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野未来》读后感锦集

《野未来》读后感锦集

《野未来》是一本由王威廉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元,页数:2021-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野未来》读后感(一):「未来即现在」——在当代话语体系中把握未来诗学

2020年新冠爆发初始,谁也不会想到一场病毒的侵袭活动会为人类的生活带来许多变数,尽管2022年的今天,核酸检测已成常态,感染病毒也能治愈,甚至很多国家已经实现完全放开,与病毒并存,但不可否认,这次病毒的到来已经深刻地彻底地改变了原有的社会形态和人们的精神状态。除了日常生活习惯的变化,我指的,更是人们面对现实和未来的焦虑,内心企盼与实际实践的矛盾。无论是显性还是潜意识下的焦灼,都已经无形之中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而文学家,或是说小说家,在面对文化异质现象之时,又该摆出什么态度呢?《野未来》的后记已经给出很好的回答了。科技飞速发展,我们面对的现实是与现代小说那派截然不同的现实,要完成对人心理的书写和抚摸,除了当下,更要把握在话语体系中透漏的未来诗学,掌握现实与未来的张力,如《后记》中所说 「未来即现在」,如此才能把握20世纪20年代的「现在」,把握后疫情时代的现在,把握赛博的现在。

《野未来》读后感(二):有趣又不难懂的科幻小说。

这本短篇小说集一共11个故事,简单列一下读后感吧:

《不见你目光》有点儿《黑镜》的意思,但“感化”这个事情我想再深入了解一下;

《地图里的祖父》,两种父母的两种人生,挺好;

《退化日》,也许我们就是退化的人的另一个现实中的自我;

《草原蓝鲸》,乳白色帽子上的红色毛线团挺好;

《幽蓝》,有点儿马航的意思;

《分离》,关于爱情,“我爱的是曾经的你”;

《潜居》,比特币是个好东西;

《野未来》,赵栋挺酷的;

《城市海蜇》,和环保有关的故事,是塑料垃圾还是海蜇?是变性人吗?

《后生命》,这个故事有一点难读,但有意义;

《行星与记忆》,“他终将铭记行星上的万物和生命”。

几乎没怎么读过国内的科幻小说,也对这个题材兴趣不大,然而却能读完这本300多页的小说,可见确实写得不错,而且阅读难度不大,还挺有趣的。

《野未来》读后感(三):近未来

以前读的少量科幻小说或者看的少量科幻动画,或者重塑人类的生存空间,利用全新的世界观来架构故事,或者从时间线上拉远,将人类置于完全的人工智能世界,主导者多为人工智能,人类和机器成为执行者。这样的科幻作品大多从宏观上探索科技与人类的关系,王威廉的这本《野未来》,写作仍然聚焦于当下现实生活,并且刻意模糊了现在和未来的界限。短篇集中的多种科技手段都已经趋于成熟,所以带给人强烈的现实与科幻碰撞的荒诞感,他的写作对象依旧是科技发展裹挟下的个体。

之所以注意到这本书是看到推荐语中的三维影像重现技术,这和我的工作有些许相关,于是想看一看自己的工作领域在科幻作品中会呈现出一种怎样的效果,便是《地图里的祖父》一文。本篇讲述了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博士,他在定位地图中观察到已经逝去的人的三维影像。这一技术是如何实现的,实时地图与三维影像之间的关联,作者都没有讲,他的写作重点在于无论是主人公这个读哲学的人文性质的角色,还是笃信科技改变世界的鹿尔这位计算机博士,在面对亲人离世这一事实面前,他们的悲伤,遗憾,以及渴望见到三维影像亲人的那种思念。尽管他们对于科技和人类的关系这一议题持有不同观点,彼此争论,但他们拥有共通的情感。无论何时,人类的情感无法被替代。

其他作品,如第一篇《不见你目光》讲述了两位沉溺镜头的人的悲剧。主人公的父亲因为沉迷观察监控中的各色人物,利用保安的身份在住户家中安装监控,最终伏法。另一位女主人公的男朋友,因为沉迷镜头中的人物,将卧室装满摄像头,最终自己置身其中并自杀身亡。本篇中除了开篇的“道德感化”罪犯略显虚幻之外,其他种种和我们的生活没有任何区别,交通出行,学校工作,我们正是时时刻刻处于被监控的状态,没办法不让人不寒而栗。这篇最妙在结局,主人公身为一个摄影师,也在镜头后的窥视中生出欲望。所有的人在被监视中惊慌着,可是一旦身份获得转变,自己成为监视者,立刻又摇身一变享受肆意窥视他人的快感。本性如此,人人如此。

另外如《退化日》也涉及到监视者的压迫,《城市海蜇》探讨了人类身体的各个部件被替代的可能性,《野未来》一文描述了一位城中村的科幻梦想家与实践者。这些未来都很真实,其中的要素我们无一不在体验,因此虽然光怪陆离,却离我们很近。

《野未来》读后感(四):《野未来》:致当下

写科幻小说的难点,在于如何突破现实的禁锢,听任想象力放飞,却又参照一定的现实基础——打破思维固化的同时,保留对现实的深刻观察。如果能立足于当前的科技发展,对科学界甚至也能起到有益的启发。一言以蔽之,科幻小说与现实若即若离,既远又近。天马行空毫无根基的科幻不是好科幻,太贴近现实生活以至于无法让读者产生新奇感的也不是好科幻。

另一方面,科幻小说家又要巧妙地避免上帝视角。过于聪明地透视其他人试图隐藏的东西,很容易令相当一部分读者反感。作者需要隐藏在众生之中,等读者自己去探索各种可能性,而后才体会到幻想带来的突破感和新奇感。

这几篇短篇科幻小说中的主人公生活在现代,又以某种形式与未来相连,他们或是通过身体器官的克隆,或是通过灵魂穿越,进入异世界、平行空间、未来世界。这让他们都显出一种异于正常人的飘忽状态:病态、偏执、诡异。这是否就是现代人眼中的未来人?未来人类会变成什么样?

《野未来》与其说在写未来景象,毋宁说在表述现代人遭遇未来时的不安和恐惧。归根结底,科幻小说是写给当代人看的,不是写给未来人看的。或者,未来人可以将其作为一种历史,回顾前人对他们所抱持的天真想象,以及曾经人类的敏感、脆弱与坚持。

作者由攻读物理转入文学创作,本身意味着一种从科学向人文的转变。这也意味着,其笔下的科幻小说,不是从科学出发、旨在开拓性地憧憬未来世界场景的科学幻想,而恰恰是从当代人生存处境出发,去洞察人类心灵最深处黑洞的文学探索。

现代社会中,科学成为全人类生活的主宰,所有人都乘坐一列高速飞驰的列车,听任科学将我们带向未来。只有少数人掌握列车行进的方向,就连这掌控行进方向的少数人,也未必全面了解整个局势。我们空洞、迷惘地坐在列车上,发呆、凝视,无时无刻不在监视别人,也无时无刻不生活在被大数据纪录和监控的处境之中。脱离常规轨道的人,是打破庸常的一种契机。他们让我们抽离出来,去反省自身的生活。

科学远不是生活的全部。无论未来科学如何发展,人都在围绕着一些终极命题打转。那也是科学永远无法完全给出答案的问题。爱恨纠葛、生老病死、远去的记忆,得到和得不到的,等等。

《野未来》读后感(五):我所期待的科幻小说

我读过一些科幻小说,每读一本小说,其实也是在想象如果自己遇见了这个题材会怎么写,老实说,科幻小说是我读起来很费力的一个类型。因为我既不懂科学也不懂文学。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喜欢阅读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小说,很大一个原因在于她的小说好读,她没有复杂的幻想,虽然她也有一堆不知所云的废话式的描写。我其实一直都在期待有这么一位作家,可以来满足我的对科幻小说的想象——王威廉来到了。 一、作品要有时代感。 关于作品的时代感,路遥的解释是“对时代生活的本质反映,主要反映我们面临及经历的东西。”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解释,科幻小说并非是写未来的小说,因为没有人能够写未来。科幻小说是以现在的基础上对未来的一些想象,基于这个想象后,然后修正我们现在的现实。《野未来》就是这样的代表。 二、关于作品的选材与主题 关于作品的选材与主题,我觉得主题是其次的,因为科幻小说差不多是命题作文,你肯定要涉及科技,否则怎么好叫科幻小说?命题其实也谈不上好坏,在固定的条件里,一样可以写出很好的东西。但唯一需要意识的是,这个不是要执着的事。不能一定困守在主题上。选材呢?我觉得选材涉及的是一篇小说的切入点的问题。小说的切入点非常重要,因为小说说白了,就是叙述。你怎么叙,述的是什么,这是核心问题。《不见你目光》是最令我欣赏的一篇,这篇的视野非常独特。 三、文本外部的东西 文学是非常复杂的东西,他涉及看与被看的关系,作者折射自己的东西,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作者的全局。它涉及文本内部的东西,如语言、肌理、结构、意识、主题、技巧、思想,但同时,这些作品中也夹杂着一种作品外部的东西。这个外部的东西,就是思考。能看到感情,说明文字也能写出感情。能体察万事万物的感情,那就是大气。笔力也不过是力,蛮夫而已。心态是由万事万物和看待世间万物的眼神来决定的。 从以上三个角度综合来看,目前最符合个人阅读喜好的就是《野未来》这本小说集了。推荐。

番茄盖饭的《野未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