用几年的青春等待曹洵亦的发迹终究在她离开的那一刻化为泡影。其实,不只是一个女孩的坚持不下去,更多的就是一个投机客的及时止损而已。

并肩作战——何畏。人如其名,有何可畏!他不过是一个不入流的骗子,却撬动了两条人命,政商两界的大佬为其摇旗呐喊。这里是最讽刺的地方,也是最令人惊恐的所在。原来,蚍蜉真的可以撼大树!

生而不养——周大凤。家真的可以伤人,而且还可以吞噬你。这个女人的存在,只是为了烘托曹洵亦已经惨到不能更惨的人生了。从生到死,她果然可以主宰自己孩子的命运。我对她厌恶至极!

-

小说中大量的写实手法,还有故事的曲折离奇,都昭示着一个悲剧故事的走向。其实,所谓的反转并不令人惊讶,仿佛曹洵亦的人生像画布一样早已被高高挂起,腐烂的颜料被刻刀一点点修饰,直到最后不复存在。

《一个死后成名的画家又回来了》读后感(四):一个魔幻但合理的故事

曾经看到一篇写毕加索的文章,说他是史上第一个在还没去世的时候,作品就被法国卢浮宫收录的画家。再对比在世时不被人认可的画家梵高,我一时间有一种错觉,那就是大多数的画家都是死后才成名的。

所以有时候会好奇,如果一个画家死后成名又复活的话,会和这个世界产生怎样有趣的化学反应?最近作家张寒寺写的这本《一个死后成名的画家又回来了》好像某种程度上满足了我的幻想。

整个故事的背景是现代,没有科幻奇幻的内容,所以一个人假死这样的桥段大概就只有这几种可能:一是这个人手眼通天,可以控制一些人出具一些假的死亡信息;二是这个人有不为人知的孪生兄弟或者长相极为相似的人,并且dna以及指纹信息没有被收集过;三是以极高的信息技术,将所有系统中自己的信息替换为另一个人。

在现代科技的基础上,我大概只能想到这几种可能。然后关于假死的目的,大概就只有逃避风险和获取巨大利益两个,不然并不会有人花这么大的力气去整假死这一出。

整个故事的魔幻点在于艺术这个事情可讨论的范围非常大,一些人认为好的、专业的、美的,在另一群人眼里可能只是一些胡乱的线条和颜料罢了。这个暧昧的讨论范围就成为了一些人利益的取值范围。

若是一个本身功底不错的青年画家,因为被一些“专家”狠狠踩在脚下而羞愧自尽,那无论他的作品如何,这些作品都会产生附加价值,这个作品里就掺杂了“社会对他的不公平的恶意”以及“人们对这种恶意的反抗”。而另外一群人,就看到了这些附加价值背后的经济价值。整个故事就以此为基础而展开。

关于最后怎么处理整个事件的结尾,我觉得还是比较有趣的,让文中逐利的人,用一种最恶的方式,满足了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为整个闹剧挑选了一个“水花”最小的结局。

可以看出作者对于现在的媒体、网络的言论发酵都有一定的了解。确实网络上有太多的“乌合之众”,看到一点风吹草动就忙着发声,这也为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提供了可操作的空间。

人言可畏,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看到了很多。书中讲述了一个魔幻现实的故事,但我相信如果真的给予一个人相同的开局,那现实可能也会真的如此魔幻地发展,甚至更加夸张。毕竟现实的口味比小说可重多了

《一个死后成名的画家又回来了》读后感(五):一场自导自演的死后成名,谁是受益者?

有人说编剧的大脑里,装满着光怪陆离的奇思妙想,而被称为想象力超群的脑洞之王的张寒寺,有着编剧的工作,还写着天马行空的小说,他善于驾驭故事,这本《一个死后成名的画家又回来了》是他最新的作品,一场自导自演的死亡,一个突然爆红的画家,到底谁是最后的利益赢家?!

雪崩时的每一片雪花都是帮凶 在被生活逼迫到走投无路的时候,曹洵亦被诓骗去了一档综艺,一个以审丑为宗旨的节目。可想而知,那些猝不及防的嘲讽,作品被肆意损坏,接踵而来的是网上铺天盖地的谩骂,网友把他当成了发泄愤怒的出气口。 而当他的“死讯”被公布时,舆论开始倒戈,人们举着正义的旗帜,开始讨伐节目组,他们甚至忘记了之前自己在网上的苦苦相逼,开始夸赞他的画,引自己为伯乐,推他这匹“千里马”上位。 美术馆或许就会收藏他的作品,市中心会为他塑像,学生也会将他写进作文,奉为向上的榜样。 这些不明所以的网友何尝不是这场“阴谋”里的帮凶?!

当资本开始入场,雪球越滚越大 当曹洵亦的画成为了废城这座工业城市的艺术名片,当初在节目上被撕毁的画作身价翻了数千万倍,人们争相为他写赞歌,开画展,讲宣传。把他和荷兰画家蒙德里安对比,夸他构图稳定,色彩克制,自然而然地透出自信、笃定和稳重,这正是废城美德的题中之义!

他给自己安排了一条必死之路 起初,何畏只是想让曹洵亦成为一个伟大的画家,有人能够欣赏他的作品,从而产生巨大的利润,在在见到了名利场的纸醉金迷后,他对曹洵亦旧是抱着欣赏和崇拜,但其中掺杂了一些他舍不得“束缚”。 而曹洵亦心中的艺术是无价的,他厌倦了复制粘贴的生活,厌倦了偷偷摸摸的日子,他要把“假死”的事情公之于众,那些他生前追求的一切,在“死”后涌向他时,他却觉得没那么重要了。

作者在最后很残忍的撕碎了曹洵亦或者说我的幻想,那封带给欧阳迟墨的信,她有90%猜到了这场“死亡”的真相,却连一秒都没有迟疑,踩着他的“尸骨”,走向另一个人生殿堂。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