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小龙虾传:动物学研究入门读后感精选

小龙虾传:动物学研究入门读后感精选

《小龙虾传:动物学研究入门》是一本由[英]托马斯·亨利·赫胥黎著作,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4.00元,页数:28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龙虾传:动物学研究入门》读后感(一):以管窥豹了解生物学

生物学算是一门比较专业的学科,外行人对于生物学的理解主要是停留到认识一些动植物的名字,知道一些生物学方面的知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如何像动物学家或植物学家一样把生物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分支去理解和掌握还是很专业的。对于专业性的知识如何去理解和掌握确实是比较有难度的。书中引用了哈维的断言:如果一个人在阅读时不能凭借自身理性对所读到的事物有明确认识,他就不会获得真正的知识,而只是沉浸在幻觉和谬论中罢了。所以本书借用了小龙虾这一生物来讲解生物学的底层逻辑,小龙虾这个生物可以说大家是耳熟能详,信手拈来吧。小龙虾不像猫狗之类的宠物,即使饲养也有可能不能详尽的观察;也不像蜜蜂蝴蝶之类的昆虫,难以轻易捕捉。即使我们没有机会去阴沟或者鱼塘捕捉小龙虾,也不敢去菜市场购买活着的小龙虾,但是当小龙虾作为一道美食烹饪好端上桌子了,所有的人都可以拿起它细细查看,认真对比了。选择小龙虾还真是一个可以让所有大众都有机会产生理性认识和正面接触的动物。

这本书从小龙虾为切入口,让我们以科学家的角度去研究一个动物。第一章是讲小龙虾的名字、身体构造、生长发育,第一章的内容算是基础知识,也就是常识阶段;第二章和第三章是常见的生理学,包括生物体各组成部分获得其维持生长所需材料的机制和生物体根据周围环境进行自我调节和繁殖的机制,是把鳌虾看做一种生物机器,揭示它如何去实施自身行为的。第四章和第五章是鳌虾的形态学,引入形态学是聚焦同一动物的不同部位或不同动物的形态之间的关系,通过对鳌虾的形态研究同事类比到其他动物上面,根据比较形态学可以发现节肢动物整体都与鳌虾有或近或远的亲缘关系。第六章是鳌虾的分布与原因论,这种方便我们理解一个物种所生活的物理环境变化有利于发展形成变种和亚种。

通过梳理这个书的关系,我们不难发现生物学的底层逻辑关系,我们如果要深入了解一个动物,首先是从传统的生物学知识开始,然后到生理学了解该生物生长繁殖的机制,随后就是运用比较形态学去了解动物形态的关系,最后就是通过生物的分布环境发现同一物种的不同形态结构。那么这个底层逻辑我们完全可以用于所有的动物学和植物学上面,这样我们就可以从博物学阶段进阶到科学阶段。

《小龙虾传:动物学研究入门》读后感(二):《小龙虾传》:它比厨师更懂小龙虾!

麻辣小龙虾,昵称麻小,很多吃货们的最爱,春天最开心的事是什么? ——麻小配啤酒 夏天最开心的事是什么? ——麻小配啤酒 秋天最开心的事是什么? ——麻小配啤酒 冬天最开心的事是什么? ——麻小配啤酒 当然你或许不喜欢麻辣小龙虾,蒜蓉小龙虾了解一下,不喜欢剥壳,剥好的虾尾了解一下。很多人虽然很喜欢吃,但你真的了解小龙虾么?你知道小龙虾是舶来品么? 当然,你或许会回答小龙虾初次现身是在上世纪60年代的日本岛屿上被发现的,然后慢慢的找到了南京,然后端上了中国老百姓的餐桌。 当然,这只是历史上的小龙虾,对于生物方面,你想了解关于小龙虾的更多知识,那么建议你看看这本《小龙虾传:动物学研究入门》,当我还没看这本书之前,我觉得书里也就是写写小龙虾的生平、生活、繁衍,当我看完这本《小龙虾传》以后,我才发现,原来小龙虾的学名叫螯虾,竟然还有这么多的种类。 关于小龙虾的种类,可以直接看《小龙虾传》的第一章,当然整本《小龙虾传》不仅仅讲解了龙虾的种类,还从生理学的视角详细的阐述了小龙虾的组成部分(小龙虾有哪些部位)以及维持生存所需要的营养(平时吃点啥能活蹦乱跳),小龙虾是如何调动各项机能来适应环境并且生下龙虾宝宝(为了活着,繁衍第二代龙虾究竟有多拼)。 当然在《小龙虾传》的第四、五又将视角转移到了形态学,先是叙述各种龙虾的结构,让读者打一个知识地基,然后分析形成这些不同的原因,还在最后一章中根据龙虾的分布,畅谈了一下龙虾安居于各处的原因。以及大胆猜测的龙虾的来历,以进化论来分析小龙虾的诞生和发展,用词简单有趣。 这本《小龙虾传》的优点很明显,通过彩图+讲解的形式,帮助你更加系统和科学的认识和了解小龙虾,彩图虽然是手绘,但颜色清晰自然、标注标准细致,配合简单清晰的讲解,让你无压力的了解各种之前不了解的知识点。 这本《小龙虾传》适合对生物学和科学感兴趣的小伙伴,也适合想要更加细致的了解小龙虾的人,对这本《小龙虾传》感兴趣的小伙伴,建议自己找书来读一读。

《小龙虾传:动物学研究入门》读后感(三):小龙虾,不止于吃!

不知道动物学家赫胥黎是否知道,他认真研究观察的小龙虾,是远隔千山万水的无数中国人夏日的精神寄托之一。

香辣、十三香或者蒜蓉小龙虾,配上冰凉的啤酒或者可乐,夏日的晚风吹拂着,人生的快乐也不过与此了。当然,为了物美价廉的吃到更多小龙虾,每到龙虾长好的季节,我也会去菜市场买新鲜的小龙虾,自己刷虾、剪头、油炸、炒料、用啤酒焖虾,也是别有一番趣味。

小龙虾对我来说,太过熟悉,但确实又很陌生。这可能是我对食物的傲慢,只想着它的美味,在处理虾和吃虾的时候偶尔会注意它的结构,却忽视它的生存,它的繁衍历程。

封面

这本《小龙虾传》确实很值得一看,赫胥黎介绍了小龙虾的身体结构、身体组成部分、调节和繁衍机制、结构和发育以及小龙虾的分布。对小龙虾稍有兴趣的话,都会很容易读进去。赫胥黎对小龙虾的研究相当之严谨,他不仅细心观察,更是认真考证。

看书之前,我只知道有些时候,虾壳会偏软,有些时候虾壳又会偏硬。有时候小龙虾长得很空,又有的时候小龙虾的肉是很饱满的。看过书后才知道,原来小龙虾竟然是蜕壳的,壳是它的外骨骼。幼年小龙虾一岁时会蜕两到三次壳,随后变为每年在盛夏时节蜕一次壳,而老年小龙虾并不会蜕壳了。小龙虾的新外壳会在1~3天内维持柔软,小龙虾也会意识到它是很弱小无助的,并且约束自己的行为。刚刚蜕完壳的小龙虾吃起来也会肉更硬一点,因为在蜕壳时小龙虾的肌肉剧烈收缩,在蜕壳结束后,收缩痉挛的肌肉也不会马上恢复原状。

大自然真的是很神奇,平日生活中,我们会不经意忽略的小龙虾就有这么多神奇的学问。而小龙虾,也仅仅是大自然中那么多生物中的一种而已。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虽然现代进化论体系对达尔文进化论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但确实是环境决定了生物的演化。

真神奇,看完这本书,感觉小龙虾更加好吃了!下次要更认真吃些,不辜负大自然的馈赠!

《小龙虾传:动物学研究入门》读后感(四):小龙虾算是入侵物种吗?

《小龙虾传》是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著作,内容包括了常见鳌虾的博物学、常见鳌虾的生理学(内部胜利机制和外部自我调节机制)、形态学以及分布。正如赫胥黎所言,与其说是在介绍龙虾,倒不如说是提供了一种认识途径,即“对一种最普通、最不起眼的小动物所做的细致研究,是怎样引导我们从简单常识出发,进而一步步深入,直达动物学乃至普通生物学的最精炼的概括和最奥妙的难题的。”

首先,必须说明的是这本《小龙虾传》并不仅仅说的是我们平常说的“麻小”,实际上,在书中,译者还是将crayfish译成鳌虾。

当然,我也可以理解凤君将书名译成小龙虾传,毕竟小龙虾,克氏原螯虾,也是鳌虾的一种,而叫做小龙虾传,明显要比叫鳌虾传更能获得关注,也正如作者所说,他的目的是为了介绍动物学,才找了一个当时算是家喻户晓的品种了。

当然,正是由于英国、鳌虾、以及小龙虾这几个关键词,我特别去搜索了一番。我才发现,尽管是网络信息时代,知识的依然重复且短缺。

关于英国和小龙虾的信息一般是两条:

一是蝲蛄和小龙虾之分,旨在介绍小龙虾这个入侵物种和本土的鳌虾的区分。

二是英国被小龙虾入侵。有意思的是,解决之道就是中国厨子。

实际上,英国入侵物种是通讯鳌虾,也被称为信号小龙虾,而在《小龙虾传》里,各种鳌虾其实都有打洞的习性,都可能造成水坝被挖空。

所以,即便是18世纪的书,今天读起来,还是能读的有滋有味。毕竟,博物学谁不爱呢。

尤其是关于名字的介绍,赫胥黎作为过来人说道,有时候我们确实名字不一样,归类也不一样,但这也不能怪那些科学家,谁教最初的探索中,很多东西都是未知的呢,只能看到某种新物种像张三,于是命名为新张三,或者尼罗河的张三,等到有了新的发现,或许这个新张三可能和李四才是亲戚。

当然,作为“达尔文的走狗”,赫胥黎还是夹藏了不少私货。在最后一章,关于鳌虾的分布上,赫胥黎在历数了各种鳌虾,尽管是在河里长大,但在本半球,不仅中国有蝲蛄,日本有日本鳌虾,英国有本土鳌虾,美国也有小龙虾,那么,鳌虾是怎么走遍全球的呢?

赫胥黎给出的答案,自然是进化论。在最初,欧洲大陆、乃至美洲大陆都是一块的,这里有古鳌虾的化石为证,而随着环境的变化,鳌虾长出了不同的形态。

《小龙虾传:动物学研究入门》读后感(五):从小龙虾到进化论

从前只知道严复翻译过赫胥黎的《天演论》,但一直没有读过赫胥黎的作品,这是第一次读到他的书。关于小龙虾洋洋洒洒写了整整17万字,从此在餐桌上再不敢小觑小龙虾。 本书逻辑严密,翻译流畅,虽然颇有一些生物学术语,却既不生硬,也不枯燥,很吸引人。作者选择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小生物,纵向上引导读者逐步深入思考,从日常观察到博物学角度,乃至进入科学殿堂,过渡极为自然;横向上,又将小龙虾身上体现的一些特征和原理类推至所有生物。读此书,关键在于了解和学习作者的研究方法。作者在序言中写道:“我之所以写这本关于螯虾的书,本意并不是要为这类动物编撰什么动物学专著。……我考虑的其实是一个小得多的目标,不过这个小目标对科学的当前发展阶段来说,说不定可能更有用。我所希望做的是向读者展示一种认识途径,也就是说,对一种最普通、最不起眼的小动物所做的细致研究,是怎样引导我们从简单常识出发,进而一步步深入,直达动物学乃至普通生物学的最精炼的概括和最奥妙的难题的。” 本书一开头就是傻瓜式教学,对物种的命名规则作出了解释(为什么同一个物种除了俗名还要起学名,为什么学名还是双名,并且特地指出:对双名的词源越少加追究,它们作为专有名词的运用反而可以普及得越快,也越好。有些学名在使用中偏离了词源的本义,但再去改名字反而越改越乱,也就没人想要随便改名了),然后从博物学角度讲述小龙虾的形态与结构、常见行为和分布地点,接下来阐述构造机制,讲小龙虾的消化、呼吸、生殖等。其中对小龙虾的吃喝拉撒有一个奇特的比喻(从文中可以看出并不是作者首次提出这个比喻的,好想知道是谁提出来的):“以宏观角度看待这一问题,可以说螯虾的身体是一种特定物质微粒的汇集体,这些微粒在其身体内活动一段时间后,再以新的组合方式排放出去。人们常用水流中的旋涡和生物体进行类比,因为两者的相似之处令人惊叹。旋涡是持久不变的,但组成它的水粒子却是不停变化的。从旋涡一边进入的水,会短暂构成旋涡的一部分;然后随着这些水从另一边离开旋涡,其位置又被新涌入的水替代。”在科学家眼里,生物就是物质粒子组成的旋涡常态,想必在赫胥黎眼中,人类也和其他生物一样,是骨、血、神经等各部分组合而成的一种精密的生物机械吧?在混乱而无序中,却形成了这样一个个渺小而精密的物质粒子旋涡,会走路,说话,思考,生命真是大自然了不起的杰作!读了这本书,我对生命的敬畏更深了一层。本书中还有不少对生物学专有名词浅显易懂的比喻。 作者不愧为“达尔文的斗牛犬”(看简介看到这一句时,我马上想到“王小波门下走狗”,这位不但是达尔文的狗,还是斗牛犬),在倒数第二章末尾,从节肢动物整体都与小龙虾有或近或远的亲缘关系,提出所有生物是否都彼此相关的问题,借此指出所有动物和植物可能进化自一个共同生命物质基础。在本书最后,提出了螯虾是在地质历史进程中,从原始的虾形类物种逐步进化而来的假设。 另外,把小龙虾的甲壳泡到浓醋里的实验,令人想起小学生必做实验——醋泡鸡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