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连接未来》读后感100字

《连接未来》读后感100字

《连接未来》是一本由[美] 汤姆·惠勒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6.00元,页数:31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连接未来》读后感(一):了解未来的是什么

最近和朋友聊天,说的最多的就是关于过去与现在的对比。物价飞涨,过去几十块钱都可以买很多东西,现在随随便便进超市就不低于100,吃个串串都能吃出豪华大餐的感觉;生活成本不断累加,压力陡然增大;科技也在不断进步,足不出户就可以解决你遇到的多重问题。一部手机加上网络,可以实现购物、娱乐、挣钱、学习、拉近朋友的距离等等。 是什么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这样的变化? 看了汤姆·惠勒写的《连接未来:从古登堡到谷歌的网络革命》似乎解答了我的疑问。当然也要感谢译者王昉的翻译,让我幸运的可以看到这本书。

汤姆·惠勒提到我们所经历的网络革命有三次。 一是约翰内斯·古登堡在15世纪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使得大家的思想自由,为后世的一切进步奠定基石。 二是四个世纪之后,人类又经历了一次共生网络:铁路和电报。铁路加快了距离上的壁垒,让距离不再是问题,电报让信息传递速度得到了提升。空间与时间的折叠,让大家有了更多的自由去做自己想要做的事。 三是目前我们所经历的21世纪的技术革新。犹记得几年前在看快乐大本营的时候,林志颖在节目中展示自己的家,跨越空间,用科技改变了生活环境。这就是我们21世纪遇到的技术革新,强大而又有距离感。 书中汤姆·惠勒通过自己的语言娓娓道来几次网络革命是如何一步步地被创造出来的,我们的先人又是如何应对这些颠覆性新技术的,我们又能从中学到什么,又能在这次的网络革命中稳定我们的什么? 而这个技术革新也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了新的时代和新的挑战。信息化时代的我们,在有网络和手机的状况下就能完成工作,工作地点变得更随意、工作岗位在不断压缩、大数据可以清晰的看到你的行动轨迹(在疫情的时候相当重要,但是也以为着我们的隐私越来越少)、工作机会也变得越来越多,尤其是自媒体行业,人人都是自由职业。 在这个科技革命的时代里,我们既有无穷无尽的便利之处,又有着无形的压力。既有风险又有快乐。常常感叹这个时代的孩子很幸福,可以接触到过去我们那一代人没有接触过的。我朋友跟我说他们的压力也比我们那时候大,更何况,不能一概而论。如果这样算,那我们的父母一代岂不是更亏。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要经历的风险与机遇,是汤姆·惠勒通过他有趣的语言,让我更加深入的体会到了连接未来的是什么。 在我看来连接未来的不只是科技的变化,也有对于我们的各种认知的提升、眼界的开阔、思维模式的改变、打破地域的局限、让距离因为科技的革命变得越来越小。 愿所有的我们都能和有希望的未来连接到一块,努力奋斗变得更有目标。

《连接未来》读后感(二):未来,该何去何从?

网络的发展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同时也加剧了人们的焦虑和恐慌。 每天打开手机,连上网络,便可知当天的热点新闻;一到饭点,打开外卖软件,选定下单,不用出门就能解决吃饭问题;很多业务,我们不用跑到指定地点,就能在手机上办理。 但是,浏览爆炸性的信息可能会占据我们过多的时间,因为诱惑性的标题、热点事件等让我们一刷手机就很难停下来;外卖的便捷,也让我们很难静下心来慢慢地品尝食物,只是为了填饱肚子;手机上就能办理的业务也让很多岗位渐渐消失,就业变得越来越难。 新的时代,有美好的体验,就会有对未来的担忧与恐慌。我们又该怎样理智看待这些网络技术的变革呢? 汤姆·惠勒在《连接未来》一书中,结合专业视角与亲身经历,深度解析了人类历史上的三次网络变革,助我们看清来时之路,以更好地理解我们今天身处何处及未来去往哪里。

01 我们是如何走到今天的? 最早的信息网络技术,要追溯到15世纪约翰内斯·古登堡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一时间席卷欧洲各地的印刷网络,打破了教会和王室对信息的垄断。人们思想的自由流动推动了宗教改革,使文艺复兴运动得到了传播,也为后来的进步打下了基础。 四个世纪之后,铁路和电报出现了。铁路让人们出行更加便捷,解决了长久以来人类活动受地理距离限制的问题。与此同时,电报缩短了信息传递的时间。 今天的技术变革给我们带来了焦虑和恐慌,而过往的技术改革也是如此。比如,就有新闻记者说铁路“对社会是一种不自然的推动力”,会“摧毁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推翻所有的商业规则,制造各种各样毒害生活的困惑和痛苦”。 所以,我们并非全凭意外走到了今天,每次的网络变革都会利害共存。因此,我们也不必恐慌,看清来时路,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理智看待当今的时代。 02 有便捷也有挑战 这几年,疫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麻烦,但网络的进步也减轻了部分疫情防控的压力。比如,健康码、行程码的普及使用,大大降低了疫情传播的风险。但是,对于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来说,出门购物等都成了生活的挑战。 网购的流行,让我们的生活所需不再受地域影响,但同时,个人信息的泄露也不再是个秘密。即便我们抠掉快递包装上的个人信息,还是会有各种各样的推销电话打过来,给我们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困扰。而我们去过哪里,做过什么事情,也会留下数字足迹。这些足迹可能会让我们的行踪暴露,个人隐私也越来越透明化,而这些信息可能会被一些人利用,也滋生出一批靠贩卖这些信息获利的产业链。 手机是我们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具,给我们节省了很多沟通成本。但是,手机也让我们的工作和生活边界越来越模糊,比如,你可能在下班时间也要在手机上处理工作的问题。即使下班了,老板也可以随时找到你,你还不能假装自己不在。甚至,有的老板还要求你随时随地关注手机信息,哪怕是老板凌晨3点发来的信息,你也要看到后回复。于是,我们的休息时间也不得不被占用,我们拥有的自由也越来越少。 一方面,我们享受着网络的便利,另一方面,我们也遭受着网络带来的焦虑和恐慌。汤姆·惠勒的这本《连接未来》从多个角度分析了社会矛盾的根源,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我们正在经历的互联网时代,从而理智地面对时代给我们的机遇和挑战。

《连接未来》读后感(三):《连接未来》-网络革命见证了文明的发展

昨天晚上带着小孩出门散步,路过7/11便利店,他跟我说想要吃一根雪糕,我们进到便利店里面,他选了自己喜欢的雪糕,我选了自己喜欢的饮料。走到收银台的时候却发现手机忘记带出来了,不能手机支付。但是也没有慌,跟收银员说了没带手机,随后就在刷脸机上支付了订单。

往家里走的路上,小孩问我:“妈妈,你怎么这么厉害的,看一眼那个屏幕就能买单了!”我笑了笑说:“这不是妈妈厉害,是现在的网络太先进了,通过妈妈的脸就能识别出妈妈是谁,妈妈的账户是什么,然后能远程操作从妈妈的账户上面把钱划走。”

还记得小的时候,爸爸跟我讲过他们小的时候是要靠粮票领粮食吃饭的,那时候每一家每个月的粮食是固定的,想要花钱多买一些都不行,那时候的生活跟现在的生活简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确实,我爸爸妈妈小时候是要通过支付粮票买粮食;后来粮票被废除了,人们开始用现金支付,买多少东西也可以根据需要和手中的现金决定;近几年,手机银行出现了,人们开始习惯出门不带现金,一部手机就可以实现买卖自由;到了现在,即便没带手机,刷脸就可以买东西了。

之前只是觉得只是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但是看了《连接未来》这本书之后才知道,我们现在享受的便利的科技生活是一次又一次网络革命后的最终成果,每一种新技术从产生到成熟,最终让那些因它而利益受损的人也能接纳它都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连接未来》的作者汤姆.惠勒在书中帮我们回顾了网络技术的发展历史,讲述了那些当下的新现实奠定基石的各项技术是如何一步步地被创造出来的,我们的先人是如何应对这些颠覆性新技术的并分析这些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

最初的网络革命—传播了文化、缩短了距离,压缩了时间

上学的时候在历史课上,我们应该都学过文艺复兴和第一次工业革命。当时只是把这些当作历史时间或者历史故事来看,但是看了《连接未来》这本书之后才发现,原来这两个事件的背后是人类最初的网络革命。

因为活字印刷术的产生,新的商机随之出现。印刷商们为了从信息的复制和传播中获利,彼此之间不断传递文字,创造出一个信息网络。这个网络催生出宗教改革,将文艺复兴的火种传遍欧洲市场。

19世纪初,蒸汽机车打通了地理之墙,让人类克服了地理距离带来的障碍。铁路的发展改变了地貌,重塑了城市,颠覆了千百万人的生活。

当铁路在取代传统道路时,电报与它并驾齐驱。如果说铁路缩短了时间,那么电报就压缩了时间。电报使得信息不必再以实体的形式传播。作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电子网络,电报就是当时的互联网。

新网络的中心是个人

书中有一段对于新网络的晦涩的描述:“在过去,不论是通过火车还是电话,一切都被首先送到某个中心点,再往下运输。在新网络中,基于网际协议的传输并不是从一个中心点向外辐射,而是通过多个分散在网络边缘的点传输。很多情况下,新网络的中心都被推到了它的最边缘:个人”

读完这部分内容后,我觉得作者说的新网络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自媒体。自媒体一直是近几年的风口,自媒体是指普通大众通过网络等途径向外发布他们本身的事实和新闻的传播方式。我们也可以看到,新媒体的产生,确实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人们以自我为中心,向外散播着关于自己的信息或者社会上的热点新闻。而这,正是书中提到的“新网络”。这个新网络正以接近零的成本运营。

结语

网络的革命带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历史上的每一个重要历史时期都有网络革命的影子。网络革命也不仅仅带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人类经济的发展。《连接未来》这本书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带我们回顾了过去五百年中出现的新技术,以及这些技术变迁带给我们的机遇和挑战。最后也带着我们分析了现下的新网络,我们现在正在经历的将会是后人的历史,那么现下的新网络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呢?如果想要了解,就请阅读汤姆.惠勒的《连接未来》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